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韓琦淚流滿面,駐馬不能前行。[62]
西夏那邊,則有人題詩於邊境寺廟:夏竦何曾聳,韓琦未是奇。滿川龍虎舉,猶自說兵機!意思很清楚:好水川里早已龍騰虎躍,大宋將領還在紙上談兵。你們這幫空談誤國的傢伙,根本就不是我們西夏的對手![63]
這可真是冰火兩重天。
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勝利了的李元昊卻居然稱起“兒皇帝”來。慶曆三年(1043)正月二十四日,他送來尊稱仁宗為“父大宋皇帝”的書信,表示願意講和。這就有點像宋江了。看來就連党項人都知道: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作為手下敗將的北宋君臣卻不滿意,因為李元昊並沒有在信中稱臣。帝國並不在乎陛下多一個兒子,卻很在意對方是否臣服。為此,韓琦在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甚至不惜與寫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樞密院長官晏殊翻臉。
沒錯,晏殊和仁宗原本都主張儘快了結。
來回磋商一年多,李元昊終於同意稱臣。當然,這需要花錢買。成交價格是:每年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餅二萬斤,冬天的烤火費和生日禮物另算,逢年過節前來恭賀新禧時的回扣也另算,而且那回扣恐怕要超過賀禮。[64]
毫無疑問,這筆錢不能算是戰爭賠款,而是“父皇給兒臣”的賞賜。但李元昊不在乎。誰都看得出,他之所得遠遠超過老爸,也實實在在。臣不臣的,有什麼關係!
奇怪,李元昊不是看不上綾羅綢緞嗎?
但是西夏的臣民在乎。連年征戰的結果,是牧民們喝不上茶,貴族們穿不上漂亮衣服,難免怨聲載道。李元昊不得不做出政策調整,豪情壯志之類只能暫時放在一邊,儘管他最後還是弄得眾叛親離,死得不明不白。[65]
宋人簽訂又一次“澶淵之盟”也不難理解。看看本頁的地圖就知道,這個王朝自開國之日起就疆域狹小,不要說比不上漢唐,就連西晉都不如。西晉尚且擁有西域和今天的雲南省,宋則連這也沒有。西域歸了回鶻,包括西州回鶻和黑汗(喀喇汗),雲南則屬於大理。大理在唐代叫南詔,五代時改名大理,國都在今雲南省大理市,國王姓段,白族。
上下地圖中深色部分分別為西晉和北宋的疆域範圍,下圖中標記了大理國的位置。疆域範圍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大理在宋代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正史僅僅記載其國王段和譽在徽宗政和七年(1117)被冊封,以後又很快就不了了之,段和譽也在金庸小說中變成了段譽。總之,大理和西夏在正史中都不被視為正宗王朝,儘管從北宋到南宋,只有大理和西夏政權穩定,版圖不變,直到被蒙古人所滅。
趙宋官家卻不得不高度警惕,也不得不撥出巨款,既花錢買和平,也花錢買穩定。實際上在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國家而是皇權。國家的危險在邊境之上,皇權的在蕭牆之內。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是寧可犧牲軍事效率甚至國家安全,也要保證皇位不受覬覦,皇權不會旁落的。
於是,就有了極具趙宋特色的治國方略。
[54]關於党項的來歷,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顧頡剛《宋蒙三百年》。
[55]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景德二年六月條和卷六十四景德三年十月條,他們講價是在景德二年,成交是在景德三年。
[56]見《宋史·夏國傳上》。
[57]轉引自顧頡剛《宋蒙三百年》。
[58]見《宋史·夏國傳上》。
[59]以上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60]見《宋史·夏國傳上》,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二十五寶元二年閏十二月條。
[61]見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及所引。
[62]見(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二。
[63]見(南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二韓魏公遇刺條。
[64]以上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九慶曆三年正月條,卷一百五十二慶曆四年五月條、十月條、十二月條,具體日期請參看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
[65]關於李元昊之死,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第五章
新戰略
誰是包公
據說,仁宗皇帝出生以後就哭個不停。
哭是有原因的:未來的皇帝知道執政不易。是啊,契丹索要無已,西夏悄然興起,越南人還會進入廣西。因此小傢伙很不願意來到這人世間,做什麼大宋天子。
此事終於驚動天庭,派太白金星來解決問題。這也並不奇怪。正如本書
第一章所說,玉皇大帝原本就是仁宗的父親真宗弄出來的,豈能不管?太白金星則化身為老頭,走進宮裡抱起嬰兒在他耳邊說了八個字,孩子就不哭了。
他說的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1]
原來,玉皇大帝為了報答真宗的供奉,已經安排了兩座星辰下凡輔佐仁宗。文曲星是包拯,武曲星是狄青。這雖然是民間傳說,卻不妨礙我們通過他倆發現問題。
沒錯,這兩個人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就說包拯吧!他的名字,在華人世界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連從來不讀書的也知道,戲文里“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意味著什麼:那一定是要主持公道,為民伸冤。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在民眾心中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的象徵。
這是有歷史依據的。據正史記載,包拯權知(臨時主持工作)開封府時,曾大開正門。民眾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訴。辦事人員做不了手腳,一貫橫行霸道的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紛紛收手。沒人敢來說情,紅包也送不進去。當時的流行語把行賄請託叫作打通關節,民間的諺語則是: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哈,包公比閻王爺還鐵面無私。
也有人說:包拯比黃河水還清。
清官包拯似乎也明察秋毫。他擔任天長(今安徽省天長市)知縣時,某農民投訴,不知是誰割了他家牛舌頭。包拯對他說:回去把牛殺了賣掉。沒過多久,就有人來舉報那農民私自殺牛。包拯說:割他家牛舌頭的,就是你吧?
那人魂飛魄散,當場認罪。
這就是洞悉人心了。因為按照大宋刑律,私自殺牛是犯法的。沒有舌頭的牛無法存活,只能殺了賣掉。因此,割人家的牛舌頭,一定是想栽贓陷害。包公這樣處理,便既能讓罪犯自投羅網,也能讓農民多少彌補一點損失。[2]
好官!確實是好官。
可惜正史的記載只有這一例,民間傳說和戲曲里的故事則基本上都不靠譜,三口鍘刀更是子虛烏有。宋代任何官員都沒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更沒有什麼尚方寶劍,要製造冤假錯案也極為不易。因為兩宋的司法可謂制度既健全,執行亦嚴格,法制建設的成就在中華帝國史上堪稱一絕,既超過了之前的秦漢唐,更超過了之後的元明清。[3]
西夏那邊,則有人題詩於邊境寺廟:夏竦何曾聳,韓琦未是奇。滿川龍虎舉,猶自說兵機!意思很清楚:好水川里早已龍騰虎躍,大宋將領還在紙上談兵。你們這幫空談誤國的傢伙,根本就不是我們西夏的對手![63]
這可真是冰火兩重天。
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勝利了的李元昊卻居然稱起“兒皇帝”來。慶曆三年(1043)正月二十四日,他送來尊稱仁宗為“父大宋皇帝”的書信,表示願意講和。這就有點像宋江了。看來就連党項人都知道: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作為手下敗將的北宋君臣卻不滿意,因為李元昊並沒有在信中稱臣。帝國並不在乎陛下多一個兒子,卻很在意對方是否臣服。為此,韓琦在皇帝面前據理力爭,甚至不惜與寫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樞密院長官晏殊翻臉。
沒錯,晏殊和仁宗原本都主張儘快了結。
來回磋商一年多,李元昊終於同意稱臣。當然,這需要花錢買。成交價格是:每年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餅二萬斤,冬天的烤火費和生日禮物另算,逢年過節前來恭賀新禧時的回扣也另算,而且那回扣恐怕要超過賀禮。[64]
毫無疑問,這筆錢不能算是戰爭賠款,而是“父皇給兒臣”的賞賜。但李元昊不在乎。誰都看得出,他之所得遠遠超過老爸,也實實在在。臣不臣的,有什麼關係!
奇怪,李元昊不是看不上綾羅綢緞嗎?
但是西夏的臣民在乎。連年征戰的結果,是牧民們喝不上茶,貴族們穿不上漂亮衣服,難免怨聲載道。李元昊不得不做出政策調整,豪情壯志之類只能暫時放在一邊,儘管他最後還是弄得眾叛親離,死得不明不白。[65]
宋人簽訂又一次“澶淵之盟”也不難理解。看看本頁的地圖就知道,這個王朝自開國之日起就疆域狹小,不要說比不上漢唐,就連西晉都不如。西晉尚且擁有西域和今天的雲南省,宋則連這也沒有。西域歸了回鶻,包括西州回鶻和黑汗(喀喇汗),雲南則屬於大理。大理在唐代叫南詔,五代時改名大理,國都在今雲南省大理市,國王姓段,白族。
上下地圖中深色部分分別為西晉和北宋的疆域範圍,下圖中標記了大理國的位置。疆域範圍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大理在宋代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正史僅僅記載其國王段和譽在徽宗政和七年(1117)被冊封,以後又很快就不了了之,段和譽也在金庸小說中變成了段譽。總之,大理和西夏在正史中都不被視為正宗王朝,儘管從北宋到南宋,只有大理和西夏政權穩定,版圖不變,直到被蒙古人所滅。
趙宋官家卻不得不高度警惕,也不得不撥出巨款,既花錢買和平,也花錢買穩定。實際上在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國家而是皇權。國家的危險在邊境之上,皇權的在蕭牆之內。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是寧可犧牲軍事效率甚至國家安全,也要保證皇位不受覬覦,皇權不會旁落的。
於是,就有了極具趙宋特色的治國方略。
[54]關於党項的來歷,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顧頡剛《宋蒙三百年》。
[55]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景德二年六月條和卷六十四景德三年十月條,他們講價是在景德二年,成交是在景德三年。
[56]見《宋史·夏國傳上》。
[57]轉引自顧頡剛《宋蒙三百年》。
[58]見《宋史·夏國傳上》。
[59]以上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60]見《宋史·夏國傳上》,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二十五寶元二年閏十二月條。
[61]見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及所引。
[62]見(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二。
[63]見(南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二韓魏公遇刺條。
[64]以上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三十九慶曆三年正月條,卷一百五十二慶曆四年五月條、十月條、十二月條,具體日期請參看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
[65]關於李元昊之死,請參看(德國)傅海波、(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第五章
新戰略
誰是包公
據說,仁宗皇帝出生以後就哭個不停。
哭是有原因的:未來的皇帝知道執政不易。是啊,契丹索要無已,西夏悄然興起,越南人還會進入廣西。因此小傢伙很不願意來到這人世間,做什麼大宋天子。
此事終於驚動天庭,派太白金星來解決問題。這也並不奇怪。正如本書
第一章所說,玉皇大帝原本就是仁宗的父親真宗弄出來的,豈能不管?太白金星則化身為老頭,走進宮裡抱起嬰兒在他耳邊說了八個字,孩子就不哭了。
他說的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1]
原來,玉皇大帝為了報答真宗的供奉,已經安排了兩座星辰下凡輔佐仁宗。文曲星是包拯,武曲星是狄青。這雖然是民間傳說,卻不妨礙我們通過他倆發現問題。
沒錯,這兩個人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就說包拯吧!他的名字,在華人世界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連從來不讀書的也知道,戲文里“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意味著什麼:那一定是要主持公道,為民伸冤。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在民眾心中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的象徵。
這是有歷史依據的。據正史記載,包拯權知(臨時主持工作)開封府時,曾大開正門。民眾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訴。辦事人員做不了手腳,一貫橫行霸道的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紛紛收手。沒人敢來說情,紅包也送不進去。當時的流行語把行賄請託叫作打通關節,民間的諺語則是: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哈,包公比閻王爺還鐵面無私。
也有人說:包拯比黃河水還清。
清官包拯似乎也明察秋毫。他擔任天長(今安徽省天長市)知縣時,某農民投訴,不知是誰割了他家牛舌頭。包拯對他說:回去把牛殺了賣掉。沒過多久,就有人來舉報那農民私自殺牛。包拯說:割他家牛舌頭的,就是你吧?
那人魂飛魄散,當場認罪。
這就是洞悉人心了。因為按照大宋刑律,私自殺牛是犯法的。沒有舌頭的牛無法存活,只能殺了賣掉。因此,割人家的牛舌頭,一定是想栽贓陷害。包公這樣處理,便既能讓罪犯自投羅網,也能讓農民多少彌補一點損失。[2]
好官!確實是好官。
可惜正史的記載只有這一例,民間傳說和戲曲里的故事則基本上都不靠譜,三口鍘刀更是子虛烏有。宋代任何官員都沒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更沒有什麼尚方寶劍,要製造冤假錯案也極為不易。因為兩宋的司法可謂制度既健全,執行亦嚴格,法制建設的成就在中華帝國史上堪稱一絕,既超過了之前的秦漢唐,更超過了之後的元明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