第79頁
2.掙脫習慣的束縛
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把自己深裹在習慣或習以為常的無聊事件里,在裡面窒息而不自知,同時人們又難以將其破除。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生命因此變得遲鈍、無精打采並且一點兒創新的能力都沒有。
我班上有一位學員,她是一位年輕婦女。一天,她把自己如何突破習性束縛的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番: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沉迷於電視,到了晚上一回到家,就立刻打開電視,然後一面吃快餐,一面看電視,直到該睡覺了,才肯關掉電視。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很少去拜訪親朋好友,或閱讀書報,或到外面去參加各種活動。因為一想到因此要錯過某個電視節目,活動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朋友來登門拜訪,我們也經常表現得心不在焉,只盼望趕快回到電視機面前。有一次,我和幾個老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發現自己很難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所談的話題我一點兒都不懂。我很少到別的地方去,也很少閱讀報章雜誌,我幾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喜歡看電視之外,我對其他活動一律不感興趣。
我意識到這種行為有些過分了,便和丈夫提到這個情形,並告訴他,我們得想辦法改掉這個習慣。他非常贊同我的觀點,我們便開始計劃要如何去做。
我們先報名參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間課程,也試著去打打保齡球:我們到朋友家拜訪,或到圖書館借書來看,並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我為自己擺脫了壞習慣感到很高興,從中也發現,這無論對工作還是婚姻,都產生了很大作用。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與他人的交往也變得更親密、更有意義。
這兩人原本深陷在習慣的沼澤里,不能自拔,但經過兩人共同努力,他們終於把自己拯救了出來,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新生。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1878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寫給妻子的一封信里,有這種思想的最佳表現:
我經常想,為一個人的品格下注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態度來,尤其是發生某些特別事件的時候,使他能感覺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來。在這種重要時刻,通常會有一種聲音在他內心深處吶喊:“這是真正的我啊!”
這也就是說,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面目呈現出來。因為,感覺到“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正是最讓人感到興奮的事!
或許這種興奮與觀念、性格或某種客觀情況有著一定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興奮本身能讓我們擺脫掉習性、厭煩和壓抑,然後讓我們整個人得到充分的展現。
我們能否在工作或事業上取得成就,興奮的品質在其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情緒的動力是促成我們向前進的力量。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說:“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裡,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
從這裡我們可以顯然地看出,亞伯頓爵士並非表示專業技術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認為:熱忱這種興奮,能使一個人把專業技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我在自己44年的演講教育生涯中發現,人們在演講的時候,效果的好壞應當根據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的熱心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哪方面的內容,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與自己對題目感情的強度完全成正比。
興奮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愛就是一種。有部叫《瑪蒂》的電影,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全新的天地。
還有一些人認為,興奮也可以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
耶魯大學的威廉·林恩·菲爾普教授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其中就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變得又興奮、又愉快。
看完上面的論述你便會明白,能使我們發現自我、發現我們與眾不同有三種方法:
1.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2.掙脫習慣的束縛。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也正是心靈的成熟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最新詮釋。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要記住第五項原則:
你就是唯一。
了解並喜歡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適當程度的’自愛‘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我十分贊同布蘭敦醫師的觀點。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這是表示“充滿私慾”的自我滿足嗎?顯然不是的。這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動機與個性》的作者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寫道:
“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有人發問: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個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的消極態度。
亞瑟·賈西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他始終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面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國醫院的病床上,有半數是躺著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據相關調查表明,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和平與自已相處。
在這裡,我不再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要表達的觀點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能使我們的靈魂染上疾病。我還堅信,人們的精神之所以產生迷亂,就是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的支撐。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這一發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現今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念,它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還向人們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制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為,則須看他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種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現實生活中,人們時常把自己深裹在習慣或習以為常的無聊事件里,在裡面窒息而不自知,同時人們又難以將其破除。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生命因此變得遲鈍、無精打采並且一點兒創新的能力都沒有。
我班上有一位學員,她是一位年輕婦女。一天,她把自己如何突破習性束縛的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番: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沉迷於電視,到了晚上一回到家,就立刻打開電視,然後一面吃快餐,一面看電視,直到該睡覺了,才肯關掉電視。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很少去拜訪親朋好友,或閱讀書報,或到外面去參加各種活動。因為一想到因此要錯過某個電視節目,活動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朋友來登門拜訪,我們也經常表現得心不在焉,只盼望趕快回到電視機面前。有一次,我和幾個老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發現自己很難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所談的話題我一點兒都不懂。我很少到別的地方去,也很少閱讀報章雜誌,我幾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喜歡看電視之外,我對其他活動一律不感興趣。
我意識到這種行為有些過分了,便和丈夫提到這個情形,並告訴他,我們得想辦法改掉這個習慣。他非常贊同我的觀點,我們便開始計劃要如何去做。
我們先報名參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間課程,也試著去打打保齡球:我們到朋友家拜訪,或到圖書館借書來看,並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我為自己擺脫了壞習慣感到很高興,從中也發現,這無論對工作還是婚姻,都產生了很大作用。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與他人的交往也變得更親密、更有意義。
這兩人原本深陷在習慣的沼澤里,不能自拔,但經過兩人共同努力,他們終於把自己拯救了出來,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新生。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1878年,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寫給妻子的一封信里,有這種思想的最佳表現:
我經常想,為一個人的品格下注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態度來,尤其是發生某些特別事件的時候,使他能感覺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來。在這種重要時刻,通常會有一種聲音在他內心深處吶喊:“這是真正的我啊!”
這也就是說,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面目呈現出來。因為,感覺到“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正是最讓人感到興奮的事!
或許這種興奮與觀念、性格或某種客觀情況有著一定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興奮本身能讓我們擺脫掉習性、厭煩和壓抑,然後讓我們整個人得到充分的展現。
我們能否在工作或事業上取得成就,興奮的品質在其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情緒的動力是促成我們向前進的力量。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說:“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裡,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
從這裡我們可以顯然地看出,亞伯頓爵士並非表示專業技術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認為:熱忱這種興奮,能使一個人把專業技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我在自己44年的演講教育生涯中發現,人們在演講的時候,效果的好壞應當根據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的熱心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哪方面的內容,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與自己對題目感情的強度完全成正比。
興奮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愛就是一種。有部叫《瑪蒂》的電影,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全新的天地。
還有一些人認為,興奮也可以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
耶魯大學的威廉·林恩·菲爾普教授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其中就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變得又興奮、又愉快。
看完上面的論述你便會明白,能使我們發現自我、發現我們與眾不同有三種方法:
1.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從而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2.掙脫習慣的束縛。
3.用熱忱及興奮去追求。
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也正是心靈的成熟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最新詮釋。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要記住第五項原則:
你就是唯一。
了解並喜歡自己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適當程度的’自愛‘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
我十分贊同布蘭敦醫師的觀點。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這是表示“充滿私慾”的自我滿足嗎?顯然不是的。這意味著“自我接受”——一種清醒的、實際的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動機與個性》的作者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寫道:
“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有人發問: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個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的消極態度。
亞瑟·賈西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他始終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面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國醫院的病床上,有半數是躺著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據相關調查表明,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和平與自已相處。
在這裡,我不再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要表達的觀點是,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能使我們的靈魂染上疾病。我還堅信,人們的精神之所以產生迷亂,就是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的支撐。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這一發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現今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念,它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環境的各種壓力。”懷特博士還向人們指出,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人能毫無問題地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制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為,則須看他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換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種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