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從傳承來看,兩家“爆肚馮”都有歷史淵源,而且都技藝不凡,但因“金生隆”未能取得商標專用權,從此不能再使用“爆肚馮”字號,由此也說明商標註冊的重要性。一個名牌的產生是須幾代人的努力,實屬來之不宜,前門的“爆肚馮” 馮立山光緒年間就在後門橋賣爆肚,風裡來雨里去日夜奔波,到第二代傳人馮金河經營期間,成為清宮御膳房用牛羊肚子的專供點,後揚名於前門大柵欄內的門框胡同。“爆肚馮”第三代傳人馮廣聚為挖掘北京老字號小吃作出了貢獻,他不僅把老祖宗的手藝都發掘出來,還對小料進行創新。吃爆肚,最講究的就是小料。他的“獨門秘方”一共十三種佐料,馮廣聚他連繫眾名家,花了十幾年時間,陸續把老字號的後人請出來,借給他們錢,讓他們重新開店,使門框胡同小吃攤群成為北京美食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金生隆” 第一代馮天傑隻身來到北京擺攤賣爆肚,沒黑天沒白晌的干,掙了點錢,到了第二代馮金生時口挪肚攢,以他的名字開了自己的字號“金生隆”,獨創老派爆肚13個品,“金生隆”爆肚小料也有獨到之處,己獲得了國家專利,‘中華老字號’的牌子也掛上了,馮國明每每喜歡用其父馮金生的話一言以蔽之:“咱家沒出息。三代人,一百多年,就琢磨出來一副肚子和一碗作料。”多純樸的語言,這些都反映出北京老買賣人的真切與誠懇,誇他們一句勤勞敬業也不為過吧,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老手藝人,才能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繼續延續下去吧。
對此馮家的字號之爭,以前我的觀點是,反正都姓馮,又都是爆肚,幹嘛爭來爭去,乾脆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這多好呀,但現在看來這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這招不怎麼樣,是會給後人帶來麻煩的。 “爆肚馮”這塊金字招牌畢竟只能有一個商標,它無疑是向我們昭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有保護自己無形資產的法律意識,誰最後就能保住這賺錢的根本,此事給人的反思是要增加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金生隆輸了官司,就不得在使用老家兒爆肚馮的字號了。說來特有趣,從工商局回來,金生隆馮家把招牌上的“馮”字中的“馬”字用紙沾上遮蓋了起來,成了爆肚兩點水了,許多人為這還專門去吃爆肚看熱鬧,而馮國明老爺子也豁達說,官司輸了,買賣不能輸,過幾天在刻個新的掛上,老匾留著,在湊點老年間的物件,對機會把裡間收拾收拾,開辦一個爆肚馮博物館,讓人們在品評爆肚的同時,還能品到一些爆肚之外的東西。
回想一下,頭些年關於這類事過去很多,比如北京飯店譚家菜起訴西直門譚府菜,烤鴨店告天下第一樓等等,近幾年少了,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家對智慧財產權重視了,二是隨著社會進步,法律逐步完善了,露洞少了,這是好事。最後說一點,這門框胡同馮家和金生隆馮家,我和爆肚馮馮廣聚老先生比較熟,金生隆馮國明老先生雖未見面,也是久仰,此文並未經二位馮老先生過目,信息多來自以前的記憶,網絡文章和從朋友那掃聽來的傳說,如有不對有出入的地方請見諒,在者咱這《白話吃喝》本來就是茶餘飯後的談天、說地、侃大山、擺龍門陣,您查查字典白話一詞中就有閒談、胡扯、忽悠的意思,咱也不是記者、寫家子,就是個廚子,寫的這玩藝也不是神馬史料,也不是神馬論文,即然如此,有些出入謬誤也不足為奇,發現不對地方,也犯不上急扯白臉的掰扯,就請明眼人和知情者補上,咱接著白話便是了。
二〇一二年十月六日
通州釀豆腐
小姑姑家住在通州的張家灣,我幼時寄宿他家數月,瓜棚豆下,鄉間小路,逮螞蚱,捉蜻蜓,好不樂哉。
小姑父收工時常常帶一些甜高梁秸回來,我像吃甘蔗一樣啃著吃,那淡淡的甜味。常讓我其樂無窮!白薯干更是吃了還要拿,姑姑家的飯食大都是農家菜,吃的什麼大都已記不清了,但有兩樣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種是炸咯吱盒,另一種是被稱做“釀豆腐”的食品。這釀豆腐雖為農家鄉土做法,但卻非等閒之輩,每逢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蓋房上樑,過滿月,招待客人,釀豆腐是家家製作,此豆腐兩面焦黃,形如小餅,製作簡單,吃起來十分鮮美,口感甚佳,老少皆宜。而且這釀豆腐還是走親訪友的禮品哩!
近年通州改縣為區了,成了衛星城,八通線通了,通州的房價也上去了,我也訂了一套,這天我去通州看房,不免順便去小姑姑家看看。從工作一晃小四十年,通州變化太大了,簡直認不出來了!小姑姑身體還是那麼硬朗,只是頭髮白了,牙也掉了。小姑姑特意讓家人做“釀豆腐”招待,說我小時候特愛吃這道菜。“釀豆腐”要用鹽滷點的豆腐,最好蒸一下,抓碎放點鹽拌勻包入羊肉餡,其他肉也行,放在餅檔上煎黃一面,在煎另一面,兩面金黃後就可以了,吃時可燉菜,可熬菜,也可做砂鍋。近年來開飯館的多了,有些店家把過去農家過年過節才吃的“釀豆腐”拿來賣,而來往客人吃了這鄉土味道濃厚的“釀豆腐”都說不錯,此菜是鄉土農家菜,也沒什么正式稱謂,姑且叫它“通州釀豆腐”吧!下面把“通州釀豆腐”的做法,介紹給大家。
首先選豆腐一塊,最好是滷水豆腐,味濃好吃,其他豆腐也可以,先上籠蒸一下,去一下豆腥味,涼涼後去掉黃水,抓碎加鹽拌勻。羊肉剁碎加蔥薑末,鹽,醬油,料酒,胡椒粉,五香粉,味精,香油,打成餡。
然後將豆腐泥包上羊肉餡團成球,按扁成棋子狀,放在餅鐺上用小火煎至兩面焦黃即可,注意餅鐺上油不要太多,翻動時用小鏟。一次煎出許多,吃時隨意取,最簡單的吃法是用紅燒肉加白菜,粉條熬著吃。 此菜製法雖然簡單,風味確實不錯,不妨您試一試。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對此馮家的字號之爭,以前我的觀點是,反正都姓馮,又都是爆肚,幹嘛爭來爭去,乾脆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這多好呀,但現在看來這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這招不怎麼樣,是會給後人帶來麻煩的。 “爆肚馮”這塊金字招牌畢竟只能有一個商標,它無疑是向我們昭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誰有保護自己無形資產的法律意識,誰最後就能保住這賺錢的根本,此事給人的反思是要增加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金生隆輸了官司,就不得在使用老家兒爆肚馮的字號了。說來特有趣,從工商局回來,金生隆馮家把招牌上的“馮”字中的“馬”字用紙沾上遮蓋了起來,成了爆肚兩點水了,許多人為這還專門去吃爆肚看熱鬧,而馮國明老爺子也豁達說,官司輸了,買賣不能輸,過幾天在刻個新的掛上,老匾留著,在湊點老年間的物件,對機會把裡間收拾收拾,開辦一個爆肚馮博物館,讓人們在品評爆肚的同時,還能品到一些爆肚之外的東西。
回想一下,頭些年關於這類事過去很多,比如北京飯店譚家菜起訴西直門譚府菜,烤鴨店告天下第一樓等等,近幾年少了,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大家對智慧財產權重視了,二是隨著社會進步,法律逐步完善了,露洞少了,這是好事。最後說一點,這門框胡同馮家和金生隆馮家,我和爆肚馮馮廣聚老先生比較熟,金生隆馮國明老先生雖未見面,也是久仰,此文並未經二位馮老先生過目,信息多來自以前的記憶,網絡文章和從朋友那掃聽來的傳說,如有不對有出入的地方請見諒,在者咱這《白話吃喝》本來就是茶餘飯後的談天、說地、侃大山、擺龍門陣,您查查字典白話一詞中就有閒談、胡扯、忽悠的意思,咱也不是記者、寫家子,就是個廚子,寫的這玩藝也不是神馬史料,也不是神馬論文,即然如此,有些出入謬誤也不足為奇,發現不對地方,也犯不上急扯白臉的掰扯,就請明眼人和知情者補上,咱接著白話便是了。
二〇一二年十月六日
通州釀豆腐
小姑姑家住在通州的張家灣,我幼時寄宿他家數月,瓜棚豆下,鄉間小路,逮螞蚱,捉蜻蜓,好不樂哉。
小姑父收工時常常帶一些甜高梁秸回來,我像吃甘蔗一樣啃著吃,那淡淡的甜味。常讓我其樂無窮!白薯干更是吃了還要拿,姑姑家的飯食大都是農家菜,吃的什麼大都已記不清了,但有兩樣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種是炸咯吱盒,另一種是被稱做“釀豆腐”的食品。這釀豆腐雖為農家鄉土做法,但卻非等閒之輩,每逢過年過節,婚喪嫁娶,蓋房上樑,過滿月,招待客人,釀豆腐是家家製作,此豆腐兩面焦黃,形如小餅,製作簡單,吃起來十分鮮美,口感甚佳,老少皆宜。而且這釀豆腐還是走親訪友的禮品哩!
近年通州改縣為區了,成了衛星城,八通線通了,通州的房價也上去了,我也訂了一套,這天我去通州看房,不免順便去小姑姑家看看。從工作一晃小四十年,通州變化太大了,簡直認不出來了!小姑姑身體還是那麼硬朗,只是頭髮白了,牙也掉了。小姑姑特意讓家人做“釀豆腐”招待,說我小時候特愛吃這道菜。“釀豆腐”要用鹽滷點的豆腐,最好蒸一下,抓碎放點鹽拌勻包入羊肉餡,其他肉也行,放在餅檔上煎黃一面,在煎另一面,兩面金黃後就可以了,吃時可燉菜,可熬菜,也可做砂鍋。近年來開飯館的多了,有些店家把過去農家過年過節才吃的“釀豆腐”拿來賣,而來往客人吃了這鄉土味道濃厚的“釀豆腐”都說不錯,此菜是鄉土農家菜,也沒什么正式稱謂,姑且叫它“通州釀豆腐”吧!下面把“通州釀豆腐”的做法,介紹給大家。
首先選豆腐一塊,最好是滷水豆腐,味濃好吃,其他豆腐也可以,先上籠蒸一下,去一下豆腥味,涼涼後去掉黃水,抓碎加鹽拌勻。羊肉剁碎加蔥薑末,鹽,醬油,料酒,胡椒粉,五香粉,味精,香油,打成餡。
然後將豆腐泥包上羊肉餡團成球,按扁成棋子狀,放在餅鐺上用小火煎至兩面焦黃即可,注意餅鐺上油不要太多,翻動時用小鏟。一次煎出許多,吃時隨意取,最簡單的吃法是用紅燒肉加白菜,粉條熬著吃。 此菜製法雖然簡單,風味確實不錯,不妨您試一試。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