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豬不椒,羊不料”
中秋,國慶長假,大家除了吃月餅賞月、蒸螃蟹旅遊,或許也保不齊燉點肉什麼的什麼的,說到燉肉,過去有句老話叫“豬不椒,羊不料”,意思就是做豬肉不放花椒,做羊肉不放大料,不知道您聽過沒有,為什麼豬肉不放花椒,羊肉不放大料,真有這說法嗎?且聽我老白白話白話。
這句諺語是我剛參加工作聽老先生講的,後來問過許多人,包括許知名的大廚都不知道,認為這不對的,也是不可能的。花椒、大料是最常見的調料,現實中我們做菜調料中大五香,小五香,十香面,十三香等都有花椒,十三香是指由肉蔻、丁香、花椒、大料等13種香料製成的混合香料,花椒位列“十三香”之首。這些料雖配方不同,做餡、燒羊肉、扒肘子都放這些香料,在四川菜中還有一道花椒肉呢。
那到底有沒有豬不椒,羊不料此說此講呢?準確的答案是有。但不泛泛而談,是指特定的燉。天津名廚馬金鵬在談天津食俗說:“天津人講究細到嘛程度呢,叫豬不椒羊不料,燉豬肉不放花椒,燉羊肉不放大料,這是經驗的總結。有些專業廚師不見得懂”
咱先說豬不椒,就是燉肉不放花椒,真正的燉肉,由其是家庭燉肉是不放很多的調料的,北方一般是炒糖色,炒肉加大料桂皮料酒,然後就小火燉吧,著名的東坡肉乾脆大料桂皮都不放,少著水慢著水,只要火候到位,肉自然好吃味美。為了這個豬不椒,羊不料,我本人確確實實驗過,燉豬肉放一大把花椒,問題出現了,首先花椒放進去再撈時太難了,豬肉燉出來一嘗,廋肉放嘴裡如同嚼蠟,肉的香味消失了,所以證實了燉豬肉不放花椒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例外野豬肉不怕花椒,可以放些但要包上用。
羊不料我是沒試過,因為從學徒時先生就沒教咱放過,由其是清燉羊肉,都用花椒去膻提鮮。放時用紗布把花椒包成包,煮好以後撈出來。蔥姜不可少,放適量的料酒,清燉羊肉還真沒放大料的,大料也叫八角茴香,瓣角整齊,一般為8個角,瓣純厚,尖角平直,蒂柄向上彎曲。味甘甜,有強烈而特殊的香氣。是我國的特產,有特殊香氣,在製作冷菜及燉、燜菜餚中常用,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在烹飪中應用廣泛,主要用於煮、炸、鹵、醬及燒等烹調加工中,常在製作牛肉、兔肉的菜餚中加入,可除腥膻等異味,增添芳香氣味,並可調劑口味,增進食慾;但燉羊肉真了放大料,首先湯色發黑,賣相沒了,估計口味效果也不會有多好,還是不放為好,如看見誰真放了,那準是小利笨,大卻勺外行一個。
翻過來講,花椒可是好東西,是我國特有的香料,為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調味香料,無論紅燒、滷味、小菜等菜餚均可用到它。常用於配製鹵湯、醃製食品或燉製肉類,有去膻增味作用。花椒以其麻麻的口感著稱,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煸至出香後撈出,留油烹炒,香氣撲鼻。傳統五香粉基本成分就是花椒、肉桂、八角、丁香、小茴香籽。五香粉來自於對五味平衡的追求,主要用於燉製肉類或者家禽菜餚,如五香牛肉,或是加在滷汁中增味或拌餡,抑或拌入鹽里作中式油炸食物的蘸料。醃製蘿蔔絲時放入花椒,味道絕佳。
可在好的東西也不能亂用,這裡面有個度,就和中醫開方子一樣,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講究食材的搭配,所謂“豬不椒,羊不料”,燉豬肉不放花椒,燉羊肉不放大料,這都是經驗的總結。是中國陰陽文化中精髓,各種原料中的配伍因口感性味的不同,有些原料犯沖,有些食物味道相剋,是不能同時使的,如蔥與韭菜同炒,就出怪味,這和俗話講的牛不韭,羊不姜都一個道理,好的搭配就像郭德剛配于謙,看著就讓人舒服,如讓侯二爺給郭德剛量活,那絕對另一味,也沒準好聽。
文似看山不喜平,味要經得起推敲,用袁枚的話,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但有個原則香料不能壓味,絕不能影響菜的口味,烹飪要講究菜的口味融合,講究口味醇厚,菜分里外口,耐得住人去品才回味無窮。什麼叫耐人尋味?好的菜吃完回家一打嗝,想起來又饞了,就如同聽相聲一樣,您聽完了,從德雲社走到前門大街一琢磨自己又樂了,又像幾天沒看豆腐白髮表白活吃喝,心裡鬧的慌,發私信問老白乾嘛呢怎麼不發博了,這就叫耐人尋味。以上是我拙見,但話糙理不糙,都是一個理,不知您能否認可。北京有句老話:三代做官,才懂得吃穿,烹飪這裡面的事,要研究透了也是不容易的,千百年來,老祖宗用簡單幾味香料就能讓食物香氣四溢,傳下的經驗之談也真實的存在著,這就是秘制配方,中國烹飪的魅力。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日
承蒙各網友厚愛,紛紛點擊,其中@福順人 問:白爺,剛剛拜讀了您的文章“豬不椒羊不料”這個我懂了,您到最後說的是,牛不韭,羊不姜,羊不姜我就不懂了,咱不是有碗湯不是生薑羊肉湯嗎? 福爺,您不懂就好辦,且聽老白給您白活白話。
古語所言“羊不姜,牛不韭”,牛不韭就是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為什麼?牛肉性甘溫,具有益氣壯陽的功效,韭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助陽的作用,二者同食如火上澆油,令人發燥動火使人虛火上升,導致牙齦腫痛。羊不姜就是羊肉不能和姜一起吃,羊肉配生薑,羊肉補陽生暖,生薑驅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時還可驅外邪,並可治寒腹痛,張仲景還留下當歸生妄姜羊肉湯呢,但那是藥了,用來補益養身,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作用,適用於婦女產後氣血虛弱,陽虛失溫所致的腹痛,同時,此湯還可以治療血虛乳少,惡露不止等症狀。可見羊肉和姜都是大熱的生發之物,怕這兩者在一起太過激情了。我想古人留下的話,是經驗之談,否則也不會留下這個古話,至於是不是有道理,還須科學認證,先人說的話,由於時代變化,也不一定全對,您就分析的聽吧。
但有一點,中國人講究五味調和,陰陽互補,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謂曰中庸,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度,綠豆清熱去火是好東西,您整二斤下去也不行,我個人認為食物相剋是有的,但不是絕對的,雖然任何食材都含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但食物沒那麼大勁,吃點牛肉炒韭菜沒嘛事,只要不過量,只要不一年365天大量的吃,只要您好這口,您就放心大膽的享受美食,當然口味犯忌產生惡味的除外。
2012年10月3日
爆肚馮家的那些事
爆肚是咱老北京著名的小吃,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回味爆肚的風情說:“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裡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北京比較有名的爆肚有滿、張、馮、王等幾家,他們風味各具特色,固守著老輩留下的傳統,傳承著回味無窮的小吃,不光肚爆的好,其中的流傳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耐人尋味,今兒個老白就應博友 @滄海無粟-N粟 的要求,白話白話門框胡同馮家跟金生隆馮家的那場公案?
中秋,國慶長假,大家除了吃月餅賞月、蒸螃蟹旅遊,或許也保不齊燉點肉什麼的什麼的,說到燉肉,過去有句老話叫“豬不椒,羊不料”,意思就是做豬肉不放花椒,做羊肉不放大料,不知道您聽過沒有,為什麼豬肉不放花椒,羊肉不放大料,真有這說法嗎?且聽我老白白話白話。
這句諺語是我剛參加工作聽老先生講的,後來問過許多人,包括許知名的大廚都不知道,認為這不對的,也是不可能的。花椒、大料是最常見的調料,現實中我們做菜調料中大五香,小五香,十香面,十三香等都有花椒,十三香是指由肉蔻、丁香、花椒、大料等13種香料製成的混合香料,花椒位列“十三香”之首。這些料雖配方不同,做餡、燒羊肉、扒肘子都放這些香料,在四川菜中還有一道花椒肉呢。
那到底有沒有豬不椒,羊不料此說此講呢?準確的答案是有。但不泛泛而談,是指特定的燉。天津名廚馬金鵬在談天津食俗說:“天津人講究細到嘛程度呢,叫豬不椒羊不料,燉豬肉不放花椒,燉羊肉不放大料,這是經驗的總結。有些專業廚師不見得懂”
咱先說豬不椒,就是燉肉不放花椒,真正的燉肉,由其是家庭燉肉是不放很多的調料的,北方一般是炒糖色,炒肉加大料桂皮料酒,然後就小火燉吧,著名的東坡肉乾脆大料桂皮都不放,少著水慢著水,只要火候到位,肉自然好吃味美。為了這個豬不椒,羊不料,我本人確確實實驗過,燉豬肉放一大把花椒,問題出現了,首先花椒放進去再撈時太難了,豬肉燉出來一嘗,廋肉放嘴裡如同嚼蠟,肉的香味消失了,所以證實了燉豬肉不放花椒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例外野豬肉不怕花椒,可以放些但要包上用。
羊不料我是沒試過,因為從學徒時先生就沒教咱放過,由其是清燉羊肉,都用花椒去膻提鮮。放時用紗布把花椒包成包,煮好以後撈出來。蔥姜不可少,放適量的料酒,清燉羊肉還真沒放大料的,大料也叫八角茴香,瓣角整齊,一般為8個角,瓣純厚,尖角平直,蒂柄向上彎曲。味甘甜,有強烈而特殊的香氣。是我國的特產,有特殊香氣,在製作冷菜及燉、燜菜餚中常用,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在烹飪中應用廣泛,主要用於煮、炸、鹵、醬及燒等烹調加工中,常在製作牛肉、兔肉的菜餚中加入,可除腥膻等異味,增添芳香氣味,並可調劑口味,增進食慾;但燉羊肉真了放大料,首先湯色發黑,賣相沒了,估計口味效果也不會有多好,還是不放為好,如看見誰真放了,那準是小利笨,大卻勺外行一個。
翻過來講,花椒可是好東西,是我國特有的香料,為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調味香料,無論紅燒、滷味、小菜等菜餚均可用到它。常用於配製鹵湯、醃製食品或燉製肉類,有去膻增味作用。花椒以其麻麻的口感著稱,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煸至出香後撈出,留油烹炒,香氣撲鼻。傳統五香粉基本成分就是花椒、肉桂、八角、丁香、小茴香籽。五香粉來自於對五味平衡的追求,主要用於燉製肉類或者家禽菜餚,如五香牛肉,或是加在滷汁中增味或拌餡,抑或拌入鹽里作中式油炸食物的蘸料。醃製蘿蔔絲時放入花椒,味道絕佳。
可在好的東西也不能亂用,這裡面有個度,就和中醫開方子一樣,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講究食材的搭配,所謂“豬不椒,羊不料”,燉豬肉不放花椒,燉羊肉不放大料,這都是經驗的總結。是中國陰陽文化中精髓,各種原料中的配伍因口感性味的不同,有些原料犯沖,有些食物味道相剋,是不能同時使的,如蔥與韭菜同炒,就出怪味,這和俗話講的牛不韭,羊不姜都一個道理,好的搭配就像郭德剛配于謙,看著就讓人舒服,如讓侯二爺給郭德剛量活,那絕對另一味,也沒準好聽。
文似看山不喜平,味要經得起推敲,用袁枚的話,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但有個原則香料不能壓味,絕不能影響菜的口味,烹飪要講究菜的口味融合,講究口味醇厚,菜分里外口,耐得住人去品才回味無窮。什麼叫耐人尋味?好的菜吃完回家一打嗝,想起來又饞了,就如同聽相聲一樣,您聽完了,從德雲社走到前門大街一琢磨自己又樂了,又像幾天沒看豆腐白髮表白活吃喝,心裡鬧的慌,發私信問老白乾嘛呢怎麼不發博了,這就叫耐人尋味。以上是我拙見,但話糙理不糙,都是一個理,不知您能否認可。北京有句老話:三代做官,才懂得吃穿,烹飪這裡面的事,要研究透了也是不容易的,千百年來,老祖宗用簡單幾味香料就能讓食物香氣四溢,傳下的經驗之談也真實的存在著,這就是秘制配方,中國烹飪的魅力。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日
承蒙各網友厚愛,紛紛點擊,其中@福順人 問:白爺,剛剛拜讀了您的文章“豬不椒羊不料”這個我懂了,您到最後說的是,牛不韭,羊不姜,羊不姜我就不懂了,咱不是有碗湯不是生薑羊肉湯嗎? 福爺,您不懂就好辦,且聽老白給您白活白話。
古語所言“羊不姜,牛不韭”,牛不韭就是牛肉不能和韭菜一起吃,為什麼?牛肉性甘溫,具有益氣壯陽的功效,韭菜性味辛溫,具有溫中助陽的作用,二者同食如火上澆油,令人發燥動火使人虛火上升,導致牙齦腫痛。羊不姜就是羊肉不能和姜一起吃,羊肉配生薑,羊肉補陽生暖,生薑驅寒保暖,相互搭配,暖上加暖,同時還可驅外邪,並可治寒腹痛,張仲景還留下當歸生妄姜羊肉湯呢,但那是藥了,用來補益養身,有補氣養血,溫中暖腎作用,適用於婦女產後氣血虛弱,陽虛失溫所致的腹痛,同時,此湯還可以治療血虛乳少,惡露不止等症狀。可見羊肉和姜都是大熱的生發之物,怕這兩者在一起太過激情了。我想古人留下的話,是經驗之談,否則也不會留下這個古話,至於是不是有道理,還須科學認證,先人說的話,由於時代變化,也不一定全對,您就分析的聽吧。
但有一點,中國人講究五味調和,陰陽互補,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謂曰中庸,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度,綠豆清熱去火是好東西,您整二斤下去也不行,我個人認為食物相剋是有的,但不是絕對的,雖然任何食材都含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但食物沒那麼大勁,吃點牛肉炒韭菜沒嘛事,只要不過量,只要不一年365天大量的吃,只要您好這口,您就放心大膽的享受美食,當然口味犯忌產生惡味的除外。
2012年10月3日
爆肚馮家的那些事
爆肚是咱老北京著名的小吃,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回味爆肚的風情說:“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裡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北京比較有名的爆肚有滿、張、馮、王等幾家,他們風味各具特色,固守著老輩留下的傳統,傳承著回味無窮的小吃,不光肚爆的好,其中的流傳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耐人尋味,今兒個老白就應博友 @滄海無粟-N粟 的要求,白話白話門框胡同馮家跟金生隆馮家的那場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