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難怪深圳人對鄧小平懷有發自內心而且無比深厚的感情。在深南中路上步路段,深圳人當年創業的地方,豎起了鄧小平的巨幅畫像,上面寫著鄧的名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1997年春,鄧小平溘然長逝。成千上萬的深圳人自發地走上街頭,來到畫像前,用種種方式表達他們的哀思。其中,既有董事長、總經理,也有打工仔、打工妹。一個隻身到深圳打工、現在已經開了一家小公司的青年,獻上了一個價值四千元的花圈。他說,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都不足以表達我們對鄧小平的感激和懷念。直到現在,小平畫像也仍是人們常去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畫像前合影留念。這裡常年鮮花怒放、陽光燦爛、春意盎然。一代偉人的名字,已經永遠和春天連在一起。(圖五十二)

  深圳的成就並不僅僅只是經濟上的,深圳人得到的好處也不僅僅是經濟上的。

  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這個大約400萬人口的城市中,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只占極小的比例,大約四分之三的人則是僅僅持有暫住證的外來人口。戶籍意義上的“深圳人”,只占四分之一。他們主要是從全國各地招聘來的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大多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能力,故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城市如魚得水長袖善舞。他們活躍在深》’!的領導層、決策層、管理層和技術層,活躍在深圳的機關、團體、企業、傳媒,擔任著政府官員、銀行職員、公司文員、學校教員等職務,或者開辦和打理著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正是他們,構成了深圳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是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最主要的受惠者。

  這些人幾乎無可懷疑地是“精英一族”,也大致無可懷疑的是“成功一族”。問題不在於這些人到底賺了多少錢,以及這些錢是怎麼賺的。不可否認,有的是靠能力,有的是靠運氣,還有極少數靠的是投機取巧和歪門邪道,賺的是“黑錢”。問題在於,為什麼同樣的人,在別的地方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或者有能力也發揮不出來?為什麼同樣有能力而且也同樣很努力的人,在別的地方就賺不到這麼多錢,也沒有成就感?顯然,這裡有一個體制和機制的問題。正是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原因,使許多英才長期被埋沒,甚至變成庸才。道理也很簡單,一個人,如果很有能力也很努力,得到的報酬卻和那些平庸之輩沒什麼兩樣,那麼,久而久之,他們就有可能也變得平庸起來。

  深圳卻基本上沒有庸才的一席之地。當然,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庸才,深圳也不例外。而且某些庸才可能還身居高位,某些單位也可能庸才成群。但即便是他們,和在內地混日子時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也不認為自己是庸才。因為深圳已經營造了一種“庸才無容身之地”的氛圍。人們都相信,在深圳,是不該有庸才的。相反,一個人的才華和勤奮,則多半總能得到相應的、表現為實實在在貨幣形式的報酬。至少是,在理論上,一個人才如果得不到用武之地和應有的報酬,你還可以“跳槽”,直到找到你自己認為是最合適的崗位為止。儘管不少人還在找,還在跳,但前途卻總歸是看得見的,或者是有可能的。因此,他們在深圳獲得的最大的實惠,與其說是房子、汽車、鈔票,不如說是機會,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並有所作為、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性。

  的確,深圳優於其他城市的地方,就在於它為各種人才和各色人等都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和自我實現的廣闊天地和選擇餘地,至少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觀念。這當然是改革開放的結果,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它實際上牽涉到一個經濟學中的倫理學問題,即公平與效率。事實上,長期以來,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學家們都一直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我們當然不能說深圳就已經解決了這個世界性和歷史性的難題,但它畢竟在探索,而且初見成效。

  如今,當我們站在國貿大廈頂層旋轉餐廳往下看時,我們已無法想見深圳創業之初“高樓萬丈平地起”的輝煌。面對那些也曾顯赫一時的樓房,我們只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然而即便如此,這些高樓大廈也仍能引起我們的沉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深圳獲得了如此之高的發展速度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和潛能的釋放,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畢竟,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有當人自己從種種禁銅和束縛中解放出來以後,社會生產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放。

  人的解放,是深圳故事的主題。

  二 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原本就是改革的重要課題。

  早在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成立之初,深圳人就小心翼翼同時也堅定不移地開始進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在請示中央同意以後,特區派出的招聘工作組飛往全國各地,公開亮出旗號,招兵買馬,成為改革初期一件備受關注的事情。

  更多的人則乾脆不管什麼招聘不招聘,拎起行李就直奔深圳。他們不相信一個以改革開放為己任的城市會拒絕“敢為天下先”的人。在他們看來,深圳即便並非“遍地是黃金”,至少也應該“遍地是機會”。如果深圳尚且不能接納自己這樣充滿改革激情和改革念頭的人,那麼我們這個國家可就真是沒希望 於是一撥又一撥的人才大雁南飛,帶著自己簡單的行李和不簡單的想法、不多的鈔票和很多的願望,到這個年輕而又令人嚮往的城市闖蕩江湖。這支南下大軍的主體,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畢業的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年輕、熱情,充滿活力,新觀念多而舊包袱少,和這個城市的文化性格一拍即合。事實上深圳也一直向他們敞開著大門。1986年,深圳人才智力市場成立。1997年初,新的現代化綜合型人才大市場開始投人運行,僅1月3日到5日為期3天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洽談會,就有9萬多人進場;2月至6月,進場單位8190家,進場人數39.8萬人次。面向全國招聘人才,已不再是當年的新鮮事,而是深圳人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事部門的常規性工作。(圖五十三)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運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深圳D站穩腳跟。

  深圳人才大市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到他們那裡求職的,平均每天4000人次,最多時可達萬人。這麼多的人,當然不可能都如願以償,順順噹噹地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少人恐怕會趁興而來敗興而去,有的可能還不得不打道回府。顯然,進深圳不是逛商場,沒有那麼輕鬆,那麼瀟灑,也沒有那麼隨意。如果說,能不能進北京,要看你是否優秀;能不能進上海,要看你是否精明;那麼,能不能進深圳,就要看你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忘記深圳的口號,是“改革者到深圳來”。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則是:不想改革就別來。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中就包括要自己去找工作,在求職時不斷碰釘子,在找到工作後又被炒穌魚,一時半會沒有著落等等。如果你不能承受這一切,那麼,對不起,趁早別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