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早在文藝復興時代,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就已經開始批判教會對於人的塵世欲望的壓制了。尼采的特點在於,第一,他直截了當地把基督教歸結為一種道德觀念:"基督教的教義僅僅是倫理,只想成為倫理",即成為支配人類行為的絕對標準。《自我批判的嘗試》第5節。《尼採選集》第1卷,第14頁。而且,很少有人如此醒目地揭穿這種倫理的反對生命、向生命復仇的實質。第二,尼采並不滿足於指出基督教倫理壓制人的生命本能的事實,還相當透徹地分析了基督教倫理得以長期統治歐洲的心理機制,即在於使人產生一種罪惡感,由這種罪惡感而形成一種懦弱順從的奴隸性格。
要造成一種普遍的罪惡感,還有什麼比把生命本能、自然衝動宣布為罪惡更好的辦法呢?其實,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傳統道德採取的都是這個辦法。而只要把生命本能視為罪惡,倫理就必然帶有宗教性質。尼采的批判實際上也不限於基督教,而擴大到了佛教、印度教,指出歷來一切倫理都具有這種反自然的性質。在生命本能中,性本能又被視為最不潔、最見不得人的罪惡。當這樣一種人人必有的經常的情慾被宣布為恥辱,把它變成內心痛苦的根源,也就使人人內心的痛苦必有化經常化了。〔3〕參看《朝霞》第76節。尤其是在女子教育中,傳統道德更是竭力使她們對性慾無知並且視為最可怕的恥辱,而結婚卻閃電式地把她們投入性生活之中,兩相衝突,在她們心理上造成病態的癥結。這是一般女子比男子更懦弱順從的重要原因。參看《快樂的科學》第71節。
尼采認為,作為生命先決條件的性慾之滿足,自己快樂同時又使人快樂,實屬自然界中不可多見的好意安排。〔3〕這只是一個典型事例,說明傳統道德對於凡能使人享受到生命歡樂的行為都加以貶斥。生命原是一股快樂的源泉,卻被道德的侮蔑弄髒了。結果,自有人類以來,人類的自我享樂實在太少,這是"祖傳的罪過"。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同情者》。基督教把生命的歡樂變成了犯罪的恐懼。自然衝動本不可遏止,可是人們不能輕鬆愉快地加以滿足,卻是心懷疑懼和顧忌,害怕幻想中的"罪惡",陷入不可自拔的內心衝突之中。壓制本能,導致肉體的衰弱;順應本能,又產生精神的自責。事實上,壓制仍難免內心的痛苦,因為禁慾並不能使欲望消失,罪惡感依然存在;順應仍損害著肉體的機能,因為帶著罪惡感順應,不可能有真正的滿足。反正是身心俱傷,人生樂趣掃地以盡。所以尼采說,倫理"把人的靈魂和肉體都弄得衰弱了"。《朝霞》第163節。基督教"把最高的恐怖",即對生命自身的恐怖,"高懸在人類之上作為至高的道德法則,因此,不僅個人、民族,而且全人類的想像都迷離失措了!"《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9-480頁。這就是基督教倫理發生巨大作用的心理機制。
第58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7)
尼采並不主張人慾橫流,他常常無情地批評縱慾。他還嘲笑以性愛為唯一樂事是受壓制的情慾所找到的"一種滑稽劇的出路"。參看《朝霞》第76節。問題在於:"怎樣使欲望精神化、美化、神聖化?"也就是使之升華。但基督教道德從來不問這個問題,"它的策略、它的'治療'是閹割……它在任何時代都把紀律的重點放在剿滅"。而"從根柢上摧殘情慾,就意味著從根柢上摧殘生命"。總之,它的唯一能事就是與生命為敵。《偶像的黃昏》: 《道德即反自然》。《尼采全集》第8卷,第85頁。
基督教所謂"改善"人類的方法猶如馴獸,竭力使他病弱而不能為害。"他躺在那裡,有病,虛弱,對自己懷著惡意;充滿對生命衝動的仇恨,充滿對一切仍然強壯幸福的東西的猜忌。"看起來活像"一幅人類的諷刺畫,一個怪胎"。《偶像的黃昏》: 《人類的"改善者"》。《尼采全集》第8卷,第102頁。經過道德的馴養,歐洲人已經變成"有病的、衰弱的、殘廢的動物",變成畸形者、半人、弱人、劣人……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2節。
基督教反對生命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貶斥藝術和美。尼采認為,藝術和美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它們使人依戀和熱愛生命。由欲望升華為激情,由激情升華為藝術,生命的歡樂源遠流長。基督教卻對欲望、激情、藝術一概否定,對生命歡樂的源和流均加堵塞。在這樣一種仇恨一切蓬勃生命現象的倫理背後,尼采發現了一種求死亡的意志,一種頹廢的原則。說到底,基督教倫理無非是要讓人感到生命本身是有罪的,不潔的,沒有價值的。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5節。它是警探,在一切有生命的地方尋找罪惡。它是法官,妄圖審判生命本身。它是劊子手,專司扼殺生命之職。基督教尤其是精神虐待狂,它要使人永遠受著罪惡感的良心折磨,而把沒有良心痛苦的情形宣判為墮落。參看《朝霞》第77節。
儘管基督教倫理對生命做出否定的評價,但是這種評價仍然是某一類生命所作的評價,問題是哪一類生命。尼采指出,這是衰退、虛弱、疲憊的生命,對它來說,生命是受苦,於是它為自己的受苦而向一切生命復仇。在這個意義上,尼采強調倫理的症候學價值。從某一種倫理,可以推知奉行此種倫理的人的生命本能是否健全,有無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尼采"制定一個原則":"道德中的每一種自然主義,也就是每一種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反自然的道德,也就是迄今幾乎每一種被倡導、推崇、鼓吹的道德,相反都反對生命本能,它們是對這種本能的隱秘的或公開而肆無忌憚的譴責。""當我們談論價值,我們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學之下談論的: 生命本身迫使我們建立價值;當我們建立價值,生命本身通過我們進行評價。"《偶像的黃昏》: 《道德即反自然》。《尼采全集》第8卷,第88-89頁。尼采通過心理學的分析來揭露一種倫理之肯定生命或否定生命的根源。一個病人往往對四周健康人的歡樂懷有嫉恨之心,同樣道理,一個內在生命力衰弱的人,也會對洋溢的生命熱情產生反感。所以,主張一種否定生命的倫理,恰恰證明主張者本身的生命已處於被否定的狀態。必須看到,尼采所說的生命本能是指廣義的生命力,而並非指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體質強弱。一個強壯如牛的人也可能缺乏內在的生命活力,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也可能有百折不撓的生命力。例如尼采把一個人對信仰的依賴程度看作他衰弱程度的體現,這裡的"衰弱"就完全是指內在活力的衰弱了。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47節。
肯定生命是酒神精神的核心,否定生命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所以,"酒神和耶穌基督正相反對"。《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81頁。酒神精神是尼采反對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武器。首先確立生命為最高價值,反對最高價值的自我貶值,徹底卸除以生命為罪惡的沉重良心負擔。由這個起點向前推進,尼采又用強力意志來充實酒神精神,強調生命的自我超越,把健全的本能和卓絕的精神結合起來,主張力和創造,反對怯懦和因循,提出了關於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相對立的學說。
要造成一種普遍的罪惡感,還有什麼比把生命本能、自然衝動宣布為罪惡更好的辦法呢?其實,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傳統道德採取的都是這個辦法。而只要把生命本能視為罪惡,倫理就必然帶有宗教性質。尼采的批判實際上也不限於基督教,而擴大到了佛教、印度教,指出歷來一切倫理都具有這種反自然的性質。在生命本能中,性本能又被視為最不潔、最見不得人的罪惡。當這樣一種人人必有的經常的情慾被宣布為恥辱,把它變成內心痛苦的根源,也就使人人內心的痛苦必有化經常化了。〔3〕參看《朝霞》第76節。尤其是在女子教育中,傳統道德更是竭力使她們對性慾無知並且視為最可怕的恥辱,而結婚卻閃電式地把她們投入性生活之中,兩相衝突,在她們心理上造成病態的癥結。這是一般女子比男子更懦弱順從的重要原因。參看《快樂的科學》第71節。
尼采認為,作為生命先決條件的性慾之滿足,自己快樂同時又使人快樂,實屬自然界中不可多見的好意安排。〔3〕這只是一個典型事例,說明傳統道德對於凡能使人享受到生命歡樂的行為都加以貶斥。生命原是一股快樂的源泉,卻被道德的侮蔑弄髒了。結果,自有人類以來,人類的自我享樂實在太少,這是"祖傳的罪過"。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同情者》。基督教把生命的歡樂變成了犯罪的恐懼。自然衝動本不可遏止,可是人們不能輕鬆愉快地加以滿足,卻是心懷疑懼和顧忌,害怕幻想中的"罪惡",陷入不可自拔的內心衝突之中。壓制本能,導致肉體的衰弱;順應本能,又產生精神的自責。事實上,壓制仍難免內心的痛苦,因為禁慾並不能使欲望消失,罪惡感依然存在;順應仍損害著肉體的機能,因為帶著罪惡感順應,不可能有真正的滿足。反正是身心俱傷,人生樂趣掃地以盡。所以尼采說,倫理"把人的靈魂和肉體都弄得衰弱了"。《朝霞》第163節。基督教"把最高的恐怖",即對生命自身的恐怖,"高懸在人類之上作為至高的道德法則,因此,不僅個人、民族,而且全人類的想像都迷離失措了!"《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9-480頁。這就是基督教倫理發生巨大作用的心理機制。
第58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7)
尼采並不主張人慾橫流,他常常無情地批評縱慾。他還嘲笑以性愛為唯一樂事是受壓制的情慾所找到的"一種滑稽劇的出路"。參看《朝霞》第76節。問題在於:"怎樣使欲望精神化、美化、神聖化?"也就是使之升華。但基督教道德從來不問這個問題,"它的策略、它的'治療'是閹割……它在任何時代都把紀律的重點放在剿滅"。而"從根柢上摧殘情慾,就意味著從根柢上摧殘生命"。總之,它的唯一能事就是與生命為敵。《偶像的黃昏》: 《道德即反自然》。《尼采全集》第8卷,第85頁。
基督教所謂"改善"人類的方法猶如馴獸,竭力使他病弱而不能為害。"他躺在那裡,有病,虛弱,對自己懷著惡意;充滿對生命衝動的仇恨,充滿對一切仍然強壯幸福的東西的猜忌。"看起來活像"一幅人類的諷刺畫,一個怪胎"。《偶像的黃昏》: 《人類的"改善者"》。《尼采全集》第8卷,第102頁。經過道德的馴養,歐洲人已經變成"有病的、衰弱的、殘廢的動物",變成畸形者、半人、弱人、劣人……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52節。
基督教反對生命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貶斥藝術和美。尼采認為,藝術和美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它們使人依戀和熱愛生命。由欲望升華為激情,由激情升華為藝術,生命的歡樂源遠流長。基督教卻對欲望、激情、藝術一概否定,對生命歡樂的源和流均加堵塞。在這樣一種仇恨一切蓬勃生命現象的倫理背後,尼采發現了一種求死亡的意志,一種頹廢的原則。說到底,基督教倫理無非是要讓人感到生命本身是有罪的,不潔的,沒有價值的。參看《自我批判的嘗試》第5節。它是警探,在一切有生命的地方尋找罪惡。它是法官,妄圖審判生命本身。它是劊子手,專司扼殺生命之職。基督教尤其是精神虐待狂,它要使人永遠受著罪惡感的良心折磨,而把沒有良心痛苦的情形宣判為墮落。參看《朝霞》第77節。
儘管基督教倫理對生命做出否定的評價,但是這種評價仍然是某一類生命所作的評價,問題是哪一類生命。尼采指出,這是衰退、虛弱、疲憊的生命,對它來說,生命是受苦,於是它為自己的受苦而向一切生命復仇。在這個意義上,尼采強調倫理的症候學價值。從某一種倫理,可以推知奉行此種倫理的人的生命本能是否健全,有無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尼采"制定一個原則":"道德中的每一種自然主義,也就是每一種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反自然的道德,也就是迄今幾乎每一種被倡導、推崇、鼓吹的道德,相反都反對生命本能,它們是對這種本能的隱秘的或公開而肆無忌憚的譴責。""當我們談論價值,我們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學之下談論的: 生命本身迫使我們建立價值;當我們建立價值,生命本身通過我們進行評價。"《偶像的黃昏》: 《道德即反自然》。《尼采全集》第8卷,第88-89頁。尼采通過心理學的分析來揭露一種倫理之肯定生命或否定生命的根源。一個病人往往對四周健康人的歡樂懷有嫉恨之心,同樣道理,一個內在生命力衰弱的人,也會對洋溢的生命熱情產生反感。所以,主張一種否定生命的倫理,恰恰證明主張者本身的生命已處於被否定的狀態。必須看到,尼采所說的生命本能是指廣義的生命力,而並非指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體質強弱。一個強壯如牛的人也可能缺乏內在的生命活力,一個體弱多病的人也可能有百折不撓的生命力。例如尼采把一個人對信仰的依賴程度看作他衰弱程度的體現,這裡的"衰弱"就完全是指內在活力的衰弱了。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47節。
肯定生命是酒神精神的核心,否定生命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所以,"酒神和耶穌基督正相反對"。《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81頁。酒神精神是尼采反對基督教道德的主要武器。首先確立生命為最高價值,反對最高價值的自我貶值,徹底卸除以生命為罪惡的沉重良心負擔。由這個起點向前推進,尼采又用強力意志來充實酒神精神,強調生命的自我超越,把健全的本能和卓絕的精神結合起來,主張力和創造,反對怯懦和因循,提出了關於主人道德與奴隸道德相對立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