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於深圳市民的子女,則應該儘可能出去上大學。

  事實上,任何城市的孩子都應該儘可能到外地去上大學。這不僅因為守在父母身邊,難免嬌生慣養,不利於子女的成長,更因為每個人都最好能有一段“生活在別處”的經歷,體驗一下“別樣的生活”。經歷了上山下鄉運動、當過知識青年的一代人,之所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就因為他們有此經歷有此體驗之故。我們當然並不主張再來一次“上山下鄉運動”,但到外地讀書畢竟和上山下鄉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也能理解家長們的心情,畢竟“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但是,由此獲得的好處卻遠遠大於代價。動物們尚且能把成年後的幼仔“趕出家門”,讓它們去自謀生路,而況乎人?

  深圳人就更應該這樣做。因為他們當年自己就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一個人獨闖世界的。許多人都承認,到深圳後,確實有比在家鄉更好的發展。一些人在內地也許只算或只能成為二流三流角色,到深圳後卻成了一流人才頂尖高手。我想,除了深圳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更有利於人才的脫穎而出外,他們“生活在別處”,過著“別樣的生活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深深體會到“離家出走”好處的深圳人,怎麼會產生把子女拴在身邊的念頭 他們當年的那股闖勁那種熱情那些創新精神到哪裡去了 難道他們也打算像突然富起來的某些人一樣,聽任其子女成為“有田不種,有工不做,有店不開,有書不讀,無遠大理想,無奮鬥精神,無一技之長”的“四有三無青年”,成為新時代的“八旗子弟”?

  這話似乎說重了點。難道在本地上學,或者大學畢業後回深圳工作,就一定會變成“新八旗子弟”?其實,問題並不在去不去外地上學和回不回深圳工作,而在於我們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角度和出發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於深圳的新一代還能不能像他們父輩那樣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總呆在父母羽翼之下的子女是長不大的,而一個不肯、不敢、不願離開父母呵護的孩子則肯定是沒出息的。深圳的“老一輩”可不是這麼沒出息的人。有出息的深圳人不該養出沒出息的新一代,年輕的深圳也不該這麼快就衰老起來。

  這個問題是不能等閒視之的,因為它關係到深圳的前途。深圳這二十年來確實成就斐然舉世矚目,但深圳還能不能保持它的領先地位,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更上一層樓,卻也是一個問題。要知道,在中國城市中,深圳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它有許多先天的不足,而最大的不足則是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它的文化積澱不要說比不上千年帝都北京,就連和歷史並不悠久的上海相比,也還差得遠。上海雖然只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它的文化財富卻讓許多老城不敢望其項背。所以自浦東開發以後,許多人已不再是看好深圳,而是看好上海。

  深圳要和其他城市競爭,必須也只能揚長避短。深圳的優勢是什麼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的優勢在於青春活力,而這種青春活力又正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學歷青年移民造成的。他們頭上沒有華蓋,心裡沒有負擔,腳下沒有方域之限,眼前沒有障目之葉,這才把深圳弄得生龍活虎生機勃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深圳不但應該繼續引進高素質的外地人才,也應該鼓勵深圳的青年走出去,到廣闊的天地去經風雨,見世面,哪怕是到外地去學習工作一段時間也好。如果深圳人也像上海人當年那樣,“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說什麼也不願意流動流動,那就麻煩 年輕的深圳,充滿青春活力的深圳不該這樣不能這樣。深圳應該永遠是春天。深圳十六歲的花不能只開一季。

  面對年輕的深圳,我們還有許多話要說。

  深圳的魅力在於年輕,而年輕則無疑是值得羨慕的。如果說還有什麼可以和年輕相提並論,那就只有健康。它們顯然比富有更重要也更難得。因為有錢並不一定能買來健康,更不可能買來年輕。然而深圳卻不但年輕、健康,而且富有,這就實在太令人羨慕 事實上,年輕、健康、富有,幾乎是一個現代人幸福概念的全部內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既年輕,又健康,又富有,那他在許多現代人眼裡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在不少人看來,深圳人大多是擁有這份幸福的。二十多歲,三十出頭,就擁有百萬資產,能在節假日開私家車外出健身、旅遊,豈非正是又年輕,又健康,又富有?所以,在許多人心目中,深圳都是一個夢。或者說,深圳圓了中國人的一個夢,而且這個夢做得無可挑剔。

  這就是深圳 它是年輕的、健康的、生動的、鮮活的、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也是輕盈的、靈動的、富於感官刺激卻少有哲學沉思因而不可深究的,就像深圳“世界之窗”的“史詩音樂舞蹈晚會”《創世紀》,流光溢彩,英氣勃勃,洋溢著青春氣息。然而城市畢竟不是晚會。一座城市要想成為“文化名城”(不管是“歷史的”也好,“現代的”也好),都不能沒有一點深邃感和厚重感。厚積才能薄發,深入才能持久,這都要假以時日。深圳畢竟還很年輕。年少難免氣盛,心高難免氣浮,人也好,城市也好,都如此,不必諱言,也無須辯解,更沒有必要急於一脫貧一。文化的建設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沒有那麼快就能“富甲一方一的。但,年輕的深圳畢竟已“長大成人一,它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深圳,將要建設成一座什麼樣的城市;深圳人,將會成為一種什麼樣的族群?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的確,在對深圳進行了上述解讀以後,我們仍然不知道這個城市的人格特徵是什麼。北京和上海給我們的印象是深刻的,也是清晰的。北京有貴族精神,上海有紳士風度,這些深圳都沒有。深圳沒有貴族,只有“富族”,——先富起來的一族;也沒有紳士,只有白領。“富族”和貴族是不同的。“富族”只不過富有,貴族卻必須高貴。白領和紳士也是不同的。白領是因職業而形成的某一階層。但要成為紳士,卻還要有教養。因此,貴族有精神而紳士有風度,白領則只有“儀態”。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即貴族也好,紳士也好,都讀書;而富族也好,白領也好,似乎都不怎麼讀書。

  不錯,深圳是有高大的書城和眾多的書攤,人均購書量在全國也居於榜首。深圳圖書館的使用率也很高,據說日均進館人次比北京圖書館還多。但這並不等於說深圳頗多讀書人。要知道,讀書和看書、查書、用書不是一個概念,和買書就更不是一個概念。嚴格意義上的讀書,是超功利的,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享受。所以,“好讀書”竟可以“不求甚解”,因為不必“學以致用”。深圳人的“讀書”卻有著明確的功利目的,即“充電”、“加油”,以保證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在深圳暢銷的書籍,還是“實用技術”(比如電腦、會計)一類。為實用而讀書並沒有什麼不好(至少總比根本不讀書好),但只為實用而讀書卻未必佳。因為一旦“讀書無用”,恐怕就沒有人讀書 沒有人讀書又怎麼樣 這個原本“文化不多”的城市,只怕就更沒有文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