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有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唐玄宗開元年間某一天,詩人高適、王昌齡和王之渙在酒樓小飲,邂逅皇家樂團的幾位歌女。當時正值寒冬,天上微微飄著雪花。三位詩人迴避到外間擁爐聽歌,同時約定以歌女所唱詩歌之多寡,來認定自己在詩壇的排名。
然而唱來唱去,不是王昌齡的,便是高適的。王之渙開始沉不住氣了。他指著歌女中最出色的一位說:回頭她如果不唱我的詩,這輩子不跟你們爭高下。
最漂亮的那位也終於發聲: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曲,直唱得迴腸盪氣響遏行雲,被公認為最精彩。
詩人與歌女就此相識,愉快地度過了一天。[37]
此事的真偽同樣無從稽考,體現出的氛圍卻很可靠。事實上,由於皇家酷愛此道,科舉推波助瀾,詩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一種cháo流和時尚,以及上流社會的身份標誌和統治階級的共同教養。難怪杜牧能在揚州的青樓如魚得水了。要知道,他並非富可敵國。
這就雄辯地證明了大唐的文明程度之高。因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國家,詩人才會有那麼崇高的地位,也才會有那麼多人寫詩,還人才輩出。在繁星般的名家背後,應該是數量更為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
阿倍仲麻呂,就是被這種氛圍所吸引嗎?
也許吧,也許。
可以確知的是,每次遣唐使來華,都會大量搜集唐人的詩作帶回日本,吟詩作賦也成為日本皇室和達官貴人的必修功課。與唐憲宗和唐穆宗同時的平安朝嵯峨天皇,甚至寫出了絲毫都不遜色於唐人的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38]
何況還有雕塑、繪畫、書法和樂舞。
這同樣是無法歷數的領域,或許只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是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樣式,書法在日本和新羅也十分熱門。日本的嵯峨天皇、空海法師和新羅的崔致遠,都有名作傳世。第二是流傳到日本和天竺的唐代樂舞,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事實上西域樂舞在長安早已壓倒中華樂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柘讀如這)更為上流社會所喜歡。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西域樂舞簡直就是魅力無窮。
有魅力就有傳播力,有傳播力就有生命力。
大唐正好搭建了這樣一個交流傳播的平台,滿足的需求是雙向的,受益也是雙向的。外域文化讓唐人大開眼界內心豐富,唐制度和唐文化則啟迪著其他民族的心智。於是,大唐便成為一艘巨大的文化航母,各國和各民族的使節、商人、僧侶和留學生從這裡起飛,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傳播到東亞、中亞、西亞、南亞、西歐和北非。
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就這樣橫空出世。
命運與選擇
似乎從一開始,大唐就面向了世界。
看看他們的都護府就知道——貞觀十四年(640)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總章元年(668)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次年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置安南都護府於宋平(今越南河內)。東西南北,都有都護府。
轄境則早已超出了中國版圖。南邊到了越南,東邊到了朝鮮和韓國,北邊到了蒙古國和俄羅斯,西邊更是包括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這些今天屬於他國領土的地方,當時都被大唐不由分說地看作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疆域。
這,難道還不是世界性大帝國?
然而所有這些動作,都在武后稱帝之前完成。從建立安西都護府到設置安南都護府,則只用了三十九年。這就充分說明,對外擴張是太宗到武后三代執政者的共同國策。一個農業民族的王朝,竟會有如此膨脹的野心,又能如此迅速地予以實現,恐怕非比尋常。其間奧秘,究竟何在?
簡單地說,有三個原因。
首先,隋唐雖然是農業帝國,卻不是或不完全是農業民族建立的。建立新王朝的是混血民族。楊隋和李唐的皇族和重臣身上,都流淌著遊牧民族的鮮血。他們從祖上開始,就沒有安於本分的習慣,攻擊、侵略、開拓、進取反倒是他們的天性,只不過這一次的“糙原”更加遼闊而已。
其次,農業帝國也未必就不擴張,亞述和兩漢便極具擴張性。兩漢的區別僅在於西漢主要向北,東漢主要向南。實際上,農業民族的邏輯是這樣的:由於需要定居,所以建立國家;由於需要興修水利、對付天災和抵抗外敵,又必須由城市國家變成領土國家,最後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帝國建立以後,疆域就成了問題。人口增加以後,土地又成了問題。無論保家衛國還是發展生產,都必定與周邊國家產生摩擦,導致戰爭。因此,農業帝國又必然會發展為農業軍事帝國,開疆闢土則成為維持生存的不二法門。
擴張勢在必行。
這一點,農業帝國與遊牧帝國並無兩樣。不同的是,遊牧民族的戰爭訴求是財富,農業民族的則是土地。一個要動產,一個要不動產,道不同,術也相異。所以,遊牧軍事帝國只占領不治理,只屯兵不墾荒,往往是打下一片又丟掉另一片。是啊!天底下只有吃糙的,哪有種糙的呢?
農業軍事帝國的政策卻是屯墾戍邊。前面的軍隊打到了哪裡,後面的農民就會跟到哪裡。在他們看來,擴張就像開荒,也應視為開荒,沒有農業跟進的開荒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如果前方不宜人居,戰車就會停下來。
所以,農業帝國的擴張是理性的和有度的,他們的邊界就在安全線內,視土地需求的飽和而止。遊牧帝國的擴張則是非理性和無限度的,他們的邊界是自己的能力。或者說,他們總要打到打不動為止。也因此,他們的歷史就像旋風或颱風,迅速興起,迅速消亡,只留下一片狼藉。
這樣看,大唐產生征服世界的野心並不奇怪,沒有這個野心反倒不太正常。別忘了,就連小小的高句麗,也知道把自己變成軍事王國,趁中原內亂之機南下擴張,何況統一強大如漢、唐?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云云,是藉口也是實情。只不過,漢和唐可以用這種口氣說話,而且能說到做到,高句麗就不行,這又是為什麼呢?[39]
文化的優劣。
請問,文化有優劣嗎?
一般地說,就性質和品質而言,文化無優劣。文化就是文化。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任何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權利,也不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不能說某種文化是優質的,另一種或另一些是劣質的。
但,品質無優劣,形勢卻有,態勢也有。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優質文化或劣質文化,卻有優勢文化,也有劣勢文化。優勢肯定優質,也肯定強勢。劣勢雖未必劣質,卻肯定弱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成為世界性文明的是隋唐而非其他,根本原因就在這裡。[40]
唐玄宗開元年間某一天,詩人高適、王昌齡和王之渙在酒樓小飲,邂逅皇家樂團的幾位歌女。當時正值寒冬,天上微微飄著雪花。三位詩人迴避到外間擁爐聽歌,同時約定以歌女所唱詩歌之多寡,來認定自己在詩壇的排名。
然而唱來唱去,不是王昌齡的,便是高適的。王之渙開始沉不住氣了。他指著歌女中最出色的一位說:回頭她如果不唱我的詩,這輩子不跟你們爭高下。
最漂亮的那位也終於發聲: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一曲,直唱得迴腸盪氣響遏行雲,被公認為最精彩。
詩人與歌女就此相識,愉快地度過了一天。[37]
此事的真偽同樣無從稽考,體現出的氛圍卻很可靠。事實上,由於皇家酷愛此道,科舉推波助瀾,詩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一種cháo流和時尚,以及上流社會的身份標誌和統治階級的共同教養。難怪杜牧能在揚州的青樓如魚得水了。要知道,他並非富可敵國。
這就雄辯地證明了大唐的文明程度之高。因為只有在高度文明的國家,詩人才會有那麼崇高的地位,也才會有那麼多人寫詩,還人才輩出。在繁星般的名家背後,應該是數量更為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
阿倍仲麻呂,就是被這種氛圍所吸引嗎?
也許吧,也許。
可以確知的是,每次遣唐使來華,都會大量搜集唐人的詩作帶回日本,吟詩作賦也成為日本皇室和達官貴人的必修功課。與唐憲宗和唐穆宗同時的平安朝嵯峨天皇,甚至寫出了絲毫都不遜色於唐人的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38]
何況還有雕塑、繪畫、書法和樂舞。
這同樣是無法歷數的領域,或許只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是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樣式,書法在日本和新羅也十分熱門。日本的嵯峨天皇、空海法師和新羅的崔致遠,都有名作傳世。第二是流傳到日本和天竺的唐代樂舞,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事實上西域樂舞在長安早已壓倒中華樂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柘讀如這)更為上流社會所喜歡。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西域樂舞簡直就是魅力無窮。
有魅力就有傳播力,有傳播力就有生命力。
大唐正好搭建了這樣一個交流傳播的平台,滿足的需求是雙向的,受益也是雙向的。外域文化讓唐人大開眼界內心豐富,唐制度和唐文化則啟迪著其他民族的心智。於是,大唐便成為一艘巨大的文化航母,各國和各民族的使節、商人、僧侶和留學生從這裡起飛,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傳播到東亞、中亞、西亞、南亞、西歐和北非。
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就這樣橫空出世。
命運與選擇
似乎從一開始,大唐就面向了世界。
看看他們的都護府就知道——貞觀十四年(640)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總章元年(668)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次年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置安南都護府於宋平(今越南河內)。東西南北,都有都護府。
轄境則早已超出了中國版圖。南邊到了越南,東邊到了朝鮮和韓國,北邊到了蒙古國和俄羅斯,西邊更是包括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這些今天屬於他國領土的地方,當時都被大唐不由分說地看作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疆域。
這,難道還不是世界性大帝國?
然而所有這些動作,都在武后稱帝之前完成。從建立安西都護府到設置安南都護府,則只用了三十九年。這就充分說明,對外擴張是太宗到武后三代執政者的共同國策。一個農業民族的王朝,竟會有如此膨脹的野心,又能如此迅速地予以實現,恐怕非比尋常。其間奧秘,究竟何在?
簡單地說,有三個原因。
首先,隋唐雖然是農業帝國,卻不是或不完全是農業民族建立的。建立新王朝的是混血民族。楊隋和李唐的皇族和重臣身上,都流淌著遊牧民族的鮮血。他們從祖上開始,就沒有安於本分的習慣,攻擊、侵略、開拓、進取反倒是他們的天性,只不過這一次的“糙原”更加遼闊而已。
其次,農業帝國也未必就不擴張,亞述和兩漢便極具擴張性。兩漢的區別僅在於西漢主要向北,東漢主要向南。實際上,農業民族的邏輯是這樣的:由於需要定居,所以建立國家;由於需要興修水利、對付天災和抵抗外敵,又必須由城市國家變成領土國家,最後發展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帝國建立以後,疆域就成了問題。人口增加以後,土地又成了問題。無論保家衛國還是發展生產,都必定與周邊國家產生摩擦,導致戰爭。因此,農業帝國又必然會發展為農業軍事帝國,開疆闢土則成為維持生存的不二法門。
擴張勢在必行。
這一點,農業帝國與遊牧帝國並無兩樣。不同的是,遊牧民族的戰爭訴求是財富,農業民族的則是土地。一個要動產,一個要不動產,道不同,術也相異。所以,遊牧軍事帝國只占領不治理,只屯兵不墾荒,往往是打下一片又丟掉另一片。是啊!天底下只有吃糙的,哪有種糙的呢?
農業軍事帝國的政策卻是屯墾戍邊。前面的軍隊打到了哪裡,後面的農民就會跟到哪裡。在他們看來,擴張就像開荒,也應視為開荒,沒有農業跟進的開荒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如果前方不宜人居,戰車就會停下來。
所以,農業帝國的擴張是理性的和有度的,他們的邊界就在安全線內,視土地需求的飽和而止。遊牧帝國的擴張則是非理性和無限度的,他們的邊界是自己的能力。或者說,他們總要打到打不動為止。也因此,他們的歷史就像旋風或颱風,迅速興起,迅速消亡,只留下一片狼藉。
這樣看,大唐產生征服世界的野心並不奇怪,沒有這個野心反倒不太正常。別忘了,就連小小的高句麗,也知道把自己變成軍事王國,趁中原內亂之機南下擴張,何況統一強大如漢、唐?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云云,是藉口也是實情。只不過,漢和唐可以用這種口氣說話,而且能說到做到,高句麗就不行,這又是為什麼呢?[39]
文化的優劣。
請問,文化有優劣嗎?
一般地說,就性質和品質而言,文化無優劣。文化就是文化。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任何文化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權利,也不具備可比性。因此,我們不能說某種文化是優質的,另一種或另一些是劣質的。
但,品質無優劣,形勢卻有,態勢也有。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優質文化或劣質文化,卻有優勢文化,也有劣勢文化。優勢肯定優質,也肯定強勢。劣勢雖未必劣質,卻肯定弱勢。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成為世界性文明的是隋唐而非其他,根本原因就在這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