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他大聲地問:“要這樣,咱受活日後自個兒辦團出演,去哪兒開那介紹信?”他說:“眼下,沒有公家的信咱咋掙那出演的錢?”
這話本是向著茅枝婆去問的,可他問著轉過身,卻一冷猛地看見茅枝婆坐在她的竹凳上,背靠著老皂角樹睡著了樣一動不動呢。她的壽衣還是那麼簇新的閃著亮光兒,日光落上去如同出演時的燈光了打上去樣。她就那麼坐在凳子上,倚著樹,頭歪到一側兒,臉上放著紅堂堂的光,滿臉都是詳詳安安的微笑和抑不住的受活色,如孩娃兒睡著後做了啥兒喜興的夢。猴跳兒是把那話連著向茅枝婆問了兩聲的,待到了近前不見她的回話時,他第三聲的問就說了半截卡在喉里了。
他驚著:“茅枝奶——茅枝奶——”
jú梅就叫著喚著撲過來,“娘——娘——”
三個儒妮子和槐花就一道兒往人群里擠著喚:“婆——婆——你咋啦?你咋不說話呀婆——”
人群就炸了起來了,一莊落、一個山臉都是對茅枝婆各種稱謂的喚叫了。
茅枝婆呢,千喚萬搖,她也不動不言了。
也就殉了呢。
就這樣安詳詳、笑微微地死去了。死了時,那心滿意足的受活在她臉上堆的和日光一樣溫暖哩,充足呢。
早就過了七十一周歲,喜喪哩,悲天的哭聲少不了,但人們私下裡還是說她值了呢,死時臉上那樣的安詳並不是誰死都可以在臉上掛著的。
第十五卷 種子以後的事情呢,也就是以後的事情了(3)
三日後,便把茅枝婆埋去了。壽衣是不消匆忙準備的。棺材她也早就備下了。一切都是那樣從容哩,不慌不忙哩。只是那天往耙耬深處幾里外的墳上抬著茅枝婆的棺材走去時,有一樣讓莊人們沒想到。槐花有孕了,不能去墳上送她的外婆那是幾百年間的規矩呢。jú梅和桐花、榆花、四蛾子,因了都是女人、女娃兒,可又因著茅枝婆身後無男哩,三輩兒都是女人們,那她們在出殯時要出演一些男人、孩娃的角色也是應該的;莊裡的老老少少、瞎盲瘸拐的殘人都是她的晚輩兒,都或大或小,亦多亦少的戴著孝記要把茅枝婆送到墳上也都是該著的,情理的;可在出殯這一日,沒想到的是茅枝婆餵的十六七隻瞎狗、瘸狗也都跟去了。棺材在儀式兒中抬出莊子時,人們看見那十六七條殘狗都可憐憐地跟在送葬的隊伍後,它們不像人們那樣哭喚著去送茅枝婆,可它們每一條的雙眼下邊都有兩行粘了灰土、又髒又泥的淚痕兒,它們跟在棺材和莊人們的孝隊後,慢兒慢兒地走,默默地流著淚,像往日跟著茅枝婆去往哪兒樣。
可是哦,這十六七條的狗,待棺材離開莊子在樑上行了半里的路程時,那狗就不是十六七條了,而是了二十幾、三十幾條了。它們不知是從哪兒雲集到了這裡的,也許是從鄰莊的哪兒走來的,也許是從耙耬山外的哪兒趕來的,黑的、白的和灰的,還有一些又瘦又髒的殘貓兒,走著走著,它們就從三十幾條增到了上百條,瞎的瘸的一片兒,比受活莊的人數還多了。
到下葬那當兒,一個山臉上都是哭戚戚含著淚的家狗、野狗和貓兒啥子呢,也多半都是瞎了眼、瘸了腿或沒了耳朵,少了尾巴的殘疾呢。它們一片、一片,像秋時莊稼地里捆了的谷糙樣,一個一個圍在茅枝婆的墳前或山臉的那一去處兒,沒有一個響出啥兒叫聲的,也沒有一個動來動去的,就那麼靜靜臥著,看著茅枝婆入土為安了。
受活人從墳地回來時,它們還一片一片地臥在墳地上。
一個人說:“真多的狗呀。我一輩子沒見過這麼多的狗。”
又一個說:“也都是殘疾哩。”
然後,他們就突然聽到身後墳上嗚嗚的哭聲了,是那一大群、一大片的殘狗、殘貓在墳上集體兒嗚、嗚、嗚地悲哭哩。它們哭著時,不像人樣一邊哭著還要一邊訴說啥話兒,他們就那麼直著嗓子單調調的嗚嗚嗚地哭,像冬天裡一條莊子胡同里照直吹著的嗚嗚嗚的風。去為茅枝婆送葬的她的家人和莊人們,在樑上都扭回頭去看那墳地了,都看見原來零散在坡臉上的狗、貓待人離了時,集中到了茅枝婆的墳前了。那墳地在坡臉上的莊稼地里開開闊闊呢,麥苗子已經綠直了脖子油亮了,新墳的紅土在那莊稼地里醒目著刺眼呢,然那一大片的狗,在那綠油油的莊稼地里趴臥著,一順兒都把頭朝著茅枝婆的墳;瞅著埋了茅枝婆的莊稼地,像一面水地里隆在水面外的一片各色大小的鵝卵石頭樣。他們就那麼嗚嗚地哭叫著,還有十幾、幾十條殘狗去那新墳上扒那墳土了,把新墳的土扒得飛飛揚揚呢,像要把茅枝婆從那墳里扒出來。
受活人就在那樑上回頭大聲地喚:
“扒啥呀扒——人死了扒出來還有啥用啊——”
喚:“回來吧——茅枝婆不在了,受活莊裡還是你們的家。”
慢慢地,那大群大群的狗就不再扒了呢,只是更大聲地嗚嗚啦啦地哭,像滿世界都是冬天裡莊落胡同中的風聲了。
就這麼,莊人們瞎盲瘸拐的,你攙著我、我扶著你,和那狗們、貓們說了許多話,往受活走去了。到了受活莊頭的樑上時,他們就冷猛地看見從耙耬外往耙耬里擁擁堆堆走來了一旗又一旗遷徙的人,竟也和他們受活人一樣都是殘缺哩,瞎子、瘸子、癱子、聾子、啞巴,還有那些少了胳膊、多了指頭的,那一旗又一旗的人中很少有是圓全的。他們也是你攙著我,我扶了你,一家一家的,都拉著車子挑著擔,車上、擔上不是被褥就是糧食啥兒的。衣物啊、鍋碗啊、瓢勺筷子啊、沙罐瓦罐啊,還有桌子呀、箱子呀、椅子呀、床架呀、電線呀、繩子呀,及那些臥在車上的雞啦、鴨啦、貓啦、小豬啦、綿羊啦,七七八八、零零亂亂,在那些車上或是挑擔上。狗是跟在人群的後邊伸長舌頭跑著的,牛是有人牽著慢慢走著的,壯山羊也是被人牽著一路小跑的。他們就那麼散散慢慢地從山外朝著山里走,有瞎子拉著車,讓癱子坐車上給他指著路,有聾子、啞巴挑著擔,大聲地說著啥兒比畫著,有瘸子牽了牛和羊,牛羊不走了就用樹枝朝著牛羊的身上抽,有圓全男人拉了車,車上一樣物什也不裝,只拉了老人和孩娃,孩娃也許是盲眼和啞巴,盲眼問著啥,啞巴比畫著,盲眼看不見,他們在那車上就和吵架樣,就隊伍著慢緩緩地到了受活莊口的梁道了。
去送葬回來的受活人,驚著站在路邊問,你們這是往哪搬遷呀?
人家就問你們是受活莊的人吧?說我們是山外一老遠的人,那兒政府修了天大的水庫哩,所有的人都要搬遷呢,每家都給了一筆錢,說可以統一遷徙到一個地方去,也可以拿了錢自家找著地方遷。人家說已經察看到了一個處地兒,比這耙耬深處的受活還要好,受活是雙槐、高柳、大榆三縣不管的交界處,說那兒是白石子縣、清水兒縣、棉麻縣、彎脖子柳樹縣等六縣相交、六個縣的地圖上都沒有規划進去的一條溝,要地地肥、要水水足,是誰都不管不轄的一個去處兒,所以他們這上百的殘戶人,便相約著往那條溝里遷徙去安營紮寨,種地受活呢。
這話本是向著茅枝婆去問的,可他問著轉過身,卻一冷猛地看見茅枝婆坐在她的竹凳上,背靠著老皂角樹睡著了樣一動不動呢。她的壽衣還是那麼簇新的閃著亮光兒,日光落上去如同出演時的燈光了打上去樣。她就那麼坐在凳子上,倚著樹,頭歪到一側兒,臉上放著紅堂堂的光,滿臉都是詳詳安安的微笑和抑不住的受活色,如孩娃兒睡著後做了啥兒喜興的夢。猴跳兒是把那話連著向茅枝婆問了兩聲的,待到了近前不見她的回話時,他第三聲的問就說了半截卡在喉里了。
他驚著:“茅枝奶——茅枝奶——”
jú梅就叫著喚著撲過來,“娘——娘——”
三個儒妮子和槐花就一道兒往人群里擠著喚:“婆——婆——你咋啦?你咋不說話呀婆——”
人群就炸了起來了,一莊落、一個山臉都是對茅枝婆各種稱謂的喚叫了。
茅枝婆呢,千喚萬搖,她也不動不言了。
也就殉了呢。
就這樣安詳詳、笑微微地死去了。死了時,那心滿意足的受活在她臉上堆的和日光一樣溫暖哩,充足呢。
早就過了七十一周歲,喜喪哩,悲天的哭聲少不了,但人們私下裡還是說她值了呢,死時臉上那樣的安詳並不是誰死都可以在臉上掛著的。
第十五卷 種子以後的事情呢,也就是以後的事情了(3)
三日後,便把茅枝婆埋去了。壽衣是不消匆忙準備的。棺材她也早就備下了。一切都是那樣從容哩,不慌不忙哩。只是那天往耙耬深處幾里外的墳上抬著茅枝婆的棺材走去時,有一樣讓莊人們沒想到。槐花有孕了,不能去墳上送她的外婆那是幾百年間的規矩呢。jú梅和桐花、榆花、四蛾子,因了都是女人、女娃兒,可又因著茅枝婆身後無男哩,三輩兒都是女人們,那她們在出殯時要出演一些男人、孩娃的角色也是應該的;莊裡的老老少少、瞎盲瘸拐的殘人都是她的晚輩兒,都或大或小,亦多亦少的戴著孝記要把茅枝婆送到墳上也都是該著的,情理的;可在出殯這一日,沒想到的是茅枝婆餵的十六七隻瞎狗、瘸狗也都跟去了。棺材在儀式兒中抬出莊子時,人們看見那十六七條殘狗都可憐憐地跟在送葬的隊伍後,它們不像人們那樣哭喚著去送茅枝婆,可它們每一條的雙眼下邊都有兩行粘了灰土、又髒又泥的淚痕兒,它們跟在棺材和莊人們的孝隊後,慢兒慢兒地走,默默地流著淚,像往日跟著茅枝婆去往哪兒樣。
可是哦,這十六七條的狗,待棺材離開莊子在樑上行了半里的路程時,那狗就不是十六七條了,而是了二十幾、三十幾條了。它們不知是從哪兒雲集到了這裡的,也許是從鄰莊的哪兒走來的,也許是從耙耬山外的哪兒趕來的,黑的、白的和灰的,還有一些又瘦又髒的殘貓兒,走著走著,它們就從三十幾條增到了上百條,瞎的瘸的一片兒,比受活莊的人數還多了。
到下葬那當兒,一個山臉上都是哭戚戚含著淚的家狗、野狗和貓兒啥子呢,也多半都是瞎了眼、瘸了腿或沒了耳朵,少了尾巴的殘疾呢。它們一片、一片,像秋時莊稼地里捆了的谷糙樣,一個一個圍在茅枝婆的墳前或山臉的那一去處兒,沒有一個響出啥兒叫聲的,也沒有一個動來動去的,就那麼靜靜臥著,看著茅枝婆入土為安了。
受活人從墳地回來時,它們還一片一片地臥在墳地上。
一個人說:“真多的狗呀。我一輩子沒見過這麼多的狗。”
又一個說:“也都是殘疾哩。”
然後,他們就突然聽到身後墳上嗚嗚的哭聲了,是那一大群、一大片的殘狗、殘貓在墳上集體兒嗚、嗚、嗚地悲哭哩。它們哭著時,不像人樣一邊哭著還要一邊訴說啥話兒,他們就那麼直著嗓子單調調的嗚嗚嗚地哭,像冬天裡一條莊子胡同里照直吹著的嗚嗚嗚的風。去為茅枝婆送葬的她的家人和莊人們,在樑上都扭回頭去看那墳地了,都看見原來零散在坡臉上的狗、貓待人離了時,集中到了茅枝婆的墳前了。那墳地在坡臉上的莊稼地里開開闊闊呢,麥苗子已經綠直了脖子油亮了,新墳的紅土在那莊稼地里醒目著刺眼呢,然那一大片的狗,在那綠油油的莊稼地里趴臥著,一順兒都把頭朝著茅枝婆的墳;瞅著埋了茅枝婆的莊稼地,像一面水地里隆在水面外的一片各色大小的鵝卵石頭樣。他們就那麼嗚嗚地哭叫著,還有十幾、幾十條殘狗去那新墳上扒那墳土了,把新墳的土扒得飛飛揚揚呢,像要把茅枝婆從那墳里扒出來。
受活人就在那樑上回頭大聲地喚:
“扒啥呀扒——人死了扒出來還有啥用啊——”
喚:“回來吧——茅枝婆不在了,受活莊裡還是你們的家。”
慢慢地,那大群大群的狗就不再扒了呢,只是更大聲地嗚嗚啦啦地哭,像滿世界都是冬天裡莊落胡同中的風聲了。
就這麼,莊人們瞎盲瘸拐的,你攙著我、我扶著你,和那狗們、貓們說了許多話,往受活走去了。到了受活莊頭的樑上時,他們就冷猛地看見從耙耬外往耙耬里擁擁堆堆走來了一旗又一旗遷徙的人,竟也和他們受活人一樣都是殘缺哩,瞎子、瘸子、癱子、聾子、啞巴,還有那些少了胳膊、多了指頭的,那一旗又一旗的人中很少有是圓全的。他們也是你攙著我,我扶了你,一家一家的,都拉著車子挑著擔,車上、擔上不是被褥就是糧食啥兒的。衣物啊、鍋碗啊、瓢勺筷子啊、沙罐瓦罐啊,還有桌子呀、箱子呀、椅子呀、床架呀、電線呀、繩子呀,及那些臥在車上的雞啦、鴨啦、貓啦、小豬啦、綿羊啦,七七八八、零零亂亂,在那些車上或是挑擔上。狗是跟在人群的後邊伸長舌頭跑著的,牛是有人牽著慢慢走著的,壯山羊也是被人牽著一路小跑的。他們就那麼散散慢慢地從山外朝著山里走,有瞎子拉著車,讓癱子坐車上給他指著路,有聾子、啞巴挑著擔,大聲地說著啥兒比畫著,有瘸子牽了牛和羊,牛羊不走了就用樹枝朝著牛羊的身上抽,有圓全男人拉了車,車上一樣物什也不裝,只拉了老人和孩娃,孩娃也許是盲眼和啞巴,盲眼問著啥,啞巴比畫著,盲眼看不見,他們在那車上就和吵架樣,就隊伍著慢緩緩地到了受活莊口的梁道了。
去送葬回來的受活人,驚著站在路邊問,你們這是往哪搬遷呀?
人家就問你們是受活莊的人吧?說我們是山外一老遠的人,那兒政府修了天大的水庫哩,所有的人都要搬遷呢,每家都給了一筆錢,說可以統一遷徙到一個地方去,也可以拿了錢自家找著地方遷。人家說已經察看到了一個處地兒,比這耙耬深處的受活還要好,受活是雙槐、高柳、大榆三縣不管的交界處,說那兒是白石子縣、清水兒縣、棉麻縣、彎脖子柳樹縣等六縣相交、六個縣的地圖上都沒有規划進去的一條溝,要地地肥、要水水足,是誰都不管不轄的一個去處兒,所以他們這上百的殘戶人,便相約著往那條溝里遷徙去安營紮寨,種地受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