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事非惟醒時知曉 品美味切忌縱酒
隨園食單戒單(八)
戒縱酒原文: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謂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而治味之道掃地矣。萬不得已,先於正席嘗菜之味,後於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
中國人好喝酒,而且理由很多,日常生活中高興了喝、煩悶了喝、累了喝,沒事幹也得喝,名目繁多有婚禮酒、待客酒、新屋酒、判理酒、決心酒、祝壽酒、對歲酒、過年酒、祭鬼酒、喪孝酒、洗塵酒、接風酒、餞行酒、送別酒。遷新居要喝新居酒,人與人之間有了糾紛要喝 “和解酒”。一年四季“元宵賞燈”要喝、“中秋賞月”要喝、“重陽登高”要喝”、“賞菊品蟹”更要喝,這麼說吧從人一出生就得喝喜酒,孩子滿月時喝“剃頭酒”長到一周歲時“抓周酒”人生逢生日要辦壽酒,家中死了人要喝白事酒。也稱“喪酒”,飲宴時,很喜歡勸客人多飲幾杯酒,一方面表達了敬酒人的真誠,希望對方喝好喝夠,同時也可以活躍酒宴的氣氛,為飲酒助興。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勸酒“勸”過了頭,竟然帶有相當的“強迫”之意,甚至以灌醉對方為樂。根本不顧及酒量之大小和多喝會損害健康,實在是一種必須戒除的陋習。
說起喝大酒有幾個地方不能不說,內蒙從你一下車就有人獻酒,到了宴會上主人要獻哈達用銀杯敬三杯酒,邊上還有伴奉唱歌的你不喝他就唱個不停,好不容易三杯喝完,熱情好客的蒙古兄弟右一個三杯右一個三杯,那裡人天生酒量大,44度的蒙古王和喝水似的,一會就把你灌趴下了,東北那疙瘩喝酒更利害也是三杯,不過改大杯了,東北哥們那多豪爽呀“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鐵,喝吐血”,喝完一杯想蹭掕子,人早等著你了呢,好事成雙加深感情,二杯下肚第三杯不喝都不行,神三鬼四王八二,誰也不想當王八犢子,硬的頭為皮喝下去,東北酒度數也高像北大荒草原白一般外地人三杯下肚就基本搞定了,要說喝酒文明還得數山東,人家陪著你喝一點不比你少,這裡是聖人故鄉禮儀之邦,酒桌上禮節也多,入席酒桌賓主長幼之分絕對不可馬虎,一般沖門的位置是主人或做東買單請客的,對面是副陪,同是客人左邊是第一佳賓不能坐錯,分賓主落座後上酒,山東人善飲豪爽酒量大,喝酒頗有梁山好漢之遺風,您沒聽戲詞都這麼唱的大將生來膽氣高,飲酒不醉乃英豪,現在雖不用大碗卻用大杯,流行用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一瓶白酒正好倒三杯,山東人不喜次歡喝高度酒,酒一般是38度白酒,酒名也好,像有名棗木棍、悶倒驢、扳倒井都是山東的,首先每人一杯叫門前酒,這杯酒是每位必須倒,而且必須喝完,否則對主人不尊敬,第一杯由主人領酒,主人要有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一般分六次喝完叫六起,每次起酒都有講究,什麼一帆風順、四季發財、六六大順反正都是吉慶話,邊喝邊吃邊拉嗑,這杯酒不能碰杯,山東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可以過現電,第一杯喝完,副陪第二杯倒上也如此邊般,在一般情況下二杯下肚酒已在半斤八兩之間,這是主人宣布禮畢,大家可以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少不在加以限制,正常情況客人要向主人盛情表示一下,然後各位紛紛敬酒,山東敬酒還講敬個雙杯,雖言講山東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飲酒的猛烈度比不上東北人,但外地人到此都會被搞定拿下。喝酒有趣還得數河南,我曾去過河南信陽,上桌喝酒用小牛眼杯,我一看小杯放心了,開宴後朋友斟滿七杯酒,介紹按照我們河南的規矩,貴客臨門先端酒,七杯酒是最高禮節,請笑納,喝下七杯酒。再碰一杯,這叫“端七碰一”,客人第一次上門就這個數。客人第二次上門是“端五碰二”,第三次上門是“端三碰三”,主、客碰三表明雙方平等了,以後再來便是常客,喝酒就隨意了。那就入鄉隨俗喝吧,好在是小牛眼杯三五錢一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時魚上來了,信陽人飲酒喜行酒令、喝魚頭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為3杯,魚尾四杯而且魚尾是開叉的得二人喝,接下來脊五肚六,我開頭還挺美,沒想到轉在我這是翅七嘴八,八杯酒下肚,那哥們又夾魚眼至碟中說:弟兄們都高看你一眼,這個酒你得喝就基本拿下,如還能喝後來的魚骨是骨幹中流砥柱呀!魚尾要對你委以重任,魚翅一大鵬展翅,前途無量,魚背是倍(背)感親切呀來,魚肚咱倆是推心置腹(肚)的好朋友,沒點酒量那兒宴席上的魚是不可以吃的,另外還得留神敬酒時站著喝不萛,“屁股一抬,喝了重來”,還的在來一杯,河南人酒俗,體現著河南人的豪爽與樸直,朋友設下接風宴盛情款待,要喝好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為什麼這么喝呀,朋友講自古至今,河南都是窮地方。窮歸窮,河南人熱情好客的習慣總也不減。就說老祖先們喝酒,來了客人,家裡再窮也要備下薄酒,總覺得酒不多,還總怕不夠客人喝,便想著法先盡著客人,自己儘量少沾,有客人來,先端酒,再叨菜。如果客人不喝,就說:“咋,看不起您老弟了?”或者說:“喝不了,給老弟端過來!”或先飲此杯先干為敬,客人搪塞不過去,只好端起酒盅。遇到真不會喝的,主人也不再強求,退一步說:“端起杯,濕濕嘴片也中。”酒喝到最後,主人仍不忘客氣地說:“老兄,喝好了沒有?”客人會證實一下:“嗯,喝得可得勁!可好可中了” 沒辦法,這是酒俗,是河南人熱情好客的一種表現,端出的是酒,而酒中盛滿了敬意,若不然何以叫“先端為敬”於是也就有了“先端為敬”的酒俗。大家細想想,古時候酒可是好東西呀,尋常人家哪個喝得起?只有待客時才捨得開一罈子來。這麼好的東西自己捨不得享用,先盡著客人,也只有河南人才這般先人後己。雖然當今酒已算不得什麼希罕之物,都買得起了,不管端酒好客之風卻延續下來了。
雖言講酒是好東西,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公關公關,無酒不沾;友誼友誼,酒來墊底,但酒能成事酒亦能敗事,看起來像水,嘗起來辣嘴,喝下去鬧鬼,走起來絆腿,夜裡面找水,早醒來後悔。”這是中國民間對“喝酒”的形象描述。喝酒的危害人盡皆知,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地在酒桌上“奮鬥”著,官員、商人、親友之間,有人拼命勸酒,有人玩命喝酒,中國傳統的小酒怡情文化,似乎有了異化的苗頭。《黨風與廉政》期刊曾登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一年喝掉800億,民間有民謠:喝酒就像喝雞湯,此人上班在工商,喝酒就像喝開水,朋友肯定在建委!喝酒根本不用勸,工作肯定在法院!舉杯就能一口乾,此人必定干公安!一口能幹二兩五,這人一定是國土!喝掉八兩都不醉,這人他媽是國稅!一天三頓喝不累,這幫弟兄是地稅!天天醉酒不受傷,老弟八成在鎮鄉!起步就能喝一斤,準保是個解放軍!白酒啤酒加紅酒,肯定是個一把手!喝酒啥子都不怕,領導必定在人大!成天喝酒不叫苦,哥們高就在政府!一夜喝酒都不歇,老哥任職在政協!喝酒只准喝茅台,這位領導中央來!革命老酒天天醉,喝壞黨風喝壞胃。黨風國情咱先不講就身體也受不了呀,前幾年新聞報導有個女公務員因喝酒殉職,家人還要申報烈士呢,所以小酒養生,大酒有害,雖言道酒越喝越厚,酒逢知己千杯少,但還是少喝為好,因酒誤事喝壞身體的屢見不鮮,酗酒於公於私於身體都不利,要飲酒適量而行,袁枚在戒單中提出戒縱酒說:事情的是與非,只有頭腦清醒狀態的人才能分得請楚,食物的好與壞也只有在沒醉之前才能品嘗到,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美食中的奧妙即使在清醒都不能說清楚,那麼大喊大叫,只知酗酒的人,又怎麼能體會品嘗他的美妙滋味呢?常常見那些猜拳拇戰麼五呵六的人,吃什麼美味也吃不出味如吃木頭渣子一般,你想想他們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品償美味上,一心只顧喝酒,可如此喝就是國酒茅台五糧液大杯一口悶也無法體會美酒的滋味,怎麼辦呢?袁枚出了個主意,要不先在正席上品常美味,等撤席再喝酒,這辦法姑計行不通,看來也只好把酒膩子放在一起上菜讓把們單喝吧!
隨園食單戒單(八)
戒縱酒原文: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謂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而治味之道掃地矣。萬不得已,先於正席嘗菜之味,後於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
中國人好喝酒,而且理由很多,日常生活中高興了喝、煩悶了喝、累了喝,沒事幹也得喝,名目繁多有婚禮酒、待客酒、新屋酒、判理酒、決心酒、祝壽酒、對歲酒、過年酒、祭鬼酒、喪孝酒、洗塵酒、接風酒、餞行酒、送別酒。遷新居要喝新居酒,人與人之間有了糾紛要喝 “和解酒”。一年四季“元宵賞燈”要喝、“中秋賞月”要喝、“重陽登高”要喝”、“賞菊品蟹”更要喝,這麼說吧從人一出生就得喝喜酒,孩子滿月時喝“剃頭酒”長到一周歲時“抓周酒”人生逢生日要辦壽酒,家中死了人要喝白事酒。也稱“喪酒”,飲宴時,很喜歡勸客人多飲幾杯酒,一方面表達了敬酒人的真誠,希望對方喝好喝夠,同時也可以活躍酒宴的氣氛,為飲酒助興。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勸酒“勸”過了頭,竟然帶有相當的“強迫”之意,甚至以灌醉對方為樂。根本不顧及酒量之大小和多喝會損害健康,實在是一種必須戒除的陋習。
說起喝大酒有幾個地方不能不說,內蒙從你一下車就有人獻酒,到了宴會上主人要獻哈達用銀杯敬三杯酒,邊上還有伴奉唱歌的你不喝他就唱個不停,好不容易三杯喝完,熱情好客的蒙古兄弟右一個三杯右一個三杯,那裡人天生酒量大,44度的蒙古王和喝水似的,一會就把你灌趴下了,東北那疙瘩喝酒更利害也是三杯,不過改大杯了,東北哥們那多豪爽呀“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鐵,喝吐血”,喝完一杯想蹭掕子,人早等著你了呢,好事成雙加深感情,二杯下肚第三杯不喝都不行,神三鬼四王八二,誰也不想當王八犢子,硬的頭為皮喝下去,東北酒度數也高像北大荒草原白一般外地人三杯下肚就基本搞定了,要說喝酒文明還得數山東,人家陪著你喝一點不比你少,這裡是聖人故鄉禮儀之邦,酒桌上禮節也多,入席酒桌賓主長幼之分絕對不可馬虎,一般沖門的位置是主人或做東買單請客的,對面是副陪,同是客人左邊是第一佳賓不能坐錯,分賓主落座後上酒,山東人善飲豪爽酒量大,喝酒頗有梁山好漢之遺風,您沒聽戲詞都這麼唱的大將生來膽氣高,飲酒不醉乃英豪,現在雖不用大碗卻用大杯,流行用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一瓶白酒正好倒三杯,山東人不喜次歡喝高度酒,酒一般是38度白酒,酒名也好,像有名棗木棍、悶倒驢、扳倒井都是山東的,首先每人一杯叫門前酒,這杯酒是每位必須倒,而且必須喝完,否則對主人不尊敬,第一杯由主人領酒,主人要有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一般分六次喝完叫六起,每次起酒都有講究,什麼一帆風順、四季發財、六六大順反正都是吉慶話,邊喝邊吃邊拉嗑,這杯酒不能碰杯,山東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可以過現電,第一杯喝完,副陪第二杯倒上也如此邊般,在一般情況下二杯下肚酒已在半斤八兩之間,這是主人宣布禮畢,大家可以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少不在加以限制,正常情況客人要向主人盛情表示一下,然後各位紛紛敬酒,山東敬酒還講敬個雙杯,雖言講山東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飲酒的猛烈度比不上東北人,但外地人到此都會被搞定拿下。喝酒有趣還得數河南,我曾去過河南信陽,上桌喝酒用小牛眼杯,我一看小杯放心了,開宴後朋友斟滿七杯酒,介紹按照我們河南的規矩,貴客臨門先端酒,七杯酒是最高禮節,請笑納,喝下七杯酒。再碰一杯,這叫“端七碰一”,客人第一次上門就這個數。客人第二次上門是“端五碰二”,第三次上門是“端三碰三”,主、客碰三表明雙方平等了,以後再來便是常客,喝酒就隨意了。那就入鄉隨俗喝吧,好在是小牛眼杯三五錢一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時魚上來了,信陽人飲酒喜行酒令、喝魚頭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為3杯,魚尾四杯而且魚尾是開叉的得二人喝,接下來脊五肚六,我開頭還挺美,沒想到轉在我這是翅七嘴八,八杯酒下肚,那哥們又夾魚眼至碟中說:弟兄們都高看你一眼,這個酒你得喝就基本拿下,如還能喝後來的魚骨是骨幹中流砥柱呀!魚尾要對你委以重任,魚翅一大鵬展翅,前途無量,魚背是倍(背)感親切呀來,魚肚咱倆是推心置腹(肚)的好朋友,沒點酒量那兒宴席上的魚是不可以吃的,另外還得留神敬酒時站著喝不萛,“屁股一抬,喝了重來”,還的在來一杯,河南人酒俗,體現著河南人的豪爽與樸直,朋友設下接風宴盛情款待,要喝好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為什麼這么喝呀,朋友講自古至今,河南都是窮地方。窮歸窮,河南人熱情好客的習慣總也不減。就說老祖先們喝酒,來了客人,家裡再窮也要備下薄酒,總覺得酒不多,還總怕不夠客人喝,便想著法先盡著客人,自己儘量少沾,有客人來,先端酒,再叨菜。如果客人不喝,就說:“咋,看不起您老弟了?”或者說:“喝不了,給老弟端過來!”或先飲此杯先干為敬,客人搪塞不過去,只好端起酒盅。遇到真不會喝的,主人也不再強求,退一步說:“端起杯,濕濕嘴片也中。”酒喝到最後,主人仍不忘客氣地說:“老兄,喝好了沒有?”客人會證實一下:“嗯,喝得可得勁!可好可中了” 沒辦法,這是酒俗,是河南人熱情好客的一種表現,端出的是酒,而酒中盛滿了敬意,若不然何以叫“先端為敬”於是也就有了“先端為敬”的酒俗。大家細想想,古時候酒可是好東西呀,尋常人家哪個喝得起?只有待客時才捨得開一罈子來。這麼好的東西自己捨不得享用,先盡著客人,也只有河南人才這般先人後己。雖然當今酒已算不得什麼希罕之物,都買得起了,不管端酒好客之風卻延續下來了。
雖言講酒是好東西,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公關公關,無酒不沾;友誼友誼,酒來墊底,但酒能成事酒亦能敗事,看起來像水,嘗起來辣嘴,喝下去鬧鬼,走起來絆腿,夜裡面找水,早醒來後悔。”這是中國民間對“喝酒”的形象描述。喝酒的危害人盡皆知,但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地在酒桌上“奮鬥”著,官員、商人、親友之間,有人拼命勸酒,有人玩命喝酒,中國傳統的小酒怡情文化,似乎有了異化的苗頭。《黨風與廉政》期刊曾登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一年喝掉800億,民間有民謠:喝酒就像喝雞湯,此人上班在工商,喝酒就像喝開水,朋友肯定在建委!喝酒根本不用勸,工作肯定在法院!舉杯就能一口乾,此人必定干公安!一口能幹二兩五,這人一定是國土!喝掉八兩都不醉,這人他媽是國稅!一天三頓喝不累,這幫弟兄是地稅!天天醉酒不受傷,老弟八成在鎮鄉!起步就能喝一斤,準保是個解放軍!白酒啤酒加紅酒,肯定是個一把手!喝酒啥子都不怕,領導必定在人大!成天喝酒不叫苦,哥們高就在政府!一夜喝酒都不歇,老哥任職在政協!喝酒只准喝茅台,這位領導中央來!革命老酒天天醉,喝壞黨風喝壞胃。黨風國情咱先不講就身體也受不了呀,前幾年新聞報導有個女公務員因喝酒殉職,家人還要申報烈士呢,所以小酒養生,大酒有害,雖言道酒越喝越厚,酒逢知己千杯少,但還是少喝為好,因酒誤事喝壞身體的屢見不鮮,酗酒於公於私於身體都不利,要飲酒適量而行,袁枚在戒單中提出戒縱酒說:事情的是與非,只有頭腦清醒狀態的人才能分得請楚,食物的好與壞也只有在沒醉之前才能品嘗到,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美食中的奧妙即使在清醒都不能說清楚,那麼大喊大叫,只知酗酒的人,又怎麼能體會品嘗他的美妙滋味呢?常常見那些猜拳拇戰麼五呵六的人,吃什麼美味也吃不出味如吃木頭渣子一般,你想想他們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品償美味上,一心只顧喝酒,可如此喝就是國酒茅台五糧液大杯一口悶也無法體會美酒的滋味,怎麼辦呢?袁枚出了個主意,要不先在正席上品常美味,等撤席再喝酒,這辦法姑計行不通,看來也只好把酒膩子放在一起上菜讓把們單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