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雖然不要求曾國荃和自己一樣清白如水,曾國藩也不能容忍這個弟弟徹底破壞曾氏家族的儉樸形象。更何況,凡事謹慎小心的曾國藩還有另一重擔憂:他擔心太平天國雖然鎮壓下去,天下其實仍不太平,另一場大亂隨時可能到來。亂世之中,露富顯財,實為不智之舉。因此,在曾國荃修建大夫第的過程中,他一直竭力想限制其規模。咸豐九年正月初八日,在看到曾國荃所畫的圖樣後,他寫信說:
若另起祠堂於雷家灣,而此僅作住屋,則不宜太宏麗。蓋……我家若太修造壯麗,則沅弟(曾國荃)必為眾人所指摘,且亂世而居華屋廣廈,尤非所宜。
可惜的是,比曾國藩小十三歲的曾國荃此時經常不能領會老兄的良苦用心,反而對曾國藩的教導充耳不聞。事實上,直至同治三年遭遇重大挫折之前,曾國荃對曾國藩經常是面服心不服。曾國藩去世之後,曾國荃在祭文中曾這樣寫道,自己年輕時候,對長兄的教導常常不服,“兄裁以義,翻不謂然”,“昔我乘氣,自謂無前”,“辜負教訓,四十九年”。
所以收到曾國藩此信之後,曾國荃回信蠻橫地說:
外間訾議,沅自任之。
曾國藩當然仍然會“絮聒不休”。咸豐九年二月初三又寫信詳細解說亂世之際不可過於露財的道理:
余則謂外間之訾議不足畏,而亂世之兵變,不可不慮,如江西近歲,凡富貴大屋,無一不焚,可為殷鑑。吾鄉僻陋,眼界甚淺,稍有修造,已駭聽聞,若太閎麗,則傳播招尤,苟為一方首屈一指,則亂世恐難倖免。望弟再斟酌於豐儉之間,妥善行之。
曾國藩還以林則徐的例子加以諷喻,希望沅弟效此大人先生之風:
沅老近來所辦之事,無不愜當。銀錢一事,取與均宜謹慎斟酌。今日聞林文忠(林則徐)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真不可及。
然而對這些話,正在興頭中的曾國荃一律聽不進去。在曾國藩的不斷批評下,這座大宅一次又一次擴建,越發似王宮。曾國藩也無可奈何,內心卻十分擔憂。
第三節 曾國荃在天京到底撈了多少油水
一
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接觸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曾國荃在天京大劫中到底收穫了多少?
曾國荃是南京之劫的罪魁禍首,這是他百口莫辯的事實。
太平天國經營多年的“天京”,金銀如山,財貨似海。這是攻城前所有人的預期。南京有無聖庫,諸人說法不一。假使如曾國藩轉述李秀成語,“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帑。偽朝官兵向無俸餉,而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搜括各館之銀米”,這只能說明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政權由洪氏嫡系掌管,“聖庫”的性質已經由“公帑”變為“私藏”,而不能由此證明經過長期圍困的天京城內已經沒有財貨了。
事實上,太平天國戰爭就是晚清中國南方社會的一次財富大轉移:“第一個階段是太平天國在征戰的過程中大量聚斂財富,東南一帶的社會財富除毀於戰亂的以外,其餘大部分都被太平天國囊括而去。”聖庫雖然空虛,諸將府中卻往往金銀似海。我們只看李秀成一個例子。
李秀成擁有私產的確切數目無法計算,但在他的《自述》中有些脈絡可尋。他在《自述》中曾多次講到從他手中支出的錢糧數。這些支出,有的難以判斷是公是私,僅將明顯屬於他私財的有具體數目兩筆銀錢珍寶帳,列舉如下:
同治二年秋在天京城中,李秀成以銀米救濟貧者。“開造冊者七萬餘,窮苦人家各發洋錢二十元,米二擔,俱到保堰領取。有力之人,即去保堰領米,無力之家,各自領銀作些小買賣救急。”以每人領二十元計算,七萬餘人就是十四萬餘元。
與此同時,李秀成因為要離開天京赴蘇州,天王不許他走,後來花錢買通上下得准出京:“主及朝臣要我助餉銀十萬,方准我行。後不得已,將合家首飾以及銀兩交十萬。”
從這兩筆支出,就可以推算出他的財產是相當可觀的。此外,他在天京和蘇州城內尚各有一座王府。天京明瓦廊的忠王府史料記載“規模頗宏”,而蘇州忠王府則至今仍然是名冠蘇南的著名園林。當時率領淮軍攻占蘇州以後住進忠王府的李鴻章也驚嘆“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說其花園戲台“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李秀成從1859年夏季封為忠王到1861年底占有蘇、浙兩省大片地區,不過兩年時間,即迅速致富。太平天國後期高官的腐化與軍紀之敗壞可見一斑。我們很難相信,除李秀成外,南京城內外那些將領都是清廉之輩。事實上,在戰火紛飛之際,許多太平軍將領都效仿李秀成,在各自的駐地營造安樂窩。許多府第雖已被破壞了,但從遺蹟上仍可看出當時的豪華程度。比如江蘇金壇、傈陽以及浙江紹興、金華等地所發現的王府遺蹟都相當可觀。
事實上,在入城之前,湘軍將帥都明確知道這是湘軍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發財機會,百戰艱辛,都為了這一刻,軍官們渴望再暴富一次,士兵們則渴望撈足一生的資本。“但願多得金,還鄉愿已足。”湘軍上上下下對此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此之前,之所以堅拒李鴻章來援,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擔心李部來與他們爭搶財物。曾國藩在致李鴻章信中就這樣說:“恐……城下之日或爭財物。”曾國荃對全軍的這種心理狀態,當然了如指掌。
事實上,早在發動總攻之前,在財富衝動之下,全軍編制已亂,號令不行,連曾國荃都控制不住。人人爭相入城,不是為了殺敵立功,而是怕趕不上這空前絕後的盛宴:
時中軍親兵傳令出六成隊,留四成守營,而兵勇貪破城功利,皆違令赴前敵,中軍至無一人。中丞(曾國荃)派營務處易良虎司後事,其意見與諸兵勇同,竟不過問。
破城前即已人心洶湧如此,破城之後的情形自然可以想見。而曾國荃對這股凶暴的貪婪之潮完全聽之任之,此際所部欠餉極多,他想以此作為對湘鄉老鄉最後的報償,甚至當趙烈文勸他整頓紀律時,他居然發了脾氣:
傍晚聞各軍入城後,貪掠奪,頗亂伍。余又見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於道。余恐事中變,勸中丞再出鎮壓。中丞時乏甚,聞言意頗忤,張目曰:“君欲余何往?”余曰:“聞缺口甚大,恐當親往堵御。”中丞搖首不答。
後來雖然在趙烈文的極力堅持下,貼出了禁殺告示,但誰都知道這只是表面文章,根本無人執行。
湘軍的搶劫行為是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遍及曾國荃部幾乎所有成員。諸位高級將領們首先做出了極鮮明的示範:
中丞禁殺良民,擄掠婦女,煌煌告示,遍於城中,無如各統領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蕭孚泗、張詩日等惟知掠奪,絕不奉行……又蕭孚泗在偽天王府取出金銀不貲,即縱火燒屋以滅跡。偽忠酋系方山民人陶大蘭縛送伊營內,伊既掠美,稟稱派隊擒獲,中丞亦不深究。本地之民一文不賞亦可矣,蕭又疑忠酋有存項在其家,派隊將其家屬全數縛至營中,鄰里亦被牽曳,逼訊存款,至合村遺民空村竄匿。所恨中丞厚待各將,而破城之日,全軍掠奪,無一人顧全大局。
若另起祠堂於雷家灣,而此僅作住屋,則不宜太宏麗。蓋……我家若太修造壯麗,則沅弟(曾國荃)必為眾人所指摘,且亂世而居華屋廣廈,尤非所宜。
可惜的是,比曾國藩小十三歲的曾國荃此時經常不能領會老兄的良苦用心,反而對曾國藩的教導充耳不聞。事實上,直至同治三年遭遇重大挫折之前,曾國荃對曾國藩經常是面服心不服。曾國藩去世之後,曾國荃在祭文中曾這樣寫道,自己年輕時候,對長兄的教導常常不服,“兄裁以義,翻不謂然”,“昔我乘氣,自謂無前”,“辜負教訓,四十九年”。
所以收到曾國藩此信之後,曾國荃回信蠻橫地說:
外間訾議,沅自任之。
曾國藩當然仍然會“絮聒不休”。咸豐九年二月初三又寫信詳細解說亂世之際不可過於露財的道理:
余則謂外間之訾議不足畏,而亂世之兵變,不可不慮,如江西近歲,凡富貴大屋,無一不焚,可為殷鑑。吾鄉僻陋,眼界甚淺,稍有修造,已駭聽聞,若太閎麗,則傳播招尤,苟為一方首屈一指,則亂世恐難倖免。望弟再斟酌於豐儉之間,妥善行之。
曾國藩還以林則徐的例子加以諷喻,希望沅弟效此大人先生之風:
沅老近來所辦之事,無不愜當。銀錢一事,取與均宜謹慎斟酌。今日聞林文忠(林則徐)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真不可及。
然而對這些話,正在興頭中的曾國荃一律聽不進去。在曾國藩的不斷批評下,這座大宅一次又一次擴建,越發似王宮。曾國藩也無可奈何,內心卻十分擔憂。
第三節 曾國荃在天京到底撈了多少油水
一
談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接觸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曾國荃在天京大劫中到底收穫了多少?
曾國荃是南京之劫的罪魁禍首,這是他百口莫辯的事實。
太平天國經營多年的“天京”,金銀如山,財貨似海。這是攻城前所有人的預期。南京有無聖庫,諸人說法不一。假使如曾國藩轉述李秀成語,“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帑。偽朝官兵向無俸餉,而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搜括各館之銀米”,這只能說明天京事變之後,太平天國政權由洪氏嫡系掌管,“聖庫”的性質已經由“公帑”變為“私藏”,而不能由此證明經過長期圍困的天京城內已經沒有財貨了。
事實上,太平天國戰爭就是晚清中國南方社會的一次財富大轉移:“第一個階段是太平天國在征戰的過程中大量聚斂財富,東南一帶的社會財富除毀於戰亂的以外,其餘大部分都被太平天國囊括而去。”聖庫雖然空虛,諸將府中卻往往金銀似海。我們只看李秀成一個例子。
李秀成擁有私產的確切數目無法計算,但在他的《自述》中有些脈絡可尋。他在《自述》中曾多次講到從他手中支出的錢糧數。這些支出,有的難以判斷是公是私,僅將明顯屬於他私財的有具體數目兩筆銀錢珍寶帳,列舉如下:
同治二年秋在天京城中,李秀成以銀米救濟貧者。“開造冊者七萬餘,窮苦人家各發洋錢二十元,米二擔,俱到保堰領取。有力之人,即去保堰領米,無力之家,各自領銀作些小買賣救急。”以每人領二十元計算,七萬餘人就是十四萬餘元。
與此同時,李秀成因為要離開天京赴蘇州,天王不許他走,後來花錢買通上下得准出京:“主及朝臣要我助餉銀十萬,方准我行。後不得已,將合家首飾以及銀兩交十萬。”
從這兩筆支出,就可以推算出他的財產是相當可觀的。此外,他在天京和蘇州城內尚各有一座王府。天京明瓦廊的忠王府史料記載“規模頗宏”,而蘇州忠王府則至今仍然是名冠蘇南的著名園林。當時率領淮軍攻占蘇州以後住進忠王府的李鴻章也驚嘆“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說其花園戲台“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李秀成從1859年夏季封為忠王到1861年底占有蘇、浙兩省大片地區,不過兩年時間,即迅速致富。太平天國後期高官的腐化與軍紀之敗壞可見一斑。我們很難相信,除李秀成外,南京城內外那些將領都是清廉之輩。事實上,在戰火紛飛之際,許多太平軍將領都效仿李秀成,在各自的駐地營造安樂窩。許多府第雖已被破壞了,但從遺蹟上仍可看出當時的豪華程度。比如江蘇金壇、傈陽以及浙江紹興、金華等地所發現的王府遺蹟都相當可觀。
事實上,在入城之前,湘軍將帥都明確知道這是湘軍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發財機會,百戰艱辛,都為了這一刻,軍官們渴望再暴富一次,士兵們則渴望撈足一生的資本。“但願多得金,還鄉愿已足。”湘軍上上下下對此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在此之前,之所以堅拒李鴻章來援,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擔心李部來與他們爭搶財物。曾國藩在致李鴻章信中就這樣說:“恐……城下之日或爭財物。”曾國荃對全軍的這種心理狀態,當然了如指掌。
事實上,早在發動總攻之前,在財富衝動之下,全軍編制已亂,號令不行,連曾國荃都控制不住。人人爭相入城,不是為了殺敵立功,而是怕趕不上這空前絕後的盛宴:
時中軍親兵傳令出六成隊,留四成守營,而兵勇貪破城功利,皆違令赴前敵,中軍至無一人。中丞(曾國荃)派營務處易良虎司後事,其意見與諸兵勇同,竟不過問。
破城前即已人心洶湧如此,破城之後的情形自然可以想見。而曾國荃對這股凶暴的貪婪之潮完全聽之任之,此際所部欠餉極多,他想以此作為對湘鄉老鄉最後的報償,甚至當趙烈文勸他整頓紀律時,他居然發了脾氣:
傍晚聞各軍入城後,貪掠奪,頗亂伍。余又見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甚至各棚廝役皆去,擔負相屬於道。余恐事中變,勸中丞再出鎮壓。中丞時乏甚,聞言意頗忤,張目曰:“君欲余何往?”余曰:“聞缺口甚大,恐當親往堵御。”中丞搖首不答。
後來雖然在趙烈文的極力堅持下,貼出了禁殺告示,但誰都知道這只是表面文章,根本無人執行。
湘軍的搶劫行為是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遍及曾國荃部幾乎所有成員。諸位高級將領們首先做出了極鮮明的示範:
中丞禁殺良民,擄掠婦女,煌煌告示,遍於城中,無如各統領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蕭孚泗、張詩日等惟知掠奪,絕不奉行……又蕭孚泗在偽天王府取出金銀不貲,即縱火燒屋以滅跡。偽忠酋系方山民人陶大蘭縛送伊營內,伊既掠美,稟稱派隊擒獲,中丞亦不深究。本地之民一文不賞亦可矣,蕭又疑忠酋有存項在其家,派隊將其家屬全數縛至營中,鄰里亦被牽曳,逼訊存款,至合村遺民空村竄匿。所恨中丞厚待各將,而破城之日,全軍掠奪,無一人顧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