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惜三家誰都不服,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的矛盾則日益加深。更重要的是,富國強兵的需要逼得他“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再也不能溫良恭儉讓。[43]

  周武帝決心斬斷爭論。

  公元574年,也就是北周滅北齊的三年前,周武帝下詔同時禁止佛、道兩教,不但燒毀經書偶像,還命令僧人和道士一律還俗,是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難。[44]

  手無寸鐵的僧侶當然無法抗拒。據說,周武帝在被兼併的北齊宣布滅佛令時,大殿裡聆聽訓示的五百僧侶全都低頭垂淚,只有一位僧人抗聲爭辯:陛下仗著皇權破滅佛門,就不怕進阿鼻地獄嗎?那地方可是不分貴賤的。

  周武帝卻不為所動。他兩眼直視那位僧人,毫不客氣地回答:百姓若有人間之福,朕也不辭地獄之苦。[45]

  這實在很有氣魄。

  毫無疑問,利用公權力來干涉宗教信仰,並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但在當時卻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知道,北周政權的鮮卑色彩原本很濃,許多漢族將領甚至都被迫改用鮮卑姓氏。周武帝卻把這件皇帝的新衣脫了下來。他原話是:朕非五胡,為什麼要信佛?[46]

  這就對了。現在已經沒有五胡,只有中華。後來的歷史則證明,民族融合要以漢為主,漢胡互化;意識形態要以儒為主,並容佛道。這是最適合當時國情的選擇。

  周武帝遠見卓識。

  其他人也沒有錯。實際上,太武帝之尊奉道教,梁武帝之皈依佛門,周武帝之推崇儒學,都是在為將來的三教合流長期共存做準備。這三位武皇帝也都有著開放的心態和長遠的目光,這才置自己的族別於不顧,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當隋文帝楊堅改回漢姓並再度崇佛時,一種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我們知道,那將是偉大的世界性文明。

  後記 一國兩朝,南方北方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歷史意義,我認為那就是:原來有的沒了,原來沒的有了。

  什麼沒了?

  五胡。

  什麼有了?

  南北。

  五胡是被消融而非消滅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都融入了新漢族,途徑則是通婚混血和移風易俗。不過這種變化是雙向的,漢化的同時也在胡化。比如雙腳著地坐在椅子上,就是胡人的坐法。漢人的坐法是雙膝前跪,席地而坐。現在誰要恢復這漢家風度,恐怕很難。

  不穿褲子,改為“上衣下裳”,也很難。

  諸如此類的“胡作非為”還有很多,包括“胡思亂想”和“胡言亂語”。比如以時間為世,空間為界,合稱世界;以認識為智,領悟為慧,合稱智慧,便是胡人的思想方法。只不過那“胡人”不在五胡之中,而在印度。

  語言也一樣。現在的普通話中,胡語胡音不少。有後來蒙古人和滿族人的,恐怕也有當年五胡的。正宗的“中原雅言”倒是有一些保留在閩南話中,可惜,聽得出來的人不多。同樣,找到懂鮮卑語的,也不容易。

  歷史上的五胡與漢,已經融為一體。

  漢胡界限模糊之後,南北分野便突顯出來。士族,南方的尚清談,北方的尚實務;佛教,南方的重玄理,北方的重踐行;文藝,南方秀麗唯美,北方雄渾質樸。那些厚重的石窟比如敦煌、麥積山、雲岡、龍門全在北方,駢文和詩歌等文學方面的成就則南方更高,都絕非偶然。

  南方與北方,儼然兩個世界。

  此後,關於南北差異的說法越來越多,比如,南腔北調和南拳北腿。前者的意思是:北方方言只是聲調不同,南方方言則連讀音都兩樣。後者的意思是:南方人打架喜歡用拳,北方人動武喜歡用腿。就連男女關係曖昧,南北說法都有不同:南方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1]

  南人與北人的區別,自然也就成了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顧炎武就說,北方學者的問題,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學者的毛病,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魯迅先生則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缺點是愚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缺點是狡猾。總之是大為不同。[2]

  南人與北人,儼然兩個民族。

  同一個民族中有兩種不同的文化,似乎不大可能。然而按照林語堂先生的說法,南人和北人在身體、性格和習俗上的差異,甚至不亞於地中海人和日耳曼人。至於原來的胡漢之別,可是一點都看不出來了。[3]

  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都要拜魏晉南北朝所賜。沒有那三四百年的隔淮而治和風雲激盪,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文化和文明。種種故事,也就無從說起。

  原來有的沒了,這才有了政治上的一國兩朝。南朝和北朝都認自己為中華帝國,稱對方為魏虜或島夷,正所謂“一個中華,各自表述”。原來沒的有了,這才有了文化上的南方北方。從此,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並駕齊驅,隋唐開創的新中華將誕生在兩河之間,一直延續至今。

  這就是魏晉南北朝影響後世的根本所在。因此我的說法也許“很不專業”,卻很有文化。文化遠比專業重要。至少對我來說,是寧可“不專業”,也不能“沒文化”的。

  當然,這已是題外話。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公元前2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向博士弟子景廬口授《浮屠經》。

  公元57-75年(東漢明帝時期),楚王劉英崇尚浮屠,傳說明帝派遣使者到印度尋求佛法。

  125-144年(東漢順帝時期),張陵創天師道(五斗米道),于吉創太平道。

  189年(東漢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天下大亂,分裂時代實際上開始。

  220年(曹魏黃初元年),曹丕代漢,魏始。

  258年(曹魏甘露三年),鮮卑拓跋部在陰山南麓的盛樂舉行大會,開始定居於此。

  265年(曹魏咸熙二年,西晉泰始元年)十二月,魏元帝禪讓,司馬炎稱帝,曹魏亡,西晉始。

  304年(西晉太安三年),氐族豪帥李雄稱成都王,匈奴酋長劉淵稱漢王,五胡十六國始。

  306年(光熙元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成。

  308年(永嘉二年),劉淵稱帝,次年遷都平陽。

  310年(永嘉四年),劉淵卒,子劉聰立。拓跋酋長被晉封代公。佛圖澄到洛陽傳教。

  311年(永嘉五年),匈奴漢國將領劉曜、石勒等人攻陷洛陽,擄晉懷帝司馬熾。

  314年(建興二年),西平公漢人張軌卒,子張寔(讀如實)繼位,建立割據政權。

  316年(建興四年),劉曜攻陷長安,晉愍帝司馬業出降,西晉亡。

  318年(東晉太興元年),司馬睿即帝位,東晉始。劉聰卒,子劉粲繼位,被殺,劉曜繼位。

  319年(太興二年),劉曜改國號,史稱“前趙”。

  329年(咸和三年),石勒殺劉曜,前趙亡。

  330年(咸和五年),羯人石勒稱帝,史稱“後趙”。石勒稱帝之後,尊佛圖澄為大和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