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一筆寫出了二個馮
北京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飲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北京賣爆肚的老字號很多,過去一說吃正宗的爆肚哪裡去,許多人一定會說,找“爆肚馮”去。但是京城曾出現了兩個“爆肚馮”,這兩個“爆肚馮”一個位於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字號叫做金生隆爆肚馮,一個位於老北京小吃的聚集地前門門框胡同內,直接就打著“爆肚馮”的字號。
北京城這馮氏兩家為人都十分厚道,爆肚選料新鮮,洗的乾淨,而且口感脆、嫩、香,玩藝十分地道。什麼是爆肚?爆肚是早年間居住在北京的回民常吃的家常小菜,說白了,就是在沸水中涮一下牛羊胃的不同部位,再蘸上事前配製好的小料食用。根據牛羊胃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口感,起上不同的名字,有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葫蘆、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等諸多名堂,使之叫起來更加生動,更促進食慾。
原本這二家是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個的生意,可生意也就越做越紅火,“爆肚馮”的名字也越叫越響亮。隨著現代人品牌意識的提高。終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兩個“爆肚馮”對簿公堂打起了官司,都要為自己正身,都說自己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爆肚馮”。俗話說好,一筆寫不出二個姓,“爆肚馮” 說來也巧,他們有許多共性的地方,首先都姓馮,都是清真回族,從時間上這二家都有百年之上,在歷史上都叫爆肚馮,二個馮家的買賣都是爆肚,老家又都是山東,更有意思的是二個馮家第二代都有個金字,馮金河、馮金生,這更使此事戲劇化了,雖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在商標之爭這問題上,還真一筆寫出了二個馮字。到底這兩個哪一個是真的呢?那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兩家“爆肚馮”歷史淵源。
京城二個爆肚馮
咱先說說前門的“爆肚馮”,清光緒年間由山東陵縣人馮立山創業,最早在北京後門橋經營爆肚。清光緒末年由第二代傳人馮金河繼續經營爆肚。在經營中潛心鑽研、精心製作,使爆肚味道濃厚,深受宮內畫匠、太監以及旗人的偏愛。後經宮內當差的太監推薦,爆肚馮成了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及至清帝遜位,清宮的專供也漸漸取消了。為了維持生意,馮金河便遷至前門外廊房二條與爆肉馬、燙而餃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當時各界譽為小六國飯店的美稱。1935年在門框胡同北段路東開設了爆肚馮飯館,成為北京著名的門框胡同小吃攤群中的重要美食,第三代傳人馮廣聚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繼承傳統製作方法,而且對原料的精選細微上下功夫,尤其在佐料的配製上細心鑽研、大膽創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曾受到各界顧客的好評,從1937年—1957年是門框胡同最風光的時代,門框胡同南段與豆腐腦白、年糕楊、廚子楊、爆肚楊、豌豆黃宛、年糕王、復順齋醬牛肉老店、奶酪魏等形成了門框胡同小吃街,許多文人墨客如魯迅、巴金、丁玲等;影視界的韓蘭根、陳燕、白楊等;戲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雲、李萬春、譚富英等皆是門框胡同常客。由於合營後的同羲館由這些合營過來的傳人繼續負責各種小吃的製作,繼續贏得電影界、梨園界、曲藝界、文人墨客的偏愛。成為他們品嘗真正北京風味小吃的重要場所。由於合作化合營與合營運動的來臨,爆肚馮與爆肚楊合進門框胡同的同羲館飯館,其它攤合進大柵欄西口的國營茶館,因此便結束了門框胡同小吃的命運。合營時馮廣聚之妻劉鳳文進入同羲館,做為資方代表繼續負責爆肚、涮肉這一攤工作,一直干到八五年退休。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好,爆肚馮的第三代傳人馮廣聚攜子馮秋生、馮伏生、馮雲亭於1985年,在前外廊房二條24號又恢復了爆肚馮老字號。1995年爆肚馮在國家商標局註冊。1998年--1999年爆肚馮申請並建立了北京市爆肚馮餐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舉辦清真烹飪技術大賽,爆肚馮的“爆肚仁三品”獲得金獎,2000年被國家國內貿易局評為中國名菜點。
金生隆爆肚馮也是專營爆肚的“老字號”,享譽京城也有上百年歷史了,創始於清朝末年,山東臨清的回民馮天傑來到北京,在東安門大街擺攤賣爆肚,後因整治市容,同其它散布於東華門街邊的攤點全部遷入金魚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場,以苫布棚頂,從而形成後來的東安市場。經過多年經營,馮天傑的爆肚製作技藝日漸精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其做工精細,人送雅號“爆肚馮”,成為老東安市場中爆肚經營最有名氣的兩家之一(另一家為爆肚王)。三十年代,馮天傑的次子馮金生十三歲隨父學徒,十六歲與父親一塊經營爆肚馮。經過兩代人多年的積累,終於在東安市場開了一家正規的爆肚餐廳,字號“金生隆”(“金生”二字取自馮金生的名字)。具有百年歷史的爆肚老店共有老派爆肚13個品種,其中僅爆牛肚就有四個品種,即牛百葉、牛肚仁、牛厚頭、牛百葉尖;爆羊肚有九個品種,即羊肚仁、羊散丹、羊肚芯、羊肚領、羊菇頭、羊肚板、羊食信、羊蘑菇、羊葫蘆。這些品種老嫩口感各不相同,調料必需是爆肚專用的調料,不可用涮肉的調料代替。稱之為極品的是羊肚仁,它取自羊肚領的1/4處,將上下兩層膜扒掉,取中間最嫩處,口味絕佳,口感鮮嫩。爆肚的功夫全在於“爆”。一盤上好的爆肚,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才行,這樣才能保證它的脆和嫩;另外,也要根據不同的部位掌握好不同的火候。1956年公私合營,東安市場馬寬的豆腐腦、何玉秀的豆汁、徐純的豆汁、張明的扒糕涼粉火燒排叉兒、仉家福的肉餅、陳孝先的茶館、王金良的爆肚、馮金生的爆肚這八家專營北京風味小吃合併,以金生隆來命名,馮金生亦隨之成為國營職工。後來老東安市場拆建,小吃店也沒了,1998年,馮家第三代傳人馮國明在東城區簋街開辦金生隆爆肚店,兩年後將小店遷至海淀區健德橋邊,後又輾轉在東四十條和北展開店,2008年10月落戶在西城區安德路六鋪炕一巷,目前由第四代傳人馮夢濤經營。
二馮之爭
1998年當簋街金生隆爆肚店,開業生意紅火的時候,因金生隆招牌上有爆肚馮的字樣,被前門爆肚馮,一紙訴狀將金生隆爆肚馮告上公堂,這就是當年北京城傳的沸沸揚揚的爆肚馮告爆肚馮,一時間成了京城街談巷議的話題。此案由北京市工商局東城分局調查此案,兩個“爆肚馮”均能舉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正宗。後經反覆祥細調查論證調解,北京市東城區工商分局對這起“爆肚馮”商標之爭下了定論。爆肚馮於 1995 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爆肚馮。1998年金生隆馮家開業,前門門框胡同爆肚馮在先於1997年就註冊了“爆肚馮”商標,“爆肚馮”由於進行了商標註冊,由此成為“爆肚馮”這個商標的合法持有人。金生隆爆肚馮由於沒有註冊,在名字中有“爆肚馮”涉及到商標侵權。因此,東城工商分局決定依據《商標法》判定金生隆爆肚馮侵犯了前斤爆肚馮的合法權益,並責令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拆除侵權商標,同時罰款9200元。至此,這場喧囂城市中的二馮之爭,門框胡同馮家跟金生隆馮家的那場公案告一段落。
北京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飲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北京賣爆肚的老字號很多,過去一說吃正宗的爆肚哪裡去,許多人一定會說,找“爆肚馮”去。但是京城曾出現了兩個“爆肚馮”,這兩個“爆肚馮”一個位於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字號叫做金生隆爆肚馮,一個位於老北京小吃的聚集地前門門框胡同內,直接就打著“爆肚馮”的字號。
北京城這馮氏兩家為人都十分厚道,爆肚選料新鮮,洗的乾淨,而且口感脆、嫩、香,玩藝十分地道。什麼是爆肚?爆肚是早年間居住在北京的回民常吃的家常小菜,說白了,就是在沸水中涮一下牛羊胃的不同部位,再蘸上事前配製好的小料食用。根據牛羊胃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口感,起上不同的名字,有肚仁、散丹、肚領、蘑菇頭、肚絲、肚板、食信、葫蘆、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等諸多名堂,使之叫起來更加生動,更促進食慾。
原本這二家是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個的生意,可生意也就越做越紅火,“爆肚馮”的名字也越叫越響亮。隨著現代人品牌意識的提高。終於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兩個“爆肚馮”對簿公堂打起了官司,都要為自己正身,都說自己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爆肚馮”。俗話說好,一筆寫不出二個姓,“爆肚馮” 說來也巧,他們有許多共性的地方,首先都姓馮,都是清真回族,從時間上這二家都有百年之上,在歷史上都叫爆肚馮,二個馮家的買賣都是爆肚,老家又都是山東,更有意思的是二個馮家第二代都有個金字,馮金河、馮金生,這更使此事戲劇化了,雖說五百年前是一家。可在商標之爭這問題上,還真一筆寫出了二個馮字。到底這兩個哪一個是真的呢?那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兩家“爆肚馮”歷史淵源。
京城二個爆肚馮
咱先說說前門的“爆肚馮”,清光緒年間由山東陵縣人馮立山創業,最早在北京後門橋經營爆肚。清光緒末年由第二代傳人馮金河繼續經營爆肚。在經營中潛心鑽研、精心製作,使爆肚味道濃厚,深受宮內畫匠、太監以及旗人的偏愛。後經宮內當差的太監推薦,爆肚馮成了清宮御膳房專用肚子的特供點,及至清帝遜位,清宮的專供也漸漸取消了。為了維持生意,馮金河便遷至前門外廊房二條與爆肉馬、燙而餃馬等五家組成了一個小吃店。被當時各界譽為小六國飯店的美稱。1935年在門框胡同北段路東開設了爆肚馮飯館,成為北京著名的門框胡同小吃攤群中的重要美食,第三代傳人馮廣聚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繼承傳統製作方法,而且對原料的精選細微上下功夫,尤其在佐料的配製上細心鑽研、大膽創新,使其爆肚的色、香、味俱佳。曾受到各界顧客的好評,從1937年—1957年是門框胡同最風光的時代,門框胡同南段與豆腐腦白、年糕楊、廚子楊、爆肚楊、豌豆黃宛、年糕王、復順齋醬牛肉老店、奶酪魏等形成了門框胡同小吃街,許多文人墨客如魯迅、巴金、丁玲等;影視界的韓蘭根、陳燕、白楊等;戲曲界的金少山、裘盛戎、荀慧生、尚小雲、李萬春、譚富英等皆是門框胡同常客。由於合營後的同羲館由這些合營過來的傳人繼續負責各種小吃的製作,繼續贏得電影界、梨園界、曲藝界、文人墨客的偏愛。成為他們品嘗真正北京風味小吃的重要場所。由於合作化合營與合營運動的來臨,爆肚馮與爆肚楊合進門框胡同的同羲館飯館,其它攤合進大柵欄西口的國營茶館,因此便結束了門框胡同小吃的命運。合營時馮廣聚之妻劉鳳文進入同羲館,做為資方代表繼續負責爆肚、涮肉這一攤工作,一直干到八五年退休。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好,爆肚馮的第三代傳人馮廣聚攜子馮秋生、馮伏生、馮雲亭於1985年,在前外廊房二條24號又恢復了爆肚馮老字號。1995年爆肚馮在國家商標局註冊。1998年--1999年爆肚馮申請並建立了北京市爆肚馮餐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舉辦清真烹飪技術大賽,爆肚馮的“爆肚仁三品”獲得金獎,2000年被國家國內貿易局評為中國名菜點。
金生隆爆肚馮也是專營爆肚的“老字號”,享譽京城也有上百年歷史了,創始於清朝末年,山東臨清的回民馮天傑來到北京,在東安門大街擺攤賣爆肚,後因整治市容,同其它散布於東華門街邊的攤點全部遷入金魚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場,以苫布棚頂,從而形成後來的東安市場。經過多年經營,馮天傑的爆肚製作技藝日漸精湛,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因其做工精細,人送雅號“爆肚馮”,成為老東安市場中爆肚經營最有名氣的兩家之一(另一家為爆肚王)。三十年代,馮天傑的次子馮金生十三歲隨父學徒,十六歲與父親一塊經營爆肚馮。經過兩代人多年的積累,終於在東安市場開了一家正規的爆肚餐廳,字號“金生隆”(“金生”二字取自馮金生的名字)。具有百年歷史的爆肚老店共有老派爆肚13個品種,其中僅爆牛肚就有四個品種,即牛百葉、牛肚仁、牛厚頭、牛百葉尖;爆羊肚有九個品種,即羊肚仁、羊散丹、羊肚芯、羊肚領、羊菇頭、羊肚板、羊食信、羊蘑菇、羊葫蘆。這些品種老嫩口感各不相同,調料必需是爆肚專用的調料,不可用涮肉的調料代替。稱之為極品的是羊肚仁,它取自羊肚領的1/4處,將上下兩層膜扒掉,取中間最嫩處,口味絕佳,口感鮮嫩。爆肚的功夫全在於“爆”。一盤上好的爆肚,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才行,這樣才能保證它的脆和嫩;另外,也要根據不同的部位掌握好不同的火候。1956年公私合營,東安市場馬寬的豆腐腦、何玉秀的豆汁、徐純的豆汁、張明的扒糕涼粉火燒排叉兒、仉家福的肉餅、陳孝先的茶館、王金良的爆肚、馮金生的爆肚這八家專營北京風味小吃合併,以金生隆來命名,馮金生亦隨之成為國營職工。後來老東安市場拆建,小吃店也沒了,1998年,馮家第三代傳人馮國明在東城區簋街開辦金生隆爆肚店,兩年後將小店遷至海淀區健德橋邊,後又輾轉在東四十條和北展開店,2008年10月落戶在西城區安德路六鋪炕一巷,目前由第四代傳人馮夢濤經營。
二馮之爭
1998年當簋街金生隆爆肚店,開業生意紅火的時候,因金生隆招牌上有爆肚馮的字樣,被前門爆肚馮,一紙訴狀將金生隆爆肚馮告上公堂,這就是當年北京城傳的沸沸揚揚的爆肚馮告爆肚馮,一時間成了京城街談巷議的話題。此案由北京市工商局東城分局調查此案,兩個“爆肚馮”均能舉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正宗。後經反覆祥細調查論證調解,北京市東城區工商分局對這起“爆肚馮”商標之爭下了定論。爆肚馮於 1995 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爆肚馮。1998年金生隆馮家開業,前門門框胡同爆肚馮在先於1997年就註冊了“爆肚馮”商標,“爆肚馮”由於進行了商標註冊,由此成為“爆肚馮”這個商標的合法持有人。金生隆爆肚馮由於沒有註冊,在名字中有“爆肚馮”涉及到商標侵權。因此,東城工商分局決定依據《商標法》判定金生隆爆肚馮侵犯了前斤爆肚馮的合法權益,並責令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拆除侵權商標,同時罰款9200元。至此,這場喧囂城市中的二馮之爭,門框胡同馮家跟金生隆馮家的那場公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