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我們很小的時候會受到一種教育,講我們要建立生命的覺悟。那麼,何謂“覺悟”?其實這是一個佛家語。我們回到最本初的字義看看,很有意思。覺字頭,下面一個看見的“見”;“悟”呢,是豎心加一個“吾”。所以,覺悟、覺悟,本初的含義就是“見我心”,也就是“是不是有能力看見了我的心”。在這樣一個媒體資訊很發達的時代,在網上,我們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資訊,了解這個世界已非難事。但是,“見我心”的能力,未必會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同步增長。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複雜了。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複。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裡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麼“適可而止”吧。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麼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也就是說,孔子不是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裡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啟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系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遠。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其實《論語》它本來就是一個糙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家。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家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家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家”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才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家”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麼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家”遭遇了。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權”。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他要等。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到了唐代,這玩意兒就有用了。自從隋文帝設科舉制度以後,到了唐代這個東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因為魏晉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2)
于丹要說到讀《論語》的用處,其實真正悄悄讀的人不是為了“有用”,因為《論語》讀來以後,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種社會功利的實現上,它可能就是一種道德撫慰,使人心安頓。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為什麼在夾壁牆中還能發現那些經典?有些人以生命為代價留下這些經典的時候,他已經不是為了對自己生命有用,可能僅僅是在倉皇亂世中的一種生命安頓。所以讀《論語》的人不會想到他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也不會知道後來還有個“唐”。就像《論語》開始寫的時候,也不知道後來有個“三分天下”。
易中天有人將儒家視為一種宗教,將孔子當做神一樣跪拜,將《論語》神格化,但《論語》卻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種對孔子的崇拜是“怪力亂神”嗎?是不是有悖於孔子的思想?
我是不贊成把儒學說成儒教的,而且我不贊成把中國說成儒教的國家。中華民族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也不知宗教為何物。中國人有的是什麼?巫術傳統。我小時候經常在電線桿上看到字條,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這是什麼?這是典型的巫術,就是把它當咒語。中國古代,把《論語》當咒語的很可能有,把《論語》當聖經的,我個人認為,真沒有。現在經常有人問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論語》?好像幾歲讀很重要,讀了哪幾章很重要,就好像要立竿見影,就好像要把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什麼人,骨子裡面、潛意識裡面都是巫術傾向。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中國自己也沒有宗教,就連道教也不是本土自然產生的,它是外來宗教進來以後,看到人家有宗教,咱也整一個,然後把老子啊莊子啊整出來弄。但是中國人有個什麼情結呢?就是聖人情結,中國人不崇拜真正意義上的神,你看中國的神譜裡面,那些神都是人變的,大禹啊,或者後來姜子牙啊。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他是對國家、民族有功勞的,他就是神;如果他是一般般、沒有貢獻的,像我這樣的,就是鬼——我說的那是死了之後啊。如果活著的時候就升天了,那叫仙;而活著的時候悟得了無尚的正等正覺的,那叫佛。這個神性是很清楚的,那當然還有興妖作怪的,叫妖啊,怪啊,精啊,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那是另外一類,它是很清楚的。我們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你崇拜它?
于丹“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為什麼會被尊為聖人?就是易老師說的這種實體崇拜、真人崇拜,儒家本初的說法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這個概念很好。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到超驗的東西,說神神鬼鬼怎麼樣,我們對此大多持兩種態度:一種是跟著疑神疑鬼,篤信不移;另一種是斷然喝斥說不存在。但孔子有第三種態度,叫“存而不論”。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理性的態度,他不會盲從或輕易否定,“六合之外”,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東西,“存而不論”,它有可能存在,但我不了解,我就不去討論。
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發現比過去更迷惑,因為我們的生活更複雜了。我們比過去更艱難,因為我們在複雜的生活中,可抉擇的東西更繁複。所以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認知心靈,從古聖先賢那裡找到一點簡單真理,以生活為依據,這就是我們今天重讀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的學生曾經問過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去遵守它嗎?老師告訴他,如果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恕”,寬恕的“恕”,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知道自己有真正的強者心態,這個時候自己也天寬地寬了。不想勉強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當我們要錦上添花多做一步的時候,也許有一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說“過猶不及”,那麼“適可而止”吧。所有這些話,都耳熟能詳。
其實,今天我們如果行走在中國的農村,遇到那些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她一輩子沒念過什麼書,但她仍然知道孔夫子。也就是說,孔子不是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埋藏在我們心裡的一種基因、一種方式,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用生命、用體溫重新焐熱它、啟動它,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
所以對我們來講,《論語》不是艱澀的,因為我們不需要去系統解讀;《論語》也不是遙遠的,我們可以敬而近,而不是敬而遠。
真正的經典永遠是樸素的,所謂“道不遠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論語》。
易中天其實《論語》它本來就是一個糙根的作品,因為孔子這個人本來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或者說民間思想家。他雖然也到官方去推銷他的這個思想,但是他的這個推銷好像是不太成功的,所以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給自己寫的關於《論語》的書就命名為《喪家狗》,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個孔子也不過是條“喪家犬”而已,至於被供上了廟堂,那是後來的事情;而後來被供上廟堂的那個孔子已非當年那個“喪家”的孔子了。
《論語》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它才被供起來,這個時候孔子就有一個“家”了,他就開始有了封號,就有了什麼廟啊,有了他的店啊等等,但是直到東漢末年,我個人覺得讀《論語》的人還不太多。
曹操攬申韓之術,諸葛亮喜歡商鞅,這個時候儒術就與“百家”遭遇了。遭遇的結果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是儒學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到了魏晉,也不是儒學的時代。實際上曹操也好,劉備、諸葛亮也好,包括孫權,他們要建立的政權,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權”。陳寅恪先生把曹操建立的政權叫“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所以那個時候我估計是沒人讀《論語》的,即使有人悄悄地讀,也不一定有前途。他要等。要等多少年呢?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到了唐代,這玩意兒就有用了。自從隋文帝設科舉制度以後,到了唐代這個東西就非常有用了,但是你得非常有耐心,因為要等三百六十九年,因為魏晉南北朝就是三百六十九年。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2)
于丹要說到讀《論語》的用處,其實真正悄悄讀的人不是為了“有用”,因為《論語》讀來以後,不一定是要延伸到一種社會功利的實現上,它可能就是一種道德撫慰,使人心安頓。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為什麼在夾壁牆中還能發現那些經典?有些人以生命為代價留下這些經典的時候,他已經不是為了對自己生命有用,可能僅僅是在倉皇亂世中的一種生命安頓。所以讀《論語》的人不會想到他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也不會知道後來還有個“唐”。就像《論語》開始寫的時候,也不知道後來有個“三分天下”。
易中天有人將儒家視為一種宗教,將孔子當做神一樣跪拜,將《論語》神格化,但《論語》卻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種對孔子的崇拜是“怪力亂神”嗎?是不是有悖於孔子的思想?
我是不贊成把儒學說成儒教的,而且我不贊成把中國說成儒教的國家。中華民族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也不知宗教為何物。中國人有的是什麼?巫術傳統。我小時候經常在電線桿上看到字條,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哭夜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光”。這是什麼?這是典型的巫術,就是把它當咒語。中國古代,把《論語》當咒語的很可能有,把《論語》當聖經的,我個人認為,真沒有。現在經常有人問我,應該什麼時候開始讀《論語》?好像幾歲讀很重要,讀了哪幾章很重要,就好像要立竿見影,就好像要把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什麼人,骨子裡面、潛意識裡面都是巫術傾向。所以中國人是沒有宗教感的民族,中國自己也沒有宗教,就連道教也不是本土自然產生的,它是外來宗教進來以後,看到人家有宗教,咱也整一個,然後把老子啊莊子啊整出來弄。但是中國人有個什麼情結呢?就是聖人情結,中國人不崇拜真正意義上的神,你看中國的神譜裡面,那些神都是人變的,大禹啊,或者後來姜子牙啊。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他是對國家、民族有功勞的,他就是神;如果他是一般般、沒有貢獻的,像我這樣的,就是鬼——我說的那是死了之後啊。如果活著的時候就升天了,那叫仙;而活著的時候悟得了無尚的正等正覺的,那叫佛。這個神性是很清楚的,那當然還有興妖作怪的,叫妖啊,怪啊,精啊,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那是另外一類,它是很清楚的。我們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你崇拜它?
于丹“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為什麼會被尊為聖人?就是易老師說的這種實體崇拜、真人崇拜,儒家本初的說法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這個概念很好。比如說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到超驗的東西,說神神鬼鬼怎麼樣,我們對此大多持兩種態度:一種是跟著疑神疑鬼,篤信不移;另一種是斷然喝斥說不存在。但孔子有第三種態度,叫“存而不論”。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理性的態度,他不會盲從或輕易否定,“六合之外”,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東西,“存而不論”,它有可能存在,但我不了解,我就不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