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79年(劉宋升明三年,南齊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劉宋封蕭道成齊王,蕭道成逼宋順帝禪讓,南朝劉宋亡。蕭道成稱帝,是為高帝。國號齊,史稱“南齊”。

  482年(南齊建元四年,北魏太和六年),南齊高帝蕭道成卒,子蕭賾繼位,是為武帝。

  490年(南齊永明八年,北魏太和十四年),北魏馮太后卒,孝文帝拓跋宏親政。

  493年(南齊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南齊昭明太子卒,齊武帝蕭賾卒,子蕭昭業繼位。東哥特人攻陷羅馬城,建立東哥特王國。

  494年(南齊隆昌元年,延興元年,建武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南齊內亂,齊明帝蕭鸞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式遷都洛陽。

  496年(南齊建武三年,北魏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詔改姓。

  498年(南齊建武五年,永泰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二年),齊明帝蕭鸞卒,子蕭寶卷繼位。

  499年(南齊永元元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卒,子宣武帝繼位。

  501年(南齊永元三年,中興元年,北魏景明二年),蕭衍立蕭寶融為帝,是為齊和帝。蕭寶卷被殺。

  502年(南齊中興二年,南梁天監元年,北魏景明三年),南齊封蕭衍為梁王。蕭衍逼和帝讓位,南齊亡。蕭衍稱帝,是為武帝,國號梁,史稱“南梁”。

  506年(南梁天監五年,北魏正始三年),仇池亡。

  509年(南梁天監八年,北魏水平三年),北魏崇佛。

  515年(南梁天監十四年,北魏延昌四年),北魏胡太后臨朝稱制。

  527年(南梁普通八年,大通元年,北魏孝昌三年),梁武帝第一次捨身同泰寺。菩提達摩到廣州。

  528年(南梁大通二年,北魏孝昌四年,武泰元年,建義元年,永安元年),爾朱榮殺胡太后,北魏大亂。

  529年(南梁大通三年,中大通元年,北魏永安二年),梁武帝第二次捨身同泰寺。東羅馬帝國《民法大全》完成。

  534年(南梁中大通六年,北魏永熙三年),北魏孝武帝自洛陽西奔長安,高歡另立皇帝,自洛陽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汪達爾王國被東羅馬帝國征服,汪達爾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

  535年(南梁大同元年),北魏宇文泰立魏文帝,史稱“西魏”。北魏正式分裂。

  546年(南梁大同十二年,中大同元年),梁武帝第三次捨身同泰寺。

  547年(南梁中大同二年,太清元年),梁武帝第四次捨身同泰寺。

  548年(南梁太清二年),侯景之亂起。

  549年(南梁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梁武帝任其為大丞相。五月,梁武帝慘死,子蕭綱繼位,是為簡文帝。

  550年(南梁大寶元年),東魏亡。高歡子高洋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南梁封侯景為漢王。北齊和西魏分別封蕭綸和蕭詧為梁王。

  551年(南梁大寶二年),侯景廢殺梁簡文帝蕭綱,又廢蕭棟,自立為帝,國號漢。

  552年(南梁承聖元年),侯景之亂止。

  556年(南梁紹泰二年,太平元年),西魏亡。

  557年(南梁太平二年),宇文覺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南梁敬帝讓位於陳霸先,陳霸先稱帝,國號陳。

  574年(陳太建六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教,為“三武滅佛”之二,亦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難。

  577年(陳太建九年),北周攻陷北齊首都鄴城,北齊亡,北周統一北方。

  578年(陳太建十年,北周建德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卒,北周開始陷入混亂。

  581年(陳太建十三年,隋開皇元年),北周靜帝讓位於隋王楊堅,北周亡。楊堅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隋。

  582年(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陳宣帝卒,子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後主。

  583年(陳至德元年,隋開皇三年),隋文帝遷都大興(在今陝西西安)。

  589年(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陳亡,隋統一中國,南北朝時代終。

  敬請關注

  繼“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之後,

  第三部“世界性文明”。

  注釋

  第一章

  [1]本節史實和描述請參看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郭聖銘《世界文明史綱要》,(英)韋爾斯《世界史綱》,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日)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上海辭書出版社《世界歷史辭典》。

  [2]公元434年,阿提拉與其兄共同成為匈奴王。444年或445年其兄卒,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者。443年,他率領匈奴人進兵君士坦丁堡。450年入侵高盧,抵達奧爾良。451年,與羅馬、西哥特和法蘭克聯軍會戰於沙隆。

  [3]請參看(英)約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

  [4]比如(英)韋爾斯《世界史綱》即將中國匈奴人稱為Huns。但(英)約翰·曼《上帝之鞭阿提拉》一書譯者謝煥認為中國匈奴人的英文名應是Xiongnu。

  [5]漢匈第一次和親是在公元前200年,劉淵稱王則在公元304年,其間長達504年。歷史上,劉邦和劉備都曾稱漢王。

  [6]以上見《晉書·劉元海載記》、《資治通鑑》卷八十五。另請參看(法)勒內·格魯塞《中國的文明》,新世界出版社。

  [7]見《晉書·劉元海載記》。

  [8]見《晉書·劉曜載記》。

  [9]見《晉書》之《孝懷帝紀》、《孝愍帝紀》。

  [10]見《晉書·劉聰載記》。

  [11]見《晉書·孝愍帝紀》。

  [12]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13]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上》。

  [14]見《晉書·張賓傳》。

  [15]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上》,《資治通鑑》卷八十八、八十九。

  [16]以上見《晉書·石勒載記下》。

  [17]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18]以上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19]見《晉書·王猛傳》。

  [20]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21]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上》、《王猛傳》。

  [22]見《晉書·苻堅載記上》。

  [23]見《晉書·王猛傳》。

  [24]見《晉書·苻堅載記下》。

  [25]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謝玄傳》。

  [26]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謝玄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

  [27]見《晉書·苻融傳》。

  [28]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王猛傳》、《苻融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五。

  [29]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慕容垂載記》,《資治通鑑》卷一百五。

  [30]見《晉書》之《苻堅載記下》、《姚萇載記》,《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卷一百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