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我們不能把民族的情感過於擴大化、分極化,我們的民眾要學會理智地對待歷史,當然更要理智地對待現實。曾經有一個學者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看到所有國家領導人都穿唐裝的時候,他說,哎呀,21世紀肯定是中國的世紀了,你看他們都穿什麼衣服了。我說他們到菲律賓穿菲律賓的,到印度尼西亞穿印度尼西亞的,那21世紀是誰的世紀啊?現在連流行歌曲都大唱三國和中國話,像周杰倫啊,還有S.H.E.,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文化正在或即將統帥全球?反過來說,是不是說明中國人面臨著信心危機,需要借古人以服天下?用不著這么小題大做,不就是唱唱歌、穿穿衣服嘛!既不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也不意味著中國文化走向衰亡。

  于丹其實我很認同易老師這種心態,我把這種心態叫做“不較勁心態”,我覺得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東西過於較勁,但是較勁之後,就會適得其反。有個詞叫“局限”,什麼叫局限,有局才有限。我們老是人為地做一個很小的局,然後為其所限,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其實在個人生活中,我更喜歡莊子,我覺得我們不要過分地攻伐異端,不要過分地把一種莊嚴肅穆的東西變成我們的主旋律。“無為而治”,有時候可以從無為達到無不為。我覺得一個人生命的成長,不能揠苗助長,要尊重人的性情;文化形態的局面也不要刻意去修建,一定要用什麼去打敗什麼,用什麼去取代什麼,就以一種審美的方式去看待,順其自然是最好的。

  其實周杰倫的歌我非常喜歡,從最早的時候我就喜歡。周杰倫的歌我都很熟悉,大家可以看到2006年的樂壇,那是一個網絡音樂的天下,專業歌手裡面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銷量最好的就是周杰倫的《依然范特西》,在這張碟裡面,就收了很多很中國風的曲子,比如說大家很熟悉的《jú花台》,整個他的造型,他的詞,包括前面的《東風破》、《發如雪》,方文山整個的創作,我覺得都是很中國意象的。但這種中國意象是非常時尚、非常前沿的。它其實是完成了對中國詩詞意象的解構,而不是結構。我們去寫格律詩的時候,是從一個平仄格局裡面去一點一點地完成七寶樓台的堆砌,但在周杰倫的歌裡面,在方文山的詞裡面,是做了一種情趣的解構,最後總會放上一點點中國音樂的造型元素。

  我喜歡的中國文化是什麼呢?就比如現在的時裝設計,它可能會設計得非常時尚,但裡面有一點點中國元素在,有一點元素,中國文化就被啟動了。文化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成長,不一定非要端著面孔莊嚴肅穆地出來亮相,說我一定要在意識形態主流的位置上被大家尊重。非得要“罷黜百家、獨尊一種”之後它才是健康的嗎?真正的健康就是被孩子們喜歡。比周杰倫還年輕的樂隊——南拳媽媽在《牡丹江》里唱道:“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這句多深刻呀,是吧?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

  我們都是性情中人(1)

  于丹這種“不較勁心態”不僅體現在文化上,它更應該是個人的一種人格修養,也就是說,要順從人性,順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像我和易老師,我們都是性情中人。性情比學問重要得多。當然易老師學問比我好得多,這句話不是謙虛,認認真真。我跟易老師私下是好朋友,我們沒有覺得高山仰止,我尊重易老師的人生經歷,他比我多了一種東西,就是他生命中比我多一種苦難,他經歷過磨礪,我是從校園到校園的這麼一個成長過程,他有苦難。所以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其實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一個人應該有他的生命激情,有他永不衰竭的理想主義,有他的職責承擔,這些東西比讀經典更重要,因為讀得久不一定意味著讀得深。所以我說生命的“覺悟”,“覺”是一個瞬間,聽別人講看書的體會,都能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但“悟”是一個過程,終其一生。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悟性最重要。

  性情中人做的事就是興之所至,有興致的時候做一件你覺得快樂的事。快樂的事不計功利,但是它往往能融進生命。孔子那時候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是為生命快樂的學問,“為人之學”是為了寫文章、評職稱的學問。我們今天是“為人之學”太多,老是在問我到底什麼時候做合適,這是一種用腦子的生活。其實要是我說,忘記技巧,用心生活,簡簡單單,興之所至,生命放達。那最後活的這個境界是什麼,讀書就讀出陶淵明那種“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人生一大樂事就是,任情揮灑,無往不至。

  易中天我完全贊同于丹的話,但是我們倆的話僅供參考。為什麼呢?因為“為人之學”還是必須要有的,那麼多人要評職稱、要考試、要弄文憑、要找工作,你不能說不要他做呀。所以我還是說,君子獨善其身,小人自得其樂。

  像我這樣一個“真小人”,我就特別能自得其樂,做一點我喜歡、我能做的事而已。閱讀經典就是一件興之所至的事情。什麼時候想讀什麼時候讀,從你想讀的那天開始。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去讀,如果你作為一個母親或父親感覺不干點什麼就沒有盡責的話,那我給你一個建議,從懷孕那天開始讀,准爸爸在准媽媽耳朵旁邊讀《論語》好了呀。我教育孩子很簡單,從他自己想讀的那天開始。

  于丹經常有人問我怎麼看待現在的“于丹熱”,我覺得我同樣以一種謙遜的態度來對待。講《論語》本來就是我率性為之的東西,就是本著我的快樂和真誠做的事情,它在客觀上可能造成了另外一種效果,但是沒有必要說一開始非要刻意怎麼樣。

  21世紀對我們來講是多元價值並存,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都出現了各種變化、掙扎,乃至斷層,我們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就說和諧,與其說現在有和諧的氛圍,不如說人心中都在呼喚和諧。那麼和諧是什麼?《論語》裡面為什麼講“和而不同”?因為這種狀態很好,就是一方面鼓勵多元,“不同”就是每一個人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君子和而不同”,就是你要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獨立的見地、獨立的稟賦;但是需要大家來共同做事的時候,需要觀點來協調的時候,也能“和”到一起。五味調和才是天下美饌,五彩調和才是天下景觀,五音調和才是至美音樂,沒有哪一種東西是單一的,它必須是在堅持不同之後的一種和諧。

  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之後,當我們被一個角色所規範,當我們追求一個名譽的時候,我們已經被束縛了。這個過程中,沒有別人可以解放自己,只有自己解救自己的心,釋放自己的魂,做到漠然無魂,一切一切已經自自然然了,到這樣的時候,天下的芸芸萬物,會各復其根的,因為人不再嬌情了,人不再強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強制,這個世界會是一副蔥蘢的面貌。其實我們今天繁華的物質世界,不是不夠美好,而是這種美好有了太多人為的痕跡和社會化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貼近自然的地方,已經太少了。如果萬物可以各復其根的話,那麼天地之間“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會自由生長,你不必去窺明它其中的道理,不必去追問,不必去計較,世界真正的和諧其實就在這樣一些雜亂叢生之中,讓各種生命自然蓬勃,於是構成了天地和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