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遺憾的是,苦難似乎並不足以讓唯一的神對這個民族青睞有加。要知道,比猶太人命更苦的數不勝數,只不過由於銷聲匿跡而鮮為人知。那麼請問,為什麼眾多的民族都不知所終,失去祖國的猶太人卻成為一神教的創立者呢?
這實在讓人費解。
一神論也是奇蹟。多神和泛神的觀念並不奇怪,它甚至可以在兒童那裡找到心理依據。小孩子都是天生的萬物有靈(animism)論者。他們會跟花花糙糙說話,命令擋在前面的石頭乖乖讓路,等等。這不過是最樸素的將心比心。原始民族幾乎無不多神崇拜,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相信宇宙間只有唯一的神,卻是相當高級的文明。因為唯一就得萬能,萬能就得無限,無限就不可言說。讓一兩個人相信這種不可言說的存在,或許能夠做到;讓一個民族長時間整體性地堅信不疑,其實很難。因此,猶太人的一神教就像希臘人的民主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特例和個案。
也許真是天啟了。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使民主製成為世界cháo流的不是希臘人,將一神論變成世界宗教的也不可能是猶太人。這不僅因為猶太人堅持他們的“特選”觀念,堅持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選民,從而將其他民族排斥在外;也因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一神教,背後需要強有力的哲學支持。
提供這種支持的是希臘人。
希臘人也是奇特的民族,他們似乎天生就有藝術氣質和科學精神。而且正如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所說,這看似對立的兩面在希臘人那裡卻高度統一。因此,當猶太人獨尊一神時,與耶路撒冷隔海相望的雅典可是另一番景象:希臘人在與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眉來眼去打得火熱時,探尋宇宙間之“唯一”的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只不過,這種探索被稱為科學。
科學,至少希臘人的科學有兩條原則:第一,真理肯定只有一個;第二,答案一定非常簡單。它甚至簡單到可以用數學(比如幾個數字或一個方程式)來表達,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因為唯有簡單明了,才可能接近正確。
事實上他們也這樣做了。比如宇宙的真理和美,就被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表述為“數的和諧”。因此天體一共是十個,包括銀河系、太陽、地球、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只有九個?對不起,為了湊足數字,畢達哥拉斯他們又發明了一個尚待尋找的天體,名叫“對地”。 [11]
這樣的科學,已經非常接近哲學,甚至宗教了。實際上希臘人的科學和哲學就是他們的宗教,那多神的所謂宗教則其實是藝術。當然,他們也早就為未來的一神教做好了思想準備,那就是世界的精神實體和宇宙的終極真理。
畢達哥拉斯根據勾股定理繪出的可以無限重複的圖形,因為形似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樹。圖中兩個相鄰小正方形面積的和等於相鄰大正方形的面積;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畢達哥拉斯學派喜歡把數描繪成各種幾何圖形,正所謂“凡物皆數”。
精神實體在柏拉圖(Platon,拉丁文,下同)那裡叫“絕對理念”。他的觀點是:世界先有理念,然後才有實體,實體不過是對理念的模仿。比如木匠模仿桌子的理念,就造出了桌子。我們的世界則是“巨匠”(dēmiourgos)所制。巨匠模仿的是什麼呢?最高理念,或者絕對理念。
這樣的真理,也非常接近真神。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方法是找原因。原因無非四個:質料、形式、動力、目的。比如要蓋房子(目的),就得通過勞作(動力)將泥土(質料)變成磚頭(形式)。磚頭高於泥土,因此形式高於質料。房子又高於磚頭,所以低級形式是高級存在的質料。層層類推,都一樣。
如此這般地推演下去,按照邏輯,一定有一個不能再高的形式,一個沒有任何質料的純粹形式。它是一切形式的形式,一切目的的目的,一切動力的動力。作為目的,它是“終極目的”;作為動力,它是“第一推動力”。那麼請問,這樣的純粹形式該是什麼,又能是什麼呢?
當然是神,只能是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難怪亞里士多德哲學被認為是“神學目的論”了。事實上絕對形式也好,最高理念也罷,都跟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蘭教的安拉一樣,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且既超自然,又超世俗,只不過一為哲學,一為宗教。
合流卻指日可待。
把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文明裝進了同一個籃子的是羅馬人,那個名叫“地中海文明圈”的籃子則碩大無比,還極其包容。這種包容性是海洋文明特有的,因此與同樣包容的中華文明不盡相同。至少,羅馬帝國不但文化多元,還實行雙語制,這正是我們民族所不具備的土壤。
於是,第一種具有世界性的一神教便在羅馬的偏遠省份興起,新增部分則用通俗易懂的希臘“白話文”寫成。因此可以說,正是地中海孕育了基督教。但即便如此,它成為國教也要到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其中奧秘,除了在《兩漢兩羅馬》一卷中講過的政治因素外,說希臘語的小亞細亞更適合基督教發展,恐怕也是不能忽略的原因之一。[12]
不過這樣一來,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就分家了。這就為後面的洗牌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基督教文明的影響力離阿拉伯半島也更近了。因此,當強勁的海風沿著希賈茲商道吹進沙漠,另一顆沉睡的種子便會被溫柔地喚醒。地中海文明圈也將被新銳的力量撕破,由一個籃子變成兩個。
這股力量就是伊斯蘭。
走向世界
穆斯林是高喊著“安拉乎艾克白勒”(Allahu Akbar)奮勇前進的。在半島,在地中海,在世界各地,都如此。
這是阿拉伯語。意思是:真主最偉大!
真主確實偉大,伊斯蘭教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猶太教至今仍然還是民族宗教,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多年都沒有什麼起色,穆罕默德卻在有生之年便成就大業,歸真之後的事業更是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從麥地那烏瑪到哈里發國家只用了短短十年,成為當時史上最大的帝國則不到百年。如此驚人的速度,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望塵莫及吧?
何況全盛時期伊斯蘭帝國的疆域之廣,勢力之強,文化之先進,影響之深遠,幾乎無人可及。亞歷山大和羅馬帝國只是把地中海變成了內湖,穆斯林卻還要加上印度洋,儘管控制了印度洋的已經不再是阿拉伯人。但不管怎麼說,西起阿曼、葉門、索馬利亞,東至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都在伊斯蘭的旗幟之下。
結果是什麼呢?是逼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實際上那些航海家的初衷就是想繞過穆斯林的海上控制區,另闢通往印度的蹊徑。由此可見,當時的伊斯蘭何等強勢。這種光焰萬丈的強勢甚至讓許多人都黯然失色,以至於印度和羅馬的兩項發明竟被分別稱為“阿拉伯數字”和“土耳其浴”。[13]
這實在讓人費解。
一神論也是奇蹟。多神和泛神的觀念並不奇怪,它甚至可以在兒童那裡找到心理依據。小孩子都是天生的萬物有靈(animism)論者。他們會跟花花糙糙說話,命令擋在前面的石頭乖乖讓路,等等。這不過是最樸素的將心比心。原始民族幾乎無不多神崇拜,原因之一就在這裡。
相信宇宙間只有唯一的神,卻是相當高級的文明。因為唯一就得萬能,萬能就得無限,無限就不可言說。讓一兩個人相信這種不可言說的存在,或許能夠做到;讓一個民族長時間整體性地堅信不疑,其實很難。因此,猶太人的一神教就像希臘人的民主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特例和個案。
也許真是天啟了。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如使民主製成為世界cháo流的不是希臘人,將一神論變成世界宗教的也不可能是猶太人。這不僅因為猶太人堅持他們的“特選”觀念,堅持只有自己才是上帝的選民,從而將其他民族排斥在外;也因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一神教,背後需要強有力的哲學支持。
提供這種支持的是希臘人。
希臘人也是奇特的民族,他們似乎天生就有藝術氣質和科學精神。而且正如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所說,這看似對立的兩面在希臘人那裡卻高度統一。因此,當猶太人獨尊一神時,與耶路撒冷隔海相望的雅典可是另一番景象:希臘人在與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眉來眼去打得火熱時,探尋宇宙間之“唯一”的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只不過,這種探索被稱為科學。
科學,至少希臘人的科學有兩條原則:第一,真理肯定只有一個;第二,答案一定非常簡單。它甚至簡單到可以用數學(比如幾個數字或一個方程式)來表達,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因為唯有簡單明了,才可能接近正確。
事實上他們也這樣做了。比如宇宙的真理和美,就被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表述為“數的和諧”。因此天體一共是十個,包括銀河系、太陽、地球、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只有九個?對不起,為了湊足數字,畢達哥拉斯他們又發明了一個尚待尋找的天體,名叫“對地”。 [11]
這樣的科學,已經非常接近哲學,甚至宗教了。實際上希臘人的科學和哲學就是他們的宗教,那多神的所謂宗教則其實是藝術。當然,他們也早就為未來的一神教做好了思想準備,那就是世界的精神實體和宇宙的終極真理。
畢達哥拉斯根據勾股定理繪出的可以無限重複的圖形,因為形似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樹。圖中兩個相鄰小正方形面積的和等於相鄰大正方形的面積;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畢達哥拉斯學派喜歡把數描繪成各種幾何圖形,正所謂“凡物皆數”。
精神實體在柏拉圖(Platon,拉丁文,下同)那裡叫“絕對理念”。他的觀點是:世界先有理念,然後才有實體,實體不過是對理念的模仿。比如木匠模仿桌子的理念,就造出了桌子。我們的世界則是“巨匠”(dēmiourgos)所制。巨匠模仿的是什麼呢?最高理念,或者絕對理念。
這樣的真理,也非常接近真神。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方法是找原因。原因無非四個:質料、形式、動力、目的。比如要蓋房子(目的),就得通過勞作(動力)將泥土(質料)變成磚頭(形式)。磚頭高於泥土,因此形式高於質料。房子又高於磚頭,所以低級形式是高級存在的質料。層層類推,都一樣。
如此這般地推演下去,按照邏輯,一定有一個不能再高的形式,一個沒有任何質料的純粹形式。它是一切形式的形式,一切目的的目的,一切動力的動力。作為目的,它是“終極目的”;作為動力,它是“第一推動力”。那麼請問,這樣的純粹形式該是什麼,又能是什麼呢?
當然是神,只能是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難怪亞里士多德哲學被認為是“神學目的論”了。事實上絕對形式也好,最高理念也罷,都跟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蘭教的安拉一樣,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且既超自然,又超世俗,只不過一為哲學,一為宗教。
合流卻指日可待。
把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文明裝進了同一個籃子的是羅馬人,那個名叫“地中海文明圈”的籃子則碩大無比,還極其包容。這種包容性是海洋文明特有的,因此與同樣包容的中華文明不盡相同。至少,羅馬帝國不但文化多元,還實行雙語制,這正是我們民族所不具備的土壤。
於是,第一種具有世界性的一神教便在羅馬的偏遠省份興起,新增部分則用通俗易懂的希臘“白話文”寫成。因此可以說,正是地中海孕育了基督教。但即便如此,它成為國教也要到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其中奧秘,除了在《兩漢兩羅馬》一卷中講過的政治因素外,說希臘語的小亞細亞更適合基督教發展,恐怕也是不能忽略的原因之一。[12]
不過這樣一來,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就分家了。這就為後面的洗牌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基督教文明的影響力離阿拉伯半島也更近了。因此,當強勁的海風沿著希賈茲商道吹進沙漠,另一顆沉睡的種子便會被溫柔地喚醒。地中海文明圈也將被新銳的力量撕破,由一個籃子變成兩個。
這股力量就是伊斯蘭。
走向世界
穆斯林是高喊著“安拉乎艾克白勒”(Allahu Akbar)奮勇前進的。在半島,在地中海,在世界各地,都如此。
這是阿拉伯語。意思是:真主最偉大!
真主確實偉大,伊斯蘭教的發展也突飛猛進。猶太教至今仍然還是民族宗教,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多年都沒有什麼起色,穆罕默德卻在有生之年便成就大業,歸真之後的事業更是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從麥地那烏瑪到哈里發國家只用了短短十年,成為當時史上最大的帝國則不到百年。如此驚人的速度,大秦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望塵莫及吧?
何況全盛時期伊斯蘭帝國的疆域之廣,勢力之強,文化之先進,影響之深遠,幾乎無人可及。亞歷山大和羅馬帝國只是把地中海變成了內湖,穆斯林卻還要加上印度洋,儘管控制了印度洋的已經不再是阿拉伯人。但不管怎麼說,西起阿曼、葉門、索馬利亞,東至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都在伊斯蘭的旗幟之下。
結果是什麼呢?是逼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實際上那些航海家的初衷就是想繞過穆斯林的海上控制區,另闢通往印度的蹊徑。由此可見,當時的伊斯蘭何等強勢。這種光焰萬丈的強勢甚至讓許多人都黯然失色,以至於印度和羅馬的兩項發明竟被分別稱為“阿拉伯數字”和“土耳其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