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己打一張票子,由古應春轉交曾友生,連宓本常都不知道這筆借款另有暗盤。

  司行中的消息很靈通,第二天上午城隍廟豫園的“大同行”茶會上, 宓本常那張桌子上,熱鬧非凡,都是想來拆借現銀的。但宓本常的手很緊,

  因為胡雪岩交代,這筆款子除了彌補古應春的宕帳以外,餘款他另有用途。

  “做生意看機會。”他說:“市面不好,也是個機會;當然,這要看眼光, 看準了賺大錢,看走眼了血本無歸。現在銀根緊,都在脫貨求現,你們看這

  筆款子應該怎麼用?”

  古應春主張囤茶葉,宓本常提議買地皮,但胡雪岩都不贊成,唯一的 原因是,茶葉也好,地皮也好,投資下去要看局勢的演變,不能成上發生作 用。

  “大先生,”宓本常說:“局勢不好,什麼作用都不會發生,我看還是放 拆息最好。”

  “放拆息不必談;我們開錢莊,本意就不是想賺同行的錢,至於要發生

  作用,局勢固然有關係,主要的是看力量,力量夠,稍為再加一點,就有作 用發生。”胡雪岩隨手取過三隻茶杯,斟滿其中的一杯說:“這兩隻杯子裡的

  茶只有一半,那就好比茶葉同地皮,離滿的程度還遠得很;這滿的一杯,只 要倒茶下去,馬上就會到外面,這就是你力量夠了,馬上能夠發生作用。”

  古應春頗有領會了,“這是四兩撥千斤的道理。”他說:“小爺叔,你的 滿杯茶,不止一杯,你要哪一杯發生作用?”“你倒想呢?”

  “絲?”

  “不錯。”

  古應春大不以為然。因為胡雪岩囤積的絲很多,而這年的“洋莊”並 不景氣;洋人收絲,出價不高,胡雪岩不願脫手,積壓的現銀已多,沒有再 投入資金之理。

  “不!應春。”胡雪岩說:“出價不高,是洋人打錯了算盤,以為我想脫 貨求現,打算買便宜貨,而且,市面上也還有貨,所以他們還不急。我呢!

  你們說我急不急?”

  忽然看出這麼一句話來,古應春與宓本常都不知如何回答了。

  “你們倒說說看,怎麼不開口。”

  “我不曉得大先生怎麼樣”宓本常說:“不過我是很急。”“你急我也急。 我何嘗不急,不過愈急愈壞事;人家曉得你急,就等著要你的好看了。譬如

  滙豐的那筆款子,我要說王中堂有大批錢存進來,頭寸寬裕得很,曾友生就 愈要借給你,利息也討俏了;只要你一露口風,很想借這筆錢,那時候你們

  看著,他又是一副臉嘴了。”

  “這似乎不可以一概而論。”古應春總覺得他的盤算不對,但卻不知從何 駁起。

  “你說不可一概而論,我說道理是一樣的。現在我趁市價落的時候,把 市面上的絲收光,洋人買不到絲,自然會回頭來尋我。”

  “萬一倒是大家都僵在那裡,一個價錢不好不賣;一個價錢太貴,不買。 小爺叔,那時候,你要想想,吃虧的是你,不是他。”

  “怎麼吃虧的是我?”

  “絲不要發黃嗎?”

  “不錯,絲要發黃。不過也僅止於發黃而已,漂白費點事,總不致於一 無用處,要摜到汪洋大海。”胡雪岩又說:“大家拼下去,我到底是地主,總

  有辦法好想;來收貨的洋人,一雙空手回去,沒有原料,他廠要關門。我不 相信他拼得過我。萬一他們真是齊了心殺我的價,我還有最後一記死中求活 的仙著。”

  大家都想聽他說明那死中求活的一著是什麼?但胡雪岩裝作只是信口 掩飾短處的一句“游詞”,笑笑不再說下去了。

  可是當他只與古應春兩個人在一起時,態度便不同了,“應春,你講的 道理我不是沒有想過。”他顯得有些激動,“人家外國人,特別是英國,做生

  意是第一等人。我們這裡呢,士農工商,做生意的,叫啥‘四民之末’;現 在更加好了,叫做‘無商不奸’。我如果不是懂做官的訣竅,不會有今天。

  你說,我是不是老實話?”

  “不見得。”古應春答說:“小爺叔光講做生意,一定也是第一流人物。”

  “你說的第一流,不過是做生意當中的第一流,不是‘四民’當中的第 一流。應春,你不要‘暈淘淘’,真的當你做生意的本事有多少大!我跟你

  說一句,再大也大不過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為啥?他是一個國家在同你 做生意;好比借洋款,一切都談好了;英國公使出面了,要總理衙門出公事,

  你欠英商的錢不還,就等於欠英國女皇的錢不還。真的不還,你試試看,軟 的,海關捏在人家手裡;硬的,他的兵艦開到你口子外頭,大炮瞄準你城裡

  熱鬧的地方。應春,這同‘閻王帳’一樣,你敢不還?不還要你的命!”

  胡雪岩說話的語氣一向平和,從未見他如此鋒利過。因此,古應春不 敢附和;但也不敢反駁,因為不管附和還是反駁,都只會使得他更為偏激。

  胡雪岩卻根本不理會他因何沉默,只覺得“話到口邊留不住”,要說個 痛快,“那天我聽吳秀才談英國政府賣鴉片,心裡頭感慨不少。表面上看起

  來,種鴉片的,都是東印度公司,其實是英國政府在操縱,只要對東印度公 司稍為有點不利,英國政府就要出面來交涉了。東印度公司的盈餘,要歸英

  國政府,這也還罷了。然而,絲呢?完全是英國商人自己在做生意,盈虧同 英國政府毫不相干;居然也要出面來干預,說你們收的繭捐太高了,英商收

  絲的成本加重,所以要減低。人家的政府,處處幫商人講話;我們呢?應春,

  你說!”“這還用得著我說?”古應春苦笑著回答。

  “俗語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政府也是一樣的。有的人說,我 們大清朝比明朝要好得多,照明朝末年,皇帝、太監那種荒唐法子,明朝不

  亡變成沒有天理了。但是,貨要比三家,所謂貨比三家不吃虧,大清朝比明 朝高明,固然不錯;還要比別的國家,這就是比第三家。你說,比得上哪一

  國,不但英法美德,照我看比日本都不如。”

  “小爺叔,”古應春插嘴說道:“你的話扯得遠了。”“好!我們回來再談 生意。我,胡某人有今天,朝廷幫我的忙的地方,我曉得;象錢莊,有利息

  輕的官款存進來,就是我比人家有利的地方。不過,這是我幫朝廷的忙所換 來的;朝廷是照應你出了力、戴紅頂子的胡某人,不是照應你做大生意的胡

  某人,這中間是有分別的。你說是不是?”“爺叔,你今天發的議論太深奧 了。”古應春用拇指揉著太陽穴:“等我想一想。”

  “對!你要想通了,我們才談得下去。” 古應春細細分辨了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後問道:“小爺叔的意思是,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