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朕統馭天下,念切民生,鳳夜圖治,罔敢少懈;邇來歲每不登,民食寡之。今茲仲夏,久旱多風,陰陽不調,災孰大焉!朕用是不寧,減膳撤樂,求言省過,齋居默禱,雖雨澤溥降,尚未霪足。皆因朕之涼德,不能上格天心。較特沛寬仕,務崇悼大,罷營建、恤貧窮、釋淹擊,政令有不便於民者,更之;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這是極大的仁政,上諭一頒,無不感奮。但皇帝的深仁厚澤,也要有實心任事的人來執行;否則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變成口惠。如果工部的官員私心太重,“罷營建”失去了從中剋扣工料的憑藉,即非所願;而地方官倘有貪名,則“恤貧窮”適足以造成他的將救濟款項落入私囊的機會,而這些執行政策的責任,又以宰輔為主;如果監督不周,甚至他手裡先私心自用,使得皇帝的意思變了質,則下面雖有好官,亦往往無能為力。
有個欽天監的小官,官位叫“五空靈台郎”;名字叫董漢臣,稟性耿直,久已不滿居於相位、把持政事、納賄招權的明珠;此時看聲名狼藉的余國柱,新近因為明珠的援引,居然入閣拜相,內心益發憂慮憤慨,正好皇帝下詔求直言,因而便費了三天工夫,寫成一篇奏疏,要求都察院代奏。
小官言事,必得呈請本衙門長官或都察院代奏,欽天監是個小衙門,那裡的長官,除了本身業務以外,沒有資格上疏論國事,自然也沒有資格為部屬代奏,所以董漢臣只好找上都察院。
這在董漢臣不是第一次,以前上疏,亦都因為語言激切,左都御史不願替他代奏,每每飾詞推託,這一次因為皇帝有特旨,而且董漢臣的意志亦很堅決,所以新任左都御史,與高士奇狼狽為奸,而與明珠、余國柱亦通聲氣的王鴻緒,怕壓置下來,有人參他一個“壅於上聞,阻塞言路”的罪名,非同小可,只好具疏代奏。
董漢臣論時政得失,極其痛切:一共十件大事,其中有兩款與湯斌及明珠、余國柱有關。
與湯斌有關的一款是“諭教元良”。元良指天子而言,董漢臣認為湯斌作東宮師傅,教法未善,尚未盡心。
與明珠、余國柱有關的一款是“慎簡宰執”,那時的學士是兩滿三漢,滿人是明珠和勒德洪;漢人是王熙、宋德宣、余國柱。宋德宣已回蘇州養病,遙領虛銜,所以實際上是兩滿兩漢。
這四個大學士,自然是明珠當首腦,余國柱為明珠的死黨,聽從指揮,不在話下;王照極會作官,看明珠勢大,見機行事,依附無違,勒德洪無足輕重,因人成事。因此,內閣中可說只有明珠一個人當權。
由於董漢臣的指責,相當實在,特別是余國柱剛剛入閣,所以“慎簡宰執”這四個字,仿佛主要的是對他而發,格外感到刺心,同時也相當害怕,怕皇帝認真追究,是個不了之局。
經過一番密議,明珠同意了余國柱的見解,認為此時不宜申辯,應該引罪自責,等這場風波過去,再來收拾董漢臣及其背後的指使者——他們都疑心瀝斌曾授意董漢臣發難。
於是明珠向皇帝面奏,準備國服待罪。皇帝卻要先弄清是非,將董漢臣的原奏發交廷議。
六部九師都到了,明珠在內閣主持會議,王熙的態度很蠻橫,“市兒妄語!”他說,“把他殺掉就完了。”
正在這時,湯斌到了,余國柱表面上很尊重這位老同年的,趕緊起身迎接,同時將王熙的話,告訴了他。
這是不懷好心,知道湯斌的性情,有意要讓他跟王熙發生衝突。果然,湯斌大搖其頭。
“大臣不言小臣言!”他引用明朝的成句,“董漢臣沒有死罪,而且說實話,我亦愧對董漢臣。”
湯斌的所謂“愧對董漢臣”,是承認董漢臣在“諭教元良”那一款上的指責有理。在他是實話,在余國柱卻認為是莫大的諷刺,越發把他恨如刺骨。
於是有為明珠和余國柱所豢養指使的言官,上奏參劾董漢臣,說他“越職言事,妄希富貴”。又說:“漢臣不知書,必有代草其疏者。”這一枝暗箭,箭頭自然是指向湯斌。
余國柱是有一配合的行動的,根據言官的這一道奏疏,擬議由刑部逮捕董漢臣問罪。皇帝自己下詔求直言,而直言有罪,則更無人敢於奏諫;所以皇帝不願採取嚇阻言路的不合理措施,只命內閣重新擬議。
“董漢臣應詔陳言,不應該有罪。”湯斌指著胸對余國柱說:“倘或治董漢臣的罪,如此中何?”
這是問他良心何安?余國柱既慚且恨,而實在無可如何。只有在董漢臣身上打主意。
他叫人跟董漢臣去說:“這一案很嚴重。如果有一天要對簿公堂,你只要把湯斌尚書牽出來,說是他的指使,就可以無罪了!”
董漢臣是個硬漢,這樣答道:“我哪裡識得湯尚書?我的奏疏已寫好了幾年,三次請求代呈,都被拒絕。怎麼好誣賴湯尚書。”他又說道:“如果上面要問我,我就這樣回答:認識御史江繁!”
江繁是余國柱的至親,董漢臣是有意如此作答,來人無奈而去。過了幾天,皇帝遣禮部官員訊問董漢臣,他果然這樣回答。皇帝免了他的罪——這表示抨擊明珠,不致招禍。對明珠的權威來說,自是一大打擊。
一計不成,另生一計,這一次便有徐乾學參與了。
事起於江蘇要增設一處海關,這自然要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所以廷議時,徐乾學以江蘇京官的身分,拜託湯斌說道。“今日之事,江蘇數百生靈,懸於老公祖之手,總求成全。”
“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能為力?”
“皇上倚重,老公祖又新自江蘇來,一言九鼎。合郡生靈,敬以相托。”
及至廷議,徐乾學閉口不言,太學生梁清標受了指使,便即說道:“湯老先生宜乎主持禁設之議。”
湯斌為了百姓,也就說道:“海關與民爭利,這樣的事,豈有於地方有益的?倘得其人還好,不得其人,四處騷擾,害民無窮。”
這段話由徐乾學傳到皇帝那裡,深為不悅,傳旨命明珠去法問湯斌。余國柱卻又附著他的耳朵說:“有人要害年兄,到內閣只這樣說:得其人便無害。”
到了內閣,明珠說道:“皇帝面諭:”湯斌是道學,如何一件事兩樣說法‘,他進京時,我拿海關的事問過他,他說無害。今日九卿會議,如何又說害民?命我傳問。“
看起來余國柱像是一番好意,但無論好還是歹,對湯斌都毫無影響,在九卿會議中他是怎麼說,此刻在奉旨詰問時,依然是怎麼說。
“是了。”明珠一向有禮賢下士的名聲,其實跟唐朝的奸臣李林甫相仿佛,口蜜腹劍;他視湯斌為最大的政敵,但見面時總是異常客氣,即使有所爭議,臉上亦總是帶著笑容。所以聽湯斌照實陳述,奉旨交辦事項已畢,隨即殷勤問訊,而且帶著他到設在內閣的辦事的書齋,取出他的詩稿,向湯斌請教。
這是極大的仁政,上諭一頒,無不感奮。但皇帝的深仁厚澤,也要有實心任事的人來執行;否則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變成口惠。如果工部的官員私心太重,“罷營建”失去了從中剋扣工料的憑藉,即非所願;而地方官倘有貪名,則“恤貧窮”適足以造成他的將救濟款項落入私囊的機會,而這些執行政策的責任,又以宰輔為主;如果監督不周,甚至他手裡先私心自用,使得皇帝的意思變了質,則下面雖有好官,亦往往無能為力。
有個欽天監的小官,官位叫“五空靈台郎”;名字叫董漢臣,稟性耿直,久已不滿居於相位、把持政事、納賄招權的明珠;此時看聲名狼藉的余國柱,新近因為明珠的援引,居然入閣拜相,內心益發憂慮憤慨,正好皇帝下詔求直言,因而便費了三天工夫,寫成一篇奏疏,要求都察院代奏。
小官言事,必得呈請本衙門長官或都察院代奏,欽天監是個小衙門,那裡的長官,除了本身業務以外,沒有資格上疏論國事,自然也沒有資格為部屬代奏,所以董漢臣只好找上都察院。
這在董漢臣不是第一次,以前上疏,亦都因為語言激切,左都御史不願替他代奏,每每飾詞推託,這一次因為皇帝有特旨,而且董漢臣的意志亦很堅決,所以新任左都御史,與高士奇狼狽為奸,而與明珠、余國柱亦通聲氣的王鴻緒,怕壓置下來,有人參他一個“壅於上聞,阻塞言路”的罪名,非同小可,只好具疏代奏。
董漢臣論時政得失,極其痛切:一共十件大事,其中有兩款與湯斌及明珠、余國柱有關。
與湯斌有關的一款是“諭教元良”。元良指天子而言,董漢臣認為湯斌作東宮師傅,教法未善,尚未盡心。
與明珠、余國柱有關的一款是“慎簡宰執”,那時的學士是兩滿三漢,滿人是明珠和勒德洪;漢人是王熙、宋德宣、余國柱。宋德宣已回蘇州養病,遙領虛銜,所以實際上是兩滿兩漢。
這四個大學士,自然是明珠當首腦,余國柱為明珠的死黨,聽從指揮,不在話下;王照極會作官,看明珠勢大,見機行事,依附無違,勒德洪無足輕重,因人成事。因此,內閣中可說只有明珠一個人當權。
由於董漢臣的指責,相當實在,特別是余國柱剛剛入閣,所以“慎簡宰執”這四個字,仿佛主要的是對他而發,格外感到刺心,同時也相當害怕,怕皇帝認真追究,是個不了之局。
經過一番密議,明珠同意了余國柱的見解,認為此時不宜申辯,應該引罪自責,等這場風波過去,再來收拾董漢臣及其背後的指使者——他們都疑心瀝斌曾授意董漢臣發難。
於是明珠向皇帝面奏,準備國服待罪。皇帝卻要先弄清是非,將董漢臣的原奏發交廷議。
六部九師都到了,明珠在內閣主持會議,王熙的態度很蠻橫,“市兒妄語!”他說,“把他殺掉就完了。”
正在這時,湯斌到了,余國柱表面上很尊重這位老同年的,趕緊起身迎接,同時將王熙的話,告訴了他。
這是不懷好心,知道湯斌的性情,有意要讓他跟王熙發生衝突。果然,湯斌大搖其頭。
“大臣不言小臣言!”他引用明朝的成句,“董漢臣沒有死罪,而且說實話,我亦愧對董漢臣。”
湯斌的所謂“愧對董漢臣”,是承認董漢臣在“諭教元良”那一款上的指責有理。在他是實話,在余國柱卻認為是莫大的諷刺,越發把他恨如刺骨。
於是有為明珠和余國柱所豢養指使的言官,上奏參劾董漢臣,說他“越職言事,妄希富貴”。又說:“漢臣不知書,必有代草其疏者。”這一枝暗箭,箭頭自然是指向湯斌。
余國柱是有一配合的行動的,根據言官的這一道奏疏,擬議由刑部逮捕董漢臣問罪。皇帝自己下詔求直言,而直言有罪,則更無人敢於奏諫;所以皇帝不願採取嚇阻言路的不合理措施,只命內閣重新擬議。
“董漢臣應詔陳言,不應該有罪。”湯斌指著胸對余國柱說:“倘或治董漢臣的罪,如此中何?”
這是問他良心何安?余國柱既慚且恨,而實在無可如何。只有在董漢臣身上打主意。
他叫人跟董漢臣去說:“這一案很嚴重。如果有一天要對簿公堂,你只要把湯斌尚書牽出來,說是他的指使,就可以無罪了!”
董漢臣是個硬漢,這樣答道:“我哪裡識得湯尚書?我的奏疏已寫好了幾年,三次請求代呈,都被拒絕。怎麼好誣賴湯尚書。”他又說道:“如果上面要問我,我就這樣回答:認識御史江繁!”
江繁是余國柱的至親,董漢臣是有意如此作答,來人無奈而去。過了幾天,皇帝遣禮部官員訊問董漢臣,他果然這樣回答。皇帝免了他的罪——這表示抨擊明珠,不致招禍。對明珠的權威來說,自是一大打擊。
一計不成,另生一計,這一次便有徐乾學參與了。
事起於江蘇要增設一處海關,這自然要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所以廷議時,徐乾學以江蘇京官的身分,拜託湯斌說道。“今日之事,江蘇數百生靈,懸於老公祖之手,總求成全。”
“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能為力?”
“皇上倚重,老公祖又新自江蘇來,一言九鼎。合郡生靈,敬以相托。”
及至廷議,徐乾學閉口不言,太學生梁清標受了指使,便即說道:“湯老先生宜乎主持禁設之議。”
湯斌為了百姓,也就說道:“海關與民爭利,這樣的事,豈有於地方有益的?倘得其人還好,不得其人,四處騷擾,害民無窮。”
這段話由徐乾學傳到皇帝那裡,深為不悅,傳旨命明珠去法問湯斌。余國柱卻又附著他的耳朵說:“有人要害年兄,到內閣只這樣說:得其人便無害。”
到了內閣,明珠說道:“皇帝面諭:”湯斌是道學,如何一件事兩樣說法‘,他進京時,我拿海關的事問過他,他說無害。今日九卿會議,如何又說害民?命我傳問。“
看起來余國柱像是一番好意,但無論好還是歹,對湯斌都毫無影響,在九卿會議中他是怎麼說,此刻在奉旨詰問時,依然是怎麼說。
“是了。”明珠一向有禮賢下士的名聲,其實跟唐朝的奸臣李林甫相仿佛,口蜜腹劍;他視湯斌為最大的政敵,但見面時總是異常客氣,即使有所爭議,臉上亦總是帶著笑容。所以聽湯斌照實陳述,奉旨交辦事項已畢,隨即殷勤問訊,而且帶著他到設在內閣的辦事的書齋,取出他的詩稿,向湯斌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