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然,阿拉伯人最終還是沒能保住美麗的西班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歸屬天主教。雪上加霜的是,科爾多瓦淪入敵手二十年後,巴格達也被蒙古軍團攻陷。由於此前南大食早已滅亡,阿拉伯帝國便隨著阿巴斯王朝一起終結。
不過,除了西班牙和西西里,原屬於穆斯林的那些地區仍然迴蕩著悅耳的“邦克”聲。成吉思汗所向無敵的孫輩們滅亡阿巴斯王朝僅僅三十七年,就由新可汗帶頭,集體地皈依了伊斯蘭教。更何況,穆斯林只是失去了西班牙,羅馬人卻丟掉了大本營——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忠誠於安拉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皇帝戰死,羅馬帝國徹底滅亡。[5]
勝利了的土耳其人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蘭之城,即伊斯坦堡(Istanbul);再就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後來又在穹頂豎起高達三十米的銅製新月,結果是整體建築更加宏偉、莊嚴和肅穆。由於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境內的清真寺也都見賢思齊紛紛效仿,便讓許多人誤以為新月是伊斯蘭的標誌。[6]
◎ 兩大帝國的終結
750年 唐天寶九載 阿巴斯王朝建立
756年 唐天寶十五載 後伍麥葉王朝定都科爾多瓦800年 唐貞元十六年 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843年 唐會昌三年 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64年 唐咸通五年 基督教傳入保加利亞909年 後梁開平三年 法蒂瑪王朝建立
950年 後漢乾祐三年 基督教傳入波希米亞967年 北宋乾德五年 基督教傳入波蘭
988年 北宋端拱元年 基輔羅斯皈依基督教1008年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基督教在瑞典確立1054年 北宋皇祐六年 東西方基督教會分裂1096年 北宋紹聖三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 開羅法蒂瑪王朝滅亡1236年 南宋端平三年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統治結束1258年 南宋寶祐六年 阿拉伯帝國終結1291年 元至元二十八年 十字軍東征告終1299年 元大德三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1453年 明景泰四年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帝國亡新月升起,十字架依然閃亮。
的確,伊斯蘭教向外傳播時,基督徒也沒閒著。阿巴斯王朝建立一百年後,保加利亞、波希米亞、波蘭和瑞典先後接受了傳教士們的布道,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公國也皈依了基督。科爾多瓦被收回前,基督教已傳入東歐和北歐。到君士坦丁堡改名時,就連十字軍東征也成了遙遠的回憶。
其實,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之日起,西方所謂“中世紀”就走到了盡頭。這個時代的得名緣於它處在古希臘羅馬與文藝復興之間,所以叫The Middle Age,意思是“中間的世紀”。但如果以為中世紀是一潭死水或一團漆黑,那就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光明的種子和生命的活力就蘊含在這數百年中,只不過人們往往看不見,也不知動力所在。[7]
動力在羅馬化了的日耳曼蠻族那裡。查理曼大帝去世後不久,他的帝國便一分為三,這三個地方後來都成為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策源地:義大利有文藝復興,德意志有宗教改革,法蘭西有啟蒙運動。這恐怕並非偶然。就連法西斯主義產生在義大利和德意志也不稀罕,更不用說光榮革命發生在英國,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又會變成美國了。
蠻族,讓歐洲脫胎換骨。
事實上,正是這些形形色色並不同族的日耳曼人,使歐羅巴(Europe)真正成為世界的一個洲;而在之前的希臘羅馬時代,它是只能看作亞洲之半島和岬角的。蠻族卻將文明的範圍從地中海擴展到整個歐羅巴,使歐洲各民族有了統一的身份認同,也有了再度聯合的觀念和機制。[8]
歐洲文明,其實是日耳曼文明。[9]
或者說,是羅馬化了的日耳曼。
此前的希臘和羅馬,則與其說是歐羅巴的,不如說是地中海的。實際上羅馬帝國即便在其全盛時期,也只有部分領土屬於歐洲,其餘大部分是在小亞細亞、中東和北非。唯其如此,人們才說地中海是羅馬的內湖。這樣看,歷史上所謂“古希臘羅馬世界”(Graeco-Roman World),稱作“地中海文明圈”(Mediterranean Civilization)才更為準確。
同樣,或者照理說,基督教就該以地中海為圓心向歐亞非三大洲擴散,把地中海文明圈變成基督教文明圈。然而阿拉伯人的崛起卻把這一進程打亂了,日耳曼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攪局更是迫使“環地中海地區”重新洗牌。於是一種新的格局終於誕生,並將一直影響到當今世界。[10]
那麼,這種格局是什麼呢?
地中海
新格局就是“劃海而治”。
海,主要是地中海,然後是黑海和裏海。其實看看地圖就知道,兩大宗教幾乎一開始便以地中海為界:之南是伊斯蘭的地盤,之北是基督教的天下。以後的走向也一樣:基督教向北,然後向西傳播到南北美洲;伊斯蘭向南,然後向東傳播到印度半島西部、馬來半島南端和印度尼西亞。
因此,伊比利亞(西班牙)和小亞細亞(土耳其)的互換歸屬,恐怕就只能說是命該如此。於是,黑海也成為南北分界線,雙方都不再越雷池一步。分隔歐亞大陸的裏海則成為東西界碑,東邊廣袤遼闊的大片土地屬於穆斯林,西邊的歐洲則由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分天下。
看來,洗牌並沒有白費工夫。
效益也確實是顯著的。因為洗牌的結果,是並非兩大宗教創造者的其他民族——日耳曼人和突厥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接過了羅馬人和阿拉伯人手中的火炬。接手本身就意義非凡,何況這些曾經的蠻族還是要走向世界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想不成為世界宗教,恐怕都難。
這簡直無異於“五胡入中華”。
實際上,那段時期就是地中海的南北朝,只不過之後並無隋唐。兩大世界宗教沒有也不可能統一起來,儘管他們有著共同的源頭,甚至源頭就在同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希伯來王國的故都,也是三大天啟宗教共同的聖地,耶穌基督在這裡受難,穆罕默德在這裡登霄。儘管這些事真偽難辨,基督徒和穆斯林卻毫不懷疑。因此,耶路撒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
實際上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西是埃及,東是美索不達米亞,北是地中海,南是阿拉伯人的半島。而且幸運的是,埃及和巴比倫這兩個文明古國,都曾經是猶太人的居留地;不幸的是,他們在那裡是奴隸和囚徒。這種罕見的經歷讓史學家們找到了解釋希伯來文明的說法: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即便不能多難興邦,也該“多難興教”的。
猶太教的興起,往往被歸結為此。
以色列王國時代,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建造了第一座聖殿,又稱所羅門聖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波斯帝國推翻新巴比倫王國後,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第二聖殿於公元前515年竣工。公元70年,羅馬帝國將軍提多圍攻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毀,只剩下一道圍牆,即哭牆。
不過,除了西班牙和西西里,原屬於穆斯林的那些地區仍然迴蕩著悅耳的“邦克”聲。成吉思汗所向無敵的孫輩們滅亡阿巴斯王朝僅僅三十七年,就由新可汗帶頭,集體地皈依了伊斯蘭教。更何況,穆斯林只是失去了西班牙,羅馬人卻丟掉了大本營——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忠誠於安拉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皇帝戰死,羅馬帝國徹底滅亡。[5]
勝利了的土耳其人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蘭之城,即伊斯坦堡(Istanbul);再就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後來又在穹頂豎起高達三十米的銅製新月,結果是整體建築更加宏偉、莊嚴和肅穆。由於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境內的清真寺也都見賢思齊紛紛效仿,便讓許多人誤以為新月是伊斯蘭的標誌。[6]
◎ 兩大帝國的終結
750年 唐天寶九載 阿巴斯王朝建立
756年 唐天寶十五載 後伍麥葉王朝定都科爾多瓦800年 唐貞元十六年 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843年 唐會昌三年 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64年 唐咸通五年 基督教傳入保加利亞909年 後梁開平三年 法蒂瑪王朝建立
950年 後漢乾祐三年 基督教傳入波希米亞967年 北宋乾德五年 基督教傳入波蘭
988年 北宋端拱元年 基輔羅斯皈依基督教1008年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基督教在瑞典確立1054年 北宋皇祐六年 東西方基督教會分裂1096年 北宋紹聖三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 開羅法蒂瑪王朝滅亡1236年 南宋端平三年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統治結束1258年 南宋寶祐六年 阿拉伯帝國終結1291年 元至元二十八年 十字軍東征告終1299年 元大德三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1453年 明景泰四年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帝國亡新月升起,十字架依然閃亮。
的確,伊斯蘭教向外傳播時,基督徒也沒閒著。阿巴斯王朝建立一百年後,保加利亞、波希米亞、波蘭和瑞典先後接受了傳教士們的布道,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公國也皈依了基督。科爾多瓦被收回前,基督教已傳入東歐和北歐。到君士坦丁堡改名時,就連十字軍東征也成了遙遠的回憶。
其實,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之日起,西方所謂“中世紀”就走到了盡頭。這個時代的得名緣於它處在古希臘羅馬與文藝復興之間,所以叫The Middle Age,意思是“中間的世紀”。但如果以為中世紀是一潭死水或一團漆黑,那就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光明的種子和生命的活力就蘊含在這數百年中,只不過人們往往看不見,也不知動力所在。[7]
動力在羅馬化了的日耳曼蠻族那裡。查理曼大帝去世後不久,他的帝國便一分為三,這三個地方後來都成為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策源地:義大利有文藝復興,德意志有宗教改革,法蘭西有啟蒙運動。這恐怕並非偶然。就連法西斯主義產生在義大利和德意志也不稀罕,更不用說光榮革命發生在英國,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又會變成美國了。
蠻族,讓歐洲脫胎換骨。
事實上,正是這些形形色色並不同族的日耳曼人,使歐羅巴(Europe)真正成為世界的一個洲;而在之前的希臘羅馬時代,它是只能看作亞洲之半島和岬角的。蠻族卻將文明的範圍從地中海擴展到整個歐羅巴,使歐洲各民族有了統一的身份認同,也有了再度聯合的觀念和機制。[8]
歐洲文明,其實是日耳曼文明。[9]
或者說,是羅馬化了的日耳曼。
此前的希臘和羅馬,則與其說是歐羅巴的,不如說是地中海的。實際上羅馬帝國即便在其全盛時期,也只有部分領土屬於歐洲,其餘大部分是在小亞細亞、中東和北非。唯其如此,人們才說地中海是羅馬的內湖。這樣看,歷史上所謂“古希臘羅馬世界”(Graeco-Roman World),稱作“地中海文明圈”(Mediterranean Civilization)才更為準確。
同樣,或者照理說,基督教就該以地中海為圓心向歐亞非三大洲擴散,把地中海文明圈變成基督教文明圈。然而阿拉伯人的崛起卻把這一進程打亂了,日耳曼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攪局更是迫使“環地中海地區”重新洗牌。於是一種新的格局終於誕生,並將一直影響到當今世界。[10]
那麼,這種格局是什麼呢?
地中海
新格局就是“劃海而治”。
海,主要是地中海,然後是黑海和裏海。其實看看地圖就知道,兩大宗教幾乎一開始便以地中海為界:之南是伊斯蘭的地盤,之北是基督教的天下。以後的走向也一樣:基督教向北,然後向西傳播到南北美洲;伊斯蘭向南,然後向東傳播到印度半島西部、馬來半島南端和印度尼西亞。
因此,伊比利亞(西班牙)和小亞細亞(土耳其)的互換歸屬,恐怕就只能說是命該如此。於是,黑海也成為南北分界線,雙方都不再越雷池一步。分隔歐亞大陸的裏海則成為東西界碑,東邊廣袤遼闊的大片土地屬於穆斯林,西邊的歐洲則由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分天下。
看來,洗牌並沒有白費工夫。
效益也確實是顯著的。因為洗牌的結果,是並非兩大宗教創造者的其他民族——日耳曼人和突厥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接過了羅馬人和阿拉伯人手中的火炬。接手本身就意義非凡,何況這些曾經的蠻族還是要走向世界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想不成為世界宗教,恐怕都難。
這簡直無異於“五胡入中華”。
實際上,那段時期就是地中海的南北朝,只不過之後並無隋唐。兩大世界宗教沒有也不可能統一起來,儘管他們有著共同的源頭,甚至源頭就在同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希伯來王國的故都,也是三大天啟宗教共同的聖地,耶穌基督在這裡受難,穆罕默德在這裡登霄。儘管這些事真偽難辨,基督徒和穆斯林卻毫不懷疑。因此,耶路撒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
實際上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西是埃及,東是美索不達米亞,北是地中海,南是阿拉伯人的半島。而且幸運的是,埃及和巴比倫這兩個文明古國,都曾經是猶太人的居留地;不幸的是,他們在那裡是奴隸和囚徒。這種罕見的經歷讓史學家們找到了解釋希伯來文明的說法: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即便不能多難興邦,也該“多難興教”的。
猶太教的興起,往往被歸結為此。
以色列王國時代,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建造了第一座聖殿,又稱所羅門聖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波斯帝國推翻新巴比倫王國後,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第二聖殿於公元前515年竣工。公元70年,羅馬帝國將軍提多圍攻耶路撒冷,聖殿再次被毀,只剩下一道圍牆,即哭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