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從社會歷史來看,"一切歷史都不過是所謂世界倫理秩序的經驗上的反駁"。《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76頁。
最主要的論據來自自然,這就是"生成之無罪"的觀念。自然和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萬物都屬於永恒生成著的自然之"全",無善惡可言。"萬物以永恆之泉水受洗而聖化,超於善惡之外;善惡不過是掠影,是陰翳,是流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日出之前》。《尼采全集》第6卷,第243頁。在生物機體中,較弱細胞化作較強細胞的功用,這無所謂善;較強細胞同化較弱細胞,這也無所謂惡。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8節。如果機體的某一器官患病而不能自我恢復,為了保存整個機體,就應該割除患病的器官,這裡無同情可言。參看《看哪這人》: 《朝霞》第2節。所謂"惡"的因素,與"善"的因素一樣,對於保存族類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各有各的功用。參看《快樂的科學》第4節。總之,自然界並不遵循道德律。
那麼,道德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或者說,它是對什麼現象的解釋?尼采說,道德是"內心衝動的一種符號語言",而內心衝動又是整個有機體機能的一種符號語言。參看《尼采全集》第13卷,第153頁。又說,他慣於"在一切道德判斷中看到一種拙劣的符號語言,軀體的某個心理事件欲借它而傳達自己"。《尼采全集》第13卷,第163-164頁。
這就是說,有機體的生物狀態在心理中產生某種衝動,道德是對這衝動的解釋,並且是錯誤的解釋。
透徹地說,這是把道德現象歸結為生物現象。或者說,只有生物現象,沒有道德現象,人們把生物現象曲解為道德現象了。尼采似乎就是這麼說的。他用諷刺的口吻談到,上流社會中的所謂道德行為,如小心謹慎地避免著可笑的事、露頭角的事和爭端,隱匿著自己的才能和欲求,與環境同化,從俗,自卑,這一切與動物中的保護色作用、肖形作用、裝死等現象是一回事,無非是避開仇敵和保存自己的手段,所以,仍是一種動物性現象。參看《朝霞》第26節。他也正面地談到,道德就是對人的各種衝動的一種估價和位置排列,這種估價和排列是一個社團和人群的需要的表現。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6節。最後尼采又把道德評價的根源歸結為強力意志,強調一個民族必定把使之能統治、征服、榮耀的東西評價為善,反之評價為惡。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千零一個目標》。
第55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4)
道德的終極根源是生物需要和求強力的意志,由於需要不同,意志強弱殊異,便發生不同的行為和對行為的不同評價。尼采要求如實地看待這些現象,不要冠以道德的虛名。他想說明這樣一個意思:你的一切行為都是出於你的需要,而不是出於某種道德觀念,道德不過是你對於你的行為動機的一種不正確的解釋。當然,也許你是真誠地信奉某種道德觀念並且據之行事,但是,使你能夠這麼做的更深的動機仍然是你的需要。
說道德源於需要,這是一種追根溯源的說法。但是,道德在其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可能脫離其源頭,而依靠別的力量維持。尼采指出,歐洲傳統道德靠兩大力量維持。一是習俗。"道德無非是服從習俗而已,不論它是何種習俗;而習俗則是行為和思考的通常方式。"《朝霞》第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6頁。之所以服從習俗,是由於怯懦和懶惰,於是怯懦和懶惰竟成了習俗道德的大前提。參看《朝霞》第101節。當然,服從習俗也可以找到生物學上的解釋,這就是前面談到的動物的保護色等現象。但是,在尼采看來,這恰恰是弱小動物的特性,是應予否定的。歐洲道德的另一個支柱便是上帝的絕對命令。"每種宗教和道德引為基礎的最一般公式是:'做這個這個,不做這個這個--你就將幸福!否則……'每種道德、每種宗教都是這樣的命令……"《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2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2頁。"基督教假定,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對他來說,何為善,何為惡:他信仰唯一知道這一切的上帝。基督教道德是一個命令,它的起源是超驗的;它是超越一切批評的。"〔5〕《偶像的黃昏》: 《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第5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20頁。可是,正因為基督教道德的所謂真理性是以對上帝的信仰為前提的,所以,"當一個人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也就被剝奪了他的基督教道德的權利。"〔5〕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任何絕對命令都失去了根據。當康德論證絕對命令時,他也不得不求助於上帝存在的假設。二者必居其一:或者保留一個上帝,或者放棄任何絕對命令,也就是放棄任何絕對有效的道德準則。
在一個沒有上帝因而也沒有絕對命令的世界上,善與惡只能是相對的。從縱向看,萬物流動,評價隨之變易,"誰能固守著'善'與'惡'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舊榜和新榜》第8節。從橫向看,"道德的地球也是圓的!道德的地球上也有住在經緯度正相反地帶的居民!"《快樂的科學》第289節。一民族以為善的,另一民族以為惡,彼此都以對方為荒謬,其實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千零一個目標》。對於弱者是毒藥的,對於強者可能是補品,在不同的個人之間,善惡也是相對的。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9節。哪怕在同一個人,善與惡也相輔相成:"人和樹一樣,他愈求升到高處和光明,他的根就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處,--向罪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山上樹》。善惡的相對性是尼采常談的話題,他一再說,在崇高中有惡,創造的善離不開創造的惡,等等。
尼采甚至進而推論,道德是以非道德為基礎的,它只是"實在之非道德性的一個特殊場合"。《尼采全集》第15卷,第486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對個人道德行為的心理分析。尼采自稱精通"善人心理學",他對假道學的心理狀態的剖析確實是入木三分的,揭穿了他們隱藏在法官式傲慢的道德面孔背後的復仇心理和自我頌揚習性。至於一般懾於習俗而服從道德的人,在他看來也是出於非道德的動機。"人成為道德的,--決非因為人是道德的!服從道德可以是奴性的,或虛榮的,或利己的,或盲目的:服從本身無道德可言。"《尼采全集》第4卷,第95頁。"我們的道德建立在謊言和偽裝的基礎之上,猶如建立在我們的惡和自私自利的基礎之上一樣。"《尼采全集》第11卷,第263頁。尼採在這裡所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對道德的否認的第一層意思,即行為的道德動機並不真實,所謂道德動機是一種自我欺騙。
另一方面,從歷史上來看,道德的手段往往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的勝利和任何其他勝利一樣,都必須依靠強暴、說謊、誹謗等不道德的手段。"人類迄今藉以實現道德化的全部手段,在根本上都來自非道德。"《尼采全集》第8卷,第106頁。"道德本身只是靠了非道德才維持了如此長久的信用。"《尼采全集》第12卷,第85頁。例如,一切所謂的"人類導師",從柏拉圖、孔子到基督教領袖,都通過說謊來推行他們的道德理想。
最主要的論據來自自然,這就是"生成之無罪"的觀念。自然和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萬物都屬於永恒生成著的自然之"全",無善惡可言。"萬物以永恆之泉水受洗而聖化,超於善惡之外;善惡不過是掠影,是陰翳,是流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日出之前》。《尼采全集》第6卷,第243頁。在生物機體中,較弱細胞化作較強細胞的功用,這無所謂善;較強細胞同化較弱細胞,這也無所謂惡。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8節。如果機體的某一器官患病而不能自我恢復,為了保存整個機體,就應該割除患病的器官,這裡無同情可言。參看《看哪這人》: 《朝霞》第2節。所謂"惡"的因素,與"善"的因素一樣,對於保存族類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各有各的功用。參看《快樂的科學》第4節。總之,自然界並不遵循道德律。
那麼,道德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或者說,它是對什麼現象的解釋?尼采說,道德是"內心衝動的一種符號語言",而內心衝動又是整個有機體機能的一種符號語言。參看《尼采全集》第13卷,第153頁。又說,他慣於"在一切道德判斷中看到一種拙劣的符號語言,軀體的某個心理事件欲借它而傳達自己"。《尼采全集》第13卷,第163-164頁。
這就是說,有機體的生物狀態在心理中產生某種衝動,道德是對這衝動的解釋,並且是錯誤的解釋。
透徹地說,這是把道德現象歸結為生物現象。或者說,只有生物現象,沒有道德現象,人們把生物現象曲解為道德現象了。尼采似乎就是這麼說的。他用諷刺的口吻談到,上流社會中的所謂道德行為,如小心謹慎地避免著可笑的事、露頭角的事和爭端,隱匿著自己的才能和欲求,與環境同化,從俗,自卑,這一切與動物中的保護色作用、肖形作用、裝死等現象是一回事,無非是避開仇敵和保存自己的手段,所以,仍是一種動物性現象。參看《朝霞》第26節。他也正面地談到,道德就是對人的各種衝動的一種估價和位置排列,這種估價和排列是一個社團和人群的需要的表現。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6節。最後尼采又把道德評價的根源歸結為強力意志,強調一個民族必定把使之能統治、征服、榮耀的東西評價為善,反之評價為惡。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千零一個目標》。
第55節:第七章 價值的翻轉(4)
道德的終極根源是生物需要和求強力的意志,由於需要不同,意志強弱殊異,便發生不同的行為和對行為的不同評價。尼采要求如實地看待這些現象,不要冠以道德的虛名。他想說明這樣一個意思:你的一切行為都是出於你的需要,而不是出於某種道德觀念,道德不過是你對於你的行為動機的一種不正確的解釋。當然,也許你是真誠地信奉某種道德觀念並且據之行事,但是,使你能夠這麼做的更深的動機仍然是你的需要。
說道德源於需要,這是一種追根溯源的說法。但是,道德在其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可能脫離其源頭,而依靠別的力量維持。尼采指出,歐洲傳統道德靠兩大力量維持。一是習俗。"道德無非是服從習俗而已,不論它是何種習俗;而習俗則是行為和思考的通常方式。"《朝霞》第9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6頁。之所以服從習俗,是由於怯懦和懶惰,於是怯懦和懶惰竟成了習俗道德的大前提。參看《朝霞》第101節。當然,服從習俗也可以找到生物學上的解釋,這就是前面談到的動物的保護色等現象。但是,在尼采看來,這恰恰是弱小動物的特性,是應予否定的。歐洲道德的另一個支柱便是上帝的絕對命令。"每種宗教和道德引為基礎的最一般公式是:'做這個這個,不做這個這個--你就將幸福!否則……'每種道德、每種宗教都是這樣的命令……"《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2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2頁。"基督教假定,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對他來說,何為善,何為惡:他信仰唯一知道這一切的上帝。基督教道德是一個命令,它的起源是超驗的;它是超越一切批評的。"〔5〕《偶像的黃昏》: 《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第5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20頁。可是,正因為基督教道德的所謂真理性是以對上帝的信仰為前提的,所以,"當一個人放棄了基督教信仰,他也就被剝奪了他的基督教道德的權利。"〔5〕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任何絕對命令都失去了根據。當康德論證絕對命令時,他也不得不求助於上帝存在的假設。二者必居其一:或者保留一個上帝,或者放棄任何絕對命令,也就是放棄任何絕對有效的道德準則。
在一個沒有上帝因而也沒有絕對命令的世界上,善與惡只能是相對的。從縱向看,萬物流動,評價隨之變易,"誰能固守著'善'與'惡'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舊榜和新榜》第8節。從橫向看,"道德的地球也是圓的!道德的地球上也有住在經緯度正相反地帶的居民!"《快樂的科學》第289節。一民族以為善的,另一民族以為惡,彼此都以對方為荒謬,其實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千零一個目標》。對於弱者是毒藥的,對於強者可能是補品,在不同的個人之間,善惡也是相對的。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9節。哪怕在同一個人,善與惡也相輔相成:"人和樹一樣,他愈求升到高處和光明,他的根就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處,--向罪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山上樹》。善惡的相對性是尼采常談的話題,他一再說,在崇高中有惡,創造的善離不開創造的惡,等等。
尼采甚至進而推論,道德是以非道德為基礎的,它只是"實在之非道德性的一個特殊場合"。《尼采全集》第15卷,第486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對個人道德行為的心理分析。尼采自稱精通"善人心理學",他對假道學的心理狀態的剖析確實是入木三分的,揭穿了他們隱藏在法官式傲慢的道德面孔背後的復仇心理和自我頌揚習性。至於一般懾於習俗而服從道德的人,在他看來也是出於非道德的動機。"人成為道德的,--決非因為人是道德的!服從道德可以是奴性的,或虛榮的,或利己的,或盲目的:服從本身無道德可言。"《尼采全集》第4卷,第95頁。"我們的道德建立在謊言和偽裝的基礎之上,猶如建立在我們的惡和自私自利的基礎之上一樣。"《尼采全集》第11卷,第263頁。尼採在這裡所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對道德的否認的第一層意思,即行為的道德動機並不真實,所謂道德動機是一種自我欺騙。
另一方面,從歷史上來看,道德的手段往往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的勝利和任何其他勝利一樣,都必須依靠強暴、說謊、誹謗等不道德的手段。"人類迄今藉以實現道德化的全部手段,在根本上都來自非道德。"《尼采全集》第8卷,第106頁。"道德本身只是靠了非道德才維持了如此長久的信用。"《尼采全集》第12卷,第85頁。例如,一切所謂的"人類導師",從柏拉圖、孔子到基督教領袖,都通過說謊來推行他們的道德理想。