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心裡把主意打定了,表面卻不動聲色,反說上許多湯斌真道學令人可敬的話;同時又隱隱諷刺了李光地一頓。就這樣把話題闡扯了開去,一點痕跡都不露。
上諭到蘇州是三月二十,開頭就說:“自古帝王諭教太子,必簡和平簡恪之臣,統領官僚,專資贊導”,接著便提出湯斌的名字——讀到這裡,心頭一懍,立刻便覺得雙肩沉重得無法負荷。
消息很快地傳了出去,“湯大人高升”,沒有人不替他高興;但不是高升為總督,而是到京里去當尚書,蘇州人真箇“如喪考妣”,又痛又急,雙淚交流;整個蘇州城像沸了的油鍋,街談巷議,都在談湯斌調升的事。
湯斌走了,哪裡再有這樣一位好官?剛剛過了兩年好日子,若是調個像余國柱那樣的人來,如何得了?當初金聖歎哭廟,說是抗逆朝廷;如今要把朝廷特簡的好官,留在蘇州,這總不犯法吧!於是鄉紳們紛紛集會,商量如何“攀轅”?
“皇帝真正是好皇帝,只要曉得百姓捨不得湯大人,一定會俯順民意,收回成命。就怕下情無從上達;能達到御前,時機也已經晚了。”第一個人說。
“這是三吳百姓,禍福所關的大事。朝廷派來的官,刮地皮的,我們不能攆他,那是以下犯上;遇到好的,總也要讓我們說句話。”第二個人說,“如今是非常之變,應有非常之舉,才能感格天心,震動朝廷。”
“這話說得不錯。”第三個人附和,“留是一定留得住的,只怕我們決心不夠。”
“怎麼樣表示決心?”第四個人說,“湯大人在潼關、在江西,老百姓也是不放他,結果只好夜裡溜掉。所以要表示決心,先要表示給湯大人看,讓他老人家心裡有數,江蘇老百姓無論如何不放他走,也許他自己就會上折請求留任。”
“這話對!”有個小伙子跳起來說:“我們罷市!”
“罷市?這——”老年持重的,不以為然,“這不太好吧!”
“不是好不好,要問對不對?”那個小伙子又說,“只有這樣子才留得住湯大人。在我,湯大人如果真的走了,我的生意也不想做了,罷市的意思在此。”
這個道理說不通,但大家都覺得事出非常,應有激烈的反應,這一點無論如何不錯。罷市就罷市,為了湯斌,少做兩天生意也無所謂。
湯斌聽得這消息,大為不安,特地邀約士紳到巡撫衙門勸導。無奈這不是三數鄉紳可以改變得了大家的意志的;因而一方面舌敝唇焦,苦勸放行;一方面聲淚俱下,苦苦挽留。
除了靜悄悄罷市三天以後,蘇州百姓又聚集轅門,號哭挽留;同時在通衢要道,設下幾匭,預備籌集路資,派人上京叩閽,要求湯斌留任。看看事態嚴重,湯斌不能不出告示了。
含淚和墨,楊斌在無限激動中,寫下這樣一張告示:本都院撫吳三載,一飲一食,無非百姓脂膏;而地方刑名、錢穀、簿書鞅掌,晝夜拮据,未嘗暇逸,心雖無竊,力實有限。
今蒙聖恩優擢,輔導東宮,職任重大,本當聞命就道,因欽件部案,限滿當結;稍稍料理,即星夜北上。爾百姓念本都院愛民有心;本都院救民無術。罷市挽留數日,聚集院署,哀號之聲,至不忍聞。
本都院與爾百姓,一體相關,實忍因本都院之行,遂使爾等士廢讀書、農廢耒耜、商度貿易?本都院為之寢食不安。本都院於地方利弊,民生疾苦,知之頗真,入朝之後,或至尊顧問;或因事敷陳;或九卿會議,當盡力鑿鑿言之。
念況聖主眷財賦重地,以簡公忠清惠,才德兼全大臣,十倍於本都院者,來撫茲土。爾百姓何用多慮?
本都院平日告誡爾百姓之言,歷歷俱在;即朔望率爾百姓,叩拜龍亭,講解鄉約,亦欲使爾育姓知君臣大義,朝廷恩德;自今以後,領爾百姓,孝親敬長,教子訓孫,忠信勤儉,公平謙讓。事要忍耐,勿得安興詞訟;心要慈和,勿得輕起鬥爭。勿賭博、勿淫佚、勿聽邪誕師王之說復興淫祠。早完國課,共享天和,此本都院倦倦望於爾百姓者。
本都院身在京華,此心丸當往來於此地。本都院見爾百姓,如此情狀,既愧平日救民之道未盡;又不忍遽然而去;但君命不敢留,輔導東宮之任,亦不敢辭。惟爾士歸書舍,農歸田疇,商歸市肆,使本都院之心稍安,無復紛紛擾亂可也!
最後兩句話,情見乎詞,幾乎懊惱得不耐煩!於是有那比較理智的,認為這樣堅留不放,有害湯斌。因為“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如果遷延不克,小則誤了程限,有罰薪之類的處分;大則會引起朝廷的誤會,以為湯斌有意戀棧,故意發動百姓,搞出這套花樣。而且也有知道朝中妒忌湯斌的甚多;如果趁此機會,暗進讒言,那就真的“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因此,湯斌才得略略安心,晝夜趕辦有期限的案件,將錢糧簿冊,弄得清清楚楚,連同欽頒關防,王命旗牌,委派蘇州府的同知,以及當初送關防來的那個撫標中軍的武官李虎,專程送到總督王新命那裡,接著束裝起程。
行李中最珍貴的一樣東西,是一部蘇州官書局刻印的《二十四史》,裝了八個書箱,因此要征八匹騾子來負載。而湯斌已經非常不安,說為了他自己的行李,累及地方。
臨行之日,蘇州百姓,塞道遮留,號哭不止。古往今來,從江淹的《別賦》到說不盡的恨別的詩篇,何曾道得盡此一別的哀痛悲傷,萬般難捨?湯斌倒還可以支持,在轎子裡的湯夫人卻哭得雙目盡腫,恨不得下轎說一聲:“我留在這裡不走了!”
就在湯斌離任的第二天,士紳集議,那一筆自設在通行大道的錢匭中,隨緣樂助而得的,預備派人上京叩閽作旅費用的款子,如今用不著了,卻又無從去退還原主,該當如何處置?
“替湯大人造一座生祠!”有人這樣大聲說。
此議一出群情響應,於是在胥門外臨運河的行要之區,覓得一方空地;地主聽說是要建造湯公祠,自願捐獻,不收地價。見賢思齊,蘇州城裡最大的一家土木作,亦自願虧本承建;木商和磚瓦行亦紛紛半賣半捐,提供建材。湯斌尚未到京,他的生祠,已經動工在興建了。
“今年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有個八十多歲的老者,策杖來觀施工,問同行的一個少年說:“六十年前丙寅是哪一年?”
那少年扳著手指算了一會答道:“六十年前的丙寅,應該是前明熹宗天啟六年。”
“不錯。那年也替人建過一座生祠,正好六十年,巧得很!”
“有這回事?我倒不知道。”
“你年紀輕,自然不知道,”老者拈鬚沉吟,六十年的往事兜上心來,撫今追昔,感慨無限,“那年蘇州城裡也出了大事,只是事情完全不同;魏忠賢毒遍天下,東林君子,慘死獄中,東廠番子矯詔到蘇州來捉吏部主事周順昌,引起公憤,百姓不期而集的,總在一萬人以上,殺了幾名番子——。”
上諭到蘇州是三月二十,開頭就說:“自古帝王諭教太子,必簡和平簡恪之臣,統領官僚,專資贊導”,接著便提出湯斌的名字——讀到這裡,心頭一懍,立刻便覺得雙肩沉重得無法負荷。
消息很快地傳了出去,“湯大人高升”,沒有人不替他高興;但不是高升為總督,而是到京里去當尚書,蘇州人真箇“如喪考妣”,又痛又急,雙淚交流;整個蘇州城像沸了的油鍋,街談巷議,都在談湯斌調升的事。
湯斌走了,哪裡再有這樣一位好官?剛剛過了兩年好日子,若是調個像余國柱那樣的人來,如何得了?當初金聖歎哭廟,說是抗逆朝廷;如今要把朝廷特簡的好官,留在蘇州,這總不犯法吧!於是鄉紳們紛紛集會,商量如何“攀轅”?
“皇帝真正是好皇帝,只要曉得百姓捨不得湯大人,一定會俯順民意,收回成命。就怕下情無從上達;能達到御前,時機也已經晚了。”第一個人說。
“這是三吳百姓,禍福所關的大事。朝廷派來的官,刮地皮的,我們不能攆他,那是以下犯上;遇到好的,總也要讓我們說句話。”第二個人說,“如今是非常之變,應有非常之舉,才能感格天心,震動朝廷。”
“這話說得不錯。”第三個人附和,“留是一定留得住的,只怕我們決心不夠。”
“怎麼樣表示決心?”第四個人說,“湯大人在潼關、在江西,老百姓也是不放他,結果只好夜裡溜掉。所以要表示決心,先要表示給湯大人看,讓他老人家心裡有數,江蘇老百姓無論如何不放他走,也許他自己就會上折請求留任。”
“這話對!”有個小伙子跳起來說:“我們罷市!”
“罷市?這——”老年持重的,不以為然,“這不太好吧!”
“不是好不好,要問對不對?”那個小伙子又說,“只有這樣子才留得住湯大人。在我,湯大人如果真的走了,我的生意也不想做了,罷市的意思在此。”
這個道理說不通,但大家都覺得事出非常,應有激烈的反應,這一點無論如何不錯。罷市就罷市,為了湯斌,少做兩天生意也無所謂。
湯斌聽得這消息,大為不安,特地邀約士紳到巡撫衙門勸導。無奈這不是三數鄉紳可以改變得了大家的意志的;因而一方面舌敝唇焦,苦勸放行;一方面聲淚俱下,苦苦挽留。
除了靜悄悄罷市三天以後,蘇州百姓又聚集轅門,號哭挽留;同時在通衢要道,設下幾匭,預備籌集路資,派人上京叩閽,要求湯斌留任。看看事態嚴重,湯斌不能不出告示了。
含淚和墨,楊斌在無限激動中,寫下這樣一張告示:本都院撫吳三載,一飲一食,無非百姓脂膏;而地方刑名、錢穀、簿書鞅掌,晝夜拮据,未嘗暇逸,心雖無竊,力實有限。
今蒙聖恩優擢,輔導東宮,職任重大,本當聞命就道,因欽件部案,限滿當結;稍稍料理,即星夜北上。爾百姓念本都院愛民有心;本都院救民無術。罷市挽留數日,聚集院署,哀號之聲,至不忍聞。
本都院與爾百姓,一體相關,實忍因本都院之行,遂使爾等士廢讀書、農廢耒耜、商度貿易?本都院為之寢食不安。本都院於地方利弊,民生疾苦,知之頗真,入朝之後,或至尊顧問;或因事敷陳;或九卿會議,當盡力鑿鑿言之。
念況聖主眷財賦重地,以簡公忠清惠,才德兼全大臣,十倍於本都院者,來撫茲土。爾百姓何用多慮?
本都院平日告誡爾百姓之言,歷歷俱在;即朔望率爾百姓,叩拜龍亭,講解鄉約,亦欲使爾育姓知君臣大義,朝廷恩德;自今以後,領爾百姓,孝親敬長,教子訓孫,忠信勤儉,公平謙讓。事要忍耐,勿得安興詞訟;心要慈和,勿得輕起鬥爭。勿賭博、勿淫佚、勿聽邪誕師王之說復興淫祠。早完國課,共享天和,此本都院倦倦望於爾百姓者。
本都院身在京華,此心丸當往來於此地。本都院見爾百姓,如此情狀,既愧平日救民之道未盡;又不忍遽然而去;但君命不敢留,輔導東宮之任,亦不敢辭。惟爾士歸書舍,農歸田疇,商歸市肆,使本都院之心稍安,無復紛紛擾亂可也!
最後兩句話,情見乎詞,幾乎懊惱得不耐煩!於是有那比較理智的,認為這樣堅留不放,有害湯斌。因為“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如果遷延不克,小則誤了程限,有罰薪之類的處分;大則會引起朝廷的誤會,以為湯斌有意戀棧,故意發動百姓,搞出這套花樣。而且也有知道朝中妒忌湯斌的甚多;如果趁此機會,暗進讒言,那就真的“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因此,湯斌才得略略安心,晝夜趕辦有期限的案件,將錢糧簿冊,弄得清清楚楚,連同欽頒關防,王命旗牌,委派蘇州府的同知,以及當初送關防來的那個撫標中軍的武官李虎,專程送到總督王新命那裡,接著束裝起程。
行李中最珍貴的一樣東西,是一部蘇州官書局刻印的《二十四史》,裝了八個書箱,因此要征八匹騾子來負載。而湯斌已經非常不安,說為了他自己的行李,累及地方。
臨行之日,蘇州百姓,塞道遮留,號哭不止。古往今來,從江淹的《別賦》到說不盡的恨別的詩篇,何曾道得盡此一別的哀痛悲傷,萬般難捨?湯斌倒還可以支持,在轎子裡的湯夫人卻哭得雙目盡腫,恨不得下轎說一聲:“我留在這裡不走了!”
就在湯斌離任的第二天,士紳集議,那一筆自設在通行大道的錢匭中,隨緣樂助而得的,預備派人上京叩閽作旅費用的款子,如今用不著了,卻又無從去退還原主,該當如何處置?
“替湯大人造一座生祠!”有人這樣大聲說。
此議一出群情響應,於是在胥門外臨運河的行要之區,覓得一方空地;地主聽說是要建造湯公祠,自願捐獻,不收地價。見賢思齊,蘇州城裡最大的一家土木作,亦自願虧本承建;木商和磚瓦行亦紛紛半賣半捐,提供建材。湯斌尚未到京,他的生祠,已經動工在興建了。
“今年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有個八十多歲的老者,策杖來觀施工,問同行的一個少年說:“六十年前丙寅是哪一年?”
那少年扳著手指算了一會答道:“六十年前的丙寅,應該是前明熹宗天啟六年。”
“不錯。那年也替人建過一座生祠,正好六十年,巧得很!”
“有這回事?我倒不知道。”
“你年紀輕,自然不知道,”老者拈鬚沉吟,六十年的往事兜上心來,撫今追昔,感慨無限,“那年蘇州城裡也出了大事,只是事情完全不同;魏忠賢毒遍天下,東林君子,慘死獄中,東廠番子矯詔到蘇州來捉吏部主事周順昌,引起公憤,百姓不期而集的,總在一萬人以上,殺了幾名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