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星空到心靈》作者:于丹/易中天【完結】

  簡介及序言

  內容簡介

  百家講壇當家明星首次聯手著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品人生苦短,品歷史綿長,品心靈幽微,品宇宙浩瀚……

  于丹易中天同台對談,共品人生,妙語如珠,古今交匯,將對傳統文化經典的領悟融入當下生活。書中還收錄于丹、易中天數篇演講紀實,風趣中見智慧,談笑中有見識,帶領讀者從經典中體悟人生,從經典中學習生活,用生命去感受中國經典的溫度。 于丹和易中天,都是經典靈感海洋中的探索者,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為經典作出更豐富﹑更多采多姿的詮釋,提供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更多人去擁抱經典。讓這些被重新發現的經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靈發動機。

  作者介紹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作為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于丹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

  2006年10月以來,于丹教授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上解讀《論語》和《莊子》,社會反響強烈,據演講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莊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兩書累計銷售量超過600萬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學術著作;出版“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銷售量都多達數十萬冊。

  易中天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中成了“學者明星”,在螢屏上引經據典,風趣幽默地講述“三國”,顛覆原有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一度掀起民間“漢風”熱cháo。《易中天品三國》播出之後,創造了《百家講壇》的收視高峰,同時帶動了《品三國》一書的熱銷。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序一: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發動機

  香港明報集團主席、《亞洲周刊》社長 張曉卿有幸一睹名家風采,傾聽名家教言,乃人生的一件樂事。我們除了分享名家的創作經驗和人生閱歷之外,也將從中獲取他們對文化充滿樂觀的信心,並為千萬的讀者開拓心靈的新境界。在文化的氛圍中,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在和永恆的價值。一個社會存在的可貴,不在繁華的外表,而在於創造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或民族性格。

  易中天的《品三國》和于丹的《〈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見證了當前中華經典普及化的熱cháo。重新認識經典,其實並不是只走回從前,而是為了要走向未來。要準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們才可以擁有未來的智慧。

  易中天和于丹,都是經典靈感海洋中的探索者,讓我們發現那些被偏見迷霧所掩蓋的文化真貌,發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也發現我們在21世紀的新旅程和新方向。

  我們感謝于丹和易中天為中華經典的普及化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激活了全球華人對經典的重新思考。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為經典做出了更豐富、更多彩多姿的詮釋,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值”,也刺激了更多的人去擁抱經典。浩瀚的經典不再受限於“定於一”的一元化詮釋,而是面向“百花齊放”的多元格局。格局決定了結局。讓這些被重新發現的經典,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心靈,啟動我們的想像力,也啟動我們的創造力。

  建構中華民族的美好遠景,並不能單靠經濟力量來支撐,還必須在文化思想的深遠層面上不斷地反思、探索、創造或再創造中尋找更豐盛的養分,以便與經濟前進的列車並駕齊驅。但願各位學者對中華經典的探索、研究成果以及所引發的思cháo,能普及並深入全球華人世界,啟發文化新思維,促生更多的文化創造力。

  序二: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

  《亞洲周刊》總編輯 邱立本“歷史超男”易中天教授和“國學超女”于丹教授,兩位文化明星同台出現是空前的,他們是第一次聯手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經典,更是第一次聯手著述。大家都期待著這兩位的相遇會有化學作用出現,能夠擦出智慧火花,用他們的智慧和妙語,點燃我們文化的火炬,來照亮我們文化的版圖。

  《論語》和“三國”,《論語》可以說是廟堂的,是道德理想國;“三國”可以說是很江湖的,是很重視權謀之術的。但是這兩個經典,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中的,都在我們歷史上有很重要的位置。兩種不同年代的經典,從江湖到廟堂,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

  易中天、于丹和大家談的並不只是學問,他們是在用整個生命的溫度去感受千百年以來整個中國經典的溫度。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說:“我講歷史的方式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最後落腳在人性上。”所以他們的表達方式,在我們過去的學術界,在知識界的談論裡面,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今天的我們,特別需要這樣在經典裡面尋找一種新的智慧。

  回歸經典閱讀,回歸對經典的重新認識,是保持我們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喚醒我們深層歷史記憶的最好方式。我們目前有很多新的挑戰,也必須要回到從前,才能夠走向未來。易中天和于丹的出現,拉近了我們和經典的距離,但我們閱讀的應該是經典,而非學術明星,正如于丹教授所說:“希望大家現在就忘掉我,回歸到對經典的研讀中。”

  之一: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要有能力看見“我”的心(1)

  于丹《論語》到今天已經有兩千五六百年的時間了,它對於今天到底還有什麼樣的價值?我想“情懷”二字足以概括。如果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我們就用不著像歷代書生皓首窮經那樣逐字逐句地去做它的注釋。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去看待《論語》呢?

  我們不能說它逐字逐句適用於今天的現實。《論語》在歷史上曾經作為儒術在罷黜百家之後被推為獨尊之輩,這是政治;曾經作為儒學,歷代那麼多的儒生把自己的一生埋進去,這是學問;也曾作為“儒教”,和“道”、“釋”並呈廟堂之高。我們站在今天,我們生活在當下,這一切我都不去談。我想說的是,《論語》是一種文化基因,《論語》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隨時從心中被啟動、被喚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