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深圳人卻不會這樣。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城市是陌生的,這個城市裡的人也是陌生的。公司里,單位上,同事之間,素不相識,非親非故。誰也沒有關心他人的義務,也沒有過問他人的權力。相反,由於競爭是那樣的激烈甚至殘酷,沒準反倒有些提防。在這種情況下,泄露自己的隱私無疑是不智之舉,打聽別人的生活則難免居心不良的嫌疑,還是互不干涉或心照不宣為好。至少是,差不多每個人在決心闖深圳時,也都決心向過去告別,把歷史埋在心底。這種想法是“人同此心”的。你既然不希望別人了解你的過去,那就最好也不要向別人打聽現在,而一個人一旦堅守著某種純屬個人的秘密,也就意味著他有了一個私人空間。這個空間是有可能逐漸擴大的,直至說出“我的生活與你無關”。
當然,舊日同窗昔年老友相聚,也仍會有那份關心,尤其是過去共同的老師、同學、朋友從外地來深圳時,大家可能會講起闖深圳的故事和現在的成就。但,老唱片放了又放,總有聽膩了的時候,新生活又千差萬別,沒準貴賤貧富已很懸殊。老兄還在撲騰嗆水,老弟則可能已有萬貫家財。彼此之間,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久而久之,老朋友們的聚會也就成了純粹的“聚一聚”。大家都不談過去,也不談現在,只說些笑話,在一起吃一吃,玩一玩。
老友尚且如此,況乎新交?深圳是一個人員流動性極大的城市。寫字樓里,幾乎每天都有新面孔,也幾乎每天都有人不辭而別。今天還在共事的,明天可能就“拜拜” 不是被老闆炒了魷魚,便是炒了老闆的魷魚。熟悉都來不及,哪裡還能知曉隱私?何況也沒有知曉的必要。如果說深圳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那麼,公司則只怕連“鐵打的營盤”都不是,沒準哪天就倒閉了,豈有“不散的筵席一?既然誰也不知道大家究竟能相處幾時,也就沒有必要知道那麼多 只要相互之間工作上能配合,就是好同事,何必管人家下班以後怎麼過
更重要的是,深圳是一個只有依靠自己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才能獲得成功的地方。深圳是有很多機會,但這些機會卻只能靠你自己去攫取。沒有人能包辦代替,也沒有人能包打天下。朋友和同學會給你幫助,但成功與否卻是你自己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觀念也就不奇怪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原本與他人無關。
的確,闖深圳的人差不多都一樣:不管你是懷著投機心理還是僥倖心理,是本著創業精神還是冒險精神,有一點是肯定的,也是共同的,即你必須自己求生存,求發展。
也許,這本來就是他們的初衷。也就是說,他們本來就是打算要在這個號稱“特區”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業的。我們知道,創造深圳文化的主要群體,是80年代的大學生。讀著朦朧詩和李澤厚、薩特和弗羅姆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原本就帶有青春覺醒的色彩;而他們當中的闖深圳者,則更是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自我意識。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公然膽敢在大多數同學還按部就班地等待畢業分配時,背起行囊,毅然南下,到這個年輕的城市來尋找別樣的生活,成為新大陸上步履匆匆的求職者,四顧茫然的獨行人。生活很快就讓他們懂得了什麼叫“不相信眼淚”,也很快就讓他們明白了自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一句話,他們很快就體驗到了孤獨。在公園,在路旁,在大排檔和小餐館,他們也會遇到“同志”。但除了相對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以外,誰也幫不了誰。於是,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依靠自己來開闢道路,尋求發展,也很快就意識到,一個人的活法如果是由自己選擇的,那就也要由自己來負責。別人管不著,也管不 也就是說,“我的生活與你無關一。
他們也很快就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龐大的競技場。前面說過,闖深圳的人雖然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出身和背景也千差萬別,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要獲得儘可能多的財富和自由發展的機會。還有一點也是共同的,即他們都不很安分,也都不是孬種,正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強強相遇,高手如林,成者王侯敗者寇。優勝者青雲直上招財進寶,失敗者則只好捲起鋪蓋滾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競爭也充滿誘惑的市場。這個市場鐵面無情,翻臉不認人。誰要是不能成為強者,誰就會被毫不客氣地淘汰出局。
這就不能不使深圳人時時處於戰備狀態。正如一個深圳人所說,這座城市每天都在為人們創造無數的機會,但機遇卻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因此,當天空睡著、大地睡著、城市睡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卻必須像星星一樣醒著,像河流一樣醒著,像街燈一樣睜著眼睛。
這也不能不使深圳人不斷地充實自己。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城市,沒有足夠的知識也就等於沒有生命活力。許多公司的雇員下班以後還要再“充電”,不少人自己掏錢去考研,為了知識,也為了學位。在深圳書城,購書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他們希望這些書籍能幫助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公司的老闆們也不敢怠慢。不少人每天都要到網上去看一看,一方面窺測方向以求一退,另方面步步為營惟恐落伍。顯然,誰也沒有閒心去多管閒事。
許多人都羨慕深圳人的生活,其實,在深圳生活也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容易。除“體制內”的某些單位外,基本上沒有大鍋飯,也沒有工資以外的種種福利(比如免費提供或低價出售的住房)。什麼都要錢買,也什麼都能用錢買得到。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在這個充滿了欲望併到處流傳著一夜暴富故事的城市裡,沒有錢總是吃不開的。這就逼得你不敢懈怠,非拼命掙錢不可。一個女孩向我抱怨在深圳做女人太難:又要獨立自主,又要小鳥依人。因為做丈夫的要“供樓”,已不再有能力養老婆,但又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老婆或情人是個頤指氣使的“女強人”。同樣,男人也有苦惱。他們抱怨現在的女孩要求太高:她們既不願意愛上一個“不掙錢的人”,也不願意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可每天都準時準點回家,又上哪兒掙錢去?無疑,深圳壓力這麼大,誘惑這麼多,自顧尚且不暇,再去管別人的閒事,那就是犯傻,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沒有人和自己過不去,因此沒有人會去干預別人的生活。其實,豈止他人的生活與自己沒什麼關係,就連這個城市,也未必是和自己休戚相關的。我們不要忘記,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的400萬人中,竟有四分之三是暫住人口。從歸屬的意義上講,他們很難算作是“深圳人”;但從現實意義上講,他們又不能不算“深圳人”。因為他們的人數是那樣地眾多,隊伍是那樣地龐大,任何人都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何況,他們也不全是打工仔外來妹,跑單幫或走江湖的,其中不乏科技精英、文化名流、藝術天才,以及被媒體跟蹤報導的影星歌星和進出寫字樓的高學歷者。他們往往是深圳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即便是打工仔外來妹,也是深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討論“深圳人”時,實在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外。
當然,舊日同窗昔年老友相聚,也仍會有那份關心,尤其是過去共同的老師、同學、朋友從外地來深圳時,大家可能會講起闖深圳的故事和現在的成就。但,老唱片放了又放,總有聽膩了的時候,新生活又千差萬別,沒準貴賤貧富已很懸殊。老兄還在撲騰嗆水,老弟則可能已有萬貫家財。彼此之間,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久而久之,老朋友們的聚會也就成了純粹的“聚一聚”。大家都不談過去,也不談現在,只說些笑話,在一起吃一吃,玩一玩。
老友尚且如此,況乎新交?深圳是一個人員流動性極大的城市。寫字樓里,幾乎每天都有新面孔,也幾乎每天都有人不辭而別。今天還在共事的,明天可能就“拜拜” 不是被老闆炒了魷魚,便是炒了老闆的魷魚。熟悉都來不及,哪裡還能知曉隱私?何況也沒有知曉的必要。如果說深圳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那麼,公司則只怕連“鐵打的營盤”都不是,沒準哪天就倒閉了,豈有“不散的筵席一?既然誰也不知道大家究竟能相處幾時,也就沒有必要知道那麼多 只要相互之間工作上能配合,就是好同事,何必管人家下班以後怎麼過
更重要的是,深圳是一個只有依靠自己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才能獲得成功的地方。深圳是有很多機會,但這些機會卻只能靠你自己去攫取。沒有人能包辦代替,也沒有人能包打天下。朋友和同學會給你幫助,但成功與否卻是你自己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觀念也就不奇怪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原本與他人無關。
的確,闖深圳的人差不多都一樣:不管你是懷著投機心理還是僥倖心理,是本著創業精神還是冒險精神,有一點是肯定的,也是共同的,即你必須自己求生存,求發展。
也許,這本來就是他們的初衷。也就是說,他們本來就是打算要在這個號稱“特區”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業的。我們知道,創造深圳文化的主要群體,是80年代的大學生。讀著朦朧詩和李澤厚、薩特和弗羅姆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原本就帶有青春覺醒的色彩;而他們當中的闖深圳者,則更是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自我意識。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公然膽敢在大多數同學還按部就班地等待畢業分配時,背起行囊,毅然南下,到這個年輕的城市來尋找別樣的生活,成為新大陸上步履匆匆的求職者,四顧茫然的獨行人。生活很快就讓他們懂得了什麼叫“不相信眼淚”,也很快就讓他們明白了自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一句話,他們很快就體驗到了孤獨。在公園,在路旁,在大排檔和小餐館,他們也會遇到“同志”。但除了相對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以外,誰也幫不了誰。於是,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依靠自己來開闢道路,尋求發展,也很快就意識到,一個人的活法如果是由自己選擇的,那就也要由自己來負責。別人管不著,也管不 也就是說,“我的生活與你無關一。
他們也很快就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龐大的競技場。前面說過,闖深圳的人雖然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出身和背景也千差萬別,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要獲得儘可能多的財富和自由發展的機會。還有一點也是共同的,即他們都不很安分,也都不是孬種,正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強強相遇,高手如林,成者王侯敗者寇。優勝者青雲直上招財進寶,失敗者則只好捲起鋪蓋滾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競爭也充滿誘惑的市場。這個市場鐵面無情,翻臉不認人。誰要是不能成為強者,誰就會被毫不客氣地淘汰出局。
這就不能不使深圳人時時處於戰備狀態。正如一個深圳人所說,這座城市每天都在為人們創造無數的機會,但機遇卻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因此,當天空睡著、大地睡著、城市睡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卻必須像星星一樣醒著,像河流一樣醒著,像街燈一樣睜著眼睛。
這也不能不使深圳人不斷地充實自己。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城市,沒有足夠的知識也就等於沒有生命活力。許多公司的雇員下班以後還要再“充電”,不少人自己掏錢去考研,為了知識,也為了學位。在深圳書城,購書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他們希望這些書籍能幫助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公司的老闆們也不敢怠慢。不少人每天都要到網上去看一看,一方面窺測方向以求一退,另方面步步為營惟恐落伍。顯然,誰也沒有閒心去多管閒事。
許多人都羨慕深圳人的生活,其實,在深圳生活也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容易。除“體制內”的某些單位外,基本上沒有大鍋飯,也沒有工資以外的種種福利(比如免費提供或低價出售的住房)。什麼都要錢買,也什麼都能用錢買得到。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在這個充滿了欲望併到處流傳著一夜暴富故事的城市裡,沒有錢總是吃不開的。這就逼得你不敢懈怠,非拼命掙錢不可。一個女孩向我抱怨在深圳做女人太難:又要獨立自主,又要小鳥依人。因為做丈夫的要“供樓”,已不再有能力養老婆,但又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老婆或情人是個頤指氣使的“女強人”。同樣,男人也有苦惱。他們抱怨現在的女孩要求太高:她們既不願意愛上一個“不掙錢的人”,也不願意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可每天都準時準點回家,又上哪兒掙錢去?無疑,深圳壓力這麼大,誘惑這麼多,自顧尚且不暇,再去管別人的閒事,那就是犯傻,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沒有人和自己過不去,因此沒有人會去干預別人的生活。其實,豈止他人的生活與自己沒什麼關係,就連這個城市,也未必是和自己休戚相關的。我們不要忘記,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的400萬人中,竟有四分之三是暫住人口。從歸屬的意義上講,他們很難算作是“深圳人”;但從現實意義上講,他們又不能不算“深圳人”。因為他們的人數是那樣地眾多,隊伍是那樣地龐大,任何人都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何況,他們也不全是打工仔外來妹,跑單幫或走江湖的,其中不乏科技精英、文化名流、藝術天才,以及被媒體跟蹤報導的影星歌星和進出寫字樓的高學歷者。他們往往是深圳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即便是打工仔外來妹,也是深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討論“深圳人”時,實在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