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拿四季來說,夏天時,外面熱得要死,屋子裡有冷氣,要長衣長褲;冬天時屋子裡有暖氣,外面冰天雪地,屋子裡可以穿襯衣。物質的發達,讓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去享受簡易的生活;藉助高科技,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服。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這樣的一種改變,讓我們失去了感受春花秋月的能力,古人所謂“臨秋雲,神飛揚;沐春風,思浩蕩”那樣的一種四時穿越,在寒暑之間,用生命去感知,那樣的一種心靈敏銳,我們還有嗎?我們過去的中國文化,比如說古人彈琴,他要在山川之間,扶琴動操,欲令眾山皆曉;古人畫畫,用石濤的話說,要“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

  而今天,物質也造成了人的異化呀!物質的發達,讓我們的愉悅享受變得廉價,讓我們心靈飛揚的力量受到削減。所以我覺得去重新閱讀經典,不要把聖賢當做高高在上、用以頂禮膜拜的偶像,要把經典當做我們身邊最樸素、天真、恆久、溫暖的生活方式。我們去觸摸它,其實豐富的是自己的感知和生命,這就是我對經典和聖賢的態度,敬而不畏,真正的道理都是道不遠人的。

  興之所至,隨處可及(1)

  道家精神有三個精神層面:道,法,術。相比較來說,我更喜歡心靈溝通的層面。其實我是一個反技巧主義者,我從來不信任任何的“術”。我覺得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一種悲哀,是運用腦子過的生活太多,用心過的生活太少,我們過於信任外在的規則和技巧,而忽略了一種誠意的自然表達。語言是什麼?無非是一種思想的載體,只要你的生命有著一種真誠的熱情,你的語言,它不一定是澎湃的、華麗的,即使它是木訥的、簡約的,它也能流露出真實的意思。所以,在道家層次中,我最喜歡的也是它作為哲學的層面,對生命的闡發,而不是作為宗教的層面。

  儒與道也一樣,不僅是道教,儒也曾經和道、和釋一樣,廟堂之高;也曾經作為“罷黜百家”之後的儒術被放在統治術里;也曾經作為儒學,讓歷朝歷代書生為之皓首窮經。所有的這些,今天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感興趣,對於普通人來說,拋開學理,拋開學術研究,只在大眾文化權利的分享層面上,以生命的名義去觸及,就足夠了。人在接觸自己熱愛的事物之前,不能帶有太多的禮讚,這種尊敬之心,有的時候也是過猶不及的,你敬到了無法去觸摸、心中產生障礙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種約束。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有太多太多可以依靠、依憑的商品,我們可以藉助高科技放大自身的力量,其實我們同樣需要放大自我的能量,放大心靈的力量,也就是說,“興之所至,隨處可及”。

  我覺得對經典的閱讀,不見得非得是系統性的,也不一定要具備什麼資格,只要你有這種覺悟就足夠了。讀一本書,看一回電影,和一個人講話,瞬間心有所感,醍醐灌頂,那是一個“覺”;我們自己終其一身的歷練,自己內心慢慢地參透,那是一個“悟”。我們很多人就是有“覺”而無“悟”,聽別人講的時候,看一本書的時候覺得很對,而過去了就丟掉了。其實,建立在我心澄淨這樣一個基礎上的、終其一身的參悟,才是最重要的,古聖先賢、山川萬物、世間造化,都能夠終得心源,變成自己的人生經驗。

  在講完《〈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以後,我自己也在回過頭去想,我和經典共生共長,去揣摩、研讀,這是一個多長久的關係!其實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我自己出身和成長的年代正好是文化大革命的後期,我是獨生女,我的爸爸媽媽是知識分子,被下放到不同的農村,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我們家三進的院子裡就我們一戶人家。我小的時候連幼兒園都沒有上過,因為他們不放心我出去,所以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女孩就鎖在這個大院子裡。幹什麼呢?就讀詩詞啊,寫毛筆字呀,臨帖呀。但我很慶幸的是,我的家長從來都沒有以一種強制的方法來教育我。

  我最早接觸《論語》裡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裡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有一個阿姨她高門大嗓地搶別人話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就要反省一下,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他也是你的老師,因為可以讓你反躬內省。

  興之所至,隨處可及(2)

  有些朋友經常問我,說你到底是什麼時候整個背誦下來《論語》的?我可以誠實地說,到現在我也不能背誦全部《論語》。因為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隻言片語化進生活的,所以我從來沒有覺得《論語》是艱深的、遠離現實的,需要我去敬畏、去費很大的力氣琢磨的,我總覺得它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所以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經驗,小孩子對形式感一旦產生逆反,那麼內容就再也不能進入他的生活。其實任何一種健康的文化,都有助於生命的成長,所以尊重成長本初的規律,讓孩子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地進入,這才是我們家在我小時候給我的最好的教育。

  用仁心溫暖世道(1)

  曾經有人跟我說,日本當局在研究我的那兩本“心得”,說要從中看出中國未來的政治走向,我當時嚇了一跳。日本人真了不起,能從中看出中國未來的社會政治發展方向。也許是他們在“上綱上線”,也許也不無道理。但我並不關注這些,我們都知道儒家有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境界,我目前關注的僅僅是“修身”這兩個字。

  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比遼闊地向外拓展,但我們缺少一種內心的復歸。今天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想知道的事情,用Google一搜,幾萬條就出來了。但我們卻沒有一個心靈的搜尋引擎,不知道就在當下,就在此際,我們最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不要說相比於兩千五百年以前,就僅僅相比於半個世紀之前,我們的物質選擇都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但是豐富一定能帶來幸福嗎?可以說,對於有準則的心靈來講,豐富的選擇是一種享受;但對於沒有準則的心靈來講,越是豐富就越是災難,因為他會為選擇而選擇,陷入不斷的忙碌中,但始終沒有目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