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深圳的改革為“盲流”平了反。事實上,深圳遍地是“盲流”。在深圳的400多萬人口中,沒有幾個是“奉調”而來的。即便是那些正式辦了調動手續的人,也是他們自己要來的。更多的人,則可能連調動手續都沒有辦,便自說自話地砸了鐵飯碗到深圳打工。其中不少人要奮鬥多年,才能擁有一張深圳戶口,而且還可能是藍印的。有的人,則可能今生今世與“綠卡”無緣。但深圳卻一視同仁地接納了他們。沒有歧視,也沒有刁難,只問你能幹不能幹,有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於是那些有能耐也經得起折騰的人便覺得在這個城市真是如魚得水,而那些無此能力的人則只好回去繼續吃他們的大鍋飯。因此,深圳的人口流動性比哪一座城市都大。流動給城市帶來的好處是增加了活力,給個人帶來的好處則是獲得了自由。人們不再被捆綁在一個單位、一種職業上。因為單位對人才的選擇和人才對單位的選擇是雙向的,也是對等的。單位可以選擇員工,員工也可以選擇單位;單位可以炒員工,員工也可以炒單位。只要合同解除,也就兩清,誰也不欠誰的。當然,這也要有一個過程。不管是誰,初到深圳,首先要解決的,還是生存問題。你得先有個地方住,有口飯吃。一旦站住了腳,就可以跳槽了,直到覺得滿意或不想再跳為止,用不著在一棵樹上吊死。

  擇業的自由也就是生存的自由,而生存的自由則無疑會帶來身心的自由。儘管事實上深圳並非某些人理想中的“自由天堂”,但幾乎每個闖深圳的人都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自由的。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會有那麼多人湧進深圳吧!

  三 沒有方言的城市

  大批移民的蜂擁而來,使深圳成為一座沒有方言的城市。

  走進深圳,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有兩點。一是這個城市的人都很年輕,二是他們都說普通話。這是深圳和廣東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深圳和國內其他城市大不相同的地方。全國各城市都有自己的方言,惟獨深圳是個例外。北京有北京話,上海有上海話。北京話不是河北話,上海話也不是江蘇話。深圳當然有人說“白話”(廣州話),或說別的方言,卻沒有北京、上海那種只屬於自己城市的“深圳話”。深圳不但現在沒有方言,而且將來也不會有方言。

  因為深圳不屬於某個地域,而屬於全中國。

  事實上,深圳一開始就沒打算成為省會的縮影、州縣的翻版。它是特區,是改革的試管和開放的窗口。因此,中國歷史上有的,深圳不一定要有;中國現代化必須的,深圳就一定要有。同樣,別的地方有的,深圳不一定會有;別的地方沒有的,深圳反倒可能會有。所以,深圳沒有大鍋飯,倒有分紅制;沒有鐵飯碗,倒有炒魷魚。當然,深圳還有種種和改革開放合拍、和國際慣例接軌的東西,卻不會有與國際性和現代化無關的方言。

  何況深圳又是個移民城市。移民城市並不一定就沒有方言,比如北京、上海就有。因為北京和上海的移民,是漸進的、摻沙子式的。在此之前,已有本上文化存焉。移民們零零碎碎細水長流般地進入這兩個城市,不知不覺地就被同化 當然,沙子摻得多了,土質也會發生變化。本土原生文化和外來移民文化相互滲透交融,就形成了北京和上海獨特的文化。這也正是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雖然分別接近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卻又並不等同於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原因所在,但,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又畢竟是在燕趙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北京和上海的移民一開始也主要是北國和江南的就近移民。既然原本就大體上“同一方水土”,則新方言的形成,也就順理成章。

  深圳的情況卻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髮式的、浪cháo般的和全方位的。不過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勢蜂擁而來。移民的人數,數十倍地多於本土居民,而且短時間內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族群。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不大成比例,也就談不上同化移民的問題。當然,香港文化和廣州文化的影響還是強有力的,尤其是事關經濟的那些習俗,如相信風水和崇拜財神。但這並不能使深圳變成另一個香港或廣州。因為財神這玩藝是認錢不認人的。財神也沒有什麼信仰、教義和原則,並不只接受說“白話”者的香火。你就是對他說英文,他也該幹啥就幹啥。事實上,深圳人的信風水、祭財神、說白話,並非心儀粵港文化,而是希望“先富起來”,或不過“入鄉隨俗”而已。

  同樣,移民們原有的文化也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氣候。因為一個人既然打算移民,就必須作好思想準備,丟掉自己原有的某些舊東西或舊習慣,包括講慣了的方言。大規模的自覺移民就更是如此。對於深圳人而言,這不但並不困難,反倒應該說是理所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闖深圳”和“告別傳統”可以說是同一個意思。要闖深圳,就必須告別傳統。甚至,闖深圳,原本就是為了告別傳統。那麼,方言什麼的,又有什麼不可捨棄的

  更何況,在這個強手如林的城市,是沒有什麼地方文化可以成為優勢,可以“一統天下”的。你不可能要求陝西人說江西話,不可能要求東北人說湖北話,也不可能要求江浙人說四川話。唯一可以為所有移民都共同接受的,只有普通話。也只有普通話,才最具有文化上的優勢。於是,普通話便成了深圳的通用語言,深圳文化也就成了一種“普通話文化”。

  普通話文化是一種優勢文化。

  的確,普通話是優於方言的。我們這樣說,並不是歧視方言或反對方言,相反,我們這些研究文化的人,都喜歡方言。甚至可以說,一個沒有方言的城市,是不容易解讀的,也是沒有趣味的。因為沒有方言,也就沒有特色,沒有風味。細心的讀者一定不難發現,本書寫深圳的這一章,遠不如前面寫其他城市的章節那麼有趣。原因之一,就在於深圳沒有方言。中國的城市,現在正越來越一體化和模式化。到處都是大同小異的新建築,千篇一律的立交橋,毫無個性的街道和店鋪、樓房和住宅,連果皮箱都區別不大。如果某一天連方言也消失了,我不知道中國將來的城市,還會有什麼可讀的。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得不承認,方言又是有封閉性和狹隘性的。實際上,正因為方言有狹隘性,才有特色;也正因為方言有封閉性,才能保住特色;而正因為方言有特色,才會有風味。相反,普通話不同於方言之處,則正在於它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前面說過,最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的文化,也就是最具有優勢的文化。開放才會有活力,兼容才會有發展。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城市,如揚州、泉州、蘇州、廣州,都曾繁盛一時,就因為它們在當時是最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這種優勢一旦喪失,隨之而來的,便很可能是無法避免的衰落。比如揚州、泉州和蘇州的繁華就已成明日黃花,而堅持粵語文化的廣州,如不改弦更張,加強開放性和兼容性,則恐怕難免落伍之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