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回顧往事,細究天人,曾國藩恍然發覺,人生不過是一股水流,流到哪裡,完全是由地形決定。自己其實不過如一粒豆粒,在命運的簸箕中隨機躍動。
天意從來高難問。事實上,那位天上的神秘人物,經常做出一些看起來乖戾無理的決定。人的幸運和不幸,也不是一時一世能看清楚。古來如李斯、董卓、楊素,智力皆橫絕一世,早年飛黃騰達,看起來命運對他們很厚待,結果“而其禍敗亦迥乎尋常”。也有一些能力超群銳意進取者,終生不得施展,卻幸運地逃過了動亂,得以享盡天年。“天或反厄之,使之蓄其光采,以昌其後而永其年。”
大徹大悟的他由儒墨而入黃老,由執著事功而進入到思考人生與宇宙的關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悟到,人力其實是很弱小的。
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須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個人的成敗,用更大的維度來判斷得失的價值,而不能像以前那樣一味執著功名。如果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層面,則人間小小榮辱風波不值一提。
看透了這一點,曾國藩覺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定力大大增長: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賢以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慚慚蠲除矣。
似乎是為了獎勵曾國藩對“天命”的悟性,上天又一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扭轉了曾國藩的命運:他本以為這次被罷回家,將使他失去建立不世大勛的千載良機。因為此時正當太平軍內亂初起,由盛轉衰,看起來已經指日可平。沒想到大局驟變,太平軍勢力復張,他又能再度出山,重新主宰戰局。這一天旋地轉更加堅固了他的天命觀。
九
我們翻閱曾國藩家書,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曾國藩一生,每於人生道理有所體悟,必汲汲與兄弟們分享。天命說不久也成了他用來安慰疏導曾國荃心理疾病的良藥。
皈依天命說後,曾國藩一改過去的急切焦躁,在處理大事時變得從容不迫。他不再認為,王朝的命運可以由他一手左右。他相信,太平天國能不能平,大清王朝還能存在多少年,這些太大尺度的事件,不是某一個人甚至某一個集團能夠決定的。在這些大事件背後,有著天時、歷史、人心等諸多深層次力量,個人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他所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儘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杞人憂天,將太多無法承受之重攬到自己肩上。
咸豐十一年,曾國荃圍攻安慶,當年四月初三日,曾國藩寫信給曾國荃說:
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如此次安慶之圍,濠深而牆堅,穩靜而不懈,此人力也。至於是否不至以一蟻潰堤,以一蠅玷圭,則天事也……吾輩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而無所容心。
當時曾國荃久攻天京不下,肝氣上升,心情焦躁,行將得病。曾國藩寫信告訴曾國荃,太平軍能不能平,南京攻不攻得下,乃是天地間那神秘的大力量決定的,個人能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勛,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因此要求曾國荃將能否攻下南京“付諸可必不可必之數,不敢絲毫代天主張”。曾國藩說,戰爭之中,人只能全力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牆濠之堅,軍心之固,嚴斷接濟,痛剿援賊,此可以人謀主張者”,但至於“克城之遲速,殺賊之多寡,我軍士卒之病否,良將之有無損折”,“此皆由天意主張者”。他這麼說,是唯恐國荃在攻城時失去耐心,不擇手段,蠻力強攻,致出危險。他打了這樣一個比方,用科舉考試來比喻天京之戰:“譬如場屋考試,文有理法才氣,詩不錯平仄抬頭,此人謀主張也。主司之取捨,科名之遲早,此天意之主張也。”天命難測,個人在天命力量面前,只能老老實實地努力,不可妄圖僥倖,魯莽裂滅:
若恐天意難憑,而必廣許神願,行賄請槍;若恐人謀未臧,而多方設法,或作板綾衣以抄夾帶,或蒸高麗參以磨墨,合是皆無識者之所為。弟現急求克城,頗有代天主張之意。願弟常存畏天之念,而慎靜以緩圖之,則善耳。
攻下天京後,朝廷打壓功臣,有意貶抑曾國荃,氣得他大病一場。曾國藩又開導他說:“汝雖才能,亦須讓一半與天。”意思是湘軍攻陷天京,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並非全是你的本領,因此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一個人功名達到什麼程度,不完全是由自己能決定的。“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難攀躋之人。”
曾國荃身陷困境之際,曾國藩的日子也不好過。清廷因防他功高震主,不斷地敲打他。他用來規勸曾國荃的話,何嘗不是說給自己聽的。天命說使曾國藩在宦海風波中能心平氣和,沉穩練達,甚至“老奸巨猾”,幫助他成功地處理了功高震主之後的君臣關係。
十
隨著閱歷加深和年齡增長,曾國藩談論天命的語氣越來越肯定,或者說,他對天命越來越迷信。
他開始相信人不能勝天。同治五年他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弟謂命運作主,余所深信。謂自強者,每勝一籌,則余不甚深信。”
他早前認為,對於建功立業來說,“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也就是說,人事與天命各占百分之五十。後來又認為對於事功來說,人力所能起到的作用不過百分之三十。他說:
古來聖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無非由於文學事功。然文學則資質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事功則運氣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
以身邊的例子為言,當太平軍興起之初,其他清軍將領,比如向榮、張國梁等人,“豈不切齒圖功,思得當以報國”,也一心要滅了太平天國,但因為“事會未至,窮天下之力而無如何”。那時太平天國勢力正張,“六七偽王者,各挾數十萬之眾,代興迭盛,橫行一時,而上游沿江千里,亦足轉輸盜糧”。而湘軍後來取勝,與太平天國內亂及後期施政混亂直接相關。“及賊勢將衰,諸酋次第僵斃,而廣封豎,至百餘王之多,權分而勢益散。長江漸清,賊糧漸匱。厥後楚軍圍金陵,兩載而告克”。
由此曾國藩得出結論說:
非前者果拙而後者果工也;時未可為,則聖哲亦終無成,時可為,則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
回首往事,他越來越認同,人的主觀努力能施展的範圍其實相當狹窄,環境和時機遠比人的努力重要。運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沒有那個運氣,一個人再掙扎奮鬥也無濟於事。
天意從來高難問。事實上,那位天上的神秘人物,經常做出一些看起來乖戾無理的決定。人的幸運和不幸,也不是一時一世能看清楚。古來如李斯、董卓、楊素,智力皆橫絕一世,早年飛黃騰達,看起來命運對他們很厚待,結果“而其禍敗亦迥乎尋常”。也有一些能力超群銳意進取者,終生不得施展,卻幸運地逃過了動亂,得以享盡天年。“天或反厄之,使之蓄其光采,以昌其後而永其年。”
大徹大悟的他由儒墨而入黃老,由執著事功而進入到思考人生與宇宙的關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悟到,人力其實是很弱小的。
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須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個人的成敗,用更大的維度來判斷得失的價值,而不能像以前那樣一味執著功名。如果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層面,則人間小小榮辱風波不值一提。
看透了這一點,曾國藩覺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定力大大增長: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賢以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慚慚蠲除矣。
似乎是為了獎勵曾國藩對“天命”的悟性,上天又一次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扭轉了曾國藩的命運:他本以為這次被罷回家,將使他失去建立不世大勛的千載良機。因為此時正當太平軍內亂初起,由盛轉衰,看起來已經指日可平。沒想到大局驟變,太平軍勢力復張,他又能再度出山,重新主宰戰局。這一天旋地轉更加堅固了他的天命觀。
九
我們翻閱曾國藩家書,會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曾國藩一生,每於人生道理有所體悟,必汲汲與兄弟們分享。天命說不久也成了他用來安慰疏導曾國荃心理疾病的良藥。
皈依天命說後,曾國藩一改過去的急切焦躁,在處理大事時變得從容不迫。他不再認為,王朝的命運可以由他一手左右。他相信,太平天國能不能平,大清王朝還能存在多少年,這些太大尺度的事件,不是某一個人甚至某一個集團能夠決定的。在這些大事件背後,有著天時、歷史、人心等諸多深層次力量,個人所能發揮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他所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儘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杞人憂天,將太多無法承受之重攬到自己肩上。
咸豐十一年,曾國荃圍攻安慶,當年四月初三日,曾國藩寫信給曾國荃說:
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如此次安慶之圍,濠深而牆堅,穩靜而不懈,此人力也。至於是否不至以一蟻潰堤,以一蠅玷圭,則天事也……吾輩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彼蒼而無所容心。
當時曾國荃久攻天京不下,肝氣上升,心情焦躁,行將得病。曾國藩寫信告訴曾國荃,太平軍能不能平,南京攻不攻得下,乃是天地間那神秘的大力量決定的,個人能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勛,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因此要求曾國荃將能否攻下南京“付諸可必不可必之數,不敢絲毫代天主張”。曾國藩說,戰爭之中,人只能全力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牆濠之堅,軍心之固,嚴斷接濟,痛剿援賊,此可以人謀主張者”,但至於“克城之遲速,殺賊之多寡,我軍士卒之病否,良將之有無損折”,“此皆由天意主張者”。他這麼說,是唯恐國荃在攻城時失去耐心,不擇手段,蠻力強攻,致出危險。他打了這樣一個比方,用科舉考試來比喻天京之戰:“譬如場屋考試,文有理法才氣,詩不錯平仄抬頭,此人謀主張也。主司之取捨,科名之遲早,此天意之主張也。”天命難測,個人在天命力量面前,只能老老實實地努力,不可妄圖僥倖,魯莽裂滅:
若恐天意難憑,而必廣許神願,行賄請槍;若恐人謀未臧,而多方設法,或作板綾衣以抄夾帶,或蒸高麗參以磨墨,合是皆無識者之所為。弟現急求克城,頗有代天主張之意。願弟常存畏天之念,而慎靜以緩圖之,則善耳。
攻下天京後,朝廷打壓功臣,有意貶抑曾國荃,氣得他大病一場。曾國藩又開導他說:“汝雖才能,亦須讓一半與天。”意思是湘軍攻陷天京,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並非全是你的本領,因此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一個人功名達到什麼程度,不完全是由自己能決定的。“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難攀躋之人。”
曾國荃身陷困境之際,曾國藩的日子也不好過。清廷因防他功高震主,不斷地敲打他。他用來規勸曾國荃的話,何嘗不是說給自己聽的。天命說使曾國藩在宦海風波中能心平氣和,沉穩練達,甚至“老奸巨猾”,幫助他成功地處理了功高震主之後的君臣關係。
十
隨著閱歷加深和年齡增長,曾國藩談論天命的語氣越來越肯定,或者說,他對天命越來越迷信。
他開始相信人不能勝天。同治五年他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弟謂命運作主,余所深信。謂自強者,每勝一籌,則余不甚深信。”
他早前認為,對於建功立業來說,“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也就是說,人事與天命各占百分之五十。後來又認為對於事功來說,人力所能起到的作用不過百分之三十。他說:
古來聖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無非由於文學事功。然文學則資質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事功則運氣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
以身邊的例子為言,當太平軍興起之初,其他清軍將領,比如向榮、張國梁等人,“豈不切齒圖功,思得當以報國”,也一心要滅了太平天國,但因為“事會未至,窮天下之力而無如何”。那時太平天國勢力正張,“六七偽王者,各挾數十萬之眾,代興迭盛,橫行一時,而上游沿江千里,亦足轉輸盜糧”。而湘軍後來取勝,與太平天國內亂及後期施政混亂直接相關。“及賊勢將衰,諸酋次第僵斃,而廣封豎,至百餘王之多,權分而勢益散。長江漸清,賊糧漸匱。厥後楚軍圍金陵,兩載而告克”。
由此曾國藩得出結論說:
非前者果拙而後者果工也;時未可為,則聖哲亦終無成,時可為,則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
回首往事,他越來越認同,人的主觀努力能施展的範圍其實相當狹窄,環境和時機遠比人的努力重要。運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沒有那個運氣,一個人再掙扎奮鬥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