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無疑,這些人是連“移民”也算不上的。有人認為,他們只能稱之為“過民”(王增進《深圳的“過民”文化》)。過民和移民是不同的。移民有“移來定居”之意,所以,儘管移民與其喬遷之地一開始難免會有一個適應磨合過程,但最終仍會“直把他鄉作故鄉”,對深圳產生家園感和歸屬感。過民則不一樣。他們並不想,或雖然想卻並不能把深圳變成自己的“終焉之地”。對於他們來說,深圳只是一個大工場,一個賺錢和泡妞的地方,一個能夠體驗新鮮感和成就感的地方,一個可以“拿青春賭明天”玩一把的地方。他們並不打算把自己的根扎在這裡,只想闖蕩幾年,過把癮就走。因此他們對這個城市談不上什麼感情,不但沒有家園感和歸屬感,甚至連過客感都沒有,當然也就與這個城市不怎麼相干 既然連這個城市都是不相干的,那麼,別人的生活又與我有什麼關係?或者說,我的生活關別人什麼事?

  其實,即便是移民,和這個城市也未必就絲絲人扣心心相印。與上海人都認同上海,以做上海人為自豪相反,闖深圳的人一開始並不認同深圳。不少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和這個城市有一種距離感。畢竟,深圳的生活和他們先前過慣了的日子大相逕庭,深圳的文化氛圍、價值觀念和人際關係也讓他們感到陌生。他們常常會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有一種不知“此身何屬”的茫然。難怪一到節假日和下班後,深圳的飲食娛樂場所會生意火爆人滿為患 這裡面並不完全是商業上的應酬,也有心理上的需要。的確,深圳人是很看重娛樂的,以至於有“樂在深圳”一說(前三句則是”玩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廣州”)。這裡面的原因也很多。第一,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年輕人總是比老頭子愛玩;第二,深圳的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太緊張,很需要放鬆;第三,“拼命工作,盡情享受”是一種現代生活觀念和現代生活方式,而深圳人是最具有現代意識的。但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不少人還沒有對深圳產生家園感。深圳之於他們,只不過是謀生存求發展的競技場,因此一旦有了自己的時間,就應離它而去,而且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有車一族會在雙休日開車到東莞去釣魚,如果有三天以上假期則會離開深圳外出旅遊。(圖五十五)再不濟,也得到歌舞廳茶藝館坐坐。那裡和競技場(公司或單位)相比,畢竟

  “別有洞天”。反正這個時候,是沒有多少人會呆在“家裡”的,有的人甚至會通宵在外。因為在這個心理上感情上並不屬於自己的城市裡,我們原本巴無家可歸”。

  這就是闖深圳的代價。你不是要到深圳尋找“別樣的生活” 那你就得“生活在別處”。而“生活在別處”,也就是“根不在這裡”。於是,一到春節前,過民也好,移民也好,都紛紛打起行囊回“老家”,甚至顧不上路途的遙遠、車船的擁擠。這時的深圳,大有“人去城空”的悽惶,就像一隻棄船,孤獨地在海浪中飄搖。

  五 十六歲的花能開幾季

  前面說的,當然是過去的事 現在,許多人一下班就直奔私宅,不再找種種藉口遊走在各娛樂場所。團圓的家宴已越來越多地開在了深圳。深圳人已不再是歸心似箭的遊子,他們更願意把兩鬢斑白的雙親接到深圳來過年。這不僅因為深圳的生活比老家舒適,可以讓老人享享清福,更因為他們已經和這個城市認同,他們在深圳已經正式“安家落戶”。深圳,當然仍是他們大顯身手的競技場,但更是他們必須共同守護的可愛的家園。

  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不再孤獨。他們還會去釣魚去郊遊,但會帶上家人;他們還會去泡吧去蹦迪去過夜生活,但不會徹夜不歸;他們還會去歌舞廳夜總會茶藝館,但在離開那些燈紅酒綠流光溢彩踏入茫茫夜色時,不會再有那份不可言說的惆悵。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不再沉默。他們會在各種場合用各種方式發表對深圳文化的看法,為深圳文化的定位和走向爭論不休,對他們認為“有損深圳形象”的批評反唇相譏,甚至在“榮歸故里”時諱言自己曾經遭受的挫折和委曲。他們已和深圳融為一體,休戚相關。榮辱與共。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也不再空虛。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在深圳,也和生活在別的城市一樣,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他們開始關心早點關心菜價,關心住宅周邊的環境,關心幼兒園和小學校的教育質量。因為他們已經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為人母,不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熱血青年,也不再是“我的故鄉在遠方”的行吟詩人,而是深圳的一個市民。總之,他們已不再是“生活在別處”,而是“生活在這裡”。

  於是,他們和中國大多數夫妻父母一樣,開始為家庭和子女謀劃前程。住房要儘快地買下來,再裝修得舒適溫馨一些。孩子當然要送進最好的學校,學費高一點路程遠一點也在所不惜。作為“過來人”,他們深知知識的重要,尤其是它在這個城市的分量。因此在他們的“財政預算”中,子女的“教育經費”顯然要占到較大的份額。不少人已開始為子女留學國外而未雨綢纓。但是,他們卻多半不希望子女畢業後到外地工作。甚至,儘管據說深圳市已有規定,從深圳考出去的學生都可以“無條件”地分國深圳,仍然有人寧肯讀深圳大學,也不願上清華北大。顯然,作為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他們不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別處”。

  這可以理解,卻又令人憂慮。我們無意貶低深圳大學,也不想對深圳市的政策作任何批評。深圳人當然有權利上深圳大學,深圳大學的存在也絕對有必要。問題在於,深圳究竟為什麼非得有一所深圳大學?或者說,深圳大學究竟應該是幹什麼的?理解為“為深圳培養人才”,便未免膚淺;如果理解為“解決深圳市民子女上學問題”就更是大錯特錯。深圳大學應該是深圳的文化象徵,是深圳的“人才庫”和“智囊團”。有一座高水平高質量高品味的深圳大學,深圳文化才會有底氣、有分量。想想看吧,如果北京沒有清華北大,上海沒有復旦交大,天津沒有天大南開,武漢沒有武大華工,南京沒有南京大學,杭州沒有浙江大學,廈門沒有廈門大學,這些城市的文化分量將會減輕多少,它們的文化魅力又會遜色多少。

  因此,深圳大學不應該劃地為牢,把自己局限在深圳這個圈子裡,正如深圳的文化視野不必局限於廣東或嶺南一樣。深圳是屬於全中國的,深圳大學也應該是屬於全中國的。深圳是中國的窗口,深圳大學則應該是窗口之窗口。深圳大學應該面向全國招聘人才,同時也面向全國招收學生。總之,它應該努力辦成全國性的一流大學。苟如此,則它對深圳的貢獻,就將遠遠超出“為深圳培養人才”或“解決深圳市民子女上學問題”。如果僅僅局限於這兩個問題,那就太小氣、太沒有遠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