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京中新婚
北京婚禮,與南方不同。邵又房娶妻,南方諸同年賀之,意欲鬧房拜見新人也。不料花轎一到,直進內房,新郎彎弓而出,向轎簾三發響箭,然後抱新人出轎,則亂鬢蓬鬆,紅綢裹首。新郎以秤干挑下紅巾,不行交拜之禮,便對坐床上。伴婆二人,持紅氈將四面窗楞通身遮蔽,進大餃一個,剖之,中藏小餃百餘。兩新人飲酒啖餃畢,脫衣交頸而睡。次日雞鳴,公公秉燭早起,禮拜天地、灶神、祖廟。過五日後,方才宴客。本日賀者,全無茶酒,饑渴而退。或嘲之曰:“京里新婚大不同,轎兒抬進洞房中。硬弓對臉先三箭,大餃蒸來再一鍾。秤干一挑休作揖,紅氈四裹不通風。明朝天地祖宗灶,拜得腰疼是阿公。”
張趙鬥富
康熙間,河道總督趙世顯與里河同知張灝鬥富。張請河台飲酒,樹林上張燈六千盞,高高下下,銀河錯落。兵役三百人點燭剪煤,呼叫嘈雜,人以為豪。越半月,趙回席請張,加燈萬盞,而點燭剪煤者不過十餘人,中外肅然,人疑其必難應用。及吩咐張燈,則颯然有聲,萬盞齊明,並不剪煤而通宵光焰。張大慚,然不解其故。重賄其奴,方知趙用火藥線穿連於燭心之首,累累然,每一線貫穿百盞,燒一線則頃刻之間百盞明矣。用輕羅為燭心,每燭半寸,暗藏極小爆竹,爆聲膊,燭煤盡飛,不須剪也。
鹽商安麓村請趙飲酒,十里之外燈彩如雲。至其家,東廂西舍珍奇古玩羅列無算,趙顧之如無有也。直至酒酣席撤,入燕室小坐,美女二人捧雙錦盒呈上,號“小頑意”。趙啟之,則關東活貂鼠二尾躍然而出,拱手問趙。趙始啞然一笑曰:“今日費你心了。”
朱爾玫
康熙間,朱爾玫以邪術惑人,有神仙之號,名重京師,王公皆折節下之,惟三登熊文貞公這門終不得見。一日,朱又往告司閽云:“相公今日著何服,食何菜,坐何處地方,我一一皆知。”司閽者以其言皆中,驚白相公。公笑曰:“朱某所測我者,果件件不錯,可謂仙矣。第我心上有‘不喜見妖人’五個字,渠竟茫然不知,可以謂之仙乎?”閽以告朱,朱慚沮而退。
相傳朱與張真人鬥法:以所吃茶杯擲空中,若有人捧者,竟不落下。張笑而不言。朱有自矜之色,嗤張不能為此法。張曰:“我非不能也,慮破君法,故不為也。”朱固請,張不得已,亦擲一杯,則張杯停於空中,而朱杯落矣。或問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騰空,則妖狐逃矣。”亡何,朱遂敗。
梁制府說三事
同年梁構亭制府總督直隸,自言五歲時,有外祖母楊氏無所依倚,就養女家,得奇疾,臥床能將緞被寸寸裂之,亦不知其指力之勇從何來也。一日召梁太夫人曰:“外孫二官以後切不許其立床邊,他渾身上火,近之將人炙痛。
現在我跟前某姑某舅,人雖物故,而於我有情,時來與我淡笑,一見二官到,無不爬升屋而逃者,使我心大不安。
”梁太夫人即手麾公出。公不敢再入,時於窗縫中窺探,楊已知覺,蹙額曰:“二官這小兒又來作鬧了,速趕他去。”如其言,楊始安寢。亡何,楊病重氣絕矣,良久復甦,張目謂梁太夫人曰:“我魂靈要出去,汝家灶神、門神一齊攔柱大門,說我在是梁氏之人,不許我出去,奈何?”梁夫人曰:“當速請高僧來誦經,為母親懺悔求請,何如?”楊曰:“不知仍教二官來向二神一說,神必首肯也。”太夫人即率公往門灶前代為通說,頃刻間,楊瞑目逝矣。
公宰良鄉時,病瘧甚劇,夜夢本邑城隍請見,謂公曰:“我亦從前此地縣官也,上帝以我居官清正,命我作城隍神。大人所患之症,即我從前所患之症也,後服某藥而愈,今以方授公。”口說某藥幾味,長揖而去。明日報其方,果兩劑而愈。查良鄉邑志,果有其人。
又宰香河時,有老翁率其女來喊冤,女頗的姿。問:“何冤?”曰:“女為城隍神所據,每夜神以車來迎,便痴迷不醒,必到次日辰刻,才放女歸。女已定婚某家,致某家不敢來娶,故求公救。”公曰:“我能治民,不能治神也。”翁曰:“我女說公來城隍廟行香,渠看在城隍神必先出迎。公拜神,神避位答禮。其敬公如是,公肯一言,或神肯聽亦未可知。”公竊喜自負,即作文書交翁焚而投之。次日,翁果同女來謝,云:“昨晚神竟不來迎女矣。
”
官運二則
華雍作淮寧令,有欽差某從廣東來,即日將過其境,華遣長隨張榮備辦公館。張固干仆,料理齊全,約費百金,而欽差又奉旨往他處審案,遂不果來。
張榮正在彷徨間,適逢江西巡撫阿公思哈拿問進京,路當過此,張榮乃代主人具手本向前迎接,告稟公館已備。
阿公大驚,以為素未謀面,又非屬員,何以有此禮文?既而進公館,則掛彩張燈,牲牢夫役,無不齊全,喜出望外,乃召張榮而諭之曰:“我系被罪之人,一路人情冷落,雖我所提拔屬吏,待我如冰,何以爾主如此隆情古道耶?
汝主手本我理應璧還,今一番感激之心,誠恐忘記汝主姓名,權將手本留下,以便為日後圖報之地。”諭畢,親自作書與華令,稱謝再三,方上馬去。張榮歸,以情節告知主人。主人責以多事,旁有幕友笑曰:“此奴辦差貴重,不如此出脫,叫他從何開消耶!”主人笑而頷之。
未二年,阿公起用山西巡撫;華四參限滿,送部引見,奉旨發往山西。初次到轅稟謁,阿公如得至寶,遣家人致意司道曰:“請大老爺緩見,我主恩人到矣。”即開中門,親迎至堂下,呼老賢弟,握手入內,羅列酒肴,待如上客。華長跪辭謝,懼不敢當。阿公曰:“有恩不報,我是何等人耶!今日我盡我心,明日汝行汝禮。”盡歡痛飲,送上轎而別。司道聞之,莫不刮目。
未半年,題升通判;又半年,題升同知;再升至南安府知府。阿公調任河南,華亦乞養,滿載而歸。賞張榮二千金,張亦小康。
傅四爺,吏部司官中之能員也。果毅公訥親掌吏部時,凡眾司官說堂有不能了之事,喚傅來,數言而決,訥甚重之。
故事:保舉郎中,一正一副。有戶部郎中缺出,訥公正薦之,引見於光明殿。傅乍入殿門即跪,上覺其呆,用副薦者。逾年,吏部郎中缺出,訥公又正薦之,傅入殿門又即跪,上不悅,謂訥公曰:“如此等昏人,如何保舉?”
訥奏:“傅某辦事甚好,是以屢薦之。不料其不習朝儀,當是福薄。”上意亦解。
未幾,又有保舉引見之事,將入朝,訥公訓之曰:“汝兩次失儀,今次千萬留神,勿再蹈前轍,致傷我臉。”傅唯唯。及至引見時,各官背履歷畢,並無此人,訥亦不解其故。直至退朝,到午門外,見傅面目青腫,踉蹌涕泣而來。訥問故,曰:“司官兩次入殿門,見一紅袍大人長丈余,將我攔住,我不得不跪。今番第三次矣。我緊記公爺吩咐之言,以為我再見紅袍之人,我當直衝而進,不受其攔。不料其人又在殿上攔我;往前一衝,他手披我頰,提而擲之,遂跌在殿外台坡之下,致傷面目,不能瞻仰天顏,不知前生是何冤孽!自知福薄,求公爺以後亦不必再保舉我了。”訥無可奈何。諸司官聞之,咸為駭異。遣人扶至車上,送歸其家,隨即病發,四日而亡。
北京婚禮,與南方不同。邵又房娶妻,南方諸同年賀之,意欲鬧房拜見新人也。不料花轎一到,直進內房,新郎彎弓而出,向轎簾三發響箭,然後抱新人出轎,則亂鬢蓬鬆,紅綢裹首。新郎以秤干挑下紅巾,不行交拜之禮,便對坐床上。伴婆二人,持紅氈將四面窗楞通身遮蔽,進大餃一個,剖之,中藏小餃百餘。兩新人飲酒啖餃畢,脫衣交頸而睡。次日雞鳴,公公秉燭早起,禮拜天地、灶神、祖廟。過五日後,方才宴客。本日賀者,全無茶酒,饑渴而退。或嘲之曰:“京里新婚大不同,轎兒抬進洞房中。硬弓對臉先三箭,大餃蒸來再一鍾。秤干一挑休作揖,紅氈四裹不通風。明朝天地祖宗灶,拜得腰疼是阿公。”
張趙鬥富
康熙間,河道總督趙世顯與里河同知張灝鬥富。張請河台飲酒,樹林上張燈六千盞,高高下下,銀河錯落。兵役三百人點燭剪煤,呼叫嘈雜,人以為豪。越半月,趙回席請張,加燈萬盞,而點燭剪煤者不過十餘人,中外肅然,人疑其必難應用。及吩咐張燈,則颯然有聲,萬盞齊明,並不剪煤而通宵光焰。張大慚,然不解其故。重賄其奴,方知趙用火藥線穿連於燭心之首,累累然,每一線貫穿百盞,燒一線則頃刻之間百盞明矣。用輕羅為燭心,每燭半寸,暗藏極小爆竹,爆聲膊,燭煤盡飛,不須剪也。
鹽商安麓村請趙飲酒,十里之外燈彩如雲。至其家,東廂西舍珍奇古玩羅列無算,趙顧之如無有也。直至酒酣席撤,入燕室小坐,美女二人捧雙錦盒呈上,號“小頑意”。趙啟之,則關東活貂鼠二尾躍然而出,拱手問趙。趙始啞然一笑曰:“今日費你心了。”
朱爾玫
康熙間,朱爾玫以邪術惑人,有神仙之號,名重京師,王公皆折節下之,惟三登熊文貞公這門終不得見。一日,朱又往告司閽云:“相公今日著何服,食何菜,坐何處地方,我一一皆知。”司閽者以其言皆中,驚白相公。公笑曰:“朱某所測我者,果件件不錯,可謂仙矣。第我心上有‘不喜見妖人’五個字,渠竟茫然不知,可以謂之仙乎?”閽以告朱,朱慚沮而退。
相傳朱與張真人鬥法:以所吃茶杯擲空中,若有人捧者,竟不落下。張笑而不言。朱有自矜之色,嗤張不能為此法。張曰:“我非不能也,慮破君法,故不為也。”朱固請,張不得已,亦擲一杯,則張杯停於空中,而朱杯落矣。或問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騰空,則妖狐逃矣。”亡何,朱遂敗。
梁制府說三事
同年梁構亭制府總督直隸,自言五歲時,有外祖母楊氏無所依倚,就養女家,得奇疾,臥床能將緞被寸寸裂之,亦不知其指力之勇從何來也。一日召梁太夫人曰:“外孫二官以後切不許其立床邊,他渾身上火,近之將人炙痛。
現在我跟前某姑某舅,人雖物故,而於我有情,時來與我淡笑,一見二官到,無不爬升屋而逃者,使我心大不安。
”梁太夫人即手麾公出。公不敢再入,時於窗縫中窺探,楊已知覺,蹙額曰:“二官這小兒又來作鬧了,速趕他去。”如其言,楊始安寢。亡何,楊病重氣絕矣,良久復甦,張目謂梁太夫人曰:“我魂靈要出去,汝家灶神、門神一齊攔柱大門,說我在是梁氏之人,不許我出去,奈何?”梁夫人曰:“當速請高僧來誦經,為母親懺悔求請,何如?”楊曰:“不知仍教二官來向二神一說,神必首肯也。”太夫人即率公往門灶前代為通說,頃刻間,楊瞑目逝矣。
公宰良鄉時,病瘧甚劇,夜夢本邑城隍請見,謂公曰:“我亦從前此地縣官也,上帝以我居官清正,命我作城隍神。大人所患之症,即我從前所患之症也,後服某藥而愈,今以方授公。”口說某藥幾味,長揖而去。明日報其方,果兩劑而愈。查良鄉邑志,果有其人。
又宰香河時,有老翁率其女來喊冤,女頗的姿。問:“何冤?”曰:“女為城隍神所據,每夜神以車來迎,便痴迷不醒,必到次日辰刻,才放女歸。女已定婚某家,致某家不敢來娶,故求公救。”公曰:“我能治民,不能治神也。”翁曰:“我女說公來城隍廟行香,渠看在城隍神必先出迎。公拜神,神避位答禮。其敬公如是,公肯一言,或神肯聽亦未可知。”公竊喜自負,即作文書交翁焚而投之。次日,翁果同女來謝,云:“昨晚神竟不來迎女矣。
”
官運二則
華雍作淮寧令,有欽差某從廣東來,即日將過其境,華遣長隨張榮備辦公館。張固干仆,料理齊全,約費百金,而欽差又奉旨往他處審案,遂不果來。
張榮正在彷徨間,適逢江西巡撫阿公思哈拿問進京,路當過此,張榮乃代主人具手本向前迎接,告稟公館已備。
阿公大驚,以為素未謀面,又非屬員,何以有此禮文?既而進公館,則掛彩張燈,牲牢夫役,無不齊全,喜出望外,乃召張榮而諭之曰:“我系被罪之人,一路人情冷落,雖我所提拔屬吏,待我如冰,何以爾主如此隆情古道耶?
汝主手本我理應璧還,今一番感激之心,誠恐忘記汝主姓名,權將手本留下,以便為日後圖報之地。”諭畢,親自作書與華令,稱謝再三,方上馬去。張榮歸,以情節告知主人。主人責以多事,旁有幕友笑曰:“此奴辦差貴重,不如此出脫,叫他從何開消耶!”主人笑而頷之。
未二年,阿公起用山西巡撫;華四參限滿,送部引見,奉旨發往山西。初次到轅稟謁,阿公如得至寶,遣家人致意司道曰:“請大老爺緩見,我主恩人到矣。”即開中門,親迎至堂下,呼老賢弟,握手入內,羅列酒肴,待如上客。華長跪辭謝,懼不敢當。阿公曰:“有恩不報,我是何等人耶!今日我盡我心,明日汝行汝禮。”盡歡痛飲,送上轎而別。司道聞之,莫不刮目。
未半年,題升通判;又半年,題升同知;再升至南安府知府。阿公調任河南,華亦乞養,滿載而歸。賞張榮二千金,張亦小康。
傅四爺,吏部司官中之能員也。果毅公訥親掌吏部時,凡眾司官說堂有不能了之事,喚傅來,數言而決,訥甚重之。
故事:保舉郎中,一正一副。有戶部郎中缺出,訥公正薦之,引見於光明殿。傅乍入殿門即跪,上覺其呆,用副薦者。逾年,吏部郎中缺出,訥公又正薦之,傅入殿門又即跪,上不悅,謂訥公曰:“如此等昏人,如何保舉?”
訥奏:“傅某辦事甚好,是以屢薦之。不料其不習朝儀,當是福薄。”上意亦解。
未幾,又有保舉引見之事,將入朝,訥公訓之曰:“汝兩次失儀,今次千萬留神,勿再蹈前轍,致傷我臉。”傅唯唯。及至引見時,各官背履歷畢,並無此人,訥亦不解其故。直至退朝,到午門外,見傅面目青腫,踉蹌涕泣而來。訥問故,曰:“司官兩次入殿門,見一紅袍大人長丈余,將我攔住,我不得不跪。今番第三次矣。我緊記公爺吩咐之言,以為我再見紅袍之人,我當直衝而進,不受其攔。不料其人又在殿上攔我;往前一衝,他手披我頰,提而擲之,遂跌在殿外台坡之下,致傷面目,不能瞻仰天顏,不知前生是何冤孽!自知福薄,求公爺以後亦不必再保舉我了。”訥無可奈何。諸司官聞之,咸為駭異。遣人扶至車上,送歸其家,隨即病發,四日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