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不過,這裡面還是有問題。
問題在於優勢不是永遠的,具有優越性也不等於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化怎樣才能長期保持優勢,處於弱勢的其他文化又將何以自處?
東亞各國各民族,都面臨選擇。
突厥、回紇和吐蕃選擇了堅守。他們雖然也懂漢語,識漢字,使用的公共語言卻獨立自主。儘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紇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則以印度文字為母體,但是總歸是他們自己的。同樣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終未能進入突厥社會,回紇乾脆選擇了摩尼教,吐蕃則在同時引進印度和漢傳佛教後創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統,並延續至今。
這不難理解。
的確,面對大唐的強勢,缺乏深厚積累的他們不能不充滿警覺並堅守陣地,以免被高度發達又極具傳播力的漢文明吞沒。然而有趣的是,同樣弱勢的日本和新羅,卻選擇了全盤漢化的文化戰略,不惜在日文和韓文創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漢字,唯恐不能與中華文明有著共通的文化標識。他們也爭相引進漢傳佛教,與突厥、回紇和吐蕃正好相反。
選擇決定命運。總想與隋唐保持距離的突厥和回紇在歷史舞台上功成身退,與中華若即若離的吐蕃以特色鮮明的姿態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盤漢化的日本和新羅則最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驀然回首,真讓人感慨萬千。[41]
大唐同樣面臨選擇。
沒錯,公元7世紀的大唐有著令人羨慕的文化優勢。兩千年前開創的古老文明,在經歷了四百年的磨難後,又被五胡和鮮卑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兼具了農業民族的沉穩和遊牧民族的血性,比當年的兩漢更加優質和強勢。這時,他們就算關起門來孤芳自賞,衝出國境耀武揚威,或者居高臨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沒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評。
大唐卻選擇了開放和包容。
開放是對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包容是對內而言的。任何外來文化都能為我所用,國民則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沒有限制,沒有區別,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清規戒律,只有博大胸懷。
這是自信的表現。
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一個王朝和國家,越是政權不穩統治動搖,就越是對內拼命鉗制,對外頑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權穩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滄海,那就會打開所有的門窗,對外來文化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42]
不能不欽佩唐人。他們有優勢,也有優越性,卻沒有優越感,反倒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好奇心,對其他民族表現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勢欺人。因為他們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顛覆我們的傳統,只能成為自己的養分;他們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財產,它屬於天下人。
這才真叫大國風度。
現在可以作一個總結了:農業帝國原本就有擴張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挾中華文化之優勢,以開放的姿態和兼容的心態面對現實,這就是他們創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與拜占庭、阿拉伯並為三大帝國,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三大帝國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北周靜帝讓位於隋王楊堅,北周亡。楊堅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隋。楊堅以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任并州主管,年十三歲。
582年(開皇二年),南朝陳宣帝卒,子陳叔寶繼位。
583年(開皇三年),廢九品中正制,東西突厥分裂。
584年(開皇四年),鑿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
588年(開皇八年),隋師伐陳,以楊廣為行軍元帥。
589年(開皇九年),陳亡,隋統一中國。
591年(開皇十一年),吐谷渾稱臣。
592年(開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繼位。
600年(開皇二十年),廢太子楊勇,立楊廣。
603年(仁壽三年),西突厥盡有東突厥之地。
604年(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卒於仁壽宮,享年六十四歲,在位二十四年。二十一日,皇太子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是日,殺故太子楊勇。十月十六日,葬文帝。十一月三日,親至洛陽勘測地形,定洛陽為東都。十一月二十日,陳叔寶卒,諡為煬。
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於淮。開邗溝入江。八月,隋煬帝到江都。
607年(大業三年),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到中國。
608年(大業四年),正月,開永濟渠,南建於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大業六年),三月,隋煬帝再至江都。十二月,開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市)至餘杭(今杭州市)。
612年(大業八年),第一次征遼東。
613年(大業九年),第二次征遼東。
616年(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三至江都,同時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
617年(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起兵太原。十一月,攻克長安,立楊侑為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五年。五月,李淵稱帝於長安,國號唐,唐王朝建立。
619年(武德二年)正月,定租庸調法。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戰洛陽,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六月在長安舉行入城式。
622年(武德五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事變。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經。
630年(貞觀四年),唐破東突厥,唐太宗被各民族酋長尊為天可汗。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國,中國人稱為大食。
632年(貞觀六年),穆罕默德逝世。
635年(貞觀九年),唐軍攻陷吐谷渾國都,吐谷渾成為大唐羈縻之下的傀儡國家。景教傳入中國。阿拉伯軍團攻陷東羅馬帝國大馬士革。
637年(貞觀十一年)或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大敗吐谷渾。
639年(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出兵西域征討高昌。
640年(貞觀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卒,子智盛繼位,敗於唐。唐建安西都護府於交河故城。
641年(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藏。
644年(貞觀十八年),唐滅焉耆國。
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長安。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滅龜茲國。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軍團滅波斯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使節至長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
657年(顯慶二年),唐軍擊潰西突厥。
660年(顯慶五年),唐高宗病休,武則天執政。新羅聯合大唐滅百濟。
668年(乾封三年,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盡有其地,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
問題在於優勢不是永遠的,具有優越性也不等於一定具有世界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華文化怎樣才能長期保持優勢,處於弱勢的其他文化又將何以自處?
東亞各國各民族,都面臨選擇。
突厥、回紇和吐蕃選擇了堅守。他們雖然也懂漢語,識漢字,使用的公共語言卻獨立自主。儘管突厥文源自粟特,回紇文源自突厥,吐蕃文則以印度文字為母體,但是總歸是他們自己的。同樣重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始終未能進入突厥社會,回紇乾脆選擇了摩尼教,吐蕃則在同時引進印度和漢傳佛教後創立了自己的宗教系統,並延續至今。
這不難理解。
的確,面對大唐的強勢,缺乏深厚積累的他們不能不充滿警覺並堅守陣地,以免被高度發達又極具傳播力的漢文明吞沒。然而有趣的是,同樣弱勢的日本和新羅,卻選擇了全盤漢化的文化戰略,不惜在日文和韓文創造之前大量直接使用漢字,唯恐不能與中華文明有著共通的文化標識。他們也爭相引進漢傳佛教,與突厥、回紇和吐蕃正好相反。
選擇決定命運。總想與隋唐保持距離的突厥和回紇在歷史舞台上功成身退,與中華若即若離的吐蕃以特色鮮明的姿態融入了民族大家庭,全盤漢化的日本和新羅則最終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驀然回首,真讓人感慨萬千。[41]
大唐同樣面臨選擇。
沒錯,公元7世紀的大唐有著令人羨慕的文化優勢。兩千年前開創的古老文明,在經歷了四百年的磨難後,又被五胡和鮮卑注入新鮮血液,從而兼具了農業民族的沉穩和遊牧民族的血性,比當年的兩漢更加優質和強勢。這時,他們就算關起門來孤芳自賞,衝出國境耀武揚威,或者居高臨下地目空一切,恐怕也沒有太多人好意思批評。
大唐卻選擇了開放和包容。
開放是對外而言的。任何人都可以進來,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包容是對內而言的。任何外來文化都能為我所用,國民則完全可以各取所需。沒有限制,沒有區別,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清規戒律,只有博大胸懷。
這是自信的表現。
歷史學家已經發現,一個王朝和國家,越是政權不穩統治動搖,就越是對內拼命鉗制,對外頑固排斥。相反,如果相信自己的政權穩如泰山,自己的文化浩如滄海,那就會打開所有的門窗,對外來文化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42]
不能不欽佩唐人。他們有優勢,也有優越性,卻沒有優越感,反倒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好奇心,對其他民族表現出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仗勢欺人。因為他們相信,任何文化都不能顛覆我們的傳統,只能成為自己的養分;他們也相信,文明不是私有財產,它屬於天下人。
這才真叫大國風度。
現在可以作一個總結了:農業帝國原本就有擴張性,隋唐又是混血王朝,更兼挾中華文化之優勢,以開放的姿態和兼容的心態面對現實,這就是他們創造出世界性文明的三大原因。與拜占庭、阿拉伯並為三大帝國,也就不足為奇。
那麼,三大帝國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
本卷大事年表
581年(隋文帝開皇元年),北周靜帝讓位於隋王楊堅,北周亡。楊堅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隋。楊堅以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封次子楊廣為晉王,任并州主管,年十三歲。
582年(開皇二年),南朝陳宣帝卒,子陳叔寶繼位。
583年(開皇三年),廢九品中正制,東西突厥分裂。
584年(開皇四年),鑿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
588年(開皇八年),隋師伐陳,以楊廣為行軍元帥。
589年(開皇九年),陳亡,隋統一中國。
591年(開皇十一年),吐谷渾稱臣。
592年(開皇十二年),日本推古女皇繼位。
600年(開皇二十年),廢太子楊勇,立楊廣。
603年(仁壽三年),西突厥盡有東突厥之地。
604年(仁壽四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楊堅卒於仁壽宮,享年六十四歲,在位二十四年。二十一日,皇太子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是日,殺故太子楊勇。十月十六日,葬文帝。十一月三日,親至洛陽勘測地形,定洛陽為東都。十一月二十日,陳叔寶卒,諡為煬。
60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達於淮。開邗溝入江。八月,隋煬帝到江都。
607年(大業三年),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到中國。
608年(大業四年),正月,開永濟渠,南建於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大業六年),三月,隋煬帝再至江都。十二月,開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市)至餘杭(今杭州市)。
612年(大業八年),第一次征遼東。
613年(大業九年),第二次征遼東。
616年(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三至江都,同時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
617年(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起兵太原。十一月,攻克長安,立楊侑為皇帝,尊楊廣為太上皇。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享年五十歲,在位十五年。五月,李淵稱帝於長安,國號唐,唐王朝建立。
619年(武德二年)正月,定租庸調法。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戰洛陽,活捉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六月在長安舉行入城式。
622年(武德五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事變。
629年(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赴印度取經。
630年(貞觀四年),唐破東突厥,唐太宗被各民族酋長尊為天可汗。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帝國,中國人稱為大食。
632年(貞觀六年),穆罕默德逝世。
635年(貞觀九年),唐軍攻陷吐谷渾國都,吐谷渾成為大唐羈縻之下的傀儡國家。景教傳入中國。阿拉伯軍團攻陷東羅馬帝國大馬士革。
637年(貞觀十一年)或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大敗吐谷渾。
639年(貞觀十三年),唐太宗出兵西域征討高昌。
640年(貞觀十四年),高昌王麴文泰卒,子智盛繼位,敗於唐。唐建安西都護府於交河故城。
641年(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藏。
644年(貞觀十八年),唐滅焉耆國。
645年(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長安。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滅龜茲國。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卒,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阿拉伯軍團滅波斯薩珊王朝,阿拉伯帝國使節至長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
657年(顯慶二年),唐軍擊潰西突厥。
660年(顯慶五年),唐高宗病休,武則天執政。新羅聯合大唐滅百濟。
668年(乾封三年,總章元年),唐滅高句麗,盡有其地,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