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近幾十年來,北京人口激增,全國各地來北京定居的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他們帶來了各地區的飲食習俗,這是我國各地飲食風俗空前的大融合。北京傳統的飲食習慣、飲食風俗逐漸淡化。由於社會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如今的北京菜也在發生變化。

  白話爆肚那些點事

  爆肚是老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一般認為爆肚出現於清朝。可誰承想爆肚早在明代就有記載,而且還是明宮大內里的吃食。

  說道爆,我們馬上就會想山東四大爆,傳統爆是利用旺火沸油或沸水將切成小塊的原料進行瞬間加熱,再放入有小許熱油的鍋內,加調味汁成菜的烹調技法。原料有上漿和不上漿的,因傳熱介質不同爆菜有宮爆、醬爆、蔥爆、芫爆、辣爆、油爆、氽爆、爆炒、水爆、湯爆等。

  北京小吃中的爆肚就是水爆,“水爆”為烹飪中的爆法之一,它的質量標準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成品味道鮮美,噴香脆嫩。

  說完爆在聊聊羊肚,羊肚的一般吃法,除煨湯以外,唯有爆之一法。根據材料不同,製作方法不同,羊肚適宜水爆,油爆,湯爆,芫爆等。油爆是魯菜中做法,用水燙過肚後再用油爆炒。湯爆是先用水焯過肚,然後再一燒制牛肉高湯沖泡羊肚,類似於肚絲湯。芫爆(常被誤寫為鹽爆),因在烹製時要加入香菜(芫荽)而得名。就是以高溫旺火一氽即起,取其脆嫩。稍一過火,就凝而不脆無法下咽。油爆是飯館、飯莊的做法,水爆則為市井小販的拿手活計兒,各有各的特技。水爆要求水旺火旺,根據部位不同,在滾水之中汆多則十幾秒,少則只有幾秒,撈出後蘸小料食用。水爆不需將肚完全燙熟,而且需要較多的技術和經驗來掌握時間和火候。爆肚的湯只是開水本身無味,全靠作料。爆肚下鍋時一次用量不宜過多,每次只有半小碗,二兩左右。因為肚爆好要保持脆嫩,所以必須及時吃完,稍冷即回生,時間一長,就老不堪嚼了。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欠火候或過火候,會出現過生或過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爛。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是這樣描述的“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經煮熟,自成極脆之品,食之者,無法嚼爛,只整吞而已。”並詠道:“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

  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極佳。以獨酌、小飲為宜,不適宜醵飲大嚼,所以過去大飯莊子都不備此味。唯有小酒館、二葷鋪、小吃攤,才有水爆肚出售。爆肚過去幾乎全部是回民經營,用的羊肚必須回民阿訇宰殺,收拾得也十分乾淨,有異味的肚子棄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譽,特別是梨園界的名角無不十分鐘情爆肚。

  北京比較有名的爆肚有滿、張、馮、王等幾家。爆肚滿在菜市口、爆肚馮在前門外門框胡同、什剎海銀錠橋邊的是爆肚張。此外,城裡各處都有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 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還有牛街的爆肚歪等。這幾家爆肚我都吃過,但我和馮家比較熟。“爆肚馮”開創於清光緒年間,揚名於前門大柵欄內的門框胡同是家百年老字號了,如今己是第三代、第四代馮氏傳人了。爆肚分羊肚、牛肚兩種,羊肚細分葫蘆、食信、肚板、肚芯、肚仁、肚領、散丹、蘑菇、蘑菇頭九個部位。聽馮家人講:由於當時“在旗”的許多“貝勒爺”都曾在爆肚馮處吃過爆肚。各位的口味不一樣,喜好爆的“部位”也不盡相同,所以馮家爆肚老年間有十三種不同品種,這是京城獨有的。

  羊肚部位不同口感也不一樣,食信即食道,口感較硬,不易嚼爛。肚板是羊的瘤胃,一般僅有這個部位切方片。口感較脆,味厚,不易嚼爛。肚領:瘤胃上的一條隆起,肉厚,口感脆嫩,在食客中人氣很高。肚仁將肚領的皮去掉,留下的白嫩部位。口感最為細嫩,是爆肚中最名貴的部分,價格也是一般爆肚的2-3倍。葫蘆是蜂窩胃,一般切短條。口感硬且有特殊味道,最難嚼爛。如果火候稍過便完全無法嚼動。散丹也稱散旦,羊的重瓣胃。相當於牛百葉。口感較平均,口感脆嫩,適合嘗鮮的食客。蘑菇乃芻胃,一般切圈,嫩白色,口感較韌。由於靠近消化道的下端,蘑菇有其特殊的味道。蘑菇頭是蘑菇的末端部分,比蘑菇味道更濃,口感更韌。由於出產量小,要6-7隻羊才能湊齊一盤,在各家店裡最難見到。規模小的爆肚店基本沒有。其中,食信,肚板,蘑菇,葫蘆這四樣爆肚由於味道濃郁,口感耐嚼甚至完全無法嚼爛,又稱爆肚中的四樣“硬貨”,被一些嗜好爆肚的食客稱為“羊四樣”,爆羊肚很多南方人吃不慣這些,嫌膻味兒太重,可是老北京人就好這口兒,爆牛肚有四種: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值的說的是一般我們吃的所謂黑百葉就是牛肚,因為只有牛的才叫百葉,羊百葉準確地叫法應該是散丹。牛百葉還分兩種,吃飼料長大的牛百葉發黑,吃糧食莊稼長大的牛百葉發黃,至於味道應該是後者為好,原理自然跟柴雞一樣了!市場還有一種白百葉那是用雙氧水泡過的,根本就不能吃。

  甭管爆羊肚還是爆牛肚有四個要點不能馬虎,一要鮮,決不能是發過的;二是做工精細,摘、裁、切都是學問;三是爆,何時下鍋,火候長短都有講究;第四則是作料調和。這碗調和不好,爆肚做的再好吃起來也沒味道。京城的幾家老字號的爆肚店其實在口感都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在調料的配方和切法上。爆肚馮的調料屬於傳統的北派調料。有芝麻醬、醬油、醋、香菜末、少許蔥花、幾樣香料,看似簡單,卻好吃,其實人家是放了十幾種密制的調料在裡面呢。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鮮,調活小料好之外,全在一個“爆”字上,曾問過馮廣聚老先生爆的秘訣,馮老講:水開為爆,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將羊肚洗淨,分割成肚領、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蘆、肚板和食管,撕淨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蘆上的薄膜撕去,順著肉紋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水要量大、滾開,火力要極旺。材料入湯,三幾秒鐘便熟。像肚散丹5秒鐘、肚板7秒鐘,肚葫蘆、肚領、肚蘑菇8秒鐘……如果爆過了火就會老硬。除火候馮家還有一手,在灶台之上有一盆烏了吧機的水,不知者以為刷勺的,實際上這裡大有端猊暗藏玄機,此乃用花椒等香料熬的料水,爆時點上一些去腥除膻,別小看這一點,細節絕定成敗,所以爆出的羊肚特好吃,這可是人馮家不傳之秘呀。

  肚爆的好,也要會吃,吃爆肚時一般一口只夾一塊,要抹著碗底托著香菜蔥蘸起調料入口,不會吃的人頂多吃個牛百葉的脆勁兒,會吃的主則各有偏好,別的根本不嘗。還能把各種爆肚的味兒全部吃出來、講出來。什麼是好,爆到幾分,都能說出個一五一十。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但不費牙才是最好。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有異味的肯定不新鮮,吃爆肚還要講究“齒感”,如果鄰座的人聽聲音以為您在嚼一塊嫩黃瓜,那不用問了您肯定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