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我們都是性情中人(2)
我們小時候做過一個試驗,一張白紙,劃七等分,塗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然後用鉛筆在中間一戳,“啪”地一轉,老師說你看到什麼了?我們認為會是七彩混合旋轉得極其絢爛,但是轉起來才發現,是白色的。而這種白跟一張白紙的白是不同的,它是一種飛動之白、融合之白,各種光譜交融之後一種很高級的融合。其實我們現在的“和而不同”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我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說你看我只有四條腿,我要是走的話,兩條前腿一撐,兩條後腿一使勁,我就往前蹦了,我這四條腿都有分工。它說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蟲,你往前走的時候最先邁的是哪條腿呢?蜈蚣聽它一說,“咔嚓”就停在那兒了,然後蜈蚣很沮喪地跟青蛙說,我勸你以後永遠不要問任何一個蜈蚣這個問題,你只要一問,它一定就卡在那兒了。
其實這多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大家理出頭緒想一想,只會比蜈蚣多,不會比蜈蚣少的,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從老人到孩子這一切一切,當它順理成章成為你的生活的時候,我們是不能過多思考的。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叫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一思考,我們的日子就會像蜈蚣一樣,就卡在那兒了,我們就運行不下去了。這是因為我們違背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真實,所以莊子說“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把真正的物質當成物質去役使,不要真正地拘泥於這種物質,一定刻意想要怎麼樣去做,順乎自然,這一直是道家至極、根本的簡單觀點。
易中天幸好我們兩個人不是蜈蚣,好在我們也不是青蛙。
做正常人就好
于丹在生活中,我們不做青蛙,也不要做蜈蚣,只要做個正常人就好。
我在很多場合都被問到家庭,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啊。大家關心我就說一句,我可以簡單地告訴大家,我對自己家庭的評價就是“很正常”。其實什麼叫正常呢?比如說有老人,跟媽媽住在一起,我有丈夫,我有孩子,我想我們中國絕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有自己的長輩,有自己的伴侶,還有自己的孩子。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必追求一個家庭多麼多麼完美,這個家庭有什麼什麼樣的傳奇,實際上最樸素的東西最恆久。我孩子出生的時候修正了我一個很大的觀念。其實每一個媽媽在孕育孩子的時候總在想,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希望我的孩子是最漂亮的,希望我的孩子是多麼多麼了不得,我要為我的孩子做什麼,每天就像是揣著一個夢想。但是我的孩子生下來以後,帶她去做各種檢查,說一個孩子應該在多少公分到多少公分之間,說這個孩子正好居中,然後寫上“正常”兩個字。然後一個孩子什麼頭圍啊,胸圍啊,體重啊,各種東西它都有一個上限跟下限。我跟親戚曾經講過,生一個大胖孩子多驕傲啊!後來這孩子不算胖也不算瘦,正常。我看我的孩子的檢查表格上一片“正常”的時候,當時覺得很驕傲,她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其實“正常”是我們生活中最好的尺度。不要追求所謂的卓越、優秀,人的生命能量就這麼大,如果有哪個方面你表現得過分超常的話,一定有其他的方面低於正常。比如易老師說我“找不著北”(迷路、缺乏方向感),我說話說得很好,但是“找不著北”這件事是不可救藥的。我就在我住的酒店裡面已經走丟N多次,有時大家約好去吃飯,我就找不著了。
所以我說,人就是這樣,你可以亮出來你的長項,那你也得承認你生命中肯定是有短項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小時候是個偏科的孩子,當我語文作文從小就寫得好得不得了的時候,我的數學就一塌糊塗,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算錯應用題;不光是數學題,還有政治,我經常算出地主欠張大爺多少多少斤糧食,張大爺反過來剝削地主了,因為乘和除多了,弄不清楚。實際上我可以很坦然地看到我缺乏數理邏輯,我缺乏方向感,我生活中有很多缺憾,這樣我覺得真實,這才會讓我知道一個人必須要看到生活最樸素的東西是什麼。我覺得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別想說“我是完美的”,完美太累了。我覺得最好的標準就是正常而健康。
所以,關於家庭,關於自己,我都告訴大家一個判斷,正常而健康。沒有太大的野心,沒有長久的規劃,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沒有規劃的人。如果一定要說出所謂規劃,我覺得我現在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在學校做老師,這件事我打算一直做下去;然後在家裡做媽媽,我得帶好我的孩子。有可能進入我的人生規劃的就是這兩件事,我是認真的。但是其他,我可能做什麼,可能不做什麼,都不敢說,但我想說,我做事情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enjoy的事情。那麼它可能會附帶來了一些價值,但是那個價值不在我預先考慮之列,我做讓我自己快樂的事情,做可以使我生命性情豁達、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又要說莊子的一句話,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所有那種很較勁的、一定要做什麼的事情我不做。比如中國文學史的這些詩派裡面,我不喜歡“郊寒島瘦”,你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我費那個勁幹嗎呢?我還不如去放牛,是吧?作詩作成那樣!我覺得作詩就要像李白那樣,喝完酒以後,洋洋灑灑,倚馬可待。那樣你就去寫,因為很快樂;如果說又推又敲,還得捻斷多少根鬍子,那這詩不作也罷。所以,生命就這麼長,無需較勁。我已經規劃了這麼兩個角色,一個職業角色,一個倫理角色,剩下的生命角色就隨著我的性情吧。做出來什麼,大家不用驚訝;什麼都不做,大家也不用驚訝。
之二:《論語》《莊子》里的生活智慧
儒與道:中國人的一天一地
講完《〈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後,我見過各式各樣的評價。我想,對於我個人來講,我的態度就是:人活在當下,就用心去做好一件事,至於做完以後的好壞評說就任由大家了。大家怎樣評說,我都接受,因為我做的事情擺在那裡,任何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我永遠只能站在我本初的意思上去講我為什麼要討論《論語》和《莊子》。
或許《莊子》相對《論語》來講,會小眾一點,大家對道家的理解沒有對儒家那麼廣泛。那麼為什麼我要一起來講呢?我不是想做一個學理性的闡述,不是要講中國儒家學理體系和道家學理體系的區別,講它們在學術地位上的意義,我只是想說,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血液之中都會有或儒或道的文化基因,它其實是我們生活的坐標系,它提供了我們生命的參數。
一個人如何安生立命呢?我很喜歡《三五歷記》里講述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如果是西方的神話故事,我們可能會看到盤古是一個神,用斧子把天地劈開,世界瞬間突變,絕對不是中國化的講述。中國化的講法是:天地之間是一團氣,混沌如雞子,盤古在其中與其共同成長,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一共長了多少年呢?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經過這個成長以後,孕育起來的人有一個理想,被表述為六個字:“神於天,聖於地”。所以神聖這個詞不是一個層面,而這“神於天,聖於地”,是中國人可以企及的最遼闊的人格。
我們小時候做過一個試驗,一張白紙,劃七等分,塗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然後用鉛筆在中間一戳,“啪”地一轉,老師說你看到什麼了?我們認為會是七彩混合旋轉得極其絢爛,但是轉起來才發現,是白色的。而這種白跟一張白紙的白是不同的,它是一種飛動之白、融合之白,各種光譜交融之後一種很高級的融合。其實我們現在的“和而不同”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我聽過一個小故事。有一次青蛙遇到蜈蚣,青蛙說你看我只有四條腿,我要是走的話,兩條前腿一撐,兩條後腿一使勁,我就往前蹦了,我這四條腿都有分工。它說蜈蚣啊,你是百足之蟲,你往前走的時候最先邁的是哪條腿呢?蜈蚣聽它一說,“咔嚓”就停在那兒了,然後蜈蚣很沮喪地跟青蛙說,我勸你以後永遠不要問任何一個蜈蚣這個問題,你只要一問,它一定就卡在那兒了。
其實這多像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大家理出頭緒想一想,只會比蜈蚣多,不會比蜈蚣少的,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從老人到孩子這一切一切,當它順理成章成為你的生活的時候,我們是不能過多思考的。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叫做“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一思考,我們的日子就會像蜈蚣一樣,就卡在那兒了,我們就運行不下去了。這是因為我們違背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真實,所以莊子說“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把真正的物質當成物質去役使,不要真正地拘泥於這種物質,一定刻意想要怎麼樣去做,順乎自然,這一直是道家至極、根本的簡單觀點。
易中天幸好我們兩個人不是蜈蚣,好在我們也不是青蛙。
做正常人就好
于丹在生活中,我們不做青蛙,也不要做蜈蚣,只要做個正常人就好。
我在很多場合都被問到家庭,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啊。大家關心我就說一句,我可以簡單地告訴大家,我對自己家庭的評價就是“很正常”。其實什麼叫正常呢?比如說有老人,跟媽媽住在一起,我有丈夫,我有孩子,我想我們中國絕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有自己的長輩,有自己的伴侶,還有自己的孩子。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必追求一個家庭多麼多麼完美,這個家庭有什麼什麼樣的傳奇,實際上最樸素的東西最恆久。我孩子出生的時候修正了我一個很大的觀念。其實每一個媽媽在孕育孩子的時候總在想,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最聰明的,希望我的孩子是最漂亮的,希望我的孩子是多麼多麼了不得,我要為我的孩子做什麼,每天就像是揣著一個夢想。但是我的孩子生下來以後,帶她去做各種檢查,說一個孩子應該在多少公分到多少公分之間,說這個孩子正好居中,然後寫上“正常”兩個字。然後一個孩子什麼頭圍啊,胸圍啊,體重啊,各種東西它都有一個上限跟下限。我跟親戚曾經講過,生一個大胖孩子多驕傲啊!後來這孩子不算胖也不算瘦,正常。我看我的孩子的檢查表格上一片“正常”的時候,當時覺得很驕傲,她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其實“正常”是我們生活中最好的尺度。不要追求所謂的卓越、優秀,人的生命能量就這麼大,如果有哪個方面你表現得過分超常的話,一定有其他的方面低於正常。比如易老師說我“找不著北”(迷路、缺乏方向感),我說話說得很好,但是“找不著北”這件事是不可救藥的。我就在我住的酒店裡面已經走丟N多次,有時大家約好去吃飯,我就找不著了。
所以我說,人就是這樣,你可以亮出來你的長項,那你也得承認你生命中肯定是有短項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小時候是個偏科的孩子,當我語文作文從小就寫得好得不得了的時候,我的數學就一塌糊塗,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算錯應用題;不光是數學題,還有政治,我經常算出地主欠張大爺多少多少斤糧食,張大爺反過來剝削地主了,因為乘和除多了,弄不清楚。實際上我可以很坦然地看到我缺乏數理邏輯,我缺乏方向感,我生活中有很多缺憾,這樣我覺得真實,這才會讓我知道一個人必須要看到生活最樸素的東西是什麼。我覺得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別想說“我是完美的”,完美太累了。我覺得最好的標準就是正常而健康。
所以,關於家庭,關於自己,我都告訴大家一個判斷,正常而健康。沒有太大的野心,沒有長久的規劃,一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沒有規劃的人。如果一定要說出所謂規劃,我覺得我現在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在學校做老師,這件事我打算一直做下去;然後在家裡做媽媽,我得帶好我的孩子。有可能進入我的人生規劃的就是這兩件事,我是認真的。但是其他,我可能做什麼,可能不做什麼,都不敢說,但我想說,我做事情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enjoy的事情。那麼它可能會附帶來了一些價值,但是那個價值不在我預先考慮之列,我做讓我自己快樂的事情,做可以使我生命性情豁達、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又要說莊子的一句話,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所有那種很較勁的、一定要做什麼的事情我不做。比如中國文學史的這些詩派裡面,我不喜歡“郊寒島瘦”,你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我費那個勁幹嗎呢?我還不如去放牛,是吧?作詩作成那樣!我覺得作詩就要像李白那樣,喝完酒以後,洋洋灑灑,倚馬可待。那樣你就去寫,因為很快樂;如果說又推又敲,還得捻斷多少根鬍子,那這詩不作也罷。所以,生命就這麼長,無需較勁。我已經規劃了這麼兩個角色,一個職業角色,一個倫理角色,剩下的生命角色就隨著我的性情吧。做出來什麼,大家不用驚訝;什麼都不做,大家也不用驚訝。
之二:《論語》《莊子》里的生活智慧
儒與道:中國人的一天一地
講完《〈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後,我見過各式各樣的評價。我想,對於我個人來講,我的態度就是:人活在當下,就用心去做好一件事,至於做完以後的好壞評說就任由大家了。大家怎樣評說,我都接受,因為我做的事情擺在那裡,任何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我永遠只能站在我本初的意思上去講我為什麼要討論《論語》和《莊子》。
或許《莊子》相對《論語》來講,會小眾一點,大家對道家的理解沒有對儒家那麼廣泛。那麼為什麼我要一起來講呢?我不是想做一個學理性的闡述,不是要講中國儒家學理體系和道家學理體系的區別,講它們在學術地位上的意義,我只是想說,作為中國人,我們的血液之中都會有或儒或道的文化基因,它其實是我們生活的坐標系,它提供了我們生命的參數。
一個人如何安生立命呢?我很喜歡《三五歷記》里講述的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如果是西方的神話故事,我們可能會看到盤古是一個神,用斧子把天地劈開,世界瞬間突變,絕對不是中國化的講述。中國化的講法是:天地之間是一團氣,混沌如雞子,盤古在其中與其共同成長,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一共長了多少年呢?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經過這個成長以後,孕育起來的人有一個理想,被表述為六個字:“神於天,聖於地”。所以神聖這個詞不是一個層面,而這“神於天,聖於地”,是中國人可以企及的最遼闊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