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關公這個人真正站起來了,關公的髯口,紅臉,一切扮相在各個戲曲中都不會變。關公的單刀赴會,那在崑曲裡面有一句,就是關公一捋髯口,在船上叫周倉,你看這下面是什麼?周倉說是長江。他說這哪裡是長江,這是二十年滾滾不盡的英雄血。

  關公這個人永遠作為一個忠勇的形象出現,這是為什麼呢?仁義忠勇都不是停留在文字概念上的,它一定要有某種外化,要兌現在某個人身上,而這種仁義忠勇是一種道德評價,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很多時候會出現一種“二元悖反”。

  關於英雄的故事不是從曹操、關公開始的,我們想更早的時候,刺秦的故事,張藝謀拍過《英雄》,陳凱歌拍過《刺秦》,周曉文也曾經拍過,這麼多導演為什麼要把這麼一個兩千多年前的故事來回拍?就是因為這裡面沒有哪一個是英雄、哪一個是小人,其實這裡面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立場的英雄的較量。

  萬古一帝,平定天下,統一六國,如果沒有他,沒有公元前221年這樣一個歷史坐標的話,我們無法想像這兩千多年我們會有什麼樣的變動,歷史會走出什麼樣的一個境遇。所以說這樣一個人,萬古一帝,在歷史評價上,是一個坐標。而荊軻是什麼?那樣的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英雄一去不返,高漸離悲筑,樊於期可以把人頭給他作為託付,這是一種道德的承載,這是一種道德評價上的真英雄。所以兩個英雄之間的較量是分不出勝負的,這是一個歷史的悲劇。老百姓的心中,荊軻永遠帶著這“蕭蕭易水”活在人心裡,而歷史上,秦始皇的名字就寫在里程碑上。

  再往後走,是楚漢之爭。我們看到的劉邦和項羽是什麼樣呢?且不要說民間的評價,看一看司馬遷是怎麼寫的。我們今天寫著漢字,說著漢語,叫著漢族,我們從大漢秉承了多少東西?但是漢高祖劉邦在民間的道德評價中受尊敬嗎?說到出身,他是一個亭長,乾的那些事,大家覺得他幾近無賴。但史書上記載,劉邦自己說我不善將兵,但我善將將。他說,你看項羽這個人,他那麼仁愛忠勇,但是他只有一個亞父范增,還不能人盡其用,我之所以能戰勝他,就是因為能用人。讓人感覺就是這人啥都幹不了,只好讓他當領導!

  所以你說項羽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從他個人的那種品德,那種忠勇,方方面面的評價都高於劉邦,但這個人在整個歷史上是慘敗的;可是在今天的戲曲舞台上,演西楚霸王的戲有很多,從電影到流行歌曲都有表現,怎麼就沒有幾個人唱劉邦呢?就是誰都不喜歡他,說他打仗打到最後,項羽把他爸爸給抓住了,他說咱倆是結拜兄弟,你要非把我爸爸給烹了的話,別忘了分我一杯羹;說他被圍在城裡不行了,然後大將紀信帶著城裡的女眷披著鎧甲出去了,他帶著幾個人從後門跑了,最後女眷全都死了……說的都是劉邦這些方面的事,這是為什麼?這是老百姓的道德評價,也就是說,秦始皇、漢高祖,中國的鼎盛時代之君,未必是在道德評價中活得最久遠的人。

  一個荊軻,當場刺秦不果,就死在金殿之上了;一個西楚霸王,最後的結局也是很慘的,從三千子弟兵起家,後來號稱大軍百萬,而最後垓下之圍被五千漢軍精英給追得只剩二十八騎,就這麼點人,到最後死在烏江邊。

  數英雄,誰是英雄(2)

  為什麼這樣的故事能傳下來?因為他們的死在民間的情感傾向中極盡輝煌。易老師說孔子是一個糙根的學者,我認為司馬遷的筆法其實也很糙根,別看他是史官,他寫的絕對不是一個史官的筆法,這一點上他肯定不如班固,他寫的真是小說家筆法。他寫垓下之圍是怎麼寫的?只剩二十八騎的時候,項羽親自清點人數,按照兵法給分了四陣,其實一隊也就七個人了,然後跟大家說“願為諸君快戰”,我願意和諸位痛痛快快打一仗,潰圍、斬將、刈旗,殺出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敵人的軍旗,其實這就是氣概。你要說潰圍,就是逃生,可以理解,你為什麼還要拼性命去斬將呢?

  你說斬將是作秀吧,最作秀的是刈旗啊。我非要把你對方的旗幟給拔了,這是氣概。結果殺出去,真是潰圍、斬將、刈旗他都做到了。他一呼直下,然後這四隊人就衝出去,約在東山,大家再會合。一場廝殺讓漢軍損失幾百人,他們會合的時候,僅損二騎,出來二十六個人,這二十幾個人繼續廝殺,退,退到江邊一看,真的能走了,人家烏江亭長就說:“我就這麼一條船,把你渡過去,江東還是會以你為王的。”項羽一看,命肯定是可以保了,已經證明我可以出來之後,這條命我卻不要了,這就是英雄。

  這就是司馬遷想要表達的。生命是什麼?生命其實和尊嚴、榮譽相關,如果是苟且偷來的一條命,我不要了,這就揮灑了。所以他告訴最後這點人,全都下馬——自己的這匹烏騅,送給亭長,說它跟了我五年,身經七十餘戰,不忍殺之,我送給你了——然後每一個人拿著短刃出去廝殺。項羽廝殺到最後的時候,他的氣勢是什麼?赤泉侯楊喜過來的時候,項王瞠目一叱,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全都驚了;到最後他又殺了數百人,殺得厭了,不想殺了,突然看見自己過去的一個舊部呂馬童,他擦擦臉上的血說,你不是我的故人嗎?不是聽說得我項上人頭可以封侯嗎?我送你人情了,這顆人頭我送給你了,然後自刎而死。

  這就是老百姓情感中的英雄,英雄的生命可以堅持、可以放棄。但堅持不是因為別人的慫恿,放棄也決不死在敵人的劍下。其實,這裡面有一種貧窮困頓乃至死亡都不能剝奪的驕傲,這就叫“不以成敗論英雄”。

  所以,為什麼民間的觀點中關公永遠忠勇?為什麼項羽就是一個霸王蓋世?其實這就是道德評價上給他們的一個支撐。

  易中天關公在民間受到崇敬,是因為他是一個俠義之士。我認為關公不是大帥,他是大俠,他還有一點小孩子氣,非常重視人家怎麼看他。比方說,當時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後封將,封四個將軍。順便說一句,五虎上將在歷史上是沒有的,這是羅貫中封的,劉備沒有封五虎上將;當然羅貫中封五虎上將也有一點根據,就是陳壽的《三國志》把這五個人合成一傳。那劉備封的四個將軍是誰呢?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沒有趙雲。趙雲終其一生都沒有當上名號將軍。可能有人會很憤怒地說,你為什麼要貶低趙雲,趙雲明明是五虎上將。我說,我說的是歷史。

  事實上,歷史上的趙雲的確是沒有封的,只封了這四個人。封的時候諸葛亮就跟劉備說這肯定不行,關羽肯定要跳起來,因為關羽覺得他是NO.1,加封一個張飛勉強可以接受;再封一個馬超,因為馬超地位高,是從別的陣營過來的,當時官銜就很高,出身又高貴,勉強還可以同意;但是怎麼還能有黃忠?諸葛亮說這肯定不行。

  劉備說我有辦法,就派了一個叫費詩的人去給關羽送委任狀。費詩去了以後,果然關羽就跳起來了,說我大丈夫怎麼可以跟一個老“丘八”(兵)同列?意思就是說我堂堂大將軍,這黃忠就是一個兵,讓我跟他站在一塊,不接受。費詩就說,君侯想清楚了,你想一想主公封黃忠的原因:黃忠他剛剛立了大功,他又是從別的陣營過來的,搞搞統戰嘛。但你要搞清楚,搞統戰和咱們自己不是一回事兒啊,主公心裡肯定是裝著君侯你的,黃忠的地位怎麼能跟您比呢?當然君侯如果一定不接受封爵,我也沒辦法,我就回去啦。這下子,關羽趕緊說,回來回來,我接受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