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十一

  然而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年末,征服高麗的計劃在御前會議上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大臣的堅決反對。楊廣繼位以來,大臣從來沒有這樣異口同聲地反對過皇帝。數年以來,他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到皇帝外表謙恭、內心高己卑人,皇帝認為大臣的智商、才華與自己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對他們的建議多數不予考慮。

  但是他們這一次忍不住要力勸皇帝慎重從事。他們贊同攻打高麗,卻反對在此時開始準備。他們已經預感到天下騷動的前奏。因為連年興建大工程,不斷巡遊,勞役量驚人,老百姓已經精疲力竭。袁剛《隋煬帝傳》載,由於“役使嚴急,丁夫多死”,已經有人開始逃離家鄉,到窮鄉僻壤開荒種地,以逃避勞役。有的人甚至自殘手腳,以避徵發,謂之“福手”、“福腳”。老百姓已經被沉重的負擔逼到了牆角。

  與此同時,攻打高麗需要的準備工作太繁重了。高麗與隋朝相接的緩衝帶上,全是荒無人煙的森林和沼澤,行軍極為困難,運輸和儲備軍糧必將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另外,要確保成功,還要建立海軍,水陸並進,這就需要興造大量戰船。疲憊不堪的老百姓無疑無法承受這樣繁重的勞役。一個明智的帝王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給百姓三年到五年休養生息的時間,然後再圖此舉。

  然而楊廣根本聽不進去大臣們的勸諫。他工作得太興奮,已經患上了“權力欣快症”或者說是“權力狂躁症”。這是一個精力充沛的獨裁者容易患的“權力綜合徵”的一種。在皇位上,一個統治者很難對自己的力量形成恰當的符合實際的判斷。籠罩一切又缺乏制約的中國式權力,就如同一輛速度極高而又沒有剎車裝置的跑車一樣,很容易超速。在順風順水地一一實現了幾大政治目標後,楊廣已經徹底拋棄了繼位之初還保存的一絲謹慎,他已經不知道什麼叫“困難”,什麼叫“不可能”。到現在為止,他的生命一直是一首宏大、亮麗、旋律激昂向上的交響樂。這首樂曲演奏得完美無缺。才華與運氣的完美組合,使他覺得自己擁有無限的力量,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伸手在平地上一指,洛河邊上便出現一座新城;他大手一揮,吐谷渾那樣強大的國家就被他從地圖上抹去。他感覺自己變成了無所不能的神。

  他不是不知道帝國的百姓已經勞累多年,迫切需要休息。不過,征服高麗這個夢想實在太誘人了。“氣可鼓不可泄”、“趁熱打鐵”是他的一貫主張。前幾項大工程的完成,使他對帝國百姓的承受力及官員的動員能力產生了過高的估計。他對大臣們許諾,這是他最後一個重大政治目標。征服高麗之後,他的前期政治夢想全部完成,屆時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讓老百姓好好歇歇了。到那時,他會在全國組織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凱旋儀式,慶祝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最安全的盛世的到來。此時,他希望全國官員百姓,再扛最後一把勁兒,和他一起,一鼓作氣,完成這個千古偉業。

  二十二

  對於隋王朝的老百姓來說,這最後的任務可不是“扛一把勁兒”那麼簡單。據袁剛《隋煬帝傳》的論證,攻打高麗的徭役量超過了前幾年幾項大工程的總和,達到幾乎全國就役的程度。老百姓付出的代價過於沉重了:剛剛把大運河修到洛陽,還沒有喘口氣,他們又接到命令,要把運河從洛陽一直開通到涿郡(今北京),以運送軍糧。由於工程浩大,“丁男不供,始役婦人”,也就是說,連婦女都被徵發到工地去揮鍬掄鎬。本已不堪重負,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攻高麗進入倒計時起,勞役壓力又驟然增大。《資治通鑑》載,下詔討高麗,命人督工在東萊海口造戰艦三百艘,民工晝夜立於水中造船,自腰以下都生滿蛆,工匠死掉三分之一。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令河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命江南民夫運米至涿郡。一時間舳艫千里皆滿載兵甲器物,路上幾十萬人填咽道路,晝夜運輸戰具、糧食,死者相枕,天下騷動。

  大規模的逃亡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逃奔到山東、河北的深山大澤之中,開荒自給,一兩年間,竟達十萬人之多。這饑寒交迫、朝不保夕的十萬人是一個隨時都會爆炸的火藥桶。

  不過,雖然怨聲載道,在高麗戰爭開始前,卻沒有人扯起造反的大旗。全國臣民對高麗戰爭的勝利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精力充沛的皇帝登基以來,所做諸件大事還沒有失手過。所有人都認為,以大隋今日之強盛,平高麗將像平陳戰爭那樣順利,甚至比平陳還要輕鬆許多。等到楊廣凱旋,他們就會迎來期盼已久的休息。

  楊廣對戰爭結果更為自信。為了迎接他生命交響樂中最華彩的樂章,他做了最充分的準備。高麗戰爭將是他成為“千古一帝”的加冕禮,他精心設計,務求在歷史上留下最絢麗盛大的記錄。《隋書·志第三》載: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他親率一百一十三萬大軍,號稱二百萬,浩浩蕩蕩地從北京出發。全部大軍分為二十四路,加上天子六軍,每天遣發一路,整整一個月,才完成出髮式。從頭到尾,隊伍長達一千零四十里!這支隊伍帶著鮮明的楊廣風格:每百人小隊都高舉一面色彩鮮艷的大旗,每部都攜帶軍樂隊,“大鼓、小鼓及鼙、長鳴、中鳴等各十八具,掆鼓、金鉦各二具”,一路旌旗招展,鼓樂齊鳴。

  為了證明出師的光明正大,他在詔書中甚至公布了大軍的具體番號、構成及詳細進軍計劃。為了準備高麗一見大軍即望風而降,仗還沒有開打,楊廣即命每軍設專職“受降者一人”。從洛陽動身前,他已經命令官員在金光門前搭建高台,以備舉行獻俘儀式。

  這次出征看起來更像一場規模盛大的“威懾活動”。這樣的戰爭準備在別人看來無疑有點離奇,不過在楊廣看來卻理所當然。他雖號稱知兵,甚至可謂“身經百戰”,其實他所親身經歷的戰爭中,幾乎沒有一次硬仗。平陳戰爭,他是最高統帥,親眼看到腐敗至極的陳朝在大軍壓境之下,立刻土崩瓦解,隋朝五十萬大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勝利。在平定吐谷渾的戰爭中,也是隋軍的浩大聲勢嚇壞了吐谷渾王,幾乎沒有經過戰鬥,他們就望風而逃。所以,在楊廣的經驗里,對待這樣實力不對稱的對手,最主要的是做好威懾,軍隊數量一定要多,軍容一定要壯,如此足矣。一個小小的高麗,在他的威名、才華和運氣面前,當然不會有什麼抵抗力。

  然而,高麗戰爭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高麗不是陳朝。這是一個上升期的地方小霸權,骨子裡有一股長期戰爭中培養起來的霸悍之氣。久經戰陣的他們,深知數量並不決定一切。面臨百萬大軍,他們居然毫無懼色,趁隋朝大軍行軍遲緩之際,早已組織好了防守。隋軍抵達遼東城時,面對的是一個金城湯池般堅固的城市。戰鬥經驗豐富的高麗人冒死堅守,隋朝幾十萬大軍竟然無計可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