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海外貿易也一樣。
[9]見張元濟輯錄(南宋)洪邁《夷堅志補》卷八。
[10]請參看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11]見(唐)鄭熊《番禺雜記》。該書所說鬼市應該在今天的廣州番禺,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出現“鬼市子”一詞,由此推論長安和洛陽在晚唐時期也可能有。
[12]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有關鬼市的原文是: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李合群注認為博易即貿易,因此鬼市即早市。伊永文《東京夢華錄箋注》認為博易是賭博,則鬼市仍是黑市。
[13]以上所述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4]中國傳統社會城市經濟形態由封閉型的坊市制轉變為開放型的街市制,最早由日本學者加藤繁先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然後由我國學者寧欣等人推進,現在基本上已成為學界共識,詳請參看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另,坊市制也稱里坊制,街市制也稱街巷制,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5]消費型商業城市的說法,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6]請參看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第9冊。
[17]以上所述大相國寺廟會、御街、治安消防,依次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卷二及李合群注、卷三。
[18]太宗皇帝時開封的人口,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淳化二年六月條。其餘綜合參考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開封與歐洲城市之比較,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9]以上所述宋代鎮與市的情況,綜合參考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
海外貿易
林衝出場時,手裡有一把摺扇。[20]
這很時尚。
中國很早就有扇子,但漢唐只有團扇和羽扇,而且男女有別。團扇是女人用的: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羽扇則是男人用的: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當然,風流倜儻如周公瑾,天生麗質如楊玉環,都沒有摺扇。[21]
摺扇宋代才有,是從高麗進口的日本貨。
日本人發明的摺扇傳入中國以後,立即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愛物。到明代,男人出門手持摺扇,就像英國紳士隨身攜帶一把雨傘。其實這種風氣宋代恐怕就有,否則金章宗完顏璟便不會這樣描寫摺扇: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22]
這真是何等儒雅,難怪書畫作品會有扇面了。
其實從海外傳入並且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生活的,遠遠不止摺扇。最重要的當然是農產品,比如綠豆和西瓜。綠豆是北宋時期從印度引進的,吃到西瓜則要拜回紇、契丹或女真所賜。這在當時是稀罕物。直到元代,農學家王禎還以“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來形容吃西瓜的感覺,南宋文天祥更是這樣讚美西瓜: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23]
看來那時的西瓜,既有紅瓤,也有黃瓤。
總之中國人的果盤是豐富起來了。除了我國原產的荔枝和枇杷,以及南方的橘子,還有漢代從烏茲別克斯坦引進的葡萄,原產波斯的石榴。巴西的菠蘿和北美的糙莓,則要到明代才傳入中國。來得最晚的是歐洲的蘋果,1871年引入山東煙臺,1898年引入山東青島,1905年引入遼寧大連,所以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至今仍然是主要的蘋果產區。[24]
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出口商品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絲綢,宋代則還要再加瓷器和茶葉。而且,由於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之路要衝,先後被吐蕃、西夏和回鶻占領,對外貿易便只好走海路。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通道,由此誕生了一系列沿海明星城市。
明星城市從北到南,主要包括治所在今山東省蓬萊市的登州,山東省膠州市的密州,江蘇省連雲港的海州,浙江省嘉興市的秀州,浙江省紹興市的越州,以及浙江省的台州和溫州,福建省的福州,廣東省的cháo州。但最重要的,除南宋臨時首都杭州,便是現在叫作寧波的明州,以及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廣州,它們是宋代海外貿易的三大巨星。
成為巨星與是不是路治無關。路治就是路的監察和行政機關所在地。宋代的路,跟漢代的州和唐代的道一樣,都是由監察區變成的行政區,相當於明清以後的省。比如福建路就變成了福建省,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變成了廣東省和廣西省。但,兩浙路的路治是杭州,福建路的是福州,明州和泉州都不是。只有廣州,是廣南東路的路治。
然而宋代的南粵基本上是蠻荒之地,珠江三角洲被真正開發出來是明代以後的事。這時的廣州其實孤單,卻鶴立雞群般地繁榮。事實上廣州從唐代以來就是南海貿易的重要港口和據點,其盛況已在《隋唐定局》一卷盡述,宋代則不過在三百年間保持了這個巨大貿易都市的持續發展。[25]
據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值得一說的是泉州和明州。
泉州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為Zaiton,很可能是刺桐的音譯。從下頁的圖不難看出,這個開滿刺桐花的閩南港口城市在唐代還算方正,到了宋代就變成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由於形狀像一條鯉魚或魚頭,所以又叫鯉城。
泉州幾乎一開始就是異類。
實際上泉州鯉魚跳了龍門正是在宋。王安石變法之後的熙寧五年(1072),帝國政府在這裡設置了市舶司,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洋貿易的職能部門,相當於海關和外貿局。商船進出港口,都要到市舶司登記註冊,領取通行證;市舶司則有權徵收關稅,優先購買商品,對購買和作為關稅收取的貨物進行處理。
這裡面的利潤相當可觀。關稅通常是十分之一,優先購買的商品最高可到一半。帝國藉此大發橫財,市舶司也成為肥缺,以至於南宋皇室成員竟有半數左右移民泉州。
財大氣粗的泉州也後來居上,迅速發展成具有內城、外城、羅城三重結構的大城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或起點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元代甚至超過了廣州。直到朱元璋在洪武七年(1374)撤銷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這個盛極一時的城市才慢慢衰落下來。[26]
泉州,曾經是王朝的聚寶盆和搖錢樹。
據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原圖見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
不過兩宋政府並非只收稅不辦事,他們為外商提供的服務也是優質的。設有市舶司的城市都有番坊,也就是外國人的僑民區,管委會主任和商會會長都由外商擔任。如果他招商引資有功,還正式授予官職,甚至成為一方父母。比如阿拉伯(或波斯)商人蒲壽庚,便在宋末元初步步高升,由泉州市舶司提舉直至福建行省左丞,相當於副省級。
保護外商的人身安全,更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宋神宗時期明確規定,但凡有外商在海上遇難,地方政府必須緊急救援,給予撫恤。兩宋人民也表現出人道主義精神。北宋某年一艘外國商船受波浪衝擊漂泊到蘇州,蘇州人民不但送衣送飯,還幫他們修理船隻,讓船主感動不已。[27]
[9]見張元濟輯錄(南宋)洪邁《夷堅志補》卷八。
[10]請參看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11]見(唐)鄭熊《番禺雜記》。該書所說鬼市應該在今天的廣州番禺,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出現“鬼市子”一詞,由此推論長安和洛陽在晚唐時期也可能有。
[12]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二。有關鬼市的原文是: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李合群注認為博易即貿易,因此鬼市即早市。伊永文《東京夢華錄箋注》認為博易是賭博,則鬼市仍是黑市。
[13]以上所述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4]中國傳統社會城市經濟形態由封閉型的坊市制轉變為開放型的街市制,最早由日本學者加藤繁先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然後由我國學者寧欣等人推進,現在基本上已成為學界共識,詳請參看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另,坊市制也稱里坊制,街市制也稱街巷制,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5]消費型商業城市的說法,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6]請參看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第9冊。
[17]以上所述大相國寺廟會、御街、治安消防,依次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卷二及李合群注、卷三。
[18]太宗皇帝時開封的人口,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淳化二年六月條。其餘綜合參考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開封與歐洲城市之比較,見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9]以上所述宋代鎮與市的情況,綜合參考鄧廣銘、漆俠等《宋史》,包偉民《宋代城市研究》。
海外貿易
林衝出場時,手裡有一把摺扇。[20]
這很時尚。
中國很早就有扇子,但漢唐只有團扇和羽扇,而且男女有別。團扇是女人用的: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羽扇則是男人用的: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當然,風流倜儻如周公瑾,天生麗質如楊玉環,都沒有摺扇。[21]
摺扇宋代才有,是從高麗進口的日本貨。
日本人發明的摺扇傳入中國以後,立即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愛物。到明代,男人出門手持摺扇,就像英國紳士隨身攜帶一把雨傘。其實這種風氣宋代恐怕就有,否則金章宗完顏璟便不會這樣描寫摺扇: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須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22]
這真是何等儒雅,難怪書畫作品會有扇面了。
其實從海外傳入並且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生活的,遠遠不止摺扇。最重要的當然是農產品,比如綠豆和西瓜。綠豆是北宋時期從印度引進的,吃到西瓜則要拜回紇、契丹或女真所賜。這在當時是稀罕物。直到元代,農學家王禎還以“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來形容吃西瓜的感覺,南宋文天祥更是這樣讚美西瓜: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23]
看來那時的西瓜,既有紅瓤,也有黃瓤。
總之中國人的果盤是豐富起來了。除了我國原產的荔枝和枇杷,以及南方的橘子,還有漢代從烏茲別克斯坦引進的葡萄,原產波斯的石榴。巴西的菠蘿和北美的糙莓,則要到明代才傳入中國。來得最晚的是歐洲的蘋果,1871年引入山東煙臺,1898年引入山東青島,1905年引入遼寧大連,所以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至今仍然是主要的蘋果產區。[24]
據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出口商品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絲綢,宋代則還要再加瓷器和茶葉。而且,由於從長安到羅馬的絲綢之路要衝,先後被吐蕃、西夏和回鶻占領,對外貿易便只好走海路。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通道,由此誕生了一系列沿海明星城市。
明星城市從北到南,主要包括治所在今山東省蓬萊市的登州,山東省膠州市的密州,江蘇省連雲港的海州,浙江省嘉興市的秀州,浙江省紹興市的越州,以及浙江省的台州和溫州,福建省的福州,廣東省的cháo州。但最重要的,除南宋臨時首都杭州,便是現在叫作寧波的明州,以及福建的泉州和廣東的廣州,它們是宋代海外貿易的三大巨星。
成為巨星與是不是路治無關。路治就是路的監察和行政機關所在地。宋代的路,跟漢代的州和唐代的道一樣,都是由監察區變成的行政區,相當於明清以後的省。比如福建路就變成了福建省,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變成了廣東省和廣西省。但,兩浙路的路治是杭州,福建路的是福州,明州和泉州都不是。只有廣州,是廣南東路的路治。
然而宋代的南粵基本上是蠻荒之地,珠江三角洲被真正開發出來是明代以後的事。這時的廣州其實孤單,卻鶴立雞群般地繁榮。事實上廣州從唐代以來就是南海貿易的重要港口和據點,其盛況已在《隋唐定局》一卷盡述,宋代則不過在三百年間保持了這個巨大貿易都市的持續發展。[25]
據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
值得一說的是泉州和明州。
泉州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為Zaiton,很可能是刺桐的音譯。從下頁的圖不難看出,這個開滿刺桐花的閩南港口城市在唐代還算方正,到了宋代就變成不規則的奇形怪狀。由於形狀像一條鯉魚或魚頭,所以又叫鯉城。
泉州幾乎一開始就是異類。
實際上泉州鯉魚跳了龍門正是在宋。王安石變法之後的熙寧五年(1072),帝國政府在這裡設置了市舶司,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洋貿易的職能部門,相當於海關和外貿局。商船進出港口,都要到市舶司登記註冊,領取通行證;市舶司則有權徵收關稅,優先購買商品,對購買和作為關稅收取的貨物進行處理。
這裡面的利潤相當可觀。關稅通常是十分之一,優先購買的商品最高可到一半。帝國藉此大發橫財,市舶司也成為肥缺,以至於南宋皇室成員竟有半數左右移民泉州。
財大氣粗的泉州也後來居上,迅速發展成具有內城、外城、羅城三重結構的大城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或起點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元代甚至超過了廣州。直到朱元璋在洪武七年(1374)撤銷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這個盛極一時的城市才慢慢衰落下來。[26]
泉州,曾經是王朝的聚寶盆和搖錢樹。
據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原圖見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
不過兩宋政府並非只收稅不辦事,他們為外商提供的服務也是優質的。設有市舶司的城市都有番坊,也就是外國人的僑民區,管委會主任和商會會長都由外商擔任。如果他招商引資有功,還正式授予官職,甚至成為一方父母。比如阿拉伯(或波斯)商人蒲壽庚,便在宋末元初步步高升,由泉州市舶司提舉直至福建行省左丞,相當於副省級。
保護外商的人身安全,更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宋神宗時期明確規定,但凡有外商在海上遇難,地方政府必須緊急救援,給予撫恤。兩宋人民也表現出人道主義精神。北宋某年一艘外國商船受波浪衝擊漂泊到蘇州,蘇州人民不但送衣送飯,還幫他們修理船隻,讓船主感動不已。[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