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懸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希臘—羅馬文明產生的背景是富足而不是貧窮。貿易船隊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給希臘帶來巨額金幣,而羅馬帝國則靠對外擴張來攫取驚人的財富。富足的經濟背景使他們對生活的看法與當時的中國人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肯定欲望。希臘人主張人在有限的年華里應該大膽地追求享樂。他們不吝於建築豪華的浴室,聘請最好的廚師,購買許多奴隸來服侍自己。他們花巨資建起容幾萬人的劇場,為市民發放看戲津貼。羅馬人則有比希臘人更大的競技場、鬥獸場、公共浴室與神廟。這些建築大多以大理石建成。羅馬人似乎生來就為了享受,他們每年的節日加起來長達三個月。公元106年,圖拉真在羅馬城慶祝達西亞戰役勝利,慶祝活動居然長達一百二十三天。在西方文化中,欲望是快樂的源泉,是人生的動力,是豐富這個世界的畫筆。
而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欲望和敵視欲望的文化之一。中國文化的底色是貧困,數千年來,一直在貧困和人口壓力中掙扎的這片土地確實承載不起太多的欲望。荀子說:“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和羅馬人提倡消費主義相反,為了“牢籠天下、防止競爭、預防混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片土地產生的聖人只能提倡一種節慾的人生觀。朱熹斷然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也就是說,滿足自己的溫飽是一個人的權利。不過,在達到溫飽之後還奢求美味,那就屬於罪惡了。
確實,在物質供應持續匱乏的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舉動經常會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的痛苦。帝王們營建宮室、四處巡遊、奢侈浪費,背後的代價常常是民不聊生,轉死溝壑。中國歷史學家據此認為,一切與皇帝的“欲”和“動”相關的事情,都是巨大的危險。“游觀”、“田獵”,這些離開皇宮的事情,都是皇帝的大忌。從春秋戰國時候起,我們就不斷地讀到勸諫君主遠離遊獵、停止興作的著名文章,比如《子虛賦》、《上林賦》,以及魏徵的《十思疏》。“改革”、“興作”,這在中國文化中,都是極其危險的詞彙。貧困文化是一種沒有進取心的文化。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政治的精髓是保持穩定,穩定高於一切,省事優於一切,“清靜無為”是最高的政治追求。如果能把社會束縛在固定的軌道上,使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變地按照聖人規定的禮法原則運轉,那將是一個王朝最理想的政治狀態。現實即使千瘡百孔,多一事也永遠不如少一事,拖延和不作為是保證危機不爆發的最好辦法。不興革,忌擾民,是傳統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則。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做皇帝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熄滅自己體內的欲望,抑制住四肢好動的衝動,“端居垂拱,面南而治”。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楊廣卻不這樣認為。事實上,在楊廣看來,父親最大的功績是給他留下了一個異常富裕的統治基礎。在父親的辛勤聚斂下,在他登基之際,大隋王朝的財政實力居歷代之冠。蘇軾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與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通典》記載隋文帝時期天下富足情況時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並出豐富,亦魏、晉以降之未有。”到隋文帝末年時,“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從小在錦衣玉食中成長起來的楊廣對財富的看法與父親不同。在父親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財富聚斂起來。在楊廣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錢花出去,並且花得漂亮,花得值得。
十四
做皇帝的感覺真是太讓人興奮了,藩王雖然權力也巨大,卻根本不能與皇帝相比。皇帝是天下萬物的主人,是人間的上帝。坐在龍椅上,一個人幾乎可以實現他身體內所有的欲望,不管這個欲望多麼富於挑戰。在繼位的前幾年,楊廣每一天都是在興奮中度過的。雖然他以前也以精力充沛著稱,然而權力這劑興奮劑讓他的精力又提高了一倍,夜以繼日的工作絲毫也不使他感覺疲倦。雖然每天睡得很少,第二天醒來後,他仍然精神抖擻。他感覺自己的大腦像是開到了最高擋的馬達,思路異常清楚,反應異常迅捷,想像力、創造力異常出色,一個又一個想法爭先恐後地跳進大腦,千萬條思緒如同飄雲般迅速掠過。
幾十年的隱忍過去了,他現在要的是盡情享受。權力對他來講就是最大的享受。用自己的意志來任意改造河山,對他來講,是一種如同藝術家在畫布上淋漓潑墨般的超級享受。事實上,只有揮動巨大的權力之柄,才能帶來與他的身軀相適合的運動量。所以,不管任務多麼繁重,他從來都不會皺眉頭。除此之外,作為中國歷史上興趣最為廣泛的皇帝,他絕不放過世界上所有的新奇和美好。他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味蕾,最敏銳的耳朵,最挑剔的眼睛,最洶湧澎湃的欲望。作為上天的寵兒,他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目的,就是享盡生活的瑰麗和壯闊。
他現在可以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事實上,他也幾乎做了所有他想做的事。據袁剛《隋煬帝傳》記載,他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熱愛旅遊的人,也是唯一到過西部的人。他率十幾萬大軍穿越海拔近四千米的祁連山大斗拔谷,飽覽了由雪山、草地、浩瀚無垠的荒漠構成的西部風光。他從小就對自動裝置十分感興趣,登基之後,他令人建造了一座裝有許多自動裝置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一共十四間,所有的房門、窗子及窗簾都安裝有自動裝置。當人進入時,門會自動開關,窗簾也會自動開合。他還命人製造過一個機器人,模仿自己一個寵臣的模樣,“施機關,能起坐拜伏”。他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招募行人,分使絕域”,遣使遠至中亞、波斯等地,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對南方煙波浩渺的大海,他也十分神往,他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時還是未知島嶼的台灣探險。
他經常冒出奇思異想。他聽說吐谷渾的波斯馬放牧在青海草原,能生龍駒,一日千里,就入雌馬兩千匹於川谷以求“龍種”,後“無效而罷”。就像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所說:“如此作為,縱是為傳統作史者視為荒誕不經,今日我們卻從此可以揣測他富有想像力,也願意試驗,並且能在各種瑣事間表現其個人風趣。”
然而,上述的每一件事,都令後世的史臣搖頭不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心”、“探索欲”、“創造力”、“新鮮事物”等詞彙都不是正面的,它們與另外一些可怕的詞彙——“不安分”、“破壞性”、“顛覆”——緊密相聯。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希臘—羅馬文明產生的背景是富足而不是貧窮。貿易船隊源源不斷地從海外給希臘帶來巨額金幣,而羅馬帝國則靠對外擴張來攫取驚人的財富。富足的經濟背景使他們對生活的看法與當時的中國人截然不同。西方文化肯定欲望。希臘人主張人在有限的年華里應該大膽地追求享樂。他們不吝於建築豪華的浴室,聘請最好的廚師,購買許多奴隸來服侍自己。他們花巨資建起容幾萬人的劇場,為市民發放看戲津貼。羅馬人則有比希臘人更大的競技場、鬥獸場、公共浴室與神廟。這些建築大多以大理石建成。羅馬人似乎生來就為了享受,他們每年的節日加起來長達三個月。公元106年,圖拉真在羅馬城慶祝達西亞戰役勝利,慶祝活動居然長達一百二十三天。在西方文化中,欲望是快樂的源泉,是人生的動力,是豐富這個世界的畫筆。
而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欲望和敵視欲望的文化之一。中國文化的底色是貧困,數千年來,一直在貧困和人口壓力中掙扎的這片土地確實承載不起太多的欲望。荀子說:“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和羅馬人提倡消費主義相反,為了“牢籠天下、防止競爭、預防混亂”,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片土地產生的聖人只能提倡一種節慾的人生觀。朱熹斷然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也就是說,滿足自己的溫飽是一個人的權利。不過,在達到溫飽之後還奢求美味,那就屬於罪惡了。
確實,在物質供應持續匱乏的情況下,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舉動經常會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的痛苦。帝王們營建宮室、四處巡遊、奢侈浪費,背後的代價常常是民不聊生,轉死溝壑。中國歷史學家據此認為,一切與皇帝的“欲”和“動”相關的事情,都是巨大的危險。“游觀”、“田獵”,這些離開皇宮的事情,都是皇帝的大忌。從春秋戰國時候起,我們就不斷地讀到勸諫君主遠離遊獵、停止興作的著名文章,比如《子虛賦》、《上林賦》,以及魏徵的《十思疏》。“改革”、“興作”,這在中國文化中,都是極其危險的詞彙。貧困文化是一種沒有進取心的文化。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政治的精髓是保持穩定,穩定高於一切,省事優於一切,“清靜無為”是最高的政治追求。如果能把社會束縛在固定的軌道上,使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變地按照聖人規定的禮法原則運轉,那將是一個王朝最理想的政治狀態。現實即使千瘡百孔,多一事也永遠不如少一事,拖延和不作為是保證危機不爆發的最好辦法。不興革,忌擾民,是傳統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則。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做皇帝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熄滅自己體內的欲望,抑制住四肢好動的衝動,“端居垂拱,面南而治”。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楊廣卻不這樣認為。事實上,在楊廣看來,父親最大的功績是給他留下了一個異常富裕的統治基礎。在父親的辛勤聚斂下,在他登基之際,大隋王朝的財政實力居歷代之冠。蘇軾稱:“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與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通典》記載隋文帝時期天下富足情況時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並出豐富,亦魏、晉以降之未有。”到隋文帝末年時,“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從小在錦衣玉食中成長起來的楊廣對財富的看法與父親不同。在父親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財富聚斂起來。在楊廣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錢花出去,並且花得漂亮,花得值得。
十四
做皇帝的感覺真是太讓人興奮了,藩王雖然權力也巨大,卻根本不能與皇帝相比。皇帝是天下萬物的主人,是人間的上帝。坐在龍椅上,一個人幾乎可以實現他身體內所有的欲望,不管這個欲望多麼富於挑戰。在繼位的前幾年,楊廣每一天都是在興奮中度過的。雖然他以前也以精力充沛著稱,然而權力這劑興奮劑讓他的精力又提高了一倍,夜以繼日的工作絲毫也不使他感覺疲倦。雖然每天睡得很少,第二天醒來後,他仍然精神抖擻。他感覺自己的大腦像是開到了最高擋的馬達,思路異常清楚,反應異常迅捷,想像力、創造力異常出色,一個又一個想法爭先恐後地跳進大腦,千萬條思緒如同飄雲般迅速掠過。
幾十年的隱忍過去了,他現在要的是盡情享受。權力對他來講就是最大的享受。用自己的意志來任意改造河山,對他來講,是一種如同藝術家在畫布上淋漓潑墨般的超級享受。事實上,只有揮動巨大的權力之柄,才能帶來與他的身軀相適合的運動量。所以,不管任務多麼繁重,他從來都不會皺眉頭。除此之外,作為中國歷史上興趣最為廣泛的皇帝,他絕不放過世界上所有的新奇和美好。他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味蕾,最敏銳的耳朵,最挑剔的眼睛,最洶湧澎湃的欲望。作為上天的寵兒,他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目的,就是享盡生活的瑰麗和壯闊。
他現在可以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事實上,他也幾乎做了所有他想做的事。據袁剛《隋煬帝傳》記載,他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熱愛旅遊的人,也是唯一到過西部的人。他率十幾萬大軍穿越海拔近四千米的祁連山大斗拔谷,飽覽了由雪山、草地、浩瀚無垠的荒漠構成的西部風光。他從小就對自動裝置十分感興趣,登基之後,他令人建造了一座裝有許多自動裝置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一共十四間,所有的房門、窗子及窗簾都安裝有自動裝置。當人進入時,門會自動開關,窗簾也會自動開合。他還命人製造過一個機器人,模仿自己一個寵臣的模樣,“施機關,能起坐拜伏”。他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招募行人,分使絕域”,遣使遠至中亞、波斯等地,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對南方煙波浩渺的大海,他也十分神往,他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時還是未知島嶼的台灣探險。
他經常冒出奇思異想。他聽說吐谷渾的波斯馬放牧在青海草原,能生龍駒,一日千里,就入雌馬兩千匹於川谷以求“龍種”,後“無效而罷”。就像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所說:“如此作為,縱是為傳統作史者視為荒誕不經,今日我們卻從此可以揣測他富有想像力,也願意試驗,並且能在各種瑣事間表現其個人風趣。”
然而,上述的每一件事,都令後世的史臣搖頭不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心”、“探索欲”、“創造力”、“新鮮事物”等詞彙都不是正面的,它們與另外一些可怕的詞彙——“不安分”、“破壞性”、“顛覆”——緊密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