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好。”我走到浴間的門邊。“行李在這兒,埃米利奧,”我說。酒保接過兩隻小提包。
“謝謝你幫我們忙,”凱薩琳說。
“這不算什麼,夫人,”酒保說。“我很願意幫忙,只要我自己不惹出事來。喂,”他轉對我說。“我提著這些東西走用人的樓梯,送到船上去。你們從前邊出去,裝做出去散步的模樣。”
“要散步這倒是個可愛的夜晚,”凱薩琳說。
“的確是個糟透的夜晚。”
“幸虧我還有一把傘,”凱薩琳說。
我們走到門廊另一端,從鋪著厚地毯的寬樓梯上走下去。樓梯底大門邊,有個門房正坐在他的桌子後面。他見到我們,露出驚奇的模樣。
“你們不是想出去吧,先生?”他說。
“出去溜溜,”我說。“我們到湖邊去欣賞暴風雨。”
“你沒有傘嗎,先生?”
“沒有,”我說。“這大衣可以擋雨。”
他懷疑地打量我的大衣。“我給你拿把傘來吧,先生,”他說。他去了回來,帶來一把大傘。“稍為大一點,先生,”他說。我給他一張十里拉的鈔票。“哦,你太好了,先生。多謝多謝,”他說。他拉開大門,我們走到雨里去。他對凱薩琳笑笑,她也對他笑笑。“別在暴風雨中多耽擱,”他說。“你們會給淋濕的,先生和太太。”他只是門房的副手,他講的英語是從義大利語逐字翻譯出來的。
“我們就回來,”我說。我們撐著那把大傘走下小徑,穿過又暗又濕的花園,跨過一條路,走進湖邊搭有棚架的小徑。風現在由岸上朝湖面刮。這是十一月中的又冷又濕的風,我知道高山上一定在下雪。我們沿著碼頭走,經過一些用鐵鏈系住的小船,到了酒保的船該在的地方。石碼頭下邊,湖水顯得一片漆黑。酒保從一排樹邊閃了出來。
“行李在船里,”他說。
“我把船的錢給你吧,”我說。
“你身邊有多少錢?”
“不太多。”
“那麼你以後寄來好啦。沒關係。”
“多少錢?”
“隨你便。”
“告訴我多少錢。”
“你平安到達那邊的話,寄五百法郎給我吧。你平安到了那邊,就不會覺到太貴了。”“好吧。”
“這是三明治。”他遞一個小包給我。“酒吧間裡所有的我都拿來了。都在這兒。這是一瓶白蘭地和一瓶葡萄酒。”我把這些東西放在我的小提包里。“這些東西我現在付帳吧。”
“好,給我五十里拉吧。”
我給了他。“白蘭地是好的,”他說。“儘管可以放心給尊夫人喝。她還是上船去吧。”船一高一低地撞著石壁,他用手拉住船,我扶凱薩琳上了船。她坐在船尾,把身上的披肩裹緊。
“去的地方你知道嗎?”
“到湖的北邊去。”
“你知道多遠嗎?”
“要過盧易諾①。”“要過盧易諾、坎納羅、坎諾比奧、特蘭薩諾。你得到了勃里薩哥才算進入瑞士國境。你得穿過塔瑪拉山。”
“現在什麼時候?”凱薩琳問。
“還只十一點,”我說。
“倘若你不停地劃,早上七點鐘應當可以到達那邊了。”
“有這麼遠嗎?”
“三十五公里。”
“我們怎麼走呢?下這樣的雨,我們非有羅盤針不可。”
“用不著。你先把船劃到美人島。隨後到聖母島的另一邊,就可以順著風走了。風會帶你到巴蘭薩②。你會看見岸上的燈光。然後挨著岸朝北走。”
“也許風會轉向的。”
“不會,”他說。“這風將這樣連刮三天。是從馬特龍峰①直接刮下來的。船上有隻罐子可以舀水。”
①亨利·巴比塞(1873—1935)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戰壕中寫成本書,揭露戰爭的罪惡。該書於1916 年出版。
② 這是英國作家威爾斯發表於1916 年的優秀反戰小說。
① 盧易諾是馬焦萊湖畔的工業城鎮。
“我現在付一點船錢給你吧。”“不,我還是冒個險吧。倘若你平安到了那邊,你就照你的能力付給我好了。”
“好的。”
“依我看,你們不至於淹死的。”
“這倒是個安慰。”
“順著風從湖上朝北走。”
“好的。”我跨進船去。
“旅館的房錢你留下沒有?”
“留下了。放在房中的一隻信封里。”
“好吧。祝你運氣好,中尉。”
“祝你運氣好。我們倆多多感謝你。”
“如果淹死就不會謝我了。”
“他說什麼?”凱薩琳問。
“他說運氣好。”
“好運氣,”凱薩琳說。“非常感謝你。”
“你們準備好了沒有?”
“好了。”
他彎下身把船推離岸邊。我把雙槳往水裡一划,隨即抬起一隻手來招招。酒保搖搖手表示不讚許。我看見旅館的燈光,趕快把船直劃出去,直到燈光看不見了。湖上波濤洶湧,不過我們正是順風。
我在黑暗中划船,使風一直刮著我的臉,以免劃錯方向。雨已停止了,只是偶爾一陣陣地灑下來。天很黑,風又冷。我看得見坐在船尾的凱薩琳,但是看不見槳身入水的地方。槳很長,把柄上沒有皮套,時常滑出手去。我往後一扳,一提,往前一靠,碰到了水面,於是一划,往後一扳,儘量輕鬆地劃著名。我並不擺平槳面②,因為我們順風。我知道我手上會起泡,不過我希望儘可能慢點起泡。船身很輕,劃來不吃力。我在黑暗的湖面上划船。我看不見什麼,只希望早一點到達巴蘭薩的對面。
我們始終沒看到巴蘭薩。風在湖面上刮著,我們在黑暗中錯過了遮蔽巴蘭薩的小岬,所以根本沒看見巴蘭薩的燈火。等我們最後在湖上更朝北而近岸的地方看到燈光時,已是印特拉了。但是未到印特拉以前,我們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既不見燈光又不見岸,只好在黑暗中順風破浪,不斷划槳。有時我的槳碰不到水面,因為有個浪頭把船抬高了。湖上浪很大;浪打在上面,激得很高,又退回來。我連忙用力扳右槳,拿左槳倒劃,退到湖面上;小岬看不見了,我們繼續朝北劃。
“我們過了湖了,”我對凱薩琳說。
“我們不是要先看見巴蘭薩嗎?”
“我們錯過了。”
“你好吧,親愛的?”
“我好。”
“我來劃一會兒吧。”
“不,我能行。”
“謝謝你幫我們忙,”凱薩琳說。
“這不算什麼,夫人,”酒保說。“我很願意幫忙,只要我自己不惹出事來。喂,”他轉對我說。“我提著這些東西走用人的樓梯,送到船上去。你們從前邊出去,裝做出去散步的模樣。”
“要散步這倒是個可愛的夜晚,”凱薩琳說。
“的確是個糟透的夜晚。”
“幸虧我還有一把傘,”凱薩琳說。
我們走到門廊另一端,從鋪著厚地毯的寬樓梯上走下去。樓梯底大門邊,有個門房正坐在他的桌子後面。他見到我們,露出驚奇的模樣。
“你們不是想出去吧,先生?”他說。
“出去溜溜,”我說。“我們到湖邊去欣賞暴風雨。”
“你沒有傘嗎,先生?”
“沒有,”我說。“這大衣可以擋雨。”
他懷疑地打量我的大衣。“我給你拿把傘來吧,先生,”他說。他去了回來,帶來一把大傘。“稍為大一點,先生,”他說。我給他一張十里拉的鈔票。“哦,你太好了,先生。多謝多謝,”他說。他拉開大門,我們走到雨里去。他對凱薩琳笑笑,她也對他笑笑。“別在暴風雨中多耽擱,”他說。“你們會給淋濕的,先生和太太。”他只是門房的副手,他講的英語是從義大利語逐字翻譯出來的。
“我們就回來,”我說。我們撐著那把大傘走下小徑,穿過又暗又濕的花園,跨過一條路,走進湖邊搭有棚架的小徑。風現在由岸上朝湖面刮。這是十一月中的又冷又濕的風,我知道高山上一定在下雪。我們沿著碼頭走,經過一些用鐵鏈系住的小船,到了酒保的船該在的地方。石碼頭下邊,湖水顯得一片漆黑。酒保從一排樹邊閃了出來。
“行李在船里,”他說。
“我把船的錢給你吧,”我說。
“你身邊有多少錢?”
“不太多。”
“那麼你以後寄來好啦。沒關係。”
“多少錢?”
“隨你便。”
“告訴我多少錢。”
“你平安到達那邊的話,寄五百法郎給我吧。你平安到了那邊,就不會覺到太貴了。”“好吧。”
“這是三明治。”他遞一個小包給我。“酒吧間裡所有的我都拿來了。都在這兒。這是一瓶白蘭地和一瓶葡萄酒。”我把這些東西放在我的小提包里。“這些東西我現在付帳吧。”
“好,給我五十里拉吧。”
我給了他。“白蘭地是好的,”他說。“儘管可以放心給尊夫人喝。她還是上船去吧。”船一高一低地撞著石壁,他用手拉住船,我扶凱薩琳上了船。她坐在船尾,把身上的披肩裹緊。
“去的地方你知道嗎?”
“到湖的北邊去。”
“你知道多遠嗎?”
“要過盧易諾①。”“要過盧易諾、坎納羅、坎諾比奧、特蘭薩諾。你得到了勃里薩哥才算進入瑞士國境。你得穿過塔瑪拉山。”
“現在什麼時候?”凱薩琳問。
“還只十一點,”我說。
“倘若你不停地劃,早上七點鐘應當可以到達那邊了。”
“有這麼遠嗎?”
“三十五公里。”
“我們怎麼走呢?下這樣的雨,我們非有羅盤針不可。”
“用不著。你先把船劃到美人島。隨後到聖母島的另一邊,就可以順著風走了。風會帶你到巴蘭薩②。你會看見岸上的燈光。然後挨著岸朝北走。”
“也許風會轉向的。”
“不會,”他說。“這風將這樣連刮三天。是從馬特龍峰①直接刮下來的。船上有隻罐子可以舀水。”
①亨利·巴比塞(1873—1935)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戰壕中寫成本書,揭露戰爭的罪惡。該書於1916 年出版。
② 這是英國作家威爾斯發表於1916 年的優秀反戰小說。
① 盧易諾是馬焦萊湖畔的工業城鎮。
“我現在付一點船錢給你吧。”“不,我還是冒個險吧。倘若你平安到了那邊,你就照你的能力付給我好了。”
“好的。”
“依我看,你們不至於淹死的。”
“這倒是個安慰。”
“順著風從湖上朝北走。”
“好的。”我跨進船去。
“旅館的房錢你留下沒有?”
“留下了。放在房中的一隻信封里。”
“好吧。祝你運氣好,中尉。”
“祝你運氣好。我們倆多多感謝你。”
“如果淹死就不會謝我了。”
“他說什麼?”凱薩琳問。
“他說運氣好。”
“好運氣,”凱薩琳說。“非常感謝你。”
“你們準備好了沒有?”
“好了。”
他彎下身把船推離岸邊。我把雙槳往水裡一划,隨即抬起一隻手來招招。酒保搖搖手表示不讚許。我看見旅館的燈光,趕快把船直劃出去,直到燈光看不見了。湖上波濤洶湧,不過我們正是順風。
我在黑暗中划船,使風一直刮著我的臉,以免劃錯方向。雨已停止了,只是偶爾一陣陣地灑下來。天很黑,風又冷。我看得見坐在船尾的凱薩琳,但是看不見槳身入水的地方。槳很長,把柄上沒有皮套,時常滑出手去。我往後一扳,一提,往前一靠,碰到了水面,於是一划,往後一扳,儘量輕鬆地劃著名。我並不擺平槳面②,因為我們順風。我知道我手上會起泡,不過我希望儘可能慢點起泡。船身很輕,劃來不吃力。我在黑暗的湖面上划船。我看不見什麼,只希望早一點到達巴蘭薩的對面。
我們始終沒看到巴蘭薩。風在湖面上刮著,我們在黑暗中錯過了遮蔽巴蘭薩的小岬,所以根本沒看見巴蘭薩的燈火。等我們最後在湖上更朝北而近岸的地方看到燈光時,已是印特拉了。但是未到印特拉以前,我們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既不見燈光又不見岸,只好在黑暗中順風破浪,不斷划槳。有時我的槳碰不到水面,因為有個浪頭把船抬高了。湖上浪很大;浪打在上面,激得很高,又退回來。我連忙用力扳右槳,拿左槳倒劃,退到湖面上;小岬看不見了,我們繼續朝北劃。
“我們過了湖了,”我對凱薩琳說。
“我們不是要先看見巴蘭薩嗎?”
“我們錯過了。”
“你好吧,親愛的?”
“我好。”
“我來劃一會兒吧。”
“不,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