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事實上,不少人闖深圳的經歷,聽起來就像是“北京人在紐約”的故事。如果你有興趣聽他們訴說,那麼,差不多每個人都能講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來。這些少年氣盛的天之驕子,血氣方剛的初生牛犢,滿懷青春夢想和改革激情,興致勃勃地來到深圳,卻驚異地發現他們面前並沒有鮮花和紅地毯。於是,他們不得不收拾起簡單的行囊(那裡面裝著薄薄的幾件衣裳和厚厚的一疊證書),從一個單位跑到另一個單位,從一家公司跑到另一家公司,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這樣風雨兼程。渴了,喝口自來水;餓了,啃塊方便麵;累了,在街頭歇歇腳,看著日新月異的深圳市,意氣風發的深圳人,心裡頓生無限感慨,也難免一絲惆悵。華燈初上之時,深圳的酒樓飯店燈紅酒綠低籌交錯,自己卻飢腸糟糟氣若遊絲,即便“男兒有淚不輕彈”,也保不住傷心的淚水湧上心頭。親戚家的客廳或朋友公司的地板是不好意思再睡了,就到公園的糙坪上去數星星。那滋味,可比“咪咪躺在媽媽的懷裡數星星”差多 因為並沒有什麼溫暖的懷抱,也沒有媽媽的安慰,你得自己去考慮“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這就是深圳。這裡沒有包辦代替,沒有坐享其成,沒有省心事可做,沒有現成飯可吃。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操辦,去打理,去投石問路,去東奔西走。在這裡一切猶豫、抱怨和竊竊私語都無濟於事,只能勇往直前,哪怕是硬著頭皮往前走。
但,沒有人後悔。
成功者當然不後悔。不但不後悔,反倒會有幾分慶幸和得意。畢竟,今日的成功,是當年的奮鬥換來的。現成飯吃著沒有味道,自己打下的糧食才是香噴噴的,而當年所受的磨難,如今咀嚼起來,更“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一。的確,一個人年紀輕輕的,靠著某種勢力或機遇,就一帆風順青雲直上,那只能叫少年得志。只有那些在風口浪尖滾打跌爬,靠著自己的努力創下一番事業的人,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創業越是艱難,道路越是曲折,就越能體驗到成就感,也就是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吧!
這就值得驕傲,也值得慶幸。你想吧,如果當年不是“看看頭上天外天,想想腳下一馬平川”,一咬牙堅持了下來。怎麼會有今天?所以,儘管他們當中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初涉江湖的辛酸經歷和闖蕩特區的傳奇故事,但當他們傾訴當年的孤立無援、流離失所、走投無路、四處碰壁時,你不會有“大倒苦水”的感覺。相反,你會覺得,如果他們當年竟然沒有這些“不幸遭遇”和“苦難經歷”,那才是大大的不幸。
尚未成功者也不後悔。事實上,許多人放棄了內地悠閒的工作,不錯的職位,穩定的收入來到深圳,由於學歷不高或專業不好,也許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居無定所,頻繁換崗,幹過上十種工作,卻依然不肯離開這個並不屬於自己的城市。在他們看來,這個城市雖然暫時還沒有給自己機會,但至少給予了希望。如果連這個城市都沒有希望,別的地方只怕就更沒有什麼希望 更何況,安居樂業固然不錯,跳來跳去也未必不好。工種換得多,見的世面也多,學的本事也多。至於居無定所嘛,也不賴,正好廣交朋友麼!
甚至“落荒而逃”者也不後悔。因為沒有人真正會“空著手”離開深圳。深圳先行一步的改革,畢竟要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招聘應聘、競爭上崗、擇業跳槽,在內地也將變成家常便飯。有深圳這碗酒墊底,就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事實上,凡是在深圳有過求職打工經歷的人,身上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因此即便重返故土,也與前大不相同。也許,他們自己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變化,但明眼人馬上就能看出:他們拖沓的腳步變輕快了,遲鈍的腦袋變靈活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地變強
的確,深圳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較強。這種能力是在股市的起落、房價的漲跌、職位的升降中形成的,也是在求職的路上形成的。在深圳,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公司破產、新公司開張,也差不多每天都有人丟掉舊飯碗,找到新工作。進進出出、上上下下都是平常事。它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邊,也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上。見得多了,也就看得談了;經得多了,也就無所謂 深圳人會很平淡地告訴你他今天又在股市上賺了百十來萬,或者他今天又被老闆炒了,明天恐怕得到人才市場去重新登記。他在說這兩件事時,口氣是一樣平淡的,而他朋友們的反應也會和他一樣平淡。畢竟都是風口浪尖滾過來的,早就打熬出一副鋼筋鐵骨,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獲得這種心理能力當然有一個過程。1987年,深圳市開始醞釀房改時,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差點成為“人民公敵”。然而,曾幾何時,購買住房就和購買私家車一樣,不但成了市民們踴躍的行為,而且成了一個人自信與成功的標誌。是啊,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住房,確實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儘管深圳人說起這件事來,臉上的表情仍是平淡的。
改革,使深圳人的心理越來越成熟。
不過,改革給深圳人帶來的最大好處,還是讓他們換了一種活法。
有句民謠說,我們中國人的活法,是“小時候父母管著,上學後老師管著,工作後單位管著,結婚後老婆管著”。但是,當他們千里迢迢跑到深圳來時,可就誰都管不了啦,因為他們把父母、老師、單位甚至老婆都留在了內地。一句話,他們“自由”
許多人之所以要到深圳來,要的就是這份自由。
這份自由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是基本上沒有的。在那種體制下,產品也好,人才也好,都是統購統銷、統分統包。一個人,什麼時候該上學,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男婚女嫁,什麼時候生兒育女,什麼時候退休養老,都是計劃好了的,而且是由上級、由他人計劃的,自己用不著操什麼心,也沒有資格操心,只能按部就班地例行公事。當然,職業的選擇,工作的變動,也完全身不由己。想乾的工作幹不了,不想乾的卻不得不去干,正所謂“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人變成了齒輪和螺絲釘,被隨意和被動地擰在某個部件上。
這種體制也並非沒有好處。對於個人而言,它的好處是省心,壞處則是不自由,而一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人才是必須流動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流動”這個概念,而只有“調動”。調動和流動是不同的。調動是上級調,叫“奉調”;流動是自己流,叫“自流”。自流還算是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叫“盲流”。自流已有“放任”之意,盲流就更是一個貶義詞。它差不多也是“無業游民”、“閒雜人等”、“來歷不明”甚至“不法分子”的同義語。儘管不少“盲流”其實是人才,他們的流動也並不盲目;也儘管那些最早跑出來闖天下的,多半富有生命活力和創造精神,而且吃苦耐勞,聰明能幹。
這就是深圳。這裡沒有包辦代替,沒有坐享其成,沒有省心事可做,沒有現成飯可吃。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去操辦,去打理,去投石問路,去東奔西走。在這裡一切猶豫、抱怨和竊竊私語都無濟於事,只能勇往直前,哪怕是硬著頭皮往前走。
但,沒有人後悔。
成功者當然不後悔。不但不後悔,反倒會有幾分慶幸和得意。畢竟,今日的成功,是當年的奮鬥換來的。現成飯吃著沒有味道,自己打下的糧食才是香噴噴的,而當年所受的磨難,如今咀嚼起來,更“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一。的確,一個人年紀輕輕的,靠著某種勢力或機遇,就一帆風順青雲直上,那只能叫少年得志。只有那些在風口浪尖滾打跌爬,靠著自己的努力創下一番事業的人,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創業越是艱難,道路越是曲折,就越能體驗到成就感,也就是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吧!
這就值得驕傲,也值得慶幸。你想吧,如果當年不是“看看頭上天外天,想想腳下一馬平川”,一咬牙堅持了下來。怎麼會有今天?所以,儘管他們當中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初涉江湖的辛酸經歷和闖蕩特區的傳奇故事,但當他們傾訴當年的孤立無援、流離失所、走投無路、四處碰壁時,你不會有“大倒苦水”的感覺。相反,你會覺得,如果他們當年竟然沒有這些“不幸遭遇”和“苦難經歷”,那才是大大的不幸。
尚未成功者也不後悔。事實上,許多人放棄了內地悠閒的工作,不錯的職位,穩定的收入來到深圳,由於學歷不高或專業不好,也許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居無定所,頻繁換崗,幹過上十種工作,卻依然不肯離開這個並不屬於自己的城市。在他們看來,這個城市雖然暫時還沒有給自己機會,但至少給予了希望。如果連這個城市都沒有希望,別的地方只怕就更沒有什麼希望 更何況,安居樂業固然不錯,跳來跳去也未必不好。工種換得多,見的世面也多,學的本事也多。至於居無定所嘛,也不賴,正好廣交朋友麼!
甚至“落荒而逃”者也不後悔。因為沒有人真正會“空著手”離開深圳。深圳先行一步的改革,畢竟要在全國範圍內全面鋪開。招聘應聘、競爭上崗、擇業跳槽,在內地也將變成家常便飯。有深圳這碗酒墊底,就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事實上,凡是在深圳有過求職打工經歷的人,身上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因此即便重返故土,也與前大不相同。也許,他們自己不一定能清楚地意識到這種變化,但明眼人馬上就能看出:他們拖沓的腳步變輕快了,遲鈍的腦袋變靈活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地變強
的確,深圳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較強。這種能力是在股市的起落、房價的漲跌、職位的升降中形成的,也是在求職的路上形成的。在深圳,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公司破產、新公司開張,也差不多每天都有人丟掉舊飯碗,找到新工作。進進出出、上上下下都是平常事。它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邊,也很可能就發生在每個人自己身上。見得多了,也就看得談了;經得多了,也就無所謂 深圳人會很平淡地告訴你他今天又在股市上賺了百十來萬,或者他今天又被老闆炒了,明天恐怕得到人才市場去重新登記。他在說這兩件事時,口氣是一樣平淡的,而他朋友們的反應也會和他一樣平淡。畢竟都是風口浪尖滾過來的,早就打熬出一副鋼筋鐵骨,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獲得這種心理能力當然有一個過程。1987年,深圳市開始醞釀房改時,主持這項工作的人差點成為“人民公敵”。然而,曾幾何時,購買住房就和購買私家車一樣,不但成了市民們踴躍的行為,而且成了一個人自信與成功的標誌。是啊,擁有一套完全屬於自己的住房,確實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儘管深圳人說起這件事來,臉上的表情仍是平淡的。
改革,使深圳人的心理越來越成熟。
不過,改革給深圳人帶來的最大好處,還是讓他們換了一種活法。
有句民謠說,我們中國人的活法,是“小時候父母管著,上學後老師管著,工作後單位管著,結婚後老婆管著”。但是,當他們千里迢迢跑到深圳來時,可就誰都管不了啦,因為他們把父母、老師、單位甚至老婆都留在了內地。一句話,他們“自由”
許多人之所以要到深圳來,要的就是這份自由。
這份自由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是基本上沒有的。在那種體制下,產品也好,人才也好,都是統購統銷、統分統包。一個人,什麼時候該上學,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男婚女嫁,什麼時候生兒育女,什麼時候退休養老,都是計劃好了的,而且是由上級、由他人計劃的,自己用不著操什麼心,也沒有資格操心,只能按部就班地例行公事。當然,職業的選擇,工作的變動,也完全身不由己。想乾的工作幹不了,不想乾的卻不得不去干,正所謂“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人變成了齒輪和螺絲釘,被隨意和被動地擰在某個部件上。
這種體制也並非沒有好處。對於個人而言,它的好處是省心,壞處則是不自由,而一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人才是必須流動的。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卻沒有“流動”這個概念,而只有“調動”。調動和流動是不同的。調動是上級調,叫“奉調”;流動是自己流,叫“自流”。自流還算是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叫“盲流”。自流已有“放任”之意,盲流就更是一個貶義詞。它差不多也是“無業游民”、“閒雜人等”、“來歷不明”甚至“不法分子”的同義語。儘管不少“盲流”其實是人才,他們的流動也並不盲目;也儘管那些最早跑出來闖天下的,多半富有生命活力和創造精神,而且吃苦耐勞,聰明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