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更重要的是,外商的私有財產得到保護。南宋時,有位真里富國(今柬埔寨)商人死在明州,留下巨額資產。有關部門認為這筆財產既然無主,不妨收歸國有。以皇族身份出任知州的趙伯圭卻說:人家不遠萬里而來,客死他鄉已經是極為不幸,怎麼忍心占他便宜?於是備下棺槨,讓這位商人的夥計們護送回國。柬埔寨商人的家屬則將這筆沒想到能夠收回的巨資悉數捐出,修建佛塔為大宋和趙伯圭祈福。[28]
這確實讓人感慨。
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開明的管理,使大宋成為當時世界的海洋貿易大國。路線則主要有兩條,一條從泉州或廣州出發到達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國,或者經由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各國,甚至遠到埃及、索馬利亞和坦尚尼亞;另一條則是從登州、密州和明州出發,前往高麗和日本。
與日本和高麗通商的主要口岸是明州。這個城市具有雙重性格,既是國際貿易的港口,又是科舉官僚的故鄉,因此既是商業重鎮,也是文化重鎮。這種性格在鴉片戰爭以後被上海繼承,“阿拉寧波人”也變成了“阿拉上海人”。[29]
其實這一點兒都不矛盾。實際上,宋代知識界遠非人們普遍想像的那樣迂腐,統治集團更是歷朝歷代中最有商業頭腦的。正如我們將要不斷講到的,這個由軍閥建立的王朝並不崇尚武力。相反,它的皇帝相信無論邊境的和平,還是國內的穩定,都可以花錢購買,通過買賣來達成。而且,只要能夠花錢買,能像生意那樣談的,也都不是問題。
因此,從太祖皇帝開始,趙宋官家就公開允許甚至鼓勵官員經商。於是,在任官員紛紛利用職權與民爭利,準備應試的則要攢足資本才肯讀書。某些家庭甚至明確分工,父親和兄長經營工商業,賺錢供子弟讀書做官。士農工商的界限蕩然無存。過去,士人的子孫世代都是士人;此後,則商人的子孫才能為仕──簡直是顛覆性的變化。[30]
結果是什麼呢?
科技進步,文化繁榮。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是科技進步的一大代表。
我們知道,唐代外貿主要是外商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走進中國,宋代則更多地是中國商人經由海路走出中華。這是需要技術支持的。事實上,宋代科技在當時的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其間奧秘同樣值得深思。
[20]見《水滸傳》
第七回。
[21]本段所引詞分別見王建《調笑令》、蘇軾《念奴嬌》。其中,美人病來遮面,又作“美人並來遮面”;強虜灰飛煙滅,又作“檣櫓灰飛煙滅”。
[22]見完顏璟《蝶戀花》。以上據施正康、施惠康《水滸縱橫談》。
[23]據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24]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25]請參看(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26]據蔡美彪等《中國通史》,漆俠《宋代經濟史》,(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但泉州設置市舶司的時間,漆俠認為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月。
[27]以上請參看漆俠《宋代經濟史》。
[28]見(南宋)樓鑰《攻愧集》卷八十六。
[29]關於明州的雙重性格,見(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30]據(清)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二十四。
科技文化
1974年,有一艘宋代海船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據考古學家測算,復原後的這條船長34米,甲板寬10.5米,吃水3.75米,排水量454噸,載重量200噸,大小與哥倫布的旗艦相仿。船上有十三個艙室、兩個桅座,而且很可能已採用眠桅和卸桅技術,必要時可以將桅杆卸下或放倒。
這確實很先進。
中國很早就有船。新石器時期有獨木舟,漢代發明了舵和帆。有舵有帆,才能見風使舵。天津靜海出土和《清明上河圖》中的宋船,則使用了平衡舵,這種舵在舵杆前面增加了平衡部分,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不難想像,由這些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船隊行駛在海上時,是何等地讓人羨慕。
何況還有指南針。
宋代海船結構圖
大羅盤俑
海船圖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羅盤俑原物分別藏於江西省撫州市博物館和福州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指南針是宋代的發明。
沒錯,我國很早就有指南車或者司南的記載,也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但在宋代以前從未有過磁石指極性的記錄。不了解磁石的指極性,就不可能想到用它來製作磁體指南儀。指南車或司南,是靠別的辦法辨別南北的吧!
宋人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緣故,由誰發現了感磁的針能夠指向南極或北極,已經無從知曉。但他們由此製作了指南針,則千真萬確。指南針用於看風水,至少不晚於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用於航海,則不晚於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無論哪種用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31]
這是影響了人類歷史的創造。
其實,無論是否使用羅盤,以及何時開始使用,宋的航運都很發達。在內陸江河中航行時,船長和水手們更是經驗豐富駕輕就熟。不信請看《清明上河圖》中,那航船在虹橋下放倒桅杆傾斜而過時,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岸邊和橋上眾多圍觀閒漢的驚叫之聲,更是猶如耳聞。
如此壯觀的場面在宋代屢見不鮮。蘆葦或竹蓆做成的帆有如烏雲密集,靠魚尾形槳划動的小艇穿梭往來,裝滿大米的平底船緩緩前行,深水中用腳踏輪做動力的車船乘風破浪昂首挺進。在那些運輸最繁忙的季節,林林總總的各類船隻會擠滿航道,讓人誤以為那是巨大的船塢。[32]
節選自《清明上河圖》。這也是該畫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片段。
航運發達的原因之一,是帝國的經濟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區成為大糧倉和經濟作物的供應基地。這裡面同樣有科學技術的貢獻,並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包括:
在濱水之處修築堤壩開墾圩田(圩讀如圍);
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現了梯田;
發明了插秧用的秧馬和中耕用的雲盪等新農具;
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優良稻種;
大面積推廣冬麥和晚稻兩熟制;
在南方和四川種植茶樹、甘蔗、荔枝等經濟作物;
養蠶種麻的同時,棉花栽培區逐漸擴大,等等。[33]
於是怎麼樣呢?兩宋的國土面積雖然小於漢唐,人口的總量、增長速度和密度卻都遠遠超過前者。到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之時,全國人口竟然超過一億,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大帝國。請注意,那時可是八百年前![34]
兩宋,其實是很富庶的。
◎ 漢唐宋人口對比
漢平帝 元始二年(公元2年) 5800.6萬人 唐玄宗 開元二十八年(740) 5570.4萬人 宋寧宗 嘉定三年(1210) 10817.8萬人 數據來自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附表。
這確實讓人感慨。
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開明的管理,使大宋成為當時世界的海洋貿易大國。路線則主要有兩條,一條從泉州或廣州出發到達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各國,或者經由印度洋直至阿拉伯各國,甚至遠到埃及、索馬利亞和坦尚尼亞;另一條則是從登州、密州和明州出發,前往高麗和日本。
與日本和高麗通商的主要口岸是明州。這個城市具有雙重性格,既是國際貿易的港口,又是科舉官僚的故鄉,因此既是商業重鎮,也是文化重鎮。這種性格在鴉片戰爭以後被上海繼承,“阿拉寧波人”也變成了“阿拉上海人”。[29]
其實這一點兒都不矛盾。實際上,宋代知識界遠非人們普遍想像的那樣迂腐,統治集團更是歷朝歷代中最有商業頭腦的。正如我們將要不斷講到的,這個由軍閥建立的王朝並不崇尚武力。相反,它的皇帝相信無論邊境的和平,還是國內的穩定,都可以花錢購買,通過買賣來達成。而且,只要能夠花錢買,能像生意那樣談的,也都不是問題。
因此,從太祖皇帝開始,趙宋官家就公開允許甚至鼓勵官員經商。於是,在任官員紛紛利用職權與民爭利,準備應試的則要攢足資本才肯讀書。某些家庭甚至明確分工,父親和兄長經營工商業,賺錢供子弟讀書做官。士農工商的界限蕩然無存。過去,士人的子孫世代都是士人;此後,則商人的子孫才能為仕──簡直是顛覆性的變化。[30]
結果是什麼呢?
科技進步,文化繁榮。
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是科技進步的一大代表。
我們知道,唐代外貿主要是外商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走進中國,宋代則更多地是中國商人經由海路走出中華。這是需要技術支持的。事實上,宋代科技在當時的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其間奧秘同樣值得深思。
[20]見《水滸傳》
第七回。
[21]本段所引詞分別見王建《調笑令》、蘇軾《念奴嬌》。其中,美人病來遮面,又作“美人並來遮面”;強虜灰飛煙滅,又作“檣櫓灰飛煙滅”。
[22]見完顏璟《蝶戀花》。以上據施正康、施惠康《水滸縱橫談》。
[23]據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24]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25]請參看(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26]據蔡美彪等《中國通史》,漆俠《宋代經濟史》,(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但泉州設置市舶司的時間,漆俠認為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月。
[27]以上請參看漆俠《宋代經濟史》。
[28]見(南宋)樓鑰《攻愧集》卷八十六。
[29]關於明州的雙重性格,見(日本)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30]據(清)沈垚《落帆樓文集》卷二十四。
科技文化
1974年,有一艘宋代海船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出土。據考古學家測算,復原後的這條船長34米,甲板寬10.5米,吃水3.75米,排水量454噸,載重量200噸,大小與哥倫布的旗艦相仿。船上有十三個艙室、兩個桅座,而且很可能已採用眠桅和卸桅技術,必要時可以將桅杆卸下或放倒。
這確實很先進。
中國很早就有船。新石器時期有獨木舟,漢代發明了舵和帆。有舵有帆,才能見風使舵。天津靜海出土和《清明上河圖》中的宋船,則使用了平衡舵,這種舵在舵杆前面增加了平衡部分,操作起來更加方便。不難想像,由這些新技術武裝起來的船隊行駛在海上時,是何等地讓人羨慕。
何況還有指南針。
宋代海船結構圖
大羅盤俑
海船圖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羅盤俑原物分別藏於江西省撫州市博物館和福州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指南針是宋代的發明。
沒錯,我國很早就有指南車或者司南的記載,也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吸鐵性,但在宋代以前從未有過磁石指極性的記錄。不了解磁石的指極性,就不可能想到用它來製作磁體指南儀。指南車或司南,是靠別的辦法辨別南北的吧!
宋人是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緣故,由誰發現了感磁的針能夠指向南極或北極,已經無從知曉。但他們由此製作了指南針,則千真萬確。指南針用於看風水,至少不晚於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用於航海,則不晚於宋徽宗重和二年(1119)。無論哪種用途,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31]
這是影響了人類歷史的創造。
其實,無論是否使用羅盤,以及何時開始使用,宋的航運都很發達。在內陸江河中航行時,船長和水手們更是經驗豐富駕輕就熟。不信請看《清明上河圖》中,那航船在虹橋下放倒桅杆傾斜而過時,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岸邊和橋上眾多圍觀閒漢的驚叫之聲,更是猶如耳聞。
如此壯觀的場面在宋代屢見不鮮。蘆葦或竹蓆做成的帆有如烏雲密集,靠魚尾形槳划動的小艇穿梭往來,裝滿大米的平底船緩緩前行,深水中用腳踏輪做動力的車船乘風破浪昂首挺進。在那些運輸最繁忙的季節,林林總總的各類船隻會擠滿航道,讓人誤以為那是巨大的船塢。[32]
節選自《清明上河圖》。這也是該畫最廣為人知的一個片段。
航運發達的原因之一,是帝國的經濟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區成為大糧倉和經濟作物的供應基地。這裡面同樣有科學技術的貢獻,並體現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包括:
在濱水之處修築堤壩開墾圩田(圩讀如圍);
引水上山,第一次出現了梯田;
發明了插秧用的秧馬和中耕用的雲盪等新農具;
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自己也培育出優良稻種;
大面積推廣冬麥和晚稻兩熟制;
在南方和四川種植茶樹、甘蔗、荔枝等經濟作物;
養蠶種麻的同時,棉花栽培區逐漸擴大,等等。[33]
於是怎麼樣呢?兩宋的國土面積雖然小於漢唐,人口的總量、增長速度和密度卻都遠遠超過前者。到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之時,全國人口竟然超過一億,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大帝國。請注意,那時可是八百年前![34]
兩宋,其實是很富庶的。
◎ 漢唐宋人口對比
漢平帝 元始二年(公元2年) 5800.6萬人 唐玄宗 開元二十八年(740) 5570.4萬人 宋寧宗 嘉定三年(1210) 10817.8萬人 數據來自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