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對於自己一生功業,他以“運氣”總結之:
其初辦理團練,略招勇丁以剿土匪,其後四方多故,事會相近,遂有不克中止之勢。國家……正值剝極將復之際,不才會逢其適,僥倖有成。湘淮諸公應由布衣徒步以取將相,特借鄙人以發其端。其間離合得失,千變萬態,純關天意,不由人謀。
這其中固有謙詞,也有灼見。
十一
如果說,直到三七開時為止,曾國藩對命運的總結都不無正面意義。然而,晚年曾國藩對命運的迷信卻超越了合理界限,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有時他甚至認為,人就是一個“運氣口袋”,一切皆是運氣為之。“人生皆運氣為主,七尺之身實以盛運氣。”一個人一生壽命、健康、窮富、貴賤,乃至賭博的輸贏、科舉的成敗、軍事的成敗,基本都是由命運主宰的,人力能及者甚少。“比之博者之大勝,會試之高第,在一時雖若可喜,實則值時命之偶然。”“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
他迷信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提出“不信書、信命運”這個“離經叛道”的結論。
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卷上·一生三變》中說:
(曾國藩)嘗戲謂予曰:“他日有為吾作墓誌者,銘文吾已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告萬世。”
不信書,代表他不相信任何後天的努力奮鬥可以改變既定的命運。信命運,代表他認為命運是決定一切的。而“公之言,告萬世”,則說明這是他一生的最後結論,不再更改。
如果我們因為曾國藩的這些話語而嘲笑曾國藩愚昧落後,無疑是不恕不當的。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人定勝天,是主觀能動性。但是細想起來,這也是一種蚍蜉撼樹而已。人與天,主觀與客觀,當然是後者強大於前者,正如同主人強大於寵物狗,科學家強大於他製造的機器人,宇宙強大於一個原子。再頑強的意志,也沖不破某種客觀限制,任何強人,最後都會發出天命難知的感慨。
這一悲愴的宣告,實際上是曾國藩晚年悲觀心理的一種體現。
雖然出將入相、封侯開府,但曾國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這既有個人家庭因素,也有對國家前途的悲觀。
從自己的親人身上,他體會到了命運的無常。他的幾個女兒,每一個擇婿時都是千挑萬選,這些女婿多是自己至親好友之子,其公婆都是修身立品的正人。然而女兒個個命運悲慘。長女紀靜之婿袁秉楨放蕩凶暴,嫖娼酗酒,且不敬岳父,私取公款。紀靜在夫家受盡了冷落,年僅二十九歲就去世了。二女紀耀之婿陳遠濟幼時十分聰明,長大後卻平庸懈怠,了無生氣,紀耀鬱鬱寡歡,終生未育。三女紀琛之婿羅允吉是個花花公子,不務正業,其母又刁悍刻薄。更想不到的是,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兒子,在南京被炮聲驚嚇而死,曾氏目睹傷心不堪。四女紀純之婿郭剛基人品學問都不錯,卻又體質羸弱,二十一歲便病死,留下紀純拖著兩個兒子守空房……越到老年,閱歷越深,他越動搖了青年時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信念。他因此認定上天在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或者說,上天的“道理”超越了人類能理解的尺度。他嘲笑佛家“因果”之說,譏笑那些“朝耕而(圖)暮獲,一施而(望)十報”之人。
而國家的現狀,更讓他傷心。他早年立下內聖外王之宏願,並為此辛苦奮鬥了一生。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發現用盡一生精力換來的“同治中興”不過是一片虛假繁榮。他遵循聖人之道一絲不苟地苦學苦修,卻並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他眼看著神州不斷陸沉,自己卻無能為力。他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一生的奮鬥,最後竟然如拔刀斫水,並不能絲毫影響水之東流。
自詡為“好漢”,“平生倔強”的曾國藩在晚年卻失去了當年的豪氣。悲觀和失望成了他晚年生命的主色調。他經常和身邊的幕僚趙烈文談起清朝的前途,他說:“京城水泉皆枯,御河斷流,朝無君子,人事僨亂,恐非能久之道。”“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社之隕。”
他對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聵混亂、對時世滄桑人心難復深為失望,對自己一生燈蛾撲火式的努力深為失望。“老年常多悔懼”,“近年焦慮過多,無一日游於坦蕩之天”。在“補救無術,日暮道窮”之際,不免愈加以天命說來排解自己的郁懷。他在日記中寫道:
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孫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
十二
雖然如此深信天命,曾國藩一生卻很少當眾談論這個話題。咸豐九年,他在日記中寫道:
聖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積善餘慶,其所言者也;萬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也就是說,雖然天命決定一切,但是聖人們還是要自欺欺人地提倡人定勝天,告訴別人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們從來不向世人揭開命運難違的悲慘真相,否則,生命這場遊戲,就徹底失去了魅力。比如,孔子雖然深知天命不可違,還是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精神垂範後世。
咸豐十年,在給幼弟曾貞乾的信中,他承認弟弟所悟是對的:“季弟言‘出色之人斷非有心所能做到’,此語確不可易。名位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將帥之訓士,不能如此立言耳。”但同時他又提醒到:“季弟天分絕高,見道甚早,可善可愛。然辦理營中小事,教訓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諭眾。”
“以不言者為體,以所言者為用,以不言者存諸心,以所言者勉諸身”,是皈依了天命說之後曾國藩的行事策略。也就是說,以天命說來排解心中的迷惑憤懣,以天人感應說來激勵自己繼續奮鬥。
鑑於這種考慮,曾國藩從不在眾人面前談論天命,即使私下談論,也總不出親信僚屬的小圈子,並且多在事後。他愈是感到“天命難違”,愈是強調主觀意志的作用,甚至達到極端的程度。“志之所向,金石為開”一語,就是他晚年用來勉勵年輕人的。
雖然知道事不可為,他仍然為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治元年,他就在日記中寫道:“閱王而農所著張子《正蒙》,於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於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於天命也。”“若於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如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因此晚年的他仍然勞心苦力,片刻不休。他說:“盛世創業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曾國荃被任命為浙江巡撫時,他在信中與之相約道:“吾兄弟報稱之道,仍不外‘拼命報國,側身修行’八字。”這並非漂亮話,實際上,他一直是這樣做的。雖然身患高血壓、動脈硬化、下肢浮腫、腳軟、疝氣、失眠諸症,更因青光眼、白內障導致一目失明,“難於閱讀”,“不能多見客,不能多說話”,他卻仍然盡職盡責地為國工作,一點也不偷懶。
其初辦理團練,略招勇丁以剿土匪,其後四方多故,事會相近,遂有不克中止之勢。國家……正值剝極將復之際,不才會逢其適,僥倖有成。湘淮諸公應由布衣徒步以取將相,特借鄙人以發其端。其間離合得失,千變萬態,純關天意,不由人謀。
這其中固有謙詞,也有灼見。
十一
如果說,直到三七開時為止,曾國藩對命運的總結都不無正面意義。然而,晚年曾國藩對命運的迷信卻超越了合理界限,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有時他甚至認為,人就是一個“運氣口袋”,一切皆是運氣為之。“人生皆運氣為主,七尺之身實以盛運氣。”一個人一生壽命、健康、窮富、貴賤,乃至賭博的輸贏、科舉的成敗、軍事的成敗,基本都是由命運主宰的,人力能及者甚少。“比之博者之大勝,會試之高第,在一時雖若可喜,實則值時命之偶然。”“兵事之成敗利鈍,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以諸葛之智勇,不能克魏之一城;以范韓之經綸,不能制夏之一隅。”
他迷信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提出“不信書、信命運”這個“離經叛道”的結論。
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卷上·一生三變》中說:
(曾國藩)嘗戲謂予曰:“他日有為吾作墓誌者,銘文吾已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告萬世。”
不信書,代表他不相信任何後天的努力奮鬥可以改變既定的命運。信命運,代表他認為命運是決定一切的。而“公之言,告萬世”,則說明這是他一生的最後結論,不再更改。
如果我們因為曾國藩的這些話語而嘲笑曾國藩愚昧落後,無疑是不恕不當的。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是人定勝天,是主觀能動性。但是細想起來,這也是一種蚍蜉撼樹而已。人與天,主觀與客觀,當然是後者強大於前者,正如同主人強大於寵物狗,科學家強大於他製造的機器人,宇宙強大於一個原子。再頑強的意志,也沖不破某種客觀限制,任何強人,最後都會發出天命難知的感慨。
這一悲愴的宣告,實際上是曾國藩晚年悲觀心理的一種體現。
雖然出將入相、封侯開府,但曾國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這既有個人家庭因素,也有對國家前途的悲觀。
從自己的親人身上,他體會到了命運的無常。他的幾個女兒,每一個擇婿時都是千挑萬選,這些女婿多是自己至親好友之子,其公婆都是修身立品的正人。然而女兒個個命運悲慘。長女紀靜之婿袁秉楨放蕩凶暴,嫖娼酗酒,且不敬岳父,私取公款。紀靜在夫家受盡了冷落,年僅二十九歲就去世了。二女紀耀之婿陳遠濟幼時十分聰明,長大後卻平庸懈怠,了無生氣,紀耀鬱鬱寡歡,終生未育。三女紀琛之婿羅允吉是個花花公子,不務正業,其母又刁悍刻薄。更想不到的是,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兒子,在南京被炮聲驚嚇而死,曾氏目睹傷心不堪。四女紀純之婿郭剛基人品學問都不錯,卻又體質羸弱,二十一歲便病死,留下紀純拖著兩個兒子守空房……越到老年,閱歷越深,他越動搖了青年時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信念。他因此認定上天在很多時候是不講道理的,或者說,上天的“道理”超越了人類能理解的尺度。他嘲笑佛家“因果”之說,譏笑那些“朝耕而(圖)暮獲,一施而(望)十報”之人。
而國家的現狀,更讓他傷心。他早年立下內聖外王之宏願,並為此辛苦奮鬥了一生。然而在垂暮之年,他猛然發現用盡一生精力換來的“同治中興”不過是一片虛假繁榮。他遵循聖人之道一絲不苟地苦學苦修,卻並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他眼看著神州不斷陸沉,自己卻無能為力。他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一生的奮鬥,最後竟然如拔刀斫水,並不能絲毫影響水之東流。
自詡為“好漢”,“平生倔強”的曾國藩在晚年卻失去了當年的豪氣。悲觀和失望成了他晚年生命的主色調。他經常和身邊的幕僚趙烈文談起清朝的前途,他說:“京城水泉皆枯,御河斷流,朝無君子,人事僨亂,恐非能久之道。”“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社之隕。”
他對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聵混亂、對時世滄桑人心難復深為失望,對自己一生燈蛾撲火式的努力深為失望。“老年常多悔懼”,“近年焦慮過多,無一日游於坦蕩之天”。在“補救無術,日暮道窮”之際,不免愈加以天命說來排解自己的郁懷。他在日記中寫道:
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孫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此心稍得自在。
十二
雖然如此深信天命,曾國藩一生卻很少當眾談論這個話題。咸豐九年,他在日記中寫道:
聖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積善餘慶,其所言者也;萬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
也就是說,雖然天命決定一切,但是聖人們還是要自欺欺人地提倡人定勝天,告訴別人相信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們從來不向世人揭開命運難違的悲慘真相,否則,生命這場遊戲,就徹底失去了魅力。比如,孔子雖然深知天命不可違,還是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精神垂範後世。
咸豐十年,在給幼弟曾貞乾的信中,他承認弟弟所悟是對的:“季弟言‘出色之人斷非有心所能做到’,此語確不可易。名位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將帥之訓士,不能如此立言耳。”但同時他又提醒到:“季弟天分絕高,見道甚早,可善可愛。然辦理營中小事,教訓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諭眾。”
“以不言者為體,以所言者為用,以不言者存諸心,以所言者勉諸身”,是皈依了天命說之後曾國藩的行事策略。也就是說,以天命說來排解心中的迷惑憤懣,以天人感應說來激勵自己繼續奮鬥。
鑑於這種考慮,曾國藩從不在眾人面前談論天命,即使私下談論,也總不出親信僚屬的小圈子,並且多在事後。他愈是感到“天命難違”,愈是強調主觀意志的作用,甚至達到極端的程度。“志之所向,金石為開”一語,就是他晚年用來勉勵年輕人的。
雖然知道事不可為,他仍然為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治元年,他就在日記中寫道:“閱王而農所著張子《正蒙》,於盡性知命之旨略有所會。蓋盡其所可知者於己性也,聽其不可知者於天命也。”“若於性分當盡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如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
因此晚年的他仍然勞心苦力,片刻不休。他說:“盛世創業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曾國荃被任命為浙江巡撫時,他在信中與之相約道:“吾兄弟報稱之道,仍不外‘拼命報國,側身修行’八字。”這並非漂亮話,實際上,他一直是這樣做的。雖然身患高血壓、動脈硬化、下肢浮腫、腳軟、疝氣、失眠諸症,更因青光眼、白內障導致一目失明,“難於閱讀”,“不能多見客,不能多說話”,他卻仍然盡職盡責地為國工作,一點也不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