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這方面,深圳的優勢極為明顯。

  事實上,開放和兼容,正是深圳這個沒有方言、說普通話的新興城市的性格。自建市之日起,深圳就沒關過門。或者說,它本來就是充滿自信的中國人有意打開的門。從這扇洞開之門走進來的,不但有國外、境外的資金,也有他們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經濟模式、營銷理念、運作方法等等,比如企劃、CI、GG、公關、信託投資、有償轉讓、分級管理、經營預算、品牌戰略、股票證券之類。只要是好東西,深圳都來者不拒,一概接收。一時半會拿不準的,也允許試。生活層面的東西,就更是少有禁忌。新cháo服裝、時髦髮型、西式婚禮、境外旅遊,在深圳都大行其道。桑拿浴、保齡球、高爾夫、夜總會、BAR、PUB,這些現在已為國人逐漸熟悉、先前卻聞所未聞,或只在電影裡看過,在老上海的故事裡聽過,卻不曾或不敢嘗試的東西,在這個城市也最早登陸,並風行一時。

  深圳也是兼容的。活躍在深圳這個大舞台上的,並不是一個成份單一品類單純的族群。改革者、投機商、文化人、陰謀家、暴發戶、打工族、淘金者、江湖幫、皮條客、經紀人、創業者、流浪漢、科技精英、企業老總、白領雇員、街頭攤販、坐檯小姐、江湖騙子,可謂無奇不有。各色人等,魚龍混雜,階層甚多,差別很大。但,無論是財大氣粗的香港大富豪,還是克勤克儉的他鄉打工妹,是老謀深算的外國金融家,還是初涉商海的內地大學生,都在這個城市有一席地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而且活得如魚得水。

  開放和兼容也是深圳人的共識。1995年9月,《深圳商報》的《文化廣場》周刊創辦之初,即表現出一種開放兼容的氣度。他們的口號是“共同的園地,不同的聲音”。學界精英、機關幹部、公司文員、打工一族,都可以在這個園地暢所欲言,而無庸顧慮所言是否精當,所說是否準確。的確,一個開放兼容的城市是不會單調到只有一種聲音的,就像氣勢恢宏的交響樂不會只有一個聲部或只用一種樂器演奏一樣。

  開放和兼容構成了優勢。

  相書有云: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魯迅先生以為“這並不是妄語”,而且解釋說:“昔人之所謂‘貴’,不過是當時的成功,在現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業了一(《北人與南人》)。深圳地居南國而人多北方(廣東人把外地人通稱為“北方人”,事實上深圳的北方人也確實較多),無疑是“南人北相” 其實,深圳又豈止是“南人北相”,甚至也是“東人西相”。作為一個面向全國開放的移民城市,深圳兼東西南北各地文化優勢而有之。南方的務實,北方的豪慡,西部的堅韌,東部的精明,在這裡都有表現,而且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深圳為東西互補南北交融創造了一種條件,包括寬鬆的文化氛圍,輕鬆的文化心理,開闊的文化視野,多樣的文化生活等等。在深圳,很少有人會死守童年時代養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習慣,也很少有狹隘的地方觀念。這也不奇怪。一個沒有方言的城市是不會有狹隘的地方觀念的,而在一個都講普通話的地方討論“惟我家鄉獨好”的問題則顯然是可笑的。事實上,大家都講普通話,也就意味著大家都放棄或部分地放棄原有的文化,同時共同接受某種公共原則,不管這种放棄和接受是主動的還是被迫的。反正,在文化的磨合與重組中,可以放棄的,多半是不值得堅持的,而真正優秀的東西,則總是會留存下來。當五湖四海的移民都在放棄同時也在堅持時,一種文化上的優勢互補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

  無疑,這決不意味著要形成一種樣式單一的新文化。相反,對於深圳這樣一種移民城市而言,能為所有移民共同接受的公共原則只有一個,即開放與兼容;而在一個開放和兼容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也一定是多樣的。只要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深圳的餐飲業,你就會發現,幾乎國內所有的吃法,深圳都有。甚至世界上有的,深圳也有。法國大菜、美國快餐、日本料理、南洋小吃,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至於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當然也不在話下。川粵兩大菜系固然風光依舊,湖南菜和東北菜也十分盛行。就連近兩年才在新疆開始流行的大盤雞,也迅速地出現在深圳街頭。深圳畢竟是一個移民城市。移民們帶來了自己的理想,也帶來了自己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把對家鄉的眷戀暫時埋在心底,但事實上不少人的家鄉觀念還是很重的。深圳畢竟是“異鄉”,畢竟是“別人的地方”。因此,遇到新結識的人,他們會尋問“你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是“老鄉”,便會格外親切。總之,對於家鄉的這份眷戀會不時地湧上心頭。於是,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思鄉之情最切時,家鄉菜那濃郁的風味,就會和濃濃的鄉情一起,如泣如訴地飄蕩在這個城市的上空。它們和深圳電視台特別舉辦的《故鄉傳真》節目一起,寄託和撫慰著異鄉人不可言說的鄉愁。

  然而鍾情於各地風味的卻並非只有家鄉人。苟如此,則深圳人的活法,就不是多樣,而是單一 事實上,深圳人是既聽搖滾樂,又讀菜根譚,既吃麥當勞,又去川菜館的。因為敢闖深圳的人也都敢嘗新,而這個城市的生活又如此地豐富多彩,那就應該盡情地享受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因此,深圳人一般都有較寬的“食譜”。他們可能會比較鍾愛某種食物、服飾、玩法,但不會拘泥於其中的一種。只要有可能,他們多半願意都體驗嘗試一下。穿皮鞋的人也許比較多,但也有人喜歡北京的平底布鞋;有人喜歡小立領襯衫,也有人喜歡無領T恤,道是“無領無袖”,有一種“民主精神”。難怪有人說,沒有人能說清深圳最時髦的衣著是什麼。也許,根本就沒有什麼是最時髦的。深圳,只時髦多樣。

  深圳的生活是多樣的,也是多層的。

  這同樣不奇怪,因為深圳原本就是一個貴賤貧富懸殊很大的社會,不可能沒有層次。儘管深圳的人均收入要遠遠高於內地,大多數人都比較有錢,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駕世界名車,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住總統套房。省吃儉用寄錢回家的打工妹和在夜總會或KTV包房裡一擲千金的大老闆固然不可同日而語,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外省青年與在證券交易所里翻雲覆雨的炒手也不會心態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收入,也有不同的想法和活法。擁有上萬美金一張金卡的闊佬和名流衣冠楚楚,瀟灑而高傲地出入CLUB,享受著我們只能在好萊塢影片中觀看的頂級生活;白領麗人儀態萬方,在名店街和精品屋流連忘返,在咖啡館和健身房裡體驗優雅或放鬆身心;年輕的工薪族下班以後去蹦迪、泡吧、看艷舞,與朋友在紅茶坊聊天,或者到有數碼音響設備的影院去看一場進口大片。雙休日,大小公司的老總們會開著名車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吃大排檔。他們平時在酒樓里應酬累了,很需要和家人共享天倫,卻又不忍心再偏勞太太。大排檔的家常菜則最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每到這時,大酒樓的生意往往比較清淡,而大排檔卻相當火爆。深圳人生活的多樣,由此又可見一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