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到了湯斌因為“愛民有心,救民無術”八個字為皇帝不滿之後,余國柱認為湯斌的聖眷已衰,正是攻倒他的時候,所以發動王鴻緒傾全力展開攻擊,由都察院滿缺左都御史絛丹和他本人聯名領銜,另外加上副都史徐元珙和鄭重,合詞上疏,說湯斌“務名鮮實”;又說他在巡撫任內,去任時“巧飾文告,以博虛譽”。這些都是針對皇帝的心理所進的讒言,相當有力;但攻擊得不分是非,顛倒黑白,就弄巧成絀了。
其中有一句話是:“至擢巡撫,涓氵矣莫報”使得皇帝大為不滿。他特地召見大學士明珠等人,神色嚴重地說:“湯斌擢用巡撫,是我重視其人的品德。湯斌在巡撫任內,縱有務名之心,但是政績昭昭在人耳目,何可因為海關一事,便抹煞了他以前的好處。果真其人不足當巡撫之任,那麼,我以前用他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奏諫?”
這番質問,使得明珠等人,啞口無言,唯有免冠碰頭。不過,“慚對董漢臣”這句話,皇帝亦認為費解,便降旨令湯斌“明白回奏”。
這是湯斌出於良心的“失言”,既然奉旨質問,便只有引罪;拖病草奏,深夜不眠,這篇奏疏很長,自陳昔年與耿介“同為詞臣,其刻苦自勵,杜絕交遊,心竊重之,故冒昧薦舉,但自順治十二年,外轉後迄今三十二年,竟未謀面。”
已三十二年未見的人居然保薦,湯斌自道,“臣罪何辭?”及至跟耿介見了面,“驚其衰老”,更為惶恐。提到董漢臣,他是這樣措詞:
御史陶式玉,循其越職言事,奉旨下問,臣亦就疏論疏,以方今求言之時,越職罪似可寬。殊不思漢臣疏內各款,皆抄錄舊文,語多浮泛;惟是皇上諭教皇太子,何等精詳?以臣何咎,輒敢妄議,臣不能請旨嚴究真倩,使狂妄小臣,幸辶官國憲,臣罪何辭?
這樣說法,是違反湯斌本意的,但因董漢臣的原疏中,隱然有指皇帝縱容太子失教之意,而儲位關乎國本,如以為董漢臣所指不錯,則必將興起大獄,這正是明珠、余國柱等人所希望的。湯斌自覺一身無所惜,但動搖國本,危及朝局的事,是他絕不肯做的,同時董漢臣亦將不保首級,所以不能不這樣痛斥“小臣”,來解消一重絕大的隱憂。
復奏疏的結論是,“自謂言動輕率,衍過多端”,惟有“席藁待罪,請聽皇上處分”。
這個奏疏一上,皇帝尚無處置,卻以耿介上了個奏摺,“引疾乞休”以致節外生枝,為詹事對正詹尹泰的彈劾,說他“僥倖求去,實無痼疾”,當時也劾指湯斌所薦非人。這樣複雜的情勢,更以第三者的介人,益發搞得嚴重。
這個人名叫達哈塔,原是漢人,姓佟,入旗的漢人,照例在漢姓之下加“佳”氏,所以姓佟佳氏,他是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籍,以翻譯進士出點,當到吏部尚書,亦為東宮輔保之一,一則為湯斌、耿介不平,再則亦不願卷人漩渦,所以上疏說道:“臣奉命輔導東宮,數日之內,負罪實多,以湯斌、耿介不能當其任,況庸陋如臣?乞准解退。”
這一下皇帝大為困擾,但亦願採取獨斷獨行的辦法,只有將有關此事的奏疏,一併交吏部議復,復奏是湯斌、耿介、達哈塔俱應“革職”。
“耿介是東宮師傅,來了不多日子,革職回鄉,這變得對不起人了!”皇帝深體人情,這樣對吏部尚書李之芳說:“革職改為免職。他本是道員,以原品休致好了。”
李之芳原是承受明珠的指使,本無意與耿介為難,自然連聲稱是。
“湯斌與達哈塔,改為降五級留任。”皇帝又說,“湯斌原有些錯,眼前略示薄懲,將來我自有恩典。”
雖然皇帝相當寬大,但明珠、余國柱、徐乾學、王鴻緒等人,卻是大失所望,認為這樣一個“大題目”都扳不倒湯斌,將來怕更難措手。需要再接再厲,再找一個題目,非把湯斌治倒了不可。
這個消息傳到湯斌耳中,他不免嘆息,湯夫人也知道這些情形,看他力疾從公,身體愈來愈壞,忍不住在侍奉湯斌的時候,要勸一勸他。
“你的做官,辦公事,我從來不敢幹預,如今必得要說了。”湯夫人問他:“你做官做得這麼苦,到底為了什麼?”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你也應該懂啊?”
“我懂,”湯夫人說,“不過俗語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是昇平盛世,又不是劉皇叔在白帝城駕崩,諸葛武侯獨力撐持,扶保幼主的情形可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兩句話用不著。”
湯斌不作聲,但口中無語,心頭有感,而且感觸不止一端,但他的性情是從來不知天下有所謂“苦”之一字的人;也不是有意求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只是傷心人別有懷抱。
在蘇州的時候,春天他每天采巡撫衙門後園野生的薺菜佐餐;他的長子湯溥實在於心不忍,便勸他說:“爹爹,何必如此自苦?”
起先他戚然不答,說得次數多了,他才吐露他的本心:“你們祖母未殉難之前,每天所食,粗糲不堪,今天我幸而略有成就,但子欲養而親不待,終天之恨,無由彌補,如果稍涉奢逸,我就不能安心。這些野生的薺菜之類,都是你祖母在流寇猖狂的那兩年常吃的東西,我無可一日或
然而生母雖死,繼母猶存,軒大夫人雖比他大不了幾歲,畢竟名分是母親,他想到復起服官,外則封疆,內則八卿,亦可說是位極人臣,軒太夫人應該是丫頭老媽子一大堆跟在左右。然而從無一日的迎養,撫心自問,深為不安,如今又接得家書,說軒太夫人體弱多病,去日無多,應該及時告退回鄉,稍稍承歡,才是為人子的道理。想到這裡,端然動了歸思。
湯夫人也贊成他辭官,頤養軒太夫人還在其次,湯斌本人的病就很多,必須有個較為清靜的環境來調養。因此湯斌在她的極力勸說之下,親自動筆,上奏陳情;這個奏摺的事由是:“聖息高厚未報,微臣積病日深,謹披瀝吁陳,祈賜解任回籍,以免曠職”;以下分作五段,第一段敘恩遇:
教里草茅愚陋,謬荷聖恩,起自田間。優擢侍役,三年謀幄,五月綸扉,星豉頻屑,涓氵矣莫報。三吳繁劇之地,尤非薄竊所堪,桔據不遑業勝疊見,豈期未承嚴譴,復邀曠典,入侍青宮,寵遇之隆,無以加矣!
第二段敘病況:來巨草木寸質,年逾六旬,精力衰憊,心血久枯,自六月內,胃部作痛,過服克伐之劑,元氣益復虛損,飲食嘔吐,怔忡健忘,神思恍惚,頭目眩暈,因懲至上心切,猶強事藥餌,力疾趨朝,冀追省德愆,薄收復效,不意於八月初七等日,嘔血數次,病遂增劇,痰火上升,虛煩喘急,聞人聲則驚懼,感微風則戰懼,輾轉床褥,形體僅存。
皇帝看到這裡,惻然心傷,略停一停再看下去,下面是敘他母親的病狀:
其中有一句話是:“至擢巡撫,涓氵矣莫報”使得皇帝大為不滿。他特地召見大學士明珠等人,神色嚴重地說:“湯斌擢用巡撫,是我重視其人的品德。湯斌在巡撫任內,縱有務名之心,但是政績昭昭在人耳目,何可因為海關一事,便抹煞了他以前的好處。果真其人不足當巡撫之任,那麼,我以前用他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奏諫?”
這番質問,使得明珠等人,啞口無言,唯有免冠碰頭。不過,“慚對董漢臣”這句話,皇帝亦認為費解,便降旨令湯斌“明白回奏”。
這是湯斌出於良心的“失言”,既然奉旨質問,便只有引罪;拖病草奏,深夜不眠,這篇奏疏很長,自陳昔年與耿介“同為詞臣,其刻苦自勵,杜絕交遊,心竊重之,故冒昧薦舉,但自順治十二年,外轉後迄今三十二年,竟未謀面。”
已三十二年未見的人居然保薦,湯斌自道,“臣罪何辭?”及至跟耿介見了面,“驚其衰老”,更為惶恐。提到董漢臣,他是這樣措詞:
御史陶式玉,循其越職言事,奉旨下問,臣亦就疏論疏,以方今求言之時,越職罪似可寬。殊不思漢臣疏內各款,皆抄錄舊文,語多浮泛;惟是皇上諭教皇太子,何等精詳?以臣何咎,輒敢妄議,臣不能請旨嚴究真倩,使狂妄小臣,幸辶官國憲,臣罪何辭?
這樣說法,是違反湯斌本意的,但因董漢臣的原疏中,隱然有指皇帝縱容太子失教之意,而儲位關乎國本,如以為董漢臣所指不錯,則必將興起大獄,這正是明珠、余國柱等人所希望的。湯斌自覺一身無所惜,但動搖國本,危及朝局的事,是他絕不肯做的,同時董漢臣亦將不保首級,所以不能不這樣痛斥“小臣”,來解消一重絕大的隱憂。
復奏疏的結論是,“自謂言動輕率,衍過多端”,惟有“席藁待罪,請聽皇上處分”。
這個奏疏一上,皇帝尚無處置,卻以耿介上了個奏摺,“引疾乞休”以致節外生枝,為詹事對正詹尹泰的彈劾,說他“僥倖求去,實無痼疾”,當時也劾指湯斌所薦非人。這樣複雜的情勢,更以第三者的介人,益發搞得嚴重。
這個人名叫達哈塔,原是漢人,姓佟,入旗的漢人,照例在漢姓之下加“佳”氏,所以姓佟佳氏,他是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籍,以翻譯進士出點,當到吏部尚書,亦為東宮輔保之一,一則為湯斌、耿介不平,再則亦不願卷人漩渦,所以上疏說道:“臣奉命輔導東宮,數日之內,負罪實多,以湯斌、耿介不能當其任,況庸陋如臣?乞准解退。”
這一下皇帝大為困擾,但亦願採取獨斷獨行的辦法,只有將有關此事的奏疏,一併交吏部議復,復奏是湯斌、耿介、達哈塔俱應“革職”。
“耿介是東宮師傅,來了不多日子,革職回鄉,這變得對不起人了!”皇帝深體人情,這樣對吏部尚書李之芳說:“革職改為免職。他本是道員,以原品休致好了。”
李之芳原是承受明珠的指使,本無意與耿介為難,自然連聲稱是。
“湯斌與達哈塔,改為降五級留任。”皇帝又說,“湯斌原有些錯,眼前略示薄懲,將來我自有恩典。”
雖然皇帝相當寬大,但明珠、余國柱、徐乾學、王鴻緒等人,卻是大失所望,認為這樣一個“大題目”都扳不倒湯斌,將來怕更難措手。需要再接再厲,再找一個題目,非把湯斌治倒了不可。
這個消息傳到湯斌耳中,他不免嘆息,湯夫人也知道這些情形,看他力疾從公,身體愈來愈壞,忍不住在侍奉湯斌的時候,要勸一勸他。
“你的做官,辦公事,我從來不敢幹預,如今必得要說了。”湯夫人問他:“你做官做得這麼苦,到底為了什麼?”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你也應該懂啊?”
“我懂,”湯夫人說,“不過俗語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是昇平盛世,又不是劉皇叔在白帝城駕崩,諸葛武侯獨力撐持,扶保幼主的情形可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兩句話用不著。”
湯斌不作聲,但口中無語,心頭有感,而且感觸不止一端,但他的性情是從來不知天下有所謂“苦”之一字的人;也不是有意求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只是傷心人別有懷抱。
在蘇州的時候,春天他每天采巡撫衙門後園野生的薺菜佐餐;他的長子湯溥實在於心不忍,便勸他說:“爹爹,何必如此自苦?”
起先他戚然不答,說得次數多了,他才吐露他的本心:“你們祖母未殉難之前,每天所食,粗糲不堪,今天我幸而略有成就,但子欲養而親不待,終天之恨,無由彌補,如果稍涉奢逸,我就不能安心。這些野生的薺菜之類,都是你祖母在流寇猖狂的那兩年常吃的東西,我無可一日或
然而生母雖死,繼母猶存,軒大夫人雖比他大不了幾歲,畢竟名分是母親,他想到復起服官,外則封疆,內則八卿,亦可說是位極人臣,軒太夫人應該是丫頭老媽子一大堆跟在左右。然而從無一日的迎養,撫心自問,深為不安,如今又接得家書,說軒太夫人體弱多病,去日無多,應該及時告退回鄉,稍稍承歡,才是為人子的道理。想到這裡,端然動了歸思。
湯夫人也贊成他辭官,頤養軒太夫人還在其次,湯斌本人的病就很多,必須有個較為清靜的環境來調養。因此湯斌在她的極力勸說之下,親自動筆,上奏陳情;這個奏摺的事由是:“聖息高厚未報,微臣積病日深,謹披瀝吁陳,祈賜解任回籍,以免曠職”;以下分作五段,第一段敘恩遇:
教里草茅愚陋,謬荷聖恩,起自田間。優擢侍役,三年謀幄,五月綸扉,星豉頻屑,涓氵矣莫報。三吳繁劇之地,尤非薄竊所堪,桔據不遑業勝疊見,豈期未承嚴譴,復邀曠典,入侍青宮,寵遇之隆,無以加矣!
第二段敘病況:來巨草木寸質,年逾六旬,精力衰憊,心血久枯,自六月內,胃部作痛,過服克伐之劑,元氣益復虛損,飲食嘔吐,怔忡健忘,神思恍惚,頭目眩暈,因懲至上心切,猶強事藥餌,力疾趨朝,冀追省德愆,薄收復效,不意於八月初七等日,嘔血數次,病遂增劇,痰火上升,虛煩喘急,聞人聲則驚懼,感微風則戰懼,輾轉床褥,形體僅存。
皇帝看到這裡,惻然心傷,略停一停再看下去,下面是敘他母親的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