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大運河的巨型工程已經接近尾聲。兩千里的運河已經將黃河和長江貫通,這是有人類以來從沒有實現的奇蹟,它必將成為全國經濟價值最高的黃金水道。
朝廷設立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楊廣親自主持編纂圖書三十一部,一萬七千卷。科舉制正式確立,大隋文治成就顯赫。
據袁剛《隋煬帝傳》,也就在這一年,隋朝大軍攻滅西方強國吐谷渾,在其故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正式將西域東南部地區納入了隋朝版圖之內。自漢武帝以來,還沒有人有過如此輝煌的功績,隋朝疆域擴大到極點。
儘管楊廣已經連續四年大赦天下,多次普免錢糧,可是財富仍然滾滾而來,人口不斷高速增長。這一年的統計數字彙報上來,隋朝疆域共有190個郡,1255個縣,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到890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4603萬人。《資治通鑑》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要明白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只要與號稱中國第一盛世的“貞觀之治”做一下對比就可以知道了: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面對著大臣們送上來的連篇累牘的讚美和歌頌,楊廣心安理得。撫摸著自己胳膊上仍然年輕的肌肉,他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秦始皇只留下了長城,他卻將給後世留下功在萬代、遠比長城更有實用價值的大運河。漢武帝遠通西域,卻從來沒能把青海變成帝國的一部分。隋帝國的人口數量,已經創了歷代之冠,國家財政實力也遠過秦漢……到現在為止,他已經可以算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了。在工作之餘翻閱史書時,他止不住地經常想:未來的歷史學家會用什麼樣華麗的辭藻來描繪自己取得的這些成績?
十八
楊廣怎麼知道,後世在書寫他的歷史時,幾乎沒有提及這些治績。有的史書甚至故意把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的統計數字提前到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意即說明這些數字乃楊堅所創造,與他無關。
歷代史家幾乎把所有的筆墨都用來描寫他在位期間的一些“花邊新聞”。
他們說,皇帝喜歡排場,愛好新奇,他命令用羽毛給自己三萬六千人的儀仗隊裝飾帽子。為了滿足皇帝的要求,人們拔光了全國幾乎所有鳥類的羽毛。烏程縣有一棵巨樹,高達百尺,頂有鶴巢。人們為了取老鶴的羽毛,要伐倒這棵巨樹。老鶴恐怕樹倒子死,乃自拔羽毛投於地。
他們熱衷於渲染楊廣舉行的遊樂活動的奢侈壯觀。《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載,隋煬帝召集天下雜技演員:“大集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側。有舍利獸先來跳躍,激水滿衢,黿鼉、龜鱉、水人、蟲魚,遍覆於地。又有鯨魚噴霧翳日,倏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
他們一再強調隋煬帝給天下人民帶來的痛苦:“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
相對於生命的短暫,中國人更重視的是聲名的久遠。以何種姿態進入歷史是每個大人物最為關心的事。從這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也許不是帝王,而是史官。史官們坐在書房裡,稍稍偏偏筆頭,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或者化神奇為腐朽。所以,如《新唐書·列傳第四下》中唐代宰相韋安石說:“世人不知史官權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官兼制生死。古之聖君賢臣所以畏懼者也。”
史家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權力,是因為中國史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懲惡揚善”、“以史為鑑”、“使亂臣賊子懼”。目的決定手段,為了有效地“揚善”和“懲惡”,讓人“感動”或者“恐懼”,就必須採用“典型寫作”的方法,使善惡對比分明、忠奸一目了然,使人知道愛什麼、恨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典型寫作”的秘訣非常簡單,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誤以為歷史人物或者是毫無缺點的高大全式人物,或者是從頭壞到底的十惡不赦之徒。這些技巧在隋煬帝的歷史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沒有哪個民族比中國人更重視歷史,從有文字開始,中國歷代都設有史官,中國史書的浩繁,為世界所僅見。然而,也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與其說中國古代歷史是一個記錄的過程,不如說主要是一個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的過程。
十九
如果明白自己與主流文化氣質上的相剋,楊廣也許就不會有征服高麗的衝動。如果楊廣把自己的腳步中止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那麼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一定迥然不同。因為如果這樣,“宣付史”的史料就可以由他自己或者他的後代來選定。
可惜歷史是不可逆的,未來的評價當然不會影響楊廣此時的心情。此時的楊廣無疑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這一切似乎可以稱得上奇蹟,畢竟他登上皇位才僅僅五年。除了古往今來最卓越的天才,以及上天如同對獨生子那樣慷慨的眷顧,否則沒法解釋這樣的奇蹟。
換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會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停下來歇歇。如果就此罷手,安享自己的統治成果,也足以讓自己留名千古。可是楊廣並不這樣想。一系列成功帶來的興奮讓他的胸口鼓脹得要爆炸,體內的精力被更加充分地點燃。與秦皇漢武比肩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要馬不停蹄地向前奔去,把他們遠遠甩在後面。他一刻不停地奔向功業金字塔的頂部——征服高麗。
二十
從繼位起,征服高麗就是楊廣的一個夢想。這個邊疆小國一直是個不安分的搗亂分子,經常侵略周圍各國。楊堅統治時期,它就曾入侵遼西。隋朝的統一對它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據《隋書·列傳第四十六》,在隋朝平陳之後,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積極聯絡突厥,試圖與突厥等族聯合起來對抗隋朝。如果不能制止高麗的地方霸權行為,其他國家就會起而效尤,帝國的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
其實,在楊堅時代,征討高麗已經成為既定國策,取得了朝野共識。《隋書·列傳第四十》載:“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遼東為意。”
楊堅對高麗的征討因為準備不充分而失敗了。完成父親這個遺願是楊廣樂於做的事情,雖然對隋帝國來說,這件事其實並不那麼迫在眉睫。在文學家、詩人楊廣的政治藍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追求完美、熱愛形式的藝術家特徵。遷都與開河是他政治規劃中的基礎性工程,實行科舉制、發展經濟、安撫突厥、擊敗吐谷渾,是他建築在這個堅固基礎上的幾間華麗殿宇。而征服高麗,則將成為他“大業金字塔”的塔頂。在所有的隋朝人看來,高麗是箕子所建的“禮儀教化之邦”,晉末才逐漸從中國分裂出去,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楊堅征服陳朝,並不意味著中國真正獲得了統一,只有高麗歸入中國版圖,“大一統”才算真正實現。征服高麗,是楊堅留給他的為數不多的建立標誌性功業的空白之一。因為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完成統一”當然是所有勳章中最耀眼的一塊。只有得到了這塊勳章,他“千古一帝”的地位才會變得不可動搖。
朝廷設立的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楊廣親自主持編纂圖書三十一部,一萬七千卷。科舉制正式確立,大隋文治成就顯赫。
據袁剛《隋煬帝傳》,也就在這一年,隋朝大軍攻滅西方強國吐谷渾,在其故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正式將西域東南部地區納入了隋朝版圖之內。自漢武帝以來,還沒有人有過如此輝煌的功績,隋朝疆域擴大到極點。
儘管楊廣已經連續四年大赦天下,多次普免錢糧,可是財富仍然滾滾而來,人口不斷高速增長。這一年的統計數字彙報上來,隋朝疆域共有190個郡,1255個縣,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到890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4603萬人。《資治通鑑》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要明白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只要與號稱中國第一盛世的“貞觀之治”做一下對比就可以知道了: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面對著大臣們送上來的連篇累牘的讚美和歌頌,楊廣心安理得。撫摸著自己胳膊上仍然年輕的肌肉,他感覺渾身充滿了力量:秦始皇只留下了長城,他卻將給後世留下功在萬代、遠比長城更有實用價值的大運河。漢武帝遠通西域,卻從來沒能把青海變成帝國的一部分。隋帝國的人口數量,已經創了歷代之冠,國家財政實力也遠過秦漢……到現在為止,他已經可以算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了。在工作之餘翻閱史書時,他止不住地經常想:未來的歷史學家會用什麼樣華麗的辭藻來描繪自己取得的這些成績?
十八
楊廣怎麼知道,後世在書寫他的歷史時,幾乎沒有提及這些治績。有的史書甚至故意把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的統計數字提前到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意即說明這些數字乃楊堅所創造,與他無關。
歷代史家幾乎把所有的筆墨都用來描寫他在位期間的一些“花邊新聞”。
他們說,皇帝喜歡排場,愛好新奇,他命令用羽毛給自己三萬六千人的儀仗隊裝飾帽子。為了滿足皇帝的要求,人們拔光了全國幾乎所有鳥類的羽毛。烏程縣有一棵巨樹,高達百尺,頂有鶴巢。人們為了取老鶴的羽毛,要伐倒這棵巨樹。老鶴恐怕樹倒子死,乃自拔羽毛投於地。
他們熱衷於渲染楊廣舉行的遊樂活動的奢侈壯觀。《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載,隋煬帝召集天下雜技演員:“大集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側。有舍利獸先來跳躍,激水滿衢,黿鼉、龜鱉、水人、蟲魚,遍覆於地。又有鯨魚噴霧翳日,倏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
他們一再強調隋煬帝給天下人民帶來的痛苦:“東京官吏督役嚴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相望於道……”
相對於生命的短暫,中國人更重視的是聲名的久遠。以何種姿態進入歷史是每個大人物最為關心的事。從這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也許不是帝王,而是史官。史官們坐在書房裡,稍稍偏偏筆頭,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或者化神奇為腐朽。所以,如《新唐書·列傳第四下》中唐代宰相韋安石說:“世人不知史官權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官兼制生死。古之聖君賢臣所以畏懼者也。”
史家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權力,是因為中國史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懲惡揚善”、“以史為鑑”、“使亂臣賊子懼”。目的決定手段,為了有效地“揚善”和“懲惡”,讓人“感動”或者“恐懼”,就必須採用“典型寫作”的方法,使善惡對比分明、忠奸一目了然,使人知道愛什麼、恨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典型寫作”的秘訣非常簡單,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誤以為歷史人物或者是毫無缺點的高大全式人物,或者是從頭壞到底的十惡不赦之徒。這些技巧在隋煬帝的歷史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沒有哪個民族比中國人更重視歷史,從有文字開始,中國歷代都設有史官,中國史書的浩繁,為世界所僅見。然而,也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與其說中國古代歷史是一個記錄的過程,不如說主要是一個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的過程。
十九
如果明白自己與主流文化氣質上的相剋,楊廣也許就不會有征服高麗的衝動。如果楊廣把自己的腳步中止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那麼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一定迥然不同。因為如果這樣,“宣付史”的史料就可以由他自己或者他的後代來選定。
可惜歷史是不可逆的,未來的評價當然不會影響楊廣此時的心情。此時的楊廣無疑沉醉在自己的成功中:這一切似乎可以稱得上奇蹟,畢竟他登上皇位才僅僅五年。除了古往今來最卓越的天才,以及上天如同對獨生子那樣慷慨的眷顧,否則沒法解釋這樣的奇蹟。
換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會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停下來歇歇。如果就此罷手,安享自己的統治成果,也足以讓自己留名千古。可是楊廣並不這樣想。一系列成功帶來的興奮讓他的胸口鼓脹得要爆炸,體內的精力被更加充分地點燃。與秦皇漢武比肩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要馬不停蹄地向前奔去,把他們遠遠甩在後面。他一刻不停地奔向功業金字塔的頂部——征服高麗。
二十
從繼位起,征服高麗就是楊廣的一個夢想。這個邊疆小國一直是個不安分的搗亂分子,經常侵略周圍各國。楊堅統治時期,它就曾入侵遼西。隋朝的統一對它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據《隋書·列傳第四十六》,在隋朝平陳之後,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積極聯絡突厥,試圖與突厥等族聯合起來對抗隋朝。如果不能制止高麗的地方霸權行為,其他國家就會起而效尤,帝國的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
其實,在楊堅時代,征討高麗已經成為既定國策,取得了朝野共識。《隋書·列傳第四十》載:“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遼東為意。”
楊堅對高麗的征討因為準備不充分而失敗了。完成父親這個遺願是楊廣樂於做的事情,雖然對隋帝國來說,這件事其實並不那麼迫在眉睫。在文學家、詩人楊廣的政治藍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追求完美、熱愛形式的藝術家特徵。遷都與開河是他政治規劃中的基礎性工程,實行科舉制、發展經濟、安撫突厥、擊敗吐谷渾,是他建築在這個堅固基礎上的幾間華麗殿宇。而征服高麗,則將成為他“大業金字塔”的塔頂。在所有的隋朝人看來,高麗是箕子所建的“禮儀教化之邦”,晉末才逐漸從中國分裂出去,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楊堅征服陳朝,並不意味著中國真正獲得了統一,只有高麗歸入中國版圖,“大一統”才算真正實現。征服高麗,是楊堅留給他的為數不多的建立標誌性功業的空白之一。因為對於一個帝王來說,“完成統一”當然是所有勳章中最耀眼的一塊。只有得到了這塊勳章,他“千古一帝”的地位才會變得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