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邦高興得合不攏嘴,四面八方趕來的漢兵像鬣狗一樣,將項羽的軍營圍了數重。形勢對楚兵十分不利,但項羽估計還想固守,同時派人出去招喚援兵,被困在壁壘中的他消息閉塞,只怕以為楚國至少還有半壁江山可以抵拒劉邦罷。但我們這些後世人已經知道,楚國河山基本喪失,老流氓劉邦是贏定了。

  一頭猛獅即將喪生於一群鬣狗之手。

  說實話,在前面敘述項羽故事的時候,我對他還頗有些不滿,因為他確實殘暴,如果史家沒有污衊他的話,光他坑殺了二十萬秦降卒,就該判他二十萬次死刑;加上他剛愎自用的暴躁性格,把本來占據絕對優勢的楚國搞成這樣樣子,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可以找出無數個理由,說明他的失敗是應該的。但寫到這個時刻,我仍不由得暗暗為項羽傷心。對一個人的憐惜,有時是沒有理性的,要怪,只能怪司馬遷用充分的史料證實了他非凡的才具;他不諳人類的陰謀和貴詐,他只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卻是一個十足的頑童;就好像許多文學上的天才,在為人處世方面,像白痴一樣。如果楚國有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首腦,而將所有攻城略地的事物交給他去辦,劉邦必定不堪一擊。我為項羽感到惋惜,還因為他的對手更不光彩,是個徹頭徹尾不講信義的流氓。

  而我們都是漢族,是流氓的後代。

  現在,就讓我們來陪伴這頭勇猛的雄獅,度過他人生中最後一段時光罷!

  第57章 烏江自刎

  這天晚上,寒風凜冽,項羽躺著在城壁內的床上,聽到外面的漢兵都唱著楚歌,大驚失色:“難道楚地已經全部被漢兵占領了嗎,怎麼都唱楚歌?”

  他不知道,楚地確實基本都被漢兵占領了。何況劉邦和他手下那幫泥腿子,也基本是楚國人,又收降了那麼多的楚兵,唱唱楚歌,也沒什麼奇怪。

  項羽難過得再也睡不著,爬起來,天高月小,不怡中夜。他吩咐擺酒,飲酒解悶,由此開始演出了那出千古傳頌的“霸王別姬”的故事。雖然具體細節不一樣,但文人們能把這個場景渲染得那麼悲壯,讓後世無數人為之低徊不已,這說明項羽是不朽的,相比之下,劉邦反而平淡無奇,讓人覺得索然寡味,雖然他是勝利者,建立了一個長達四百年的王朝。

  在悲傷的氣氛中,項羽慷慨高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

  顯然他對自己的失敗非常不服氣,要我們是他,肯定也不服氣,至少我在寫他的時候,我就覺得他應該不服氣。

  他唱了數闕,虞姬也婉轉歌喉,給他唱和。身邊的將領士卒都大受感染,泣不成聲,低首掩面,不能仰視。兩千年過去,我現在讀到這段,仍舊為之動容。

  戲劇《霸王別姬》里寫虞姬唱完就自殺了,希望項羽能輕裝逃跑,以免自己連累他。而且文人們幫她臆造了一首詩,詩是這麼寫的:

  漢兵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

  賤妾何聊生。

  詩寫得也很悲壯,一副欲和夫君同生共死的悲壯。不過顯然是後人偽造的,因為那時還沒有這樣成熟的五言詩。

  我記得我在本書的前面寫過這麼一段話:“很多人看到司馬遷寫的霸王別姬那段,就為之流淚,覺得是英雄末路。我就不這麼認為,像項羽這種變態的屠夫,早死早超生,快走不送。”但不知怎的,當我真的敘述到這裡的時候,禁不住也對項羽產生了深深的同情,為之低徊不已,這似乎是矛盾的,但我不知這是什麼原因。

  史書上沒有寫虞姬的命運,總之這天晚上項羽當機立斷,決定立刻突圍,他精選了八百個騎士,趁著夜色,突然衝出壁壘。漢軍的合圍並不可能像劃一個圓圈那麼緊密,至少有些山石坎坷、河流相交、湖汊密布之處不會駐紮帳篷。項羽帶著八百騎兵成功潰圍而出,漢兵竟然絲毫沒有察覺,一直到東方微明,才發現楚軍壁壘幾乎一空,只留下下老弱病殘。劉邦當即命令灌嬰:“快,你帶五千騎兵去追,不要讓他像我一樣逃掉。”灌嬰馬上點齊人馬,循著馬蹄印一路追去。

  這時項羽已經向南渡過淮河,準備回到自己的根據地江東會稽,天下之大,能容得下他的也只有江東了。但這一路上的逃亡也損失慘重,八百騎兵只剩下了一百多人,走到陰陵(今安徽淮南市東)的時候,他們一行迷失了道路,這時正好看見一個田夫在耕田,就向他問路道:“江東應該走哪條路?”

  那田夫也不知出於什麼心理,騙他們說:“往左。”

  他們一行往左走,發現進入了一個巨大的濕地,四野茫茫,除非化成野鳥,才能出去。那混帳的田夫,如果有人想拍一部歷史武俠電影,給項羽設計一個忠實衛士,他一定會回來找那個田夫報仇。當然,田夫也必定要安排得武功高強,打起來才好看,最後忠實衛士突然不想報仇了,對田夫說:“我悟到了,項羽其實早就該死了,你騙他,其實是為了天下百姓,你太偉大了。”這樣的電影據說既賣座,還很有品位。

  不過在這裡我有一個疑問,當時正是十二月,冷得要命,大地還沒化凍,顯然是農閒季節,大清早的,一個田夫跑到郊外來幹什麼?漢畫像磚上經常能發現項羽向田夫問路的畫面,田夫畫得總是執著鍤,一副把農活幹得熱火朝天的模樣,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或許這個田夫是個神經病,大清早跑出來玩的,聽見項羽等人發問,也聽不明白,於是胡亂指了一條路。那這個故事就更有悲劇性了:西楚霸王項羽原來是死在一個神經病手裡。

  因為在大澤里耽擱了那麼久,漢騎兵當然就追到了。有了漢兵的追逐,項羽反而知道了正確的道路,於是帶著殘餘的敗兵繼續向東撤退,一直狂奔到了東城(今安徽滁州西北),檢點一下部屬,只剩下二十八騎,而灌嬰的騎兵至少有上千。這二十八的數目當然未必真這麼準確,但古人有數字崇拜,二十八騎大概有上應二十八宿的意思。

  據《水經注》,虞姬墓也在東城,如果真的話,那麼此前項羽一直是帶著虞姬走的,到了東城才死於非命。之前那麼長的道路怎麼跑過來的,期間發生了什麼,值得小說家去好好發揮。

  在東城,項羽知道再也跑不掉了,對那二十八騎說:“我從二十二歲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一共打了七十多場仗,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未敗過,才霸有天下。現在落到這步田地,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今天已經跑不掉了,我願意當著諸君的面快速殺敵,一定要戰勝三次,為諸君殺開一條通道,斬其將,搴旗,讓諸君知道,確實是天亡我項羽,不是我戰力不行。”於是他把二十八騎分為四隊,每隊七人,各站在四個方向。這更可看見有上應天像之義,看來司馬遷對項羽真是太崇敬了,這時候還要暗示大家,項羽和他的二十八騎實際上是天上的星宿,他們不是戰死,而是要回歸天上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