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韓信疑惑道:“太扯了罷?我現在已經是齊王的,怎麼只配當個侯?還危險不安。我活了半輩子,還沒聽過看相要看脊背的……哦,你的意思是,你的意思是要我背叛漢王?”他說到後面,有些緊張。
蒯徹道:“別緊張別緊張,聽我細細分析。當年陳王初起兵發難的時候,大家一心一意是要覆滅秦朝。現在天下已基本上大定,只剩楚漢相爭,百姓肝腦塗地,父子拋骸骨於野外,不可勝數。楚人在彭城大敗劉邦,威震天下,一直追擊到京、索之間,三年相持,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漢王率領十萬之眾,以鞏、洛陽為依據抗擊楚兵,一天打幾次仗,無尺寸之功,智勇俱困。百姓日夜盼望早點結束戰爭,我思量再三,只有像您這樣的賢者才能做到。當今漢王和項王的性命,都懸在您手中,您幫助漢則漢勝,幫助楚則楚勝。我的意見是,不如誰也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這麼一來,誰也不敢先輕舉妄動。足下賢聖過人,甲兵眾多,背靠強齊,以趙、燕為輔助,他們兩家誰不忌憚?然後大搞宣傳,呼籲和平,為民請命,百姓誰不擁護?您再割大國給小國,削強國以增弱國,天下諸侯誰不聞風響應,屁顛屁顛跑來朝見您?您也聽說過:‘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深思熟慮,早下決斷。”
和武涉的意見一樣,按說兩位辯士的說法不謀而合,韓信應該醒悟了,但他依舊迂腐地回答:“漢王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
蒯徹道:“又不要你殺他,何談背恩?須知在權力面前,恩義不值一錢。當年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余為平民百姓時,那感情好不好?恨不能妻子共用,褲襠共穿,腦袋互換。結果呢?因為巨鹿不救的事,兩人反目為仇,恨不能取對方首級而後快,最後張耳把陳余殺死在泜水之南,手足異處。這兩個人先前為天下最好的夥伴,最後卻互相戕殺,為什麼呢?因為欲望太多,人心難測啊。現在您和漢王的交情,比起他們來可以說差得遠罷?但您要求自立為齊王,使者還莫名其妙病死了,誰知道怎麼回事?誰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到了他的隱私而被幹掉的。您當齊王,他難道沒意見嗎?您和他的隔閡,可比張耳和陳余的矛盾大得多了。再說您功勞太大,多賞則不甘心,少尚您也有氣,這都是禍患之端啊。當年文種幫助越國打敗吳國,卻遭到越王勾踐的猜忌,最後被勾踐賜死。為什麼?野獸捕盡,走狗就要烹掉啊。夫以友情而言,你和他不如張耳與陳余;以忠信而言,您和他不如勾踐與文種,希望您好好深思,引以為鑑。況且我聽說‘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現在您正挾有震主的勇略,不賞之功勞,您還想取得漢王的信任嗎?還能安穩做他的臣子嗎?”
韓信道:“你說得很有道理,讓我再好好考慮一下。”
結果他考慮了幾天,也沒有個結果。蒯徹忍不住,又去找他,勸道:“聽取意見,是事情成敗的保證;計慮前後,是事情成敗的關鍵。聽錯了意見,或者計慮有誤,都會完蛋。所以智力,是決斷的必要;疑慮,是事情的大患。只知道在毫釐小事上打轉,就會喪失天下的大計,心裡明明知道,但就是不敢當機立斷,這是最大的禍患。夫大功者,難成而易敗;時機,難得而易失。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了。”
蒯徹的原話不少是韻文,大概是當時人都習慣背誦的處世法則,相當於後世的《增廣賢文》《菜根譚》之類,這些法則,韓信不會比他更生疏,大家都在一個話語系統,因此更有說服力。現在的情況是,如果韓信稍微有野心一點,人品稍微差一點,劉邦就岌岌可危。因為天下三分,對項羽有好處,對劉邦只有壞處;項羽現在不過29歲,等得起,只要楚國後方稍微穩定,以他百戰不勝的軍事才能,一定會東山再起,歲月只會消磨他的暴躁,增加他的耐性。而劉邦可等不起了,他已經53歲了,折騰不了幾年了。但是韓信到底有沒有這麼善良呢?可能本質還是善良,但沒有採納武涉和蒯徹的計策,還是那句話,有其他顧慮。身邊有劉邦的死黨曹參和灌嬰。韓信中立,曹參和灌嬰會不會窩裡反,很是問題。總之他只能假裝瞪大真誠的眼睛,對蒯徹說:“要我背叛恩人,實在下不了手啊。漢王計功授爵,不會奪走我的齊國的。”
蒯徹長嘆一聲:“真蠢啊。”他知道再留在韓信身邊,將來這番話傳到劉邦耳中,自己就沒命了。於是收拾了一下,假裝瘋瘋癲癲起來,狂叫道:“我是玉皇大帝下凡,來救助爾等無知愚民的,好好供奉我,否則就給你們降災。”
韓信知道他的用意,對手下說:“蒯先生瘋了,送他回家吧。給他建個廟,方便他跳大神。”
這年七月,劉邦立英布為淮南王。此刻淮南還在項羽手中,這麼做,相當於告訴項羽,你完了,也不用寫遺囑了,你的遺產我都代你分好了。
也不知劉邦採取了什麼策略,北貉和燕國人也都派騎兵來幫助他打仗,項羽現在真可謂內憂外患,痛苦不堪,軍糧也差不多快消耗乾淨。九月,劉邦派了一個叫侯公的人到項羽軍中來,要求把自己的老爸還給自己。項羽說:“還可以,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劉邦快樂地說:“中。”
於是兩家簽約,以鴻溝為界,溝東屬楚,溝西屬漢,互相罷兵。所謂鴻溝,在滎陽之北引黃河水向南,經過廣武、敖倉到大梁(開封),再南到陳、項,溝通黃河和潁水,使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連通起來,有助於當時的漕運。條約簽訂後,項羽把劉太公、呂后還給劉邦,引兵東歸,楚軍士卒都非常高興,離家三年多了,雖然沒有勝利,但終於可以平安回家。
史書上說劉邦也想西歸,陰謀家張良和陳平兩個人又跳了出來,勸他:“現在大漢占據了天下的一大半,諸侯親附,而楚國疲憊不堪,糧食耗盡,這是天亡他們之時也,豈能放棄?現在放他們走,等於放虎歸山,將來就捉不住了。”
劉邦說:“有道理,可是和約才簽啊。”
張良、陳平異口同聲道:“和約算個屁。”
劉邦說:“那就聽你們的,追。”
這個流氓集團就這樣把墨汁未乾的條約當擦屁股紙一樣扔掉了,向東追擊項羽。十月份的時候,追到陽夏(今河南太康),劉邦止兵,派使者要韓信、彭越都引兵前來幫忙。彭越把原屬楚國的昌邑附近二十多個城池都攻下了,收集了大量糧食送到劉邦軍中,但就是不肯派兵,說:“魏國才剛剛平定,百姓依舊害怕楚國,我不敢隨便走。”
韓信作出的貢獻就更大了,平定齊地,拒絕武涉、蒯徹的建議之後,他早就派灌嬰率騎兵進攻楚國,在魯北擊破楚將公杲,又南破薛郡長,下傅陽(今山東棗莊南)、下相(今江蘇宿遷)、僮(今江蘇睢寧東南)、徐(今江蘇泗洪南),南渡淮河,一直打到廣陵,幾乎將楚國城邑掃蕩了一遍,所向無敵。他在淮南那段時間,項羽的將軍項聲、薛公、郯公短暫地收復了失地。但灌嬰又重新北渡淮河,在下邳擊破項聲等的軍隊,斬薛公,攻下下邳,又在平陽擊破楚國騎兵,攻下楚都彭城,俘虜了楚柱國項佗,接著相繼攻占留、薛、沛、鄼、蕭、相,把楚國腹地盡數占領。沒有項羽的楚國完全不堪一擊,項羽至此已經沒有根據地,被消滅是遲早的事。由此可見,沒有韓信,劉邦根本沒有幹掉項羽的實力。
蒯徹道:“別緊張別緊張,聽我細細分析。當年陳王初起兵發難的時候,大家一心一意是要覆滅秦朝。現在天下已基本上大定,只剩楚漢相爭,百姓肝腦塗地,父子拋骸骨於野外,不可勝數。楚人在彭城大敗劉邦,威震天下,一直追擊到京、索之間,三年相持,卻再也不能前進一步。漢王率領十萬之眾,以鞏、洛陽為依據抗擊楚兵,一天打幾次仗,無尺寸之功,智勇俱困。百姓日夜盼望早點結束戰爭,我思量再三,只有像您這樣的賢者才能做到。當今漢王和項王的性命,都懸在您手中,您幫助漢則漢勝,幫助楚則楚勝。我的意見是,不如誰也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這麼一來,誰也不敢先輕舉妄動。足下賢聖過人,甲兵眾多,背靠強齊,以趙、燕為輔助,他們兩家誰不忌憚?然後大搞宣傳,呼籲和平,為民請命,百姓誰不擁護?您再割大國給小國,削強國以增弱國,天下諸侯誰不聞風響應,屁顛屁顛跑來朝見您?您也聽說過:‘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深思熟慮,早下決斷。”
和武涉的意見一樣,按說兩位辯士的說法不謀而合,韓信應該醒悟了,但他依舊迂腐地回答:“漢王對我這麼好,我怎麼能見利忘義呢?”
蒯徹道:“又不要你殺他,何談背恩?須知在權力面前,恩義不值一錢。當年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余為平民百姓時,那感情好不好?恨不能妻子共用,褲襠共穿,腦袋互換。結果呢?因為巨鹿不救的事,兩人反目為仇,恨不能取對方首級而後快,最後張耳把陳余殺死在泜水之南,手足異處。這兩個人先前為天下最好的夥伴,最後卻互相戕殺,為什麼呢?因為欲望太多,人心難測啊。現在您和漢王的交情,比起他們來可以說差得遠罷?但您要求自立為齊王,使者還莫名其妙病死了,誰知道怎麼回事?誰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到了他的隱私而被幹掉的。您當齊王,他難道沒意見嗎?您和他的隔閡,可比張耳和陳余的矛盾大得多了。再說您功勞太大,多賞則不甘心,少尚您也有氣,這都是禍患之端啊。當年文種幫助越國打敗吳國,卻遭到越王勾踐的猜忌,最後被勾踐賜死。為什麼?野獸捕盡,走狗就要烹掉啊。夫以友情而言,你和他不如張耳與陳余;以忠信而言,您和他不如勾踐與文種,希望您好好深思,引以為鑑。況且我聽說‘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現在您正挾有震主的勇略,不賞之功勞,您還想取得漢王的信任嗎?還能安穩做他的臣子嗎?”
韓信道:“你說得很有道理,讓我再好好考慮一下。”
結果他考慮了幾天,也沒有個結果。蒯徹忍不住,又去找他,勸道:“聽取意見,是事情成敗的保證;計慮前後,是事情成敗的關鍵。聽錯了意見,或者計慮有誤,都會完蛋。所以智力,是決斷的必要;疑慮,是事情的大患。只知道在毫釐小事上打轉,就會喪失天下的大計,心裡明明知道,但就是不敢當機立斷,這是最大的禍患。夫大功者,難成而易敗;時機,難得而易失。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了。”
蒯徹的原話不少是韻文,大概是當時人都習慣背誦的處世法則,相當於後世的《增廣賢文》《菜根譚》之類,這些法則,韓信不會比他更生疏,大家都在一個話語系統,因此更有說服力。現在的情況是,如果韓信稍微有野心一點,人品稍微差一點,劉邦就岌岌可危。因為天下三分,對項羽有好處,對劉邦只有壞處;項羽現在不過29歲,等得起,只要楚國後方稍微穩定,以他百戰不勝的軍事才能,一定會東山再起,歲月只會消磨他的暴躁,增加他的耐性。而劉邦可等不起了,他已經53歲了,折騰不了幾年了。但是韓信到底有沒有這麼善良呢?可能本質還是善良,但沒有採納武涉和蒯徹的計策,還是那句話,有其他顧慮。身邊有劉邦的死黨曹參和灌嬰。韓信中立,曹參和灌嬰會不會窩裡反,很是問題。總之他只能假裝瞪大真誠的眼睛,對蒯徹說:“要我背叛恩人,實在下不了手啊。漢王計功授爵,不會奪走我的齊國的。”
蒯徹長嘆一聲:“真蠢啊。”他知道再留在韓信身邊,將來這番話傳到劉邦耳中,自己就沒命了。於是收拾了一下,假裝瘋瘋癲癲起來,狂叫道:“我是玉皇大帝下凡,來救助爾等無知愚民的,好好供奉我,否則就給你們降災。”
韓信知道他的用意,對手下說:“蒯先生瘋了,送他回家吧。給他建個廟,方便他跳大神。”
這年七月,劉邦立英布為淮南王。此刻淮南還在項羽手中,這麼做,相當於告訴項羽,你完了,也不用寫遺囑了,你的遺產我都代你分好了。
也不知劉邦採取了什麼策略,北貉和燕國人也都派騎兵來幫助他打仗,項羽現在真可謂內憂外患,痛苦不堪,軍糧也差不多快消耗乾淨。九月,劉邦派了一個叫侯公的人到項羽軍中來,要求把自己的老爸還給自己。項羽說:“還可以,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劉邦快樂地說:“中。”
於是兩家簽約,以鴻溝為界,溝東屬楚,溝西屬漢,互相罷兵。所謂鴻溝,在滎陽之北引黃河水向南,經過廣武、敖倉到大梁(開封),再南到陳、項,溝通黃河和潁水,使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連通起來,有助於當時的漕運。條約簽訂後,項羽把劉太公、呂后還給劉邦,引兵東歸,楚軍士卒都非常高興,離家三年多了,雖然沒有勝利,但終於可以平安回家。
史書上說劉邦也想西歸,陰謀家張良和陳平兩個人又跳了出來,勸他:“現在大漢占據了天下的一大半,諸侯親附,而楚國疲憊不堪,糧食耗盡,這是天亡他們之時也,豈能放棄?現在放他們走,等於放虎歸山,將來就捉不住了。”
劉邦說:“有道理,可是和約才簽啊。”
張良、陳平異口同聲道:“和約算個屁。”
劉邦說:“那就聽你們的,追。”
這個流氓集團就這樣把墨汁未乾的條約當擦屁股紙一樣扔掉了,向東追擊項羽。十月份的時候,追到陽夏(今河南太康),劉邦止兵,派使者要韓信、彭越都引兵前來幫忙。彭越把原屬楚國的昌邑附近二十多個城池都攻下了,收集了大量糧食送到劉邦軍中,但就是不肯派兵,說:“魏國才剛剛平定,百姓依舊害怕楚國,我不敢隨便走。”
韓信作出的貢獻就更大了,平定齊地,拒絕武涉、蒯徹的建議之後,他早就派灌嬰率騎兵進攻楚國,在魯北擊破楚將公杲,又南破薛郡長,下傅陽(今山東棗莊南)、下相(今江蘇宿遷)、僮(今江蘇睢寧東南)、徐(今江蘇泗洪南),南渡淮河,一直打到廣陵,幾乎將楚國城邑掃蕩了一遍,所向無敵。他在淮南那段時間,項羽的將軍項聲、薛公、郯公短暫地收復了失地。但灌嬰又重新北渡淮河,在下邳擊破項聲等的軍隊,斬薛公,攻下下邳,又在平陽擊破楚國騎兵,攻下楚都彭城,俘虜了楚柱國項佗,接著相繼攻占留、薛、沛、鄼、蕭、相,把楚國腹地盡數占領。沒有項羽的楚國完全不堪一擊,項羽至此已經沒有根據地,被消滅是遲早的事。由此可見,沒有韓信,劉邦根本沒有幹掉項羽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