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說:“放心吧,我們的日子准比你們受活過得好。”
問:“你們說的那個處地兒到底在哪呀?”
說:“就在耙耬山的那頭兒,翻過一座叫做魂魄山的山,在魂魄山的那一邊。”
邊問著,邊說著,也就嘰嘰咕、嘰嘰咕地拉著車,挑著擔,別了受活人和受活莊,往耙耬更深的處地兒走去了。像漫散的隊伍從樑上開了過去了。受活人立在梁道上,一直望著那從外面圓全人的世界上,集了起來的上百的瞎瘸聾啞的殘人們,待他們的身影、物影散消了,才丟了啥兒樣,失落落地開始從一岔路往受活莊裡拐去了。路過花嫂坡③那一處地兒時,望著那滿坡臉的沃土地,不種莊稼卻長了滿坡臉的車輪子jú、月白糙、綠旺夏兒花,莊人們說:
“退社了,還種這樣的散地⑤呀?”
說,“當然是種散地呀,要過散日子⑦,咋能不種散地呀。”
有人問:“散日子裡龍節⑨、鳳節紒紜矠、老人節紒紞矠咋回事?”
就有人說:“別問我。茅枝婆不在了,誰年齡大你去問誰呀。”
有人問:“那受活歌紒紡矠樣的唱法呀?”
有人說:“茅枝婆殉死了,怕就沒人記得詞兒了。”
又有人問:“沒有了茅枝婆,誰當莊裡的主事呀。”
又有人說:“誰也不管誰了呢,要啥主事啊。”
便就瘸著、拐著、盲摸著回到受活了。到了莊落里,鼓了孕肚子的槐花就一臉異驚地在莊口等著了受活人。她看見莊人們葬了外婆走回來,便老遠迎去大聲地對著莊人們喚:
“對你們說——柳縣長出了車禍啦——雙腿殘掉啦,也不當縣長啦——他到了咱受活落戶呢。眼下正在莊裡的廟房裡。他說他以後就住在廟房啦。”
受活人就都驚異地立在莊口不動了。桐花、榆花、四蛾子,在人群立著像驚落在腳地上的鳥,她們的娘——jú梅在她們的身後驚下一臉血白,誰在她臉上打了、親了一模樣。
另旁的受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著,只有猴跳兒的臉上掛了一層喜色兒。
這樣兒,柳縣長就在受活落戶住了下來了,成了受活的一個殘人了。
槐花呢,半年後她就果真生了呢。竟又生了一個瘦瘦弱弱的女娃兒。
雖是一個女娃,好在也是一代人。以後的事情呢,也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第十五卷 種子絮言——花嫂坡、節日、受活歌(1)
①殉:即死,但其中含有對死者一定的敬意,這是耙耬山脈對生前受人敬重者死去的一種敬稱。
③花嫂坡:花嫂坡是受活的一處地名,而花嫂則是一個人。是一個女人的名。受活人是都知道花嫂和花嫂坡故事。說事情是在前四個甲子前庚子鼠年裡,距今有二百四十多年,那年花嫂十七歲,因為父母一聾一啞,生了她,雖耳聰口甜,卻是腿上有些微不便。雖然她腿上有些不便,人卻出落得秀靈麗質,皮膚白得如晴天雲絮,透出的紅潤和水荷的粉淡樣;父母在世時,他們一家三口就住在這距受活不遠的山坡上,幾間糙屋,一口水井,有牛有羊,有雞有鴨,坡上的地也沃得插下筷子能生芽。日子是就這麼安安適適、悠悠閒閒地過,到了花嫂十七歲,她人已經漂亮得少有少見。就在這一年,時候正在清朝盛世之期,國泰民安,有一個從西安那裡穿過伏牛山到雙槐縣裡做縣任的年輕人,嫌了路途遙遠,他就尋著捷道穿過耙耬山脈去往伏牛山那邊的雙槐縣,到了受活這兒時,口乾要喝水,到花嫂家裡討了一碗水,她就碰到花嫂了。而且在花嫂家門前端著碗一看,遠處,花嫂的父母種的莊稼旺好得了不得;山坡上的小麥,齊齊整整的穗子昂在半空里,只把當年的小麥收回家,怕最少也能吃三年;近處呢,房檐下掛的幾年前的玉蜀黍穗,一吊挨著一吊,十年歉收也吃不完;房前屋後,種了菜,種了花,種了向日葵,正在花開的季節里,長命的紅迎春,綠旺夏,車輪jú、白山荷、月白糙、陰天亮、日照紅,還有野生的紫藤蘿,荊子糙,趴在房牆上的攀牆虎,到處都是花紅和柳綠,到處都是糙木與芳香。就在這樣的風光里,去上任的七品知府就決定不再去雙槐做他的縣官了,要在受活三五幾里處娶了花嫂安家為業了。
當然,花嫂全家是決然不同意花嫂不出嫁,反娶一個縣長入門做婿的。說我們都是莊稼人,哪能娶一個縣官呀。
知府就把他去上任的御書和御印及一路為進求功名背的書籍,一下子取出來從樑上扔到了溝底去。
花嫂的父母說,“我們一家都是殘人,哪能娶一個圓全健康的人來做女婿”。
知府就到花嫂家灶房裡,以為他是去放那喝水的碗,誰知他到灶房抓起菜刀,就把他的左手從手腕那兒砍掉了,把自己也變成一個殘疾人了。
花嫂就不得不嫁給這個知府了。
知府就不當他的知府,到花嫂坡這兒娶了花嫂做了婿。花嫂的爹娘就開始教這個自幼讀書的年輕人獨手學種地;如何地單手用鋤,如何地單手使,如何地用一隻手拿鐮割麥和揚場。花嫂就教他種菜和種花。他們天堂般的日子就在這兒開始了,到花嫂的爹娘下世後,知府已經能種穀子能播豆,能點蜀黍能耩麥,揚場選種都是一把好手。就這麼,坡面上夏天總是曬的麥子鋪天蓋地,秋天總是玉蜀黍穗兒和棒槌一般。棉花地里,到了棉白時,如了雲從天上落下樣,油菜地到了仲春時,黃燦爛爛,如了日光被水浸著落下來。一年四季,蔬菜時鮮,花糙時鮮,雞、鴨從早到晚都在田頭地腦吃飽了肚子咕咕嘎嘎叫。因為花嫂她不僅長了一副絕倫的臉,且自幼還偏愛在房前屋後種花栽糙的事,偏愛移栽一些山脈上的迎春花、野輪jú和月白糙,使春時這面坡上到處都有迎春的香,夏時日夜都有日照紅和月白糙的紅綠味,秋時又到處都是野jú花和瓜棚豆架的味,就是到了寒冬里,她還可以讓一種野荊綠在避風的房檐下,讓山梅開在崖頭上,讓她自己育植的月白糙在床頭的暖味和日照中,開出淡淡如車輪jú樣的小紅花,讓在日光下總是蔫頭耷腦,在陰天裡才有綠旺盛茂的陰天糙在酷冷的冬天開出月季、芍藥那樣大艷大艷的紫花朵。這樣,這兒就四季如春,四季都有了花香。一年間的春夏秋冬里,你從四面八方朝著耙耬深處走,離花嫂坡這兒很遠、很遠你就感著春天的氣味了。
這是一塊上好的去處,是一塊天堂之地。
白日裡,縣長在種地勞作,花嫂她或是織fèng或是剪剪裁裁。一個忙在田裡,一個忙在家門口,總是不遠不近地在一問一答。
問,你咋把你的手說砍就給砍了?
說,不殘了你會嫁我嗎?
說,不會呢。
說,就是嘛。
有時候,他鋤地、刨地離房屋太遠時,彼此說話聽不見,她就把那柳木紡車搬到他的地頭上,他種他的地,她紡她的白棉花,或在田頭上納著鞋兒fèng著衣。
問:“你們說的那個處地兒到底在哪呀?”
說:“就在耙耬山的那頭兒,翻過一座叫做魂魄山的山,在魂魄山的那一邊。”
邊問著,邊說著,也就嘰嘰咕、嘰嘰咕地拉著車,挑著擔,別了受活人和受活莊,往耙耬更深的處地兒走去了。像漫散的隊伍從樑上開了過去了。受活人立在梁道上,一直望著那從外面圓全人的世界上,集了起來的上百的瞎瘸聾啞的殘人們,待他們的身影、物影散消了,才丟了啥兒樣,失落落地開始從一岔路往受活莊裡拐去了。路過花嫂坡③那一處地兒時,望著那滿坡臉的沃土地,不種莊稼卻長了滿坡臉的車輪子jú、月白糙、綠旺夏兒花,莊人們說:
“退社了,還種這樣的散地⑤呀?”
說,“當然是種散地呀,要過散日子⑦,咋能不種散地呀。”
有人問:“散日子裡龍節⑨、鳳節紒紜矠、老人節紒紞矠咋回事?”
就有人說:“別問我。茅枝婆不在了,誰年齡大你去問誰呀。”
有人問:“那受活歌紒紡矠樣的唱法呀?”
有人說:“茅枝婆殉死了,怕就沒人記得詞兒了。”
又有人問:“沒有了茅枝婆,誰當莊裡的主事呀。”
又有人說:“誰也不管誰了呢,要啥主事啊。”
便就瘸著、拐著、盲摸著回到受活了。到了莊落里,鼓了孕肚子的槐花就一臉異驚地在莊口等著了受活人。她看見莊人們葬了外婆走回來,便老遠迎去大聲地對著莊人們喚:
“對你們說——柳縣長出了車禍啦——雙腿殘掉啦,也不當縣長啦——他到了咱受活落戶呢。眼下正在莊裡的廟房裡。他說他以後就住在廟房啦。”
受活人就都驚異地立在莊口不動了。桐花、榆花、四蛾子,在人群立著像驚落在腳地上的鳥,她們的娘——jú梅在她們的身後驚下一臉血白,誰在她臉上打了、親了一模樣。
另旁的受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著,只有猴跳兒的臉上掛了一層喜色兒。
這樣兒,柳縣長就在受活落戶住了下來了,成了受活的一個殘人了。
槐花呢,半年後她就果真生了呢。竟又生了一個瘦瘦弱弱的女娃兒。
雖是一個女娃,好在也是一代人。以後的事情呢,也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第十五卷 種子絮言——花嫂坡、節日、受活歌(1)
①殉:即死,但其中含有對死者一定的敬意,這是耙耬山脈對生前受人敬重者死去的一種敬稱。
③花嫂坡:花嫂坡是受活的一處地名,而花嫂則是一個人。是一個女人的名。受活人是都知道花嫂和花嫂坡故事。說事情是在前四個甲子前庚子鼠年裡,距今有二百四十多年,那年花嫂十七歲,因為父母一聾一啞,生了她,雖耳聰口甜,卻是腿上有些微不便。雖然她腿上有些不便,人卻出落得秀靈麗質,皮膚白得如晴天雲絮,透出的紅潤和水荷的粉淡樣;父母在世時,他們一家三口就住在這距受活不遠的山坡上,幾間糙屋,一口水井,有牛有羊,有雞有鴨,坡上的地也沃得插下筷子能生芽。日子是就這麼安安適適、悠悠閒閒地過,到了花嫂十七歲,她人已經漂亮得少有少見。就在這一年,時候正在清朝盛世之期,國泰民安,有一個從西安那裡穿過伏牛山到雙槐縣裡做縣任的年輕人,嫌了路途遙遠,他就尋著捷道穿過耙耬山脈去往伏牛山那邊的雙槐縣,到了受活這兒時,口乾要喝水,到花嫂家裡討了一碗水,她就碰到花嫂了。而且在花嫂家門前端著碗一看,遠處,花嫂的父母種的莊稼旺好得了不得;山坡上的小麥,齊齊整整的穗子昂在半空里,只把當年的小麥收回家,怕最少也能吃三年;近處呢,房檐下掛的幾年前的玉蜀黍穗,一吊挨著一吊,十年歉收也吃不完;房前屋後,種了菜,種了花,種了向日葵,正在花開的季節里,長命的紅迎春,綠旺夏,車輪jú、白山荷、月白糙、陰天亮、日照紅,還有野生的紫藤蘿,荊子糙,趴在房牆上的攀牆虎,到處都是花紅和柳綠,到處都是糙木與芳香。就在這樣的風光里,去上任的七品知府就決定不再去雙槐做他的縣官了,要在受活三五幾里處娶了花嫂安家為業了。
當然,花嫂全家是決然不同意花嫂不出嫁,反娶一個縣長入門做婿的。說我們都是莊稼人,哪能娶一個縣官呀。
知府就把他去上任的御書和御印及一路為進求功名背的書籍,一下子取出來從樑上扔到了溝底去。
花嫂的父母說,“我們一家都是殘人,哪能娶一個圓全健康的人來做女婿”。
知府就到花嫂家灶房裡,以為他是去放那喝水的碗,誰知他到灶房抓起菜刀,就把他的左手從手腕那兒砍掉了,把自己也變成一個殘疾人了。
花嫂就不得不嫁給這個知府了。
知府就不當他的知府,到花嫂坡這兒娶了花嫂做了婿。花嫂的爹娘就開始教這個自幼讀書的年輕人獨手學種地;如何地單手用鋤,如何地單手使,如何地用一隻手拿鐮割麥和揚場。花嫂就教他種菜和種花。他們天堂般的日子就在這兒開始了,到花嫂的爹娘下世後,知府已經能種穀子能播豆,能點蜀黍能耩麥,揚場選種都是一把好手。就這麼,坡面上夏天總是曬的麥子鋪天蓋地,秋天總是玉蜀黍穗兒和棒槌一般。棉花地里,到了棉白時,如了雲從天上落下樣,油菜地到了仲春時,黃燦爛爛,如了日光被水浸著落下來。一年四季,蔬菜時鮮,花糙時鮮,雞、鴨從早到晚都在田頭地腦吃飽了肚子咕咕嘎嘎叫。因為花嫂她不僅長了一副絕倫的臉,且自幼還偏愛在房前屋後種花栽糙的事,偏愛移栽一些山脈上的迎春花、野輪jú和月白糙,使春時這面坡上到處都有迎春的香,夏時日夜都有日照紅和月白糙的紅綠味,秋時又到處都是野jú花和瓜棚豆架的味,就是到了寒冬里,她還可以讓一種野荊綠在避風的房檐下,讓山梅開在崖頭上,讓她自己育植的月白糙在床頭的暖味和日照中,開出淡淡如車輪jú樣的小紅花,讓在日光下總是蔫頭耷腦,在陰天裡才有綠旺盛茂的陰天糙在酷冷的冬天開出月季、芍藥那樣大艷大艷的紫花朵。這樣,這兒就四季如春,四季都有了花香。一年間的春夏秋冬里,你從四面八方朝著耙耬深處走,離花嫂坡這兒很遠、很遠你就感著春天的氣味了。
這是一塊上好的去處,是一塊天堂之地。
白日裡,縣長在種地勞作,花嫂她或是織fèng或是剪剪裁裁。一個忙在田裡,一個忙在家門口,總是不遠不近地在一問一答。
問,你咋把你的手說砍就給砍了?
說,不殘了你會嫁我嗎?
說,不會呢。
說,就是嘛。
有時候,他鋤地、刨地離房屋太遠時,彼此說話聽不見,她就把那柳木紡車搬到他的地頭上,他種他的地,她紡她的白棉花,或在田頭上納著鞋兒fèng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