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實上唐代胡風之盛,與皇帝關係很大。有唐一代長安盛行打球,就因為唐太宗開風氣之先。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箇中高手,曾經讓吐蕃的球星自愧不如。此後的宣宗、僖宗都是球員,穆宗、敬宗都是球迷,打球豈能不成風氣?[56]

  此外還有建築。

  盛唐時期的建築流行西亞的材料和風格,並且採用了在酷暑天降溫的技術。設計師巧妙地讓水從屋檐流下,形成水簾隔斷室外的熱浪,同時用流水推動風扇在室內送風,當然十分涼快。唐玄宗曾經在這種涼殿接待了一位愛提意見的言諫官員,結果該官員因著涼而腹瀉,狼狽不堪。[57]

  那麼,這種技術又是哪個國家的?

  東羅馬帝國。[58]

  呵呵,倒是不遠萬里。

  實際上隋唐所謂胡,並非只指中國境內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更包括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羅馬人。他們在兩《唐書》中跟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一樣被看作西域的一部分,重要性僅次於突厥、回鶻和吐蕃。

  也許,這是一種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隋唐特有的,因為他們都是混血王朝。自己是混血兒,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種族,儘管他們都以中華自居,都認為中華是世界的中心,還都雄心勃勃和自以為是地要把其他國家和民族納入中華的體系。唐太宗甚至不無得意地說:朕提三尺龍泉一統四海,不比秦皇漢武差吧?[59]

  當然。

  事實上,秦漢文明雖然已經具有世界性,隋唐卻更是世界性的超級大帝國,影響力之廣遠超其版圖。唯一需要補充的是:大唐固然影響了世界,世界同樣影響了大唐,影響是雙向的。而且,我們能創造出世界性文明,也並非只有太宗和大唐之力,至少還有隋煬帝一份功勞。

  第五章

  世界帝國

  高句麗

  公元607年,有一位名叫小野妹子的日本大使率團來到中國,向中國皇帝遞交了國書。國書可能是執政的聖德太子起糙的,但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們的外交意願——推古女皇和日本國希望能夠與中華帝國平等交往。因此,國書開篇的問候語便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中國皇帝閱後大為不快。

  不快簡直就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皇帝看來,世界只有一個中心,那就是大中華;天下也只有一個天子,那就是他自己。天無二日,人無二君,什麼時候又冒出另一個,還公然自稱旭日東升,視我中華為日薄西山?萬幸的是,中國皇帝並不知道當時的日皇是個女人,否則真要氣暈過去。

  即便如此,國書仍然成為一個事件。[1]

  當然,這位中國皇帝也很清楚,自己對於遠在天邊的那蕞爾島夷其實鞭長莫及,已經看過的國書也不方便再退還給來使,便只好吩咐鴻臚寺(外交部)官員:以後再遇到這種不識好歹不懂禮貌的蠻夷,不要讓朕知道。

  這位中國皇帝就是楊廣。

  然而在第二年的三月十八日,皇帝陛下還是很大度地接見了小野妹子一行,只不過讓他們跟東南亞的赤土等國使節站在一起。四月,隋煬帝又派出十三人的使團,取道朝鮮半島南部出使日本,帶去了中華皇帝的親切問候。[2]

  小野妹子大喜過望。

  不能確定隋煬帝當時是怎麼想的。也許,他並沒把日本太當回事。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是要把日本和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等國都變成統戰對象,以遠交近攻的策略對付高句麗(句讀如勾,高句麗也寫作高勾麗)。[3]

  高句麗是大隋帝國的肉中刺。早在十年前,也就是開皇十八年(598)的六月,隋文帝就曾任命皇五子漢王楊瓊為統帥,率領水陸兩路三十萬大軍出征遼東,開啟了隋唐兩代多次討伐高句麗的戰端。結果,勞師遠征的隋軍得不償失損失慘重,活著回來的人最多十之一二。

  只有楊廣因禍得福。征討高句麗的失敗被歸咎於隨軍的宰相高熲,儘管高熲原本反對這次軍事行動。然而正如本書

  第一章所說,高熲的下台意味著帝國的大政方針發生了重大轉變,皇太子也就順理成章地由楊勇變成了楊廣。

  既然如此,楊廣即位以後,當然要將關中本位政策調整為對外擴張征服世界的新路線,也一定會繼承父皇的遺志討伐高句麗,甚至不惜傾全國之力。結果,卻是接二連三地慘遭失敗,反隋的鬥爭則在反戰的歌聲中爆發。[4]

  隋煬帝其實是栽在高句麗上的。

  奇怪的是,即位後時時處處以隋為鑑的唐太宗,在高句麗問題上卻與隋煬帝高度一致:一樣的御駕親征,一樣的不聽勸阻,一樣的接連失敗。唯一的區別,是唐太宗曾經表示過後悔。他說,如果魏徵還在,一定會攔住朕的。[5]

  但是這又怎麼樣呢?說完這話,又繼續東征了。高宗李治繼位以後也是如此。直到總章元年(668)攻破平壤,徹底滅亡高句麗才算了事。也就是說,兩朝四代中華皇帝都視高句麗為心腹之患,必欲滅之而後快,豈不怪哉?

  這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高句麗。

  隋唐時期的高句麗,跟五代時期由王建在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並不是一回事,儘管前者在歷史上和正史中也被稱為高麗,但那多半是一種習慣性的簡稱。實際上,一直要到大唐滅亡之後,高麗王朝才建國,那才真是高麗。[6]

  所以,我們還是管前者叫高句麗為好。

  高句麗人最早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西漢末年建國時定都於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區劃歸屬於玄菟郡,民族分類屬於濊貊(讀如畏陌)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自強不息的高句麗人不斷發展壯大,並在北魏拓跋燾和南朝劉義隆的時代遷都平壤,成為朝鮮半島鼎立的三國之一。[7]

  另外兩國,是百濟和新羅。

  百濟和新羅是朝鮮半島南部韓人建立的國家。韓人最早分為三支:馬韓、辰韓、弁韓,號稱三韓。之後,馬韓建立了百濟,辰韓建立了新羅,弁韓建立了金官。這是朝鮮半島南部最早的三國。高句麗南下之後,新羅也兼併了金官,朝鮮半島鼎立的三國就變成了高句麗、百濟和新羅。[8]

  百濟在西南,新羅在東南,高句麗在北。

  三國當中,高句麗受中華影響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綜合國力最強,處境也最微妙。東邊的南朝和北朝,南邊的新羅和百濟,西邊的日本,北邊的靺鞨(讀如末合)、室韋、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麼好相處的鄰居。當然,高句麗自己並不省油,他們對東亞地區的霸權也覬覦已久。

  因此,中國南北對峙之時,朝鮮半島同樣熱鬧非凡。大體上說,是高句麗聯合新羅,百濟勾結日本,在半島長時間問鼎逐鹿征伐不已,一如春秋戰國時的中華。

  這就不但要打軍事戰,也要打外交戰。

  於是,高句麗、新羅、百濟和日本,都爭相與中華建立各種關係,甚至同時向南北兩朝示好。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來者不拒,而且儘量阻止對方與他方往來。高句麗與新羅、百濟、日本也一樣,全都希望這種聯盟關係能夠具有排他性。兩朝三國一倭,構成東亞波詭雲譎的畫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