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不過,這只是動亂之後的亂象,盛唐時的長安可是風花雪月一片繁華。有個故事說,唐玄宗天寶九載(750),一個名叫鄭六的人在逛街時邂逅一位絕色美女,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共度良宵。直到第二天早晨,他在坊門跟賣餅的胡人說起,才知道自己愛上的是狐狸精。[28]
這位美麗善良的狐狸精,是胡姬的藝術形象吧?
其實,有狐狸精的又豈止長安,其他許多城邑也是國際化的都市,比如洛陽,比如揚州,還有河西走廊的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沙州(敦煌)。在那些西北的城市中,佛法是伴隨著駝鈴,用印度語、波斯語、粟特語、突厥語和吐蕃語,由不同民族廣為傳播的。
最典型的還是廣州。
廣州從孫權的時代開始就是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到唐代更是胡商雲集。僅鑒真法師所見,就有波斯、印度、斯里蘭卡和南海、東南亞各國商船。薩珊王朝滅亡後,阿拉伯人就更多。不過,阿拉伯船隻仍然被叫做波斯舶,印度洋通用的也是波斯語,正如陸路通用粟特語。[29]
各國的船隻,停滿了廣州港。
大唐給予的則是尊重、保護和優惠政策。胡商們單獨居住在蕃坊之中,通過蕃坊的負責人來接受官府管理。他們被允許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甚至被授予一定的自治權,以便裁決內部的糾紛。於是,就連建築風格也都是阿拉伯的。南國風光再加異國情調,真是分外妖嬈。
唐太宗“愛之如一”的主張得到了充分體現,客居廣州的僑民則把大唐看作了自己的國家。因此,當黃巢的軍隊打進來時,他們很自然地就站在了廣州保衛戰的第一線。結果是十二萬僑民被殺,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
信仰之爭暫時擱置了。此刻,他們都是唐人。
揚州則是另一番景象。靠著京杭大運河富庶繁榮起來的揚州,最鮮明的標誌是詩人、美女和波斯客。後者在薩珊王朝滅亡之後流寓中華,卻無不腰纏萬貫,以至於冒牌貨被叫作“窮波斯”,意思是波斯人中沒有窮的。是啊,囊中羞澀豈能“煙花三月下揚州”,商埠之夜註定紙醉金迷。[30]
於是杜牧有了他十年一覺的揚州夢,爭當第一的徐凝和張祜也競相開屏。張祜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邊,月明橋上看神仙。徐凝則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一回,張祜似乎又落了下風。
其實多彩多姿的還有盛產蜀錦的益州(成都),作為中轉站和集散地的洪州(南昌),等等等等。這些城市當然也都風采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滿街都是胡人。[31]
那麼,究竟是什麼,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商人、銀行家或高利貸者、外交官、書生、探險家和傳教士呢?該不會只是絲綢、茶葉和善解人意的青樓女子吧?
當然不是。
文化航母
阿倍仲麻呂要回日本去了。
中文名字叫做晁衡的阿倍仲麻呂,是在開元四年(716)作為留學生來到大唐的。當時他十九歲,同行的則有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均為一時之選。進入國子監學習的阿倍仲麻呂也不負厚望,以優異成績一舉考中進士。[32]
現在,我們至少知道了三位外籍進士,先後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新羅人崔致遠、阿拉伯人李彥升。
這裡面的信息值得深思。
前面說過,唐代科舉最難考的是進士。因為其他科目比如明法和明算,選拔的都是專業技術人員。進士科的設置卻是要為帝國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做人才儲備,因此並不考核專業技術,對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則要求更高。
那麼,進士科考什麼?
貼經、雜文、時務策。貼經就是從儒家經典中選取部分段落篇章做填空題,雜文是寫詩和駢文,時務策則是論述時政對策。第一項考基礎知識,第二項是才藝展示,第三項相當於學位論文。如此全面考核,難怪考中不易。
對於外國人,就更難。
阿倍仲麻呂卻一舉成功。此後他留在了長安,成為大唐的一名官員,一住就是幾十年。天寶十二載(753),思鄉心切的仲麻呂被玄宗皇帝任命為大唐出使日本的使節,與久別重逢的故人、遣唐副使吉備真備一起回國。
消息傳出,朝野上下依依不捨,名重一時的王維等人紛紛作詩送別。阿倍仲麻呂則寫下了著名的《銜命還國作》送給中國朋友——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33]
這說明什麼呢?
阿倍仲麻呂已經融入大唐。[34]
大唐境內,像仲麻呂這樣的外國人不在少數,融入的原因也五花八門。比如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滅亡後,流亡的波斯王族復國不得,就只好客死長安。但更多的是來了就不想走,比如賴在鴻臚寺國賓館的那些使節。問題是,並非所有外國人都被唐帝國包養,吸引其他人的又是什麼呢?
財富,機會,制度,文化。
逐利而居的商人當然是衝著巨額財富,或者說賺錢機會而來的。這其實要感謝隋煬帝。由於大運河的開通,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基本貫通起來。商旅從廣州港登陸,取道梅嶺進入洪州,再向東進入錢塘江,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從杭州而揚州,而洛陽,直至絲路的東方起點長安。[35]
作為世界首都,長安是國際貿易的大市場。在此,帝國政府設有市局和市准局,負責工商管理和標準計量,也負責平抑物價。薄利多銷的政策刺激了消費,穩定低廉的物價更讓遠道而來的胡商有利可圖。於是,以粟特、波斯和阿拉伯人為主的外來資本集團,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胡人的商團非常專業,甚至操縱和壟斷著部分行當。有一次,某寺在做完道場後得到一件施主奉獻的寶物,長約數寸形如朽釘。寺僧不識貨,拿到西市請胡商鑑定。胡商只看了一眼,馬上就說:哪裡來的?開個價吧!
寺僧決定獅子大開口,要價十萬。
胡商卻呵呵大笑。直到寺僧將價碼加到五十萬,胡商這才不緊不慢地說:告訴你吧,這個值一千萬。
成交之後寺僧才知道,那是佛骨。[36]
此事的真偽不得而知,胡商的長袖善舞則毋庸置疑。在他們眼裡,對外開放的大唐簡直就是天堂。沒錯,長安是聚寶盆,揚州是銷金窟,他們當然樂不思蜀。
但,這樣看問題,也就是商人而已。
更多人看重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前,作為世界帝國,大唐瀰漫著英雄主義的氛圍,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混血王朝,他們又不分種族地對所有人才都敞開大門。於是大臣有天竺人迦葉濟,名將有高句麗人高仙芝,外交官有波斯人李密翳,堪稱各色人等濟濟一堂。
隋唐創立的制度也是一塊磁石,因為它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於是,這些制度被移植到了日本。就連長安城的模樣,也被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奈良。
更吸引人的,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而唐人的生活充滿了趣味和詩意,並崇尚知識、智慧和才情。一個人,如果才華出眾風流倜儻,那是會擁有眾多粉絲的。
這位美麗善良的狐狸精,是胡姬的藝術形象吧?
其實,有狐狸精的又豈止長安,其他許多城邑也是國際化的都市,比如洛陽,比如揚州,還有河西走廊的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沙州(敦煌)。在那些西北的城市中,佛法是伴隨著駝鈴,用印度語、波斯語、粟特語、突厥語和吐蕃語,由不同民族廣為傳播的。
最典型的還是廣州。
廣州從孫權的時代開始就是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到唐代更是胡商雲集。僅鑒真法師所見,就有波斯、印度、斯里蘭卡和南海、東南亞各國商船。薩珊王朝滅亡後,阿拉伯人就更多。不過,阿拉伯船隻仍然被叫做波斯舶,印度洋通用的也是波斯語,正如陸路通用粟特語。[29]
各國的船隻,停滿了廣州港。
大唐給予的則是尊重、保護和優惠政策。胡商們單獨居住在蕃坊之中,通過蕃坊的負責人來接受官府管理。他們被允許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甚至被授予一定的自治權,以便裁決內部的糾紛。於是,就連建築風格也都是阿拉伯的。南國風光再加異國情調,真是分外妖嬈。
唐太宗“愛之如一”的主張得到了充分體現,客居廣州的僑民則把大唐看作了自己的國家。因此,當黃巢的軍隊打進來時,他們很自然地就站在了廣州保衛戰的第一線。結果是十二萬僑民被殺,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
信仰之爭暫時擱置了。此刻,他們都是唐人。
揚州則是另一番景象。靠著京杭大運河富庶繁榮起來的揚州,最鮮明的標誌是詩人、美女和波斯客。後者在薩珊王朝滅亡之後流寓中華,卻無不腰纏萬貫,以至於冒牌貨被叫作“窮波斯”,意思是波斯人中沒有窮的。是啊,囊中羞澀豈能“煙花三月下揚州”,商埠之夜註定紙醉金迷。[30]
於是杜牧有了他十年一覺的揚州夢,爭當第一的徐凝和張祜也競相開屏。張祜詩云:十里長街市井邊,月明橋上看神仙。徐凝則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一回,張祜似乎又落了下風。
其實多彩多姿的還有盛產蜀錦的益州(成都),作為中轉站和集散地的洪州(南昌),等等等等。這些城市當然也都風采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滿街都是胡人。[31]
那麼,究竟是什麼,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商人、銀行家或高利貸者、外交官、書生、探險家和傳教士呢?該不會只是絲綢、茶葉和善解人意的青樓女子吧?
當然不是。
文化航母
阿倍仲麻呂要回日本去了。
中文名字叫做晁衡的阿倍仲麻呂,是在開元四年(716)作為留學生來到大唐的。當時他十九歲,同行的則有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玄昉,均為一時之選。進入國子監學習的阿倍仲麻呂也不負厚望,以優異成績一舉考中進士。[32]
現在,我們至少知道了三位外籍進士,先後是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新羅人崔致遠、阿拉伯人李彥升。
這裡面的信息值得深思。
前面說過,唐代科舉最難考的是進士。因為其他科目比如明法和明算,選拔的都是專業技術人員。進士科的設置卻是要為帝國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做人才儲備,因此並不考核專業技術,對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則要求更高。
那麼,進士科考什麼?
貼經、雜文、時務策。貼經就是從儒家經典中選取部分段落篇章做填空題,雜文是寫詩和駢文,時務策則是論述時政對策。第一項考基礎知識,第二項是才藝展示,第三項相當於學位論文。如此全面考核,難怪考中不易。
對於外國人,就更難。
阿倍仲麻呂卻一舉成功。此後他留在了長安,成為大唐的一名官員,一住就是幾十年。天寶十二載(753),思鄉心切的仲麻呂被玄宗皇帝任命為大唐出使日本的使節,與久別重逢的故人、遣唐副使吉備真備一起回國。
消息傳出,朝野上下依依不捨,名重一時的王維等人紛紛作詩送別。阿倍仲麻呂則寫下了著名的《銜命還國作》送給中國朋友——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33]
這說明什麼呢?
阿倍仲麻呂已經融入大唐。[34]
大唐境內,像仲麻呂這樣的外國人不在少數,融入的原因也五花八門。比如薩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國滅亡後,流亡的波斯王族復國不得,就只好客死長安。但更多的是來了就不想走,比如賴在鴻臚寺國賓館的那些使節。問題是,並非所有外國人都被唐帝國包養,吸引其他人的又是什麼呢?
財富,機會,制度,文化。
逐利而居的商人當然是衝著巨額財富,或者說賺錢機會而來的。這其實要感謝隋煬帝。由於大運河的開通,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基本貫通起來。商旅從廣州港登陸,取道梅嶺進入洪州,再向東進入錢塘江,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從杭州而揚州,而洛陽,直至絲路的東方起點長安。[35]
作為世界首都,長安是國際貿易的大市場。在此,帝國政府設有市局和市准局,負責工商管理和標準計量,也負責平抑物價。薄利多銷的政策刺激了消費,穩定低廉的物價更讓遠道而來的胡商有利可圖。於是,以粟特、波斯和阿拉伯人為主的外來資本集團,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胡人的商團非常專業,甚至操縱和壟斷著部分行當。有一次,某寺在做完道場後得到一件施主奉獻的寶物,長約數寸形如朽釘。寺僧不識貨,拿到西市請胡商鑑定。胡商只看了一眼,馬上就說:哪裡來的?開個價吧!
寺僧決定獅子大開口,要價十萬。
胡商卻呵呵大笑。直到寺僧將價碼加到五十萬,胡商這才不緊不慢地說:告訴你吧,這個值一千萬。
成交之後寺僧才知道,那是佛骨。[36]
此事的真偽不得而知,胡商的長袖善舞則毋庸置疑。在他們眼裡,對外開放的大唐簡直就是天堂。沒錯,長安是聚寶盆,揚州是銷金窟,他們當然樂不思蜀。
但,這樣看問題,也就是商人而已。
更多人看重的是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前,作為世界帝國,大唐瀰漫著英雄主義的氛圍,充滿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混血王朝,他們又不分種族地對所有人才都敞開大門。於是大臣有天竺人迦葉濟,名將有高句麗人高仙芝,外交官有波斯人李密翳,堪稱各色人等濟濟一堂。
隋唐創立的制度也是一塊磁石,因為它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於是,這些制度被移植到了日本。就連長安城的模樣,也被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奈良。
更吸引人的,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而唐人的生活充滿了趣味和詩意,並崇尚知識、智慧和才情。一個人,如果才華出眾風流倜儻,那是會擁有眾多粉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