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此調不彈久矣!中堂的大作,何敢妄肆議論。”湯斌很謙虛地說。
“我與湯公少親近,曾聽小兒說起,湯公不僅理學;詞章一道,亦是文采斐然,何必客氣?”
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是最佩服湯斌的人;在史館的那些日子中,納蘭性德當御前侍衛,常常奉旨有事跟湯斌接觸,雖然年齡相差甚多,學問路數不同,家世迥不相侔,但兩人卻極其投契。不幸納蘭性德青年早逝,現在明珠提了起來,湯斌不免傷感,欷覷不止,反倒是明珠勸他不必傷心。
經此一番相敘,誰都以為明珠跟湯斌融洽得很——就表面看,明珠似乎也很幫湯斌的忙,而暗底下完全不是這回事。
見了皇帝,明珠據實將湯斌的話回奏;皇帝對湯斌不滿之意消失了。
這一來自然要對徐乾學不滿。皇帝對這件事看得很重,因為他也是念茲在茲不忘記老百姓的;但因庫用也是大事,為了江蘇的海關,他希望大家能夠諒解,如今徐乾學卻造作謠言,借他人之口,行反對之實,其心可誅!認為非加以訓斥不可。
“都是你們蘇州的鄉紳,自己要做買賣,恐怕添個海關,於己不利。你們上牟公家之利,下漁小民之利,巧取豪奪,我都知道。”皇帝沉著臉說:“你們賴湯斌說害民,湯斌何嘗是這意思?他說:”得其人便無害。‘真是!天下什麼事不是不得其人就有害?“
本是商量好的一條計,凡此皇帝發怒責備,都在意中;徐乾學自然不會著慌,磕著頭,從容答道:“湯斌如何賴得?,廷議時九卿俱在,眾耳共聞,皇帝如以為巨言不實,可問梁清標。如果這話是臣捏造,誣賴湯斌,他在蘇州出的告示,上有他的巡撫關防,難道也是臣捏造的不成?”
“什麼告示?”
“是湯斌在蘇州卸任出的,安慰百姓的告示。”
“告示在哪裡?”
“臣家裡就有。”
“你怎麼有此告示?”
“是蘇州有人特意寄來,囑臣上呈,臣守皇上凡事安靜的訓諭,不敢多事。今蒙皇上垂詢,不得不據實奏聞。”
皇帝點點頭:“明天你將告示帶來。”
這是反激的手法,一懸一宕,才逼出告示的話來;不然不能無緣無故獻呈告示進讒。到了第二天,徐乾學將告示帶進宮去,皇帝一看“愛民有心,救民無術”這兩句話,果然大為不快。
當然,徐乾學也還有一番歪曲的話。
徐乾學當然先要頌聖,說皇帝屢次蠲免錢糧,又撥巨款興修水利,無一不是皇恩浩蕩的愛民仁政,而湯斌居然說他自己“愛民有心”,即是表示皇帝不愛民;而“救民無術”這句話,更為悖謬,仿佛當今天下有多少害民的苛政似的。
這番話把皇帝說動了心,由此對湯斌起了誤會,“原來他是假道學!”皇帝口不擇言了。
“湯斌的道學,是天下都知道的,只是欺世盜名,唯聖明在上能洞燭其底蘊。”徐乾學這樣恭維著。
“哼!”皇帝冷笑,“古人善者歸君,過則歸己,才是臣道;如今是過則歸君,善則歸己。”
“湯斌名心太盛,似乎太過。”
由於徐乾學的一再煽惑,皇帝便命詹事府滿洲缺分的正詹尹泰,傳旨湯斌潔問。
“你去問湯斌,”皇帝說:“他是大臣,說海關不好,部議不准,我依部議是常事。果然不好,何妨再三爭執,我未必就把他問罪。大臣不避斧鉞,為民請命,為何不當面說?居然把責任推在我頭上,他說‘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是不是說我不愛民呢?”
尹泰奉旨轉問,湯斌自然只有惶恐謝罪。過了些日子,湯斌見皇帝奏事既畢,湯斌打算有所申辯,余國柱提醒他說:“皇上責問,應當磕頭,為何要辯?”
這話看來像是出於好意的衛護,其實是不叫他說話。湯斌一向在口才上吃虧,當時訥訥然無法出口,只有連聲答道:“臣不敢!臣不敢!”
由於種種拂過,湯斌的健康,便大受影響—一他平日自奉過於節儉,營養不足,所以身體一壞,衰象畢陳,對輔導東宮之任,便有力不從心之苦。
為此,湯斌再次薦耿介自代。皇帝准奏,特召耿介到京,授職小詹事;由於湯斌的牽引保薦的奏疏中,說他“賦質剛方,踐履篤實。家居淡泊,潛心經傳,學有淵源”,所以皇帝亦甚看重耿介,召見以後,並且面諭:“你寫一幅字來我看。”
這不是要看耿介的書法,是要看他為學的心得,耿介寫了一幅正楷,自己所撰的辭句是:
孔門言仁、言孝,蓋仁孝一理,仁者孝之本體;孝者仁之發用,不言仁無以見孝之廣大;不言孝無以見仁之切實。
這四十三個字,闡明孝出於仁,表里相通的道理,簡明扼要,皇帝頗為欣賞,特書“存誠”二大字賜耿介,作為心許的表示。
但是,皇帝心許,太子卻不“欣賞”這位師傅。耿介上了年紀,步履蹣跚,言語亦不甚利落;而且鄉居太久,形質儀容,樸實簡陋,年紀正輕,活潑好動的太子,自然覺得不對勁。當時朝中大小官員,也看不起這位鄉下土老兒的師傅,往往就在他背後訕笑戲侮,以致耿介大為不安,頗有悔此一行之感。
對湯斌懷著成見的人,攻擊耿介,自是不在話下,但比較公正的旁觀之論,亦都覺得湯斌保薦耿介,頗欠考慮。最明白的一點是,湯斌在薦疏中說耿介“年逾六旬,精力尚健”,即非事實。
卅二年不見,耿介已大非昔比,耳朵聾了,眼睛花了,步履瞞珊,老態龍鍾,即令寸心湛然,學問深厚,見解因年齡的增長而愈見超卓,但可以為一般士子的師長,卻不宜負輔導十四歲的皇太子的重任;因為皇太子到底還是一個少年,宜乎有個精力充沛,行動輕捷,言語便絡,能夠莊諧並作,因勢利導來啟發少年心性,如郭琇那樣的人,才是適當的人選。
耿介當然也有自知之明,曾經具呈吏部,自陳衰老,不堪任使,請求代奏放回田裡。無奈皇恩浩蕩,授職於先,賜字於後,耿介只有勉強留了下來。這一留使得妒忌湯斌的人,有了攻擊的口實;於是借海關一案發作,耿介也受了連累。
當時攻擊湯斌的“重頭戲”,是在余國柱和徐乾學的指使之下,由左都御史王鴻緒擔任“主角”。
第一步是對付董漢臣,當他奉旨免罪不問以後,本已無事;王鴻緒卻又另闢蹊徑,重起爐灶,就整個欽天監的低級官吏立言:
欽天監靈台郎、博士官等,無知蒙昧者多,皆由其始不擇流品,星卜屠沽之徒,粗識數字,便得濫竿。授官之後,又不專心學習,勉盡職掌,惟行險僥倖,希圖遷擢,請敕下考試,分別去留。
這話說得不算錯,禮部詳議,認為可行,復奏核可,便舉行了一次考試,結果有十五個人以“詞理舛誤”被革了職;不用說,其中當然包含了董漢臣。
“我與湯公少親近,曾聽小兒說起,湯公不僅理學;詞章一道,亦是文采斐然,何必客氣?”
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是最佩服湯斌的人;在史館的那些日子中,納蘭性德當御前侍衛,常常奉旨有事跟湯斌接觸,雖然年齡相差甚多,學問路數不同,家世迥不相侔,但兩人卻極其投契。不幸納蘭性德青年早逝,現在明珠提了起來,湯斌不免傷感,欷覷不止,反倒是明珠勸他不必傷心。
經此一番相敘,誰都以為明珠跟湯斌融洽得很——就表面看,明珠似乎也很幫湯斌的忙,而暗底下完全不是這回事。
見了皇帝,明珠據實將湯斌的話回奏;皇帝對湯斌不滿之意消失了。
這一來自然要對徐乾學不滿。皇帝對這件事看得很重,因為他也是念茲在茲不忘記老百姓的;但因庫用也是大事,為了江蘇的海關,他希望大家能夠諒解,如今徐乾學卻造作謠言,借他人之口,行反對之實,其心可誅!認為非加以訓斥不可。
“都是你們蘇州的鄉紳,自己要做買賣,恐怕添個海關,於己不利。你們上牟公家之利,下漁小民之利,巧取豪奪,我都知道。”皇帝沉著臉說:“你們賴湯斌說害民,湯斌何嘗是這意思?他說:”得其人便無害。‘真是!天下什麼事不是不得其人就有害?“
本是商量好的一條計,凡此皇帝發怒責備,都在意中;徐乾學自然不會著慌,磕著頭,從容答道:“湯斌如何賴得?,廷議時九卿俱在,眾耳共聞,皇帝如以為巨言不實,可問梁清標。如果這話是臣捏造,誣賴湯斌,他在蘇州出的告示,上有他的巡撫關防,難道也是臣捏造的不成?”
“什麼告示?”
“是湯斌在蘇州卸任出的,安慰百姓的告示。”
“告示在哪裡?”
“臣家裡就有。”
“你怎麼有此告示?”
“是蘇州有人特意寄來,囑臣上呈,臣守皇上凡事安靜的訓諭,不敢多事。今蒙皇上垂詢,不得不據實奏聞。”
皇帝點點頭:“明天你將告示帶來。”
這是反激的手法,一懸一宕,才逼出告示的話來;不然不能無緣無故獻呈告示進讒。到了第二天,徐乾學將告示帶進宮去,皇帝一看“愛民有心,救民無術”這兩句話,果然大為不快。
當然,徐乾學也還有一番歪曲的話。
徐乾學當然先要頌聖,說皇帝屢次蠲免錢糧,又撥巨款興修水利,無一不是皇恩浩蕩的愛民仁政,而湯斌居然說他自己“愛民有心”,即是表示皇帝不愛民;而“救民無術”這句話,更為悖謬,仿佛當今天下有多少害民的苛政似的。
這番話把皇帝說動了心,由此對湯斌起了誤會,“原來他是假道學!”皇帝口不擇言了。
“湯斌的道學,是天下都知道的,只是欺世盜名,唯聖明在上能洞燭其底蘊。”徐乾學這樣恭維著。
“哼!”皇帝冷笑,“古人善者歸君,過則歸己,才是臣道;如今是過則歸君,善則歸己。”
“湯斌名心太盛,似乎太過。”
由於徐乾學的一再煽惑,皇帝便命詹事府滿洲缺分的正詹尹泰,傳旨湯斌潔問。
“你去問湯斌,”皇帝說:“他是大臣,說海關不好,部議不准,我依部議是常事。果然不好,何妨再三爭執,我未必就把他問罪。大臣不避斧鉞,為民請命,為何不當面說?居然把責任推在我頭上,他說‘愛民有心,救民無術’?是不是說我不愛民呢?”
尹泰奉旨轉問,湯斌自然只有惶恐謝罪。過了些日子,湯斌見皇帝奏事既畢,湯斌打算有所申辯,余國柱提醒他說:“皇上責問,應當磕頭,為何要辯?”
這話看來像是出於好意的衛護,其實是不叫他說話。湯斌一向在口才上吃虧,當時訥訥然無法出口,只有連聲答道:“臣不敢!臣不敢!”
由於種種拂過,湯斌的健康,便大受影響—一他平日自奉過於節儉,營養不足,所以身體一壞,衰象畢陳,對輔導東宮之任,便有力不從心之苦。
為此,湯斌再次薦耿介自代。皇帝准奏,特召耿介到京,授職小詹事;由於湯斌的牽引保薦的奏疏中,說他“賦質剛方,踐履篤實。家居淡泊,潛心經傳,學有淵源”,所以皇帝亦甚看重耿介,召見以後,並且面諭:“你寫一幅字來我看。”
這不是要看耿介的書法,是要看他為學的心得,耿介寫了一幅正楷,自己所撰的辭句是:
孔門言仁、言孝,蓋仁孝一理,仁者孝之本體;孝者仁之發用,不言仁無以見孝之廣大;不言孝無以見仁之切實。
這四十三個字,闡明孝出於仁,表里相通的道理,簡明扼要,皇帝頗為欣賞,特書“存誠”二大字賜耿介,作為心許的表示。
但是,皇帝心許,太子卻不“欣賞”這位師傅。耿介上了年紀,步履蹣跚,言語亦不甚利落;而且鄉居太久,形質儀容,樸實簡陋,年紀正輕,活潑好動的太子,自然覺得不對勁。當時朝中大小官員,也看不起這位鄉下土老兒的師傅,往往就在他背後訕笑戲侮,以致耿介大為不安,頗有悔此一行之感。
對湯斌懷著成見的人,攻擊耿介,自是不在話下,但比較公正的旁觀之論,亦都覺得湯斌保薦耿介,頗欠考慮。最明白的一點是,湯斌在薦疏中說耿介“年逾六旬,精力尚健”,即非事實。
卅二年不見,耿介已大非昔比,耳朵聾了,眼睛花了,步履瞞珊,老態龍鍾,即令寸心湛然,學問深厚,見解因年齡的增長而愈見超卓,但可以為一般士子的師長,卻不宜負輔導十四歲的皇太子的重任;因為皇太子到底還是一個少年,宜乎有個精力充沛,行動輕捷,言語便絡,能夠莊諧並作,因勢利導來啟發少年心性,如郭琇那樣的人,才是適當的人選。
耿介當然也有自知之明,曾經具呈吏部,自陳衰老,不堪任使,請求代奏放回田裡。無奈皇恩浩蕩,授職於先,賜字於後,耿介只有勉強留了下來。這一留使得妒忌湯斌的人,有了攻擊的口實;於是借海關一案發作,耿介也受了連累。
當時攻擊湯斌的“重頭戲”,是在余國柱和徐乾學的指使之下,由左都御史王鴻緒擔任“主角”。
第一步是對付董漢臣,當他奉旨免罪不問以後,本已無事;王鴻緒卻又另闢蹊徑,重起爐灶,就整個欽天監的低級官吏立言:
欽天監靈台郎、博士官等,無知蒙昧者多,皆由其始不擇流品,星卜屠沽之徒,粗識數字,便得濫竿。授官之後,又不專心學習,勉盡職掌,惟行險僥倖,希圖遷擢,請敕下考試,分別去留。
這話說得不算錯,禮部詳議,認為可行,復奏核可,便舉行了一次考試,結果有十五個人以“詞理舛誤”被革了職;不用說,其中當然包含了董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