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的確,武漢文化東西結合、南北雜糅的特徵十分明顯。即以飲食為例。武漢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閩粵,厚重似徽魯,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濟”的文化特點。武漢人在體格、性格上也兼東西南北之長。他們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樸直,比廣東人會做官,比山東人會經商,比河北人會作文,比江浙人會打架。總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並存,文武兼備。
三鎮中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漢口,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樣,曾經有過租界。它是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來文化的主要門戶。作為一度獨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一類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員,在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得風氣之先。相對遜色的漢陽,則有著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也曾名馳一時。至於“文昌武不昌”的武昌,歷來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廣總督府曾設立於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設立於此。在武昌,還集中了眾多的高等學府,無論數量還是水平都居於全國前列,而且名牌大學就有好幾所。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其樸素學風,素為學術界所看重。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在各自的領域內,也都卓有盛名。武漢的學術事業,尤其是人文學科,曾號稱與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勢”。一個老資格的開放口岸,一個高水平的文化重鎮,再加上一個前途無量的後起之秀,武漢三鎮,難道不是一種最佳的城市組合?這樣美妙的組合,國內又有幾個?
更何況,武漢的“運氣”也並不那麼壞。內陸開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解放中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關鍵時刻,武漢都扮演過重要角色。1949年後,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時期,它又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陸開放城市。此之謂“得天時”。地處國中,九省通衙,此之謂“得地利”。集三鎮優勢,合四海人文,此之謂“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盡占,武漢應該成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然而事實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正如武漢原本可以成為首都卻終於沒有當上一樣,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也未能領袖群倫。豈但未能領袖群倫,連十分出色也談不上。它的學術研究成就一般,文藝創作也成績平平。人們像朝聖一樣湧進北京,像觀風一樣看著上海,對南京也另眼相看,卻似乎不大把武漢放在眼裡。武漢的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從來沒有成為過全國的中心,甚至哪怕是“熱點”。
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只不過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鏡子。它映照出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武漢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顯,廣州便更是特色鮮明,就連一些不怎麼樣的小城鎮也不乏獨到之處。請問武漢文化有什麼特色 似乎誰也說不出。它“雅”不夠,“俗”也不夠,既不新cháo,也不古樸,似乎什麼味道都有一點,卻又什麼味道都沒有。武漢人自嘲兼自慰的說法,叫“以無特色為特色”。然而如果表現不出特色來,豈非“不出色”?
事實上,武漢文化原本是應該“出色”而且也不難“出色”的。這個特色,就是前面說的“集大成”。這無疑需要大眼界、大氣魄、大手筆,然而武漢人似乎胸襟不大,魄力不夠,底氣不足,手腳放不開。結果,東西南北的“城市季風”吹進武漢,只不過“吹皺一池春水”,卻不能形成“扶搖羊角”,讓武漢如鯤鵬般“直上九萬里”。
最不喜歡“差火”的武漢人,在建設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塑造自己的城市人格時,似乎恰恰“差”了一把“火”。
這是武漢文化之謎,也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難題。
這個謎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
這個難題也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決。
而且,一旦解決,武漢便會讓北京、上海、廣州都刮目相看。
易中天《讀城記》——深圳特區
xiea 發表於 2006-4-19 17:00:00
--------------------------------------------------------------------------------
深圳是特區。
深圳特區很年輕。
年輕的深圳充滿青春氣息。
深圳無疑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它只有二十來歲的“市齡”,它的市民平均年齡也不過二十五六歲。漫步在深圳的街頭和社區,你不可能像在其他城市那樣,看到古老的城門,陳舊的店鋪,逼窄的小巷,頹圮的牆垣,爬滿青藤的老屋,松柏森森的廟宇,無所事事的閒漢和步履悠閒的老人,而只有嶄新的大道,高聳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一張張年輕的臉。在這些年輕的臉上,你能讀到自信和果敢,憧憬和嚮往,堅毅和執著,剛健和機靈,也可能讀到疲憊和茫然,苦惱和艱辛,灰心和憤懣,但不會有老態龍鍾。
這樣一種年輕,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中顯然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使深圳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也使得我們對深圳的解讀頗為困難。深圳畢竟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那“最新最美的畫圖”也才剛剛畫出來。剛剛畫出來的畫圖當然會有新鮮感,然而是否耐讀卻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說,歷史文化名城就像陳年老酒,那麼,新興城市就有可能像易拉罐飲料。太年輕的城市就像太年幼的孩子、太薄的書和太短的故事,能多少有耐人尋味的內容
深圳不像北京、上海那樣耐讀,也不像它們那樣易讀。北京有城門,上海有外灘;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望城門,串胡同,一路吃著冰糖葫蘆或蘿蔔賽梨,一路聽著嫩黃瓜般清脆的北京話,你會發現自己很快就進入了北京城。逛外灘,走里弄,一面辨認著舊租界和老公寓,一面聽上海人用直截了當的上海話飛快地討價還價,你很快就會感覺自己已置身於上海灘。北京和上海,在你心目中是感性具體的,也是生動鮮活的,還是形象鮮明的。當然,當你站在深南中路蔡屋圍人行天橋上,一面是高聳的地王大廈,一面是大幅的小平畫像,你也會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在深圳。但是,一說到深圳的文化特徵,我們就會感到很茫然,或者感到那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因為深圳現在還找不到像故宮外灘或胡同里弄那樣的城市象徵,也沒有自己的方言和風味小吃,而它們又恰恰是一個城市文化特徵最鮮明也最容易被人把握的外部標識,就像一個人的臉一樣。
解讀深圳也是有學術風險的,因為它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城市”。“發展中”有兩個意思。一是與“發達一相對應,意思是說現在還不怎麼樣,但可以寄希望於未來,而且現在也一天比一天好;二是與“定型”相對應,意思是說它正處於發展變化之中,誰也說不清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說深圳是“發展中的城市”,顯然是後一種意思。深圳在短短二十年間就有了如此突飛猛進舉世矚目的發展,則它的將來,也更會有長足的進步,正所謂”前途未可量也”。既然“前途無量”,其發展速度又“迅猛異常”,那麼,我們對它的解讀和評說,便很可能在三五年內就成了“明日黃花”,這顯然是不上算的。
武漢三鎮的城市格局,也是官商並存,文武兼備。
三鎮中市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漢口,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而且也和上海一樣,曾經有過租界。它是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來文化的主要門戶。作為一度獨立的城市,它也是以上海為代表的一類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員,在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得風氣之先。相對遜色的漢陽,則有著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也曾名馳一時。至於“文昌武不昌”的武昌,歷來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湖廣總督府曾設立於此,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設立於此。在武昌,還集中了眾多的高等學府,無論數量還是水平都居於全國前列,而且名牌大學就有好幾所。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是中國最早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其樸素學風,素為學術界所看重。其他幾所理工科大學,在各自的領域內,也都卓有盛名。武漢的學術事業,尤其是人文學科,曾號稱與北京、上海成“鼎足之勢”。一個老資格的開放口岸,一個高水平的文化重鎮,再加上一個前途無量的後起之秀,武漢三鎮,難道不是一種最佳的城市組合?這樣美妙的組合,國內又有幾個?
更何況,武漢的“運氣”也並不那麼壞。內陸開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合作、抗日救國、解放中原,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關鍵時刻,武漢都扮演過重要角色。1949年後,它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改革開放時期,它又理所當然地成為內陸開放城市。此之謂“得天時”。地處國中,九省通衙,此之謂“得地利”。集三鎮優勢,合四海人文,此之謂“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盡占,武漢應該成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然而事實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正如武漢原本可以成為首都卻終於沒有當上一樣,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也未能領袖群倫。豈但未能領袖群倫,連十分出色也談不上。它的學術研究成就一般,文藝創作也成績平平。人們像朝聖一樣湧進北京,像觀風一樣看著上海,對南京也另眼相看,卻似乎不大把武漢放在眼裡。武漢的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從來沒有成為過全國的中心,甚至哪怕是“熱點”。
武漢的學術文化事業只不過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一面鏡子。它映照出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武漢的城市文化和城市人格缺少自己的特色。北京有“京派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南京、成都的文化特色也都十分明顯,廣州便更是特色鮮明,就連一些不怎麼樣的小城鎮也不乏獨到之處。請問武漢文化有什麼特色 似乎誰也說不出。它“雅”不夠,“俗”也不夠,既不新cháo,也不古樸,似乎什麼味道都有一點,卻又什麼味道都沒有。武漢人自嘲兼自慰的說法,叫“以無特色為特色”。然而如果表現不出特色來,豈非“不出色”?
事實上,武漢文化原本是應該“出色”而且也不難“出色”的。這個特色,就是前面說的“集大成”。這無疑需要大眼界、大氣魄、大手筆,然而武漢人似乎胸襟不大,魄力不夠,底氣不足,手腳放不開。結果,東西南北的“城市季風”吹進武漢,只不過“吹皺一池春水”,卻不能形成“扶搖羊角”,讓武漢如鯤鵬般“直上九萬里”。
最不喜歡“差火”的武漢人,在建設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塑造自己的城市人格時,似乎恰恰“差”了一把“火”。
這是武漢文化之謎,也是武漢城市文化建設和城市人格塑造的難題。
這個謎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
這個難題也得靠武漢人自己去解決。
而且,一旦解決,武漢便會讓北京、上海、廣州都刮目相看。
易中天《讀城記》——深圳特區
xiea 發表於 2006-4-19 17:00:00
--------------------------------------------------------------------------------
深圳是特區。
深圳特區很年輕。
年輕的深圳充滿青春氣息。
深圳無疑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它只有二十來歲的“市齡”,它的市民平均年齡也不過二十五六歲。漫步在深圳的街頭和社區,你不可能像在其他城市那樣,看到古老的城門,陳舊的店鋪,逼窄的小巷,頹圮的牆垣,爬滿青藤的老屋,松柏森森的廟宇,無所事事的閒漢和步履悠閒的老人,而只有嶄新的大道,高聳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一張張年輕的臉。在這些年輕的臉上,你能讀到自信和果敢,憧憬和嚮往,堅毅和執著,剛健和機靈,也可能讀到疲憊和茫然,苦惱和艱辛,灰心和憤懣,但不會有老態龍鍾。
這樣一種年輕,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中顯然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使深圳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也使得我們對深圳的解讀頗為困難。深圳畢竟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那“最新最美的畫圖”也才剛剛畫出來。剛剛畫出來的畫圖當然會有新鮮感,然而是否耐讀卻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說,歷史文化名城就像陳年老酒,那麼,新興城市就有可能像易拉罐飲料。太年輕的城市就像太年幼的孩子、太薄的書和太短的故事,能多少有耐人尋味的內容
深圳不像北京、上海那樣耐讀,也不像它們那樣易讀。北京有城門,上海有外灘;北京有胡同,上海有里弄。望城門,串胡同,一路吃著冰糖葫蘆或蘿蔔賽梨,一路聽著嫩黃瓜般清脆的北京話,你會發現自己很快就進入了北京城。逛外灘,走里弄,一面辨認著舊租界和老公寓,一面聽上海人用直截了當的上海話飛快地討價還價,你很快就會感覺自己已置身於上海灘。北京和上海,在你心目中是感性具體的,也是生動鮮活的,還是形象鮮明的。當然,當你站在深南中路蔡屋圍人行天橋上,一面是高聳的地王大廈,一面是大幅的小平畫像,你也會真切地感到自己是在深圳。但是,一說到深圳的文化特徵,我們就會感到很茫然,或者感到那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因為深圳現在還找不到像故宮外灘或胡同里弄那樣的城市象徵,也沒有自己的方言和風味小吃,而它們又恰恰是一個城市文化特徵最鮮明也最容易被人把握的外部標識,就像一個人的臉一樣。
解讀深圳也是有學術風險的,因為它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城市”。“發展中”有兩個意思。一是與“發達一相對應,意思是說現在還不怎麼樣,但可以寄希望於未來,而且現在也一天比一天好;二是與“定型”相對應,意思是說它正處於發展變化之中,誰也說不清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說深圳是“發展中的城市”,顯然是後一種意思。深圳在短短二十年間就有了如此突飛猛進舉世矚目的發展,則它的將來,也更會有長足的進步,正所謂”前途未可量也”。既然“前途無量”,其發展速度又“迅猛異常”,那麼,我們對它的解讀和評說,便很可能在三五年內就成了“明日黃花”,這顯然是不上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